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前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接下來的兩百餘年間,以七雄為主導的無數次戰爭在中原大地上此起彼伏,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趙武靈王后,趙國領土達到巔峰

秦朝就此成為了中國封建歷史中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朝代,作為勝利者,很多關於它的記載流傳了下來,比如歷代國君的文治武功、朝堂重臣的出謀劃策,領軍之將的戰場廝殺,都讓我們感到十分過癮。但是,客觀來說,強秦雖然強大,但是他能走到最後也有運氣的成分,倘若讓歷史重演,他有很大的概率無法笑到最後。

當然了,歷史不能重來,所以假設也不能成真,但是筆者想表達的是,被秦國所滅的六國,其實並不是一無是處的草包國家,相反,他們能和秦相抗兩百餘年,也可以充分體現他們的綜合實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尤其是中原抗秦第一國:趙國。

作為三晉之地抵禦秦軍出關最堅定的國家,趙國和秦國有著百年恩怨,強如中興之主武靈王趙雍甚至謀劃了詳細的攻秦方案,可惜卻英年早逝,天不遂人意。但是,雖然長平一戰趙人損失慘重,最終國家被秦所滅,卻不意味著趙軍面對秦軍毫無抵抗之力,尤其是趙國的臨危之將馬服君趙奢,在閼與大戰大破秦軍,讓人高呼過癮。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來品讀馬服君的精彩人生。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戰國四大公子



不畏強權,小吏怒斥平原君

由於秦軍在閼與大戰前鮮有作戰失敗的情況,所以當馬服君大勝秦軍後,他得到了後世非常高的讚賞,據《廣名將傳》中記載:

"趙奢田吏,原不臨戎。秦困閣與,其勢甚雄。趙欲往救,頗辭乘同。奢獨譬之,兩鼠穴中。將勇者勝,因備折衝。久淹不進,忽爾猝攻。妄諫者死,善諫者客。北山先據,故成大功。廉藺並列,馬服受封。"

這段文字精確的凝鍊了趙奢被封為馬服君的原因,他初為田吏而後立了大功,和廉頗藺相如地位相當,被封為馬服君,但是有人會問了,這個田吏是什麼軍銜呢?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馬服君趙奢也是馬姓的起源

其實田吏並不是軍銜,這位軍界大佬的出身居然是一個文職官員,負責去田地裡向百姓收取租稅(基層稅收工作者),這種普通的職位在趙地沒有一萬也有八千了,雖然端著國家的飯碗,但卻並沒有什麼實權,不被人所重視。

正所謂金子在哪裡都能發光,馬服君雖然只負責收稅,但是他鐵面無私剛正不阿,誰的面子也不賣,憑藉認真的態度和豐富的工作經驗,他敏銳的發現了平原君是偷稅大戶。平原君是誰?那可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複位,封於東武城。"

雖然歷史中的戰國四公子都是品德高尚胸懷蒼生的正能量爆棚之人,但其實細品的話,史書可能也有其不實之處,在此不一一贅述。不信請看,年輕的馬服君秉公執法,來到了趙府催稅,可惜的是,他連門都進不去,就被管家擋住了,管家態度囂張且明確:"你算個什麼東西,也不看看這是誰的府邸,居然敢來收稅?"宰相門童四品官,作為平原君府上的實權派,管家不但拒絕繳納理應屬於國家的稅款,還出言不遜(平原君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了),估計是他平時這種事沒少做,所以他覺得這個小田吏也會知難而退。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平原君畫像

但是我們的鐵面馬服君拿出賦稅文書,列舉了管家阻礙執法的罪狀,按律法當場誅殺了九個人,並質問趙勝,為何作為國之重器卻帶頭抗法?為何不能給百姓做出好的榜樣?長此以往趙國怎麼能在混亂的戰爭環境中生存下來?一連串的發問讓趙勝無力辯駁,深感慚愧,於是他向趙王舉薦了趙奢。趙王聽了後很高興,重用趙奢掌管全國的賦稅,全國賦稅非常公平合理,民眾富足,國庫充實,從此之後,馬服君也算是朝堂上的重臣了。

臨危受命,狹路相逢勇者勝

雖然馬服君上任後將趙國的經濟梳理的井井有條,國家富足,但是趙國還是面臨了嚴峻的考驗。三晉中的另外兩家被虎狼之秦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甚至讓出了通行權,秦軍可以直接借道卻不用通知兩國。公元前270年,秦國派大將胡陽率十萬大軍橫穿韓地,攻打趙國的閼與地區。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閼與之戰路線圖

作為六國之中最不怕秦軍的強國,趙王從不知道投降為何物,據《史記·七十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這就是著名的軍事理論"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來源,筆者給大家解釋一下上面的文字。就是說有一天趙王決定和秦軍大幹一場,於是他問趙國的猛將廉頗:"你能去揍他不?"廉頗說:"我不行。"於是趙王又問廉頗的副將樂乘你可以不?樂乘也說不可以。趙王最後又問財政部長那你行不行?財政部長回答到我非常勇猛能揍扁他。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狹路相逢勇者勝

筆者認為,聽到馬服君說出這麼慷慨激昂的話,廉頗哥倆估計能氣死,合著自己戎馬一生居然還不如一個文官有膽識和氣魄。不過嘛,這兩人素來就精於防守和調派物資,屬於不冒進的良將,作風保守也是正常現象,就當聽不懂戰事的文官大放厥詞而已。問題是趙王居然非常高興地聽從了趙奢的話,這就有些意外了。就好比部隊全軍大比武的時候,領導不派綜合評比前兩位的同志去,因為他倆信心略顯不足,而是派了文書去,你覺得有機會拿名次嗎?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趙奢領兵之後,一改之前豪氣沖天的勇者狀態,而是首先在軍中樹立威信,接著用疑兵之計迷惑住了秦軍,趁其懵懂之際突然急行軍,並且全殲敵軍,解了閼與之圍。此戰意義重大,趙軍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秦軍吃到了罕見性的大敗仗,從此得到十年發展實際,而全天下,也瞭解了原來馬服君具有如此高超的軍事能力。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馬服君趙奢

論兵田善,強中更有強中手

馬服君的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呢?他是怎麼擊敗不可一世的秦軍的呢,我們可以從一個故事中一窺究竟,田單也是很著名的將領,他曾經和馬服君論戰,他認為馬服君每次一定要憑藉十萬乃至二十萬的大量兵員才能作戰,這是他所不佩服的。但是馬服君有理有據的反駁了他,令他信服。據《戰國策·趙三·趙惠文王三十年》中記載:

"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即君之齊已。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者齊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萬之眾,圍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戰不足用也,君將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單不至也!"

田單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軍事家,他認為春秋初年,三萬士兵就可以橫掃天下,而現在馬服君動輒十萬數十萬大軍出動,雖然多多益善,但是卻極大消耗財力物力,尤其是士兵數量過多就會減少農民的數量從而影響糧食的產出和積累。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復國名將田單

其實田單的這種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戰爭其實是中和能力的比拼,尤其是後勤,時間越久就能體現出後勤的重要性,田單復國之戰只用了五千精兵,就以奇計大破燕軍。不過,復國之戰涉及因素眾多,燕軍軍心不穩,臨陣換帥和鬼神迷惑都為齊國增加了正面影響,很難複製。從聊城之戰就能看出,田單缺乏攻堅能力。

馬服君針對他的言論,辯證的指出戰國時代和春秋時代的戰爭差異較大,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急速擴大,戰爭的激烈程度也急劇上升。據《戰國策·趙三·趙惠文王三十年》中記載:

"君無十餘、二十萬之眾,而為此釣?鐔蒙須之便,而徒以三萬行於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不過三百丈者。人雖眾,不過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萬,距此奚難哉!"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趙國軍陣

可以看出,此時的馬服君已經對戰爭具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那就是和白起一樣,以巨大的兵力優勢形成壓制,以攻代守,並且他能對戰場的形勢做出具體分析,從他對行軍里程的精確控制可以推測出他熟讀兵書(不想當將軍的稅收員不是一個好趙人)。而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也彷佛讓人從他的身上隱約看到趙武靈王的影子,攻伐為上。可以說閼與大戰,奠定了戰國十年後那場曠世大戰的基礎,是秦不能提前統一的重要原因。

戰國名將趙奢,一生功勳卓著卻慘被兒子拖累

馬服君一世英名毀在兒子身上



結論

馬服君的歷史記載有限,《史記》也沒有單獨為他列傳,可以說他最大的軍事成就就是閼與之戰的勝利。但是就是這一戰,畢其功於一役,使得他在青史留名,後世唐宋追封古代名將時,馬服君都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從其他的零散的歷史記載中,我們也讀到了馬服君對戰爭的理論認識也達到了很高的高度,可以說是一個優秀的將軍。

但是,他的人生卻有一個極大的汙點,那就是他的兒子趙括。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紙上談兵,主人公就是趙括,因為熟讀兵書,甚至辯得馬服君啞口無言,可是卻缺乏實戰經驗,導致趙國四十萬士兵被坑殺。除此之外,趙括還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很多人武斷的認為趙括師出馬服君,卻空有其名,進而認為馬服君也是和趙括差不多的平庸之輩。

其實,戰國時代根本沒有紙,人們以竹簡書寫,何來"紙上談兵"的成語?成王敗寇,失利的趙括被後人詆譭,也情有可原,但是,從馬服君的精彩人生來看,他的一生功勳卓著,完全不是兒子的失誤可以抹殺的,趙奢班師回朝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也因此其後世子孫以馬為姓,漢族中的"馬"姓也是由此而來,後來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即為其後人,由此可見他仍是趙王心中難得的良將。


參考文獻:

1《廣名將傳》 黃道周

2《史記》 司馬遷

3《戰國策》 劉向

文章內容來自小白史觀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