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蘆薈79545


在中國文化中,有些詞已經從它的本來的意思,發展成為一種特定的含義了。這個與中國詩歌的造境藝術有關。一種景物或事物,在一篇偉大的文學作品中被使用,隨著這篇文學作品的流傳,這個意象逐漸發生了改變,而帶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意思。

比如,古典詩歌中的柳樹已經不是柳樹了,而是代表了送別和傷感的意思。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而梧桐,則帶有淒涼悲傷的意思。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紅豆也不是紅豆了,而是相思的象徵或者是愛情的象徵。

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蓮花也不僅僅是蓮花了, 而取諧音憐愛的意思。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所以,在古典文學中的東籬,已經不僅僅是院子東邊的籬笆了,而是帶有一種隱士的心態,隱士的生活和理想的象徵了。比如號稱是馬神仙的元曲大家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這就體現了馬致遠的人生理想,要像陶淵明學習,做一個隱士的意思。

所以,東籬這個詞,來自於隱士界的大神,陶淵明。

陶淵明從一個小官做起,最後做的很憋屈,覺得自己一個大詩人,自己的祖父還是東晉的大牛人陶侃,做個小官還要天天搞接待,搞得自己很煩,乾脆就辭職回家,在南山之下親自種地吹野風,然後酒量不大的他,天天和鄰居喝老酒,喝的七葷八素。家裡沒有樂器,乾脆就放個沒有琴絃的古琴,假裝每天撫琴自樂。

一大早就跑出去鋤地,在月亮升起的時候回家。

一推開門就能看見鬱鬱蔥蔥的南山,還有眼下那長滿了菊花的東籬。注意,東籬開始出現了,在陶淵明的詩中是這樣說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這首詩,寫的極為清淡自然,充滿了一種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美感,這樣就讓他筆下的好幾種意象,發生文化上和語意上的改變。

南山,已經不是南邊的山了,他是隱士的精神家園;東籬已經不是東面的籬笆了,他是隱士心靈棲居的地方了。

所以,後來好多詩人詞人,都喜歡寫東籬,而沒人寫南籬、北籬、西籬,這就是陶淵明的貢獻。

比如,李清照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東籬在這裡,有特別的美感,因為它讓我們聯想到那淡淡的菊花和淡淡的憂傷。

比如,柳永的《玉蝴蝶·重陽》詞,"西風吹帽,東籬攜酒,共結歡遊。"這是隱士的境界。

甚至馬致遠都給自己起了個號,叫東籬。我以為,馬致遠是氣質上最接近陶淵明的人。我們來看馬致遠的作品:

東籬半世蹉跎,竹裡遊亭,小宇婆娑。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後漁歌。

嚴子陵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風波。

絕對有陶淵明的風采。


好玩的國學


東籬一詞,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詩啊,千古名句,改變了三個詞的詞生——採菊,不是採菊這一動作;東籬,不是東邊的籬笆;南山,不是南面的山。

陶淵明的隱居之志

那這三個詞到底是啥意思呢?“悠然”二字,就是答案。是作者恬淡閒適的心境,是超脫塵世的情趣,更是作者隱居之志的一種抒發。

陶淵明這首詩中表達出的超然情趣,是那個時代的特性,魏晉時期所謂的名士風度,就常含隱居之志,主要是因為時局動盪,便以隱居等方式,表達自己不問政事的人生態度,以明哲保身。

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灑脫。

陶淵明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隱士,他開闢出一畝三分地,每天沒事就去種種豆子,結果草盛豆苗稀,啥也沒種出來,生活溫飽都成問題,別人請他出山當官,卻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什麼受後世追捧?五個字:人窮志不窮。這是真正的隱士。

東籬

陶淵明之後,東籬一詞的意象就被固定了。東籬就是採菊的地方,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超脫的情趣,是理想化的隱士生活,是一種象徵。

但真要像陶淵明這樣做一個隱士,又談何容易?文人士大夫真正的理想,還是致君堯舜,實在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待不下去了,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但那種隱居起來,逍遙自在的生活,從來都是文人士大夫割捨不下的情懷,如王維,在朝廷做官,他是出世的人臣,但他又營建輞川別業,休閒的時候就去過一把隱居的癮。

後來,文人士大夫們就在自家小院中,留出一塊地,用於飲酒作詩,稱為東籬。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詞中的東籬,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她在重陽節嗅著菊花的幽香,思念著遠方的丈夫。

陸游《東籬記》:“放翁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名之曰‘東籬’。”退休之後,終於可以放下俗世的一切事情了,趕緊開闢一塊地隱居起來,稱之東籬。

又如元朝馬致遠,直接以東籬為號,寄託自己隱居的情懷。



也可自話


如果按字面解釋,“東籬”就是東邊的籬笆,但是,既然是古詩中的“東籬”,那就不僅僅是籬笆那麼簡單,應該是一種借寓,是對一種詩意生活的借寓。我們所熟知的“東籬”,出自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陶淵明的詩中,“東籬”就是種有菊花的小園子,也可以理解為在東邊的竹籬小園。陶淵明在小園子採菊花時,可以看到“南山”,心情十分愜意。

不過,自陶淵明發明“東籬”一詞後,後世詩人皆對“東籬”情有獨鍾,但可以肯定的是,後來的詩人所說的東籬,雖然都有菊花小園的意思,但卻不一定都在東邊的位置。只是詩人對於一種詩意生活的意趣藉詞。唐·楊炯《庭菊賦》:"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宋·柳永《玉蝴蝶·重陽》詞:"西風吹帽,東籬攜酒,共結歡遊。"明·馮惟敏《南呂一枝花·送賈封君約庵來游上谷南還》套曲:"恰東籬勸插黃花,又南浦催斟綠酒。"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

那麼,詩人們為何對“東籬”情有獨鍾呢?其實,主要是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的影響。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能瞭解到,陶淵明一生所追求的生活,無外乎是遠離鬧市,隱歸鄉野,看鮮花盛開,坐靜怡安詳,過悠然自得的詩意生活。而無論任何時代,對於迴歸自然,都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們的不懈追求。因此,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成為詩人們嚮往的詩話境界。東籬也就被後世詩人當作實現詩意生活能夠呈現的實物了。


若愚趣談


古詩中經常出現“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意?

還是先來審核一下題目。“‘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意?”這是一個病句,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犯了“重複”之病的句子。“東籬”是什麼意思,就已經說岀了問者的訴求。再來一個“如何理解它的含意”,豈不是多餘?所以,這個問題應該保留前一句就夠了:古詩中經常出現“東籬”是什麼意思?

回到正題。“東籬”這個詞語,岀自晉朝隱士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第五首中:“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東籬”是當時陶淵明種菊花的地方。名人就是名人。因為陶淵明是名人,後來的人就把種菊花的地方叫做東籬了。也就是說,即使菊花並不是種在東邊,也是可以叫做“東籬”的。“東籬”就是菊圃的同義詞。

既然說到了陶公的話題,我們就順便學習一下他的“飲酒”詩吧!而“飲酒詩”有二十首,我們就選擇“採菊東籬”這首來學習。詩云: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修個茅廬在人群居住之地,但是我聽不到車馬喧喧。問我怎麼能夠這樣,我心離塵世,地雖不偏心已遠。來到東籬採花賞菊,我悠悠悠遠望南山。山中氤氳之氣黃昏更美,飛鳥相隨各自歸還。此情此景蘊蓄著山的精神,想分析辯說卻已經忘記其言。

陶淵明為什麼認識到山的“真意”,卻又“欲辨已忘言”呢?正如《莊子 齊物論》所云:“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整天諜諜不休說個不停,有什麼好處。所以,“不言”乃是“大辨”也。《莊子 外物》又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說:受到大自然的啟示,領會了大自然的精神(真意),不可言說,也無需言說了。而“心遠地自偏”正是“大隱隱於市”的本質原因。

自陶淵明之後,以“東籬”指代菊圃來作詩填詞的人是不少的,但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來。舉一首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 《醉花陰》,讓朋友們欣賞一番。詞雲: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結婚之後不久,在重陽佳節時思念丈夫之作。此詞妙處大矣,聽說趙明誠收到此詞後,萬分佩服,連著三天三夜欲和之而不能!妙處何在,請朋友們慢慢品析吧!

20190915


用戶60397079085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東籬”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描寫隱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淵明作為隱士之宗,田園詩創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畫面,也是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第三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籬”一詞,從此帶上了詩人自有的感情色彩。

我們說詩詞的意境,其實就是說詩人通過各種意象表達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被詩人使用之後,對事物的描寫就賦予了一種腦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饋。“東籬”就不再只是東面的籬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個隱居自得的生活和“心遠地自偏”的境界。

就好像我們看到“西風瘦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們看到“老樹昏鴉”,自然聯想到天涯孤獨,我們看到“刀劍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縱馬北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詩詞的“有我之境”,世間萬物隨著詩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詩人心內感情的特色,成為一種特殊的、帶有個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簡單、生硬的客觀描寫。

經過千萬人以及不同時代的詩人對這種大家都認同的詞語不斷使用,這些意象就會逐漸固化。從最開始的可拆分變成後來的不可改變。

比如陶淵明在寫《飲酒》的時候,假如這籬笆不是在東邊呢?他會不會寫成“採菊西籬下,悠然見北山”?這是有可能的。可是事實不是這樣,而文章一旦產出並流傳,這些意象,包括“東籬”,“南山”就已經固化,不再是簡單的客觀事物。那麼後世詩人在描寫這種類似於隱居生活的時候,自然就會使用已經固化“隱逸思維”的東籬和南山,來指代籬笆下的菊花或者其它適合隱居的山。

關鍵是取其名稱下指代的意思,也就是使用大家都認同的意象,可以在有限的詩詞文字中儘量延展感情又無須多用筆墨來解釋。這種固定意象的作用和用典是一樣的。

“東籬”因“採菊”而名。菊花,外表淡雅,獨傲秋霜,是高潔之士的精神寄託。屈原便有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柳先生《飲酒》裡,菊花不但高潔,更有了隱逸避世的含義。從這裡起,“東籬菊”就成為一個成典,被那些有歸隱之心的詩人們信手拈來。

不過“東籬”和其他的固定意象稍有不同,因為它本身(籬笆)的常見性,所以後世詩詞使用得非常多。而詩人們在使用這個固定意象的時候,不只是使用五柳先生的隱居的意思,同樣會帶入自己的情感。這樣“東籬”這個意向的含義就越來越多,同時也會被更多的人使用。

比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歡用“東籬”。如《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愛菊高人吟逸韻,悲秋病客感衰懷。

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

居士葷腥今已斷,仙郎杯杓為誰排。

愧君相憶東籬下,擬廢重陽一日齋。

還有《閏九月九日獨飲》: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絃。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在白居易手中,“東籬”和菊花的羈絆就更加深了,而且每每用詞都是重陽佳節賞菊之時。而且我們細品樂天作品,就會發現他的心思和陶淵明當時是不一樣的。陶淵明就是去官歸隱,是個真正的隱士。而白居易卻是身在朝中,想歸隱而不得,可能也沒那麼想歸隱。只是中國的文人,每逢仕途不達,流貶之時,都有這種歸隱田園的潛意識。

白居易還專門寫過《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思間。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所以他雖然每到重陽提“東籬”,每每想歸隱,但總歸只是想法和嚮往罷了。

“東籬”在白樂天這裡,又多了一些求歸隱而不得的惆悵。

基本上唐朝大詩人,都使用過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岑參的“為報使君多泛菊,更將弦管醉東籬。”高適的“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可以說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經在文人中普及。

進入宋朝,由於詞牌的興起,很多文化用詞開始在普通民眾中大肆流傳,宋詞中“東籬”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易安居士李清照也很喜歡用“東籬”這個意象,如《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易安居士前半生悠閒,後半生流離,“東籬”於她,大概念只是一種平靜生活的寄託,這個意象到了這個時候,就不再有五柳先生避世的執著,甚至也沒有白樂天仕途顛沛時的憧憬,有的只是希望國泰民安、歲月靜好的奢求了。

不過就算“東籬”的意思隨著使用者不同的變化,也不影響我們如今創作古詩詞時候的選用。“東籬”不管新附著了多少個人的情思,其精髓仍然未變,是源自陶淵明的精神上的超脫出塵。

一個固定意象到底如何使用,有它本身所傳達固化意境的限制,但更加需要創作者的巧思契合,讓每一個意象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從而完成詩詞整體意境的構造和提升。

而不僅僅是堆砌古詞意象。

堆砌古詞不但不利於意境層次的昇華,甚至能讓人一眼看穿寫作者的膚淺。

如今的古風,大多都是如此。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籬”即“籬笆”,它在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象徵居住環境的清幽雅靜,一般形容文人在書院或田園的生活環境。

東籬一詞一般認是從陶潛的詩出來的,有淡泊明志和隱居的意思。

出自陶淵明《飲酒》

飲 酒(其五)

一一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詩中“東籬”的的意境是:表現作者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以及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

這首詩充分說明了陶淵明的隱居之志,表達出他的超然情趣,是那個時代的特性,魏晉時期所謂的名士風度,就常含隱居之志,主要是因為時局動盪,便以隱居等方式,表達自己不問政事的人生態度,以明哲保身。這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灑脫。

下面是其他含有“東籬”的詩句:

1、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宋代: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2、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宋代:李清照《多麗·詠白菊》)

3、陸游《東籬記》:“放翁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也是表達自己終於可以放下俗世的一切事情了,趕緊開闢一塊地隱居起來,稱之東籬。


D東哥


“ 東籬”一詞,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飲酒》)的詩句 。陶淵明因愛菊而名聞天下,所以菊花又得“東籬菊”雅號,正如南宋文人辛棄疾有言:“自有淵明始有菊 ”。於是,古詩中將菊花與陶淵明緊密聯繫在一起,賦予“東籬”或“東籬菊”以下三層含義。

01.隱士淡泊、超然灑脫的象徵

南朝詩論家鍾嶸在《詩品》中讚譽陶淵明“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宋代大儒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古代詩人筆下的“東籬”或“東籬菊”就被賦予像陶淵明那樣超然灑脫、隱士淡泊的象徵。

初唐時人王績在深秋夜中獨坐,抒寫“寂寞知何事, 東籬菊稍芳。” 內心孤寂無依, 恰有一縷菊香襲來, 心曠而神怡, 淡然出俗。

“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盧照鄰寫下 “南澗泉初冽 , 東籬菊正芳”詩句,中唐詩人錢起“今日陶家野興編, 東籬黃菊映秋田”詩句,都在借“東籬”或“東籬菊”意象,表達歸隱田園,淡泊、超逸與曠達的心境。

02.喻指堅貞高潔的品格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感慨吟出:“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在僻陋的籬落間迎霜抗寒、傲然怒放, 且散發幽香的“東籬菊”,喻指盡風霜而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

唐代才女薛濤寫下詩句:

西陸行終令, 東籬始再陽。
綠英初濯露, 金蕊半含霜。
自有兼材用, 哪同眾草芳。
獻酬樽俎外, 寧有懼豺狼 。

在秋天行將逝去的寒霜之際 , 菊花傲放於東籬之下, 它的芳香與高貴不可與眾草並稱。

03.遊子的感時傷懷

文人墨客歷經戰亂,輾轉漂泊,或傷時憂民,或思鄉懷人,或悲愁嘆老,於是“東籬”或“東籬菊”還被賦予遊子的感時傷懷。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道 :“可嘆東籬菊 ,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 亦自有芳菲。”著筆陶潛的東籬菊, 委婉抒發懷才不遇之嘆。


杜甫在《九日登梓州城》詩中, “且酌東籬菊, 聊去南國愁 。”抒寫遊子傷時憂民,思鄉懷人。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寫下“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詩句,借“東籬”或“東籬菊”意象,抒寫自己輾轉漂泊,悲愁嘆老的心緒。


詩詞人生


東籬這個詞語是出自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說,是陶淵明這首詩給東籬二子賦予了普遍的含義。

東籬其實就是指種菊花的地方,一個小的院子,籬這個字指的是用竹子、樹枝等編扎而成的圍欄,然後在裡面是小塊的土地,用來種植物、花之類的。

到了陶淵明這裡,他把自己家種著句話的籬笆地叫做東籬,從這裡開始東籬就被認為是專門種菊花的地方了,成為了古詩詞中常用個一個詞語了。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陶淵明是田園派典型代表詩人,他開創了田園派風格,詩歌清素淡雅,多描寫自己歸隱後的田園風光。其實在他創作的詩中,專門去描寫菊花的詩歌並不是那麼多,但是因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太有名氣了,後來世人總是將菊花和陶淵明聯繫到一起,而“菊花”也成為隱士的代名詞了。

那麼東籬這個詞語是和菊花密切聯繫在一起的,跟著菊花也成為了指專門養菊花的地方,再引申東籬也有隱逸的含義裡面了。

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這句是非常有名的詞,在這裡其實寫的是重陽節那天,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賞菊,與家人團聚,但是李清照孤身一人,沒什麼心情,在屋子裡一個人悶了一天。直到到了傍晚的時候,才到了“東籬”旁邊,看著菊花喝起了酒。

辛棄疾的《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這裡寫道在東籬喝醉了,然後有歸隱的意向,其實就是對東籬的一個延伸,東籬也有指代陶淵明那種隱逸精神所在。


德廉美讀書營


古詩中常出現的“東籬”,和古詩中的許多具體事物景象代表了特定的意境和情志一樣,“東籬”在古詩中是用以表達遠離喧囂、復返自然、閒淡且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的符號詞。

最初的“東籬”出自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而,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妄言。

整首詩陶淵明以閒適悠淡的筆觸勾勒出自己隱居田園山間,恬淡愜意的生活狀態。陶淵明在歸園隱居後的第十二年(公元417年)寫下此詩,組詩共有飲酒二十首,此為其五。


在一個日朗清風的傍晚,在隱居之地的陶淵明與往常一樣在田園採摘菊花,在他起身抬頭的不經意間,見到了映入眼簾的南山。此時山間美好自由的氣息和夕陽相互映襯,飛鳥相伴著從山的那一頭飛回來。

看著眼前的景色,感受著自然的氣息,在徹底隱居後的第十二個年頭,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的陶淵明,在這一切熟悉的情景中還是頗多感懷,由此有了這句著名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有了同樣成為古今田園詩中名篇翹楚的這首詩。


古今許多文人畫家愛菊,陶淵明亦愛菊,我是相信詩中的“菊”並不是泛指,而是確指菊花,作為“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高潔恬淡的性情,隱逸出塵的風骨,闊達長壽的狀態,使他成為了有君子之風的文人們的鐘愛。

陶淵明的詩中多次寫到“菊”,“菊”所代表的君子之風骨也正是他的理想追求,在“採菊東籬下”中,“菊”不僅承接了“東籬”,同時也具體定位了“東籬”,此後“東籬”作為一種精神符號的存在,和“菊”的內涵緊密聯繫,成為詩人詞人們抒懷情志常用的一詞。

詩詞中的“東籬”便是田園生活、遠離喧囂和複雜塵世的符號,作為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的事物,它不僅是栽有菊花的園圃和山野,也是詩人追求自然、遠離仕途和世事紛爭的標誌。無關於“東籬”的真實方位,它是隱居之人的歸宿標誌,是身在塵世嚮往寧靜自然的人們的心靈歸屬,也是遭遇不幸的人尋到一方寧靜之地聊以慰藉的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的陶淵明,他嚮往田園之心如果說是避世並不恰當,他的生命中充斥著對家族和國家的忠誠,而隱居生活也正是他忠貞之心的體現。無論是家族的遺恨,還是朝堂的更迭,他已無力改變,但他用僅有的權力做了選擇,那就是放棄並且拒絕仕途,忠於內心,復歸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中揹負的使命。

這也正是為什麼陶淵明田園詩詩詞成就之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其精神內涵的所在,拔高了整個作品的造詣。譬如後來詩詞人們常用之“東籬”,由陶淵明本身的精神高度和事物涵義相結合,達到立意高遠的目的,便有了以一詞作為一種精神和態度的結果。


聽雪話詩詞


“東籬”作為一個詩詞意象,常常出現在古詩文裡,象徵田園生活,閒情逸致,把酒言歡,飲酒賦詩,東籬更象徵一種生活態度和閒適的人生境界。東籬延伸至道家哲學思想,隱士篇,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東籬與隱士生活之間有著必然聯繫。細數古代文人墨客,東籬詠詩,獨飲黃酒,享受喧囂之外的一處寧靜,與世無爭的心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魏晉陶淵明《飲酒》,東籬一隅,採菊喝茶,黃昏月色,心境悠然。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朝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美酒,黃花,西風,捲簾,映襯一種淒涼的意境。

黃菊滿東籬,與客攜壺上翠微。北宋黃庭堅《南鄉子·黃菊滿東籬》,寂寞,杯酒,落暉,愁碟,難掩悲涼,卻有幾分恣意。

”東籬“與“黃花”是古代文人墨客用來表達情志的主體意象,抒發離愁別緒,風流雅緻,人生淡然,現代詩裡面也有運用“黃花”的例子,沿襲前人之志,增加詩文的意蘊。

東籬常常與飲酒,桑榆,落花,青石,黃昏為整體意象,東籬賞花,象徵隱士的生活,也是許多文人的夢想。一盞黃酒,幾處黃花,詩性盎然,人生修得此意境,實乃大幸之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