12.05 通過牙齒,名醫葉天士看出了什麼?

小 編 導 讀

中醫診斷疾病時講究“望聞問切”,而驗齒就是“望診”的一項內容,是溫病學中獨特的診斷方法之一。雖然早在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已有所提及,但將其作為一項較為系統的診斷方法提出並倡導的,則是清代的溫病大家葉天士。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如何通過看牙齒,判斷人體全身的津液狀態——



驗齒在溫病診斷過程中和辨舌一樣,具有一定的意義,葉天士指出:“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

齒與臟腑氣血的關係

這裡所說的齒既包括了牙齒的齒本質,也還包括了牙齦。根據《靈樞·經脈》記載:“胃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大腸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齒又為腎所主,葉天士將其概括為“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可見,齒及齒齦與腎、胃、大腸在生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生理上的聯繫,在病理情況下必然會出現相互的影響和相應的改變。

溫病過程中津液耗傷,特別是胃津與腎液的耗傷必然從齒和齒齦上得以反映。

正常情況下牙齒是潔白、光澤、滑潤的,齒上無垢濁之物,齒齦也是淡紅潤澤的,說明腎氣充足,胃津飽滿,氣血不虛。

通過牙齒,名醫葉天士看出了什麼?

驗齒的內容與意義

驗齒主要包括望牙齒和牙齦兩大部分內容。望牙齒主要是看牙齒的色澤、光亮程度,牙齒上的附著物及活動情況。望齒齦主要是看齒齦的色澤,流血與否等。

驗齒的主要臨床意義有兩個方面。

(1)判斷津液盈虧:胃為水穀之海,是人體後天津液之主要來源,它可以作為六腑的代表,津液的盈餘虧耗可以通過齒部得以體現,也是判斷胃津的最好外徵。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陰精的主要來源,它可以作為五臟的代表,而陰精的多寡也可以通過齒部得以體現,因此也是判斷的最好外徵。葉天士在臨床過程中認識到了“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故用驗齒來對津液的情況加以觀察判斷。

(2)判斷病位的深淺:胃與大腸同為六腑,其功能當傳化物而不藏,因此在病理狀態下所導致的主要是功能的改變和津液的損耗。而腎為人體先天之本,主藏精而不外洩,溫病過程中邪熱深入肝腎,所造成的主要是有形物質的損害和陰精的耗傷。我們根據齒部的改變便可以判斷出這樣兩種不同層次的病理改變。前者相對而言輕淺,後者相對而言則深重;前者反映的是津液的存亡,而後者反映的卻是陰精的存亡。

通過牙齒,名醫葉天士看出了什麼?

驗牙齒

驗牙齒主要是查驗患者前板齒,即門齒。根據門齒的色澤、潤燥等以判斷陰液的多寡,損傷的程度。

(1)光燥如石:齒面乾燥,但有光澤,為胃熱津傷,但病情尚不甚嚴重,邪熱未傷腎陰。此多見於溫病的衛氣階段,以胃津不布的功能性損害為主,一經清氣生津,祛邪外出,則津佈於齒,齒可轉為潤澤。

(2)燥如枯骨:指牙齒乾燥而無光澤,如死骨一般,為腎陰枯涸,精傷較重。此多見於溫病邪入營血階段,特別是溫病後期,熱傷腎精,陰精匱乏,當然是以腎精大傷的實質性損害為主,一般病情危重,預後不良。

(3)齒燥色黑:牙齒乾燥而無津,色焦黑,為邪熱深入下焦,損傷肝腎之陰,虛風欲動之徵。

通過牙齒,名醫葉天士看出了什麼?

驗齒齦

齒齦雖為胃、大腸所主,但反映的有虛實之異。實者多歸咎於陽明,而虛者多歸咎於少陰。其主要是望齒齦之色澤與流血與否。

(1)齒齦紅腫疼痛,齒縫流血色鮮紅:此為陽明胃腸之熱上衝,傷及血絡迫血妄行,所流出的血量較多且色鮮紅,伴有齒齦的腫痛,屬實熱證。

(2)齒齦出血量少,無紅腫疼痛:此為腎陰虧乏,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屬虛熱證。

驗齒的主要內容如上所述。此外,還當包括望咬牙的情況,亦可區分病候之虛實,動風之有無;還有牙齒上的齒垢情況,亦屬驗齒範圍之內,因目前臨床實際較少使用,而且在葉天士《溫熱論》原文部分要詳加介紹,故此處從略。

溫病學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疾病的認識、診斷和治療有著獨特的診療系統。本文僅介紹了溫病學特色診斷方法中的一小部分,更多關於溫病學的系統講解,歡迎來這本講稿中一探究竟——

通過牙齒,名醫葉天士看出了什麼?

《中醫溫病學講稿》

本書系作者自從事溫病學教學以來,綜合各版本溫病學教材,根據教學實踐撰寫的講稿。內容包括溫病學的理論基礎、溫病病證的分證論治,系統歸納了風溫、春溫、暑溫、溼溫四大病證及暑溼、伏暑、秋燥、大頭瘟、爛喉痧五小病證。書中還有溫病代表性醫著的選讀,作者對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陳平伯五位溫病名家的經典醫著原文進行逐條解析,進一步加深理解前人對溫病學新論、新法、新方的論述。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溫病學講稿》(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車念聰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