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陳寅恪先生,自不必說他的學問,鴻儒碩學,無法置評。我知曉了他的婚姻,有感而發。民國時期剛剛時興自由戀愛,當時的一些名人在愛情婚姻上實在是算不得什麼好榜樣。而陳寅恪唐篔夫婦相知相契,生死相依的婚姻讓人稱羨,他們無疑是幸運的一對。一見鍾情到白首不分離,演繹著世間最美的情話。

先提一下陳寅恪先生的愛情觀與婚姻論

五四運動的時候陳寅恪還在哈佛上大學,當時他曾對友人吳宓闡述自己的“五等愛情論”:

第一,情之最上者,世無其人,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麗娘是也;第二,與其人交識有素,而未嘗共衾枕者次之,如寶、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蓆而永久紀念不忘,如司棋與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則為夫婦終身而無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隨處接合,惟欲是圖,而無所謂情矣

他認為:愛情最為上乘的,是一種純粹的靈魂之交,愛得那個人甚至可以不存在,完全出於理想,自己心中所想,心中所愛,超越生死;願意為愛死為愛而生。情不知所起……死亦可以生。這樣的愛情現實中不知道有沒有發生過。

二等愛情若真心愛上某人,不能結合,相愛而止乎禮,也矢志不變。

三等愛情曾一度枕蓆,而永久念念不忘。

四等愛情是走向婚姻的夫妻,一輩子相守不相負。

末等不提。

以上的愛情觀第一等與第四等結合一下,在一生中遇到一位靈魂之伴侶相守,是不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圓滿。

在他還未走進婚姻時就對娶妻有了一些言論:“學德不如人,此實吾之大恥;娶妻不如人,又何恥之有?”“娶妻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

在他心裡婚姻是小事。學識德行才是大事,志向不在學術和事業上,只求得嬌妻美妾是他所不認同的。可見還沒有走到愛情中的人,是多麼的灑脫隨性。

後來他遇到的愛情與婚姻是什麼樣的呢,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一生一世的故事。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01

陳寅恪少年便出國留學,先後在德、瑞、法、美等國家輾轉游學十多年。1926年,陳寅恪從國外遊學歸來到清華任教時,已36歲,尚未成家。

許是緣分未至,或是想要尋覓靈魂之伴侶。也因多年來一直潛心鑽研學業,他竟未曾談過一次戀愛。(他的三個女兒在《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裡提及)正說明他對待感情很是嚴肅,堅守自己想要一份美好的婚姻的信念。

陳寅恪初到清華,因無家室,學校便安排他住在工字廳單身宿舍。但是陳寅恪嫌其冷清,不願住。於是住到了同事趙元任的家中。當時趙元任住清華南院一、二號兩屋,於是將二號屋讓出一半給陳寅恪住,吃飯也在趙家搭夥。日常一些生活瑣事也都由趙元任夫婦代管。陳寅恪對此顯然很滿意,他說:“我願意有個家,但不願意成家。”

其父陳三立從好言催促,到厲聲警告“爾若不娶,吾即代爾聘定。”陳寅恪只好請求父親寬恕,誰知就這樣又拖了兩年。

趙元任夫婦眼見實在不忍便對他說:“寅恪,這樣下去總不是事。”陳寅恪回答:“雖然不是永久計,現在也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一大堆麻煩事了。”聽到這,趙元任開玩笑說:“不能讓我太太老管兩個家啊!”這時陳寅恪才意識到問題,他終於同意可以考慮成家。趙元任夫婦就動員同事,操心陳寅恪成家的事。很多的同鄉、同事也都很熱心地為他牽線搭橋。他的佳偶卻是在一次偶然中遇到的,因為一幅字收穫了自己的姻緣。

同事們在一次閒談中,清華教授體育的郝更生副教授向陳寅恪請教一個問題,他在女朋友高梓的義姐唐篔宿舍中看到這樣一幅題詩:“蒼昊沈沈忽霽顏,春光依舊媚湖山。補天萬禾忙如許,蓮蕩樓臺鎮日閒。盈箱縑素偶然開,任手塗鴉負麝煤。一管書生無用筆,舊曾投去又收回。”題注寫的是:“為人作書,口占二絕,冬陰已久,立春忽晴,亦快事也。”末尾署名“南注生”。不知“南注生”為何許人也?陳寅恪沉思片刻說道:“‘南注生’乃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別號。”

唐篔是唐景崧的孫女,唐景崧是清末著名的愛國將領,曾率軍到越南抗擊法軍,後任臺灣巡撫。陳寅恪曾讀過他的《請纓日記》,對唐景崧抗擊法軍的事蹟十分景仰。陳寅恪說有機會我想去拜訪她。

與陳寅恪一樣,唐篔也是一心求學,受聘於北京女高師教體育課,是一名新時代女性,直到30歲都尚未婚配。

於是趙元任夫婦就與清華學校的體育教師郝更生聯合做媒,將唐篔介紹給陳寅恪。

正是因為唐景崧寫了一副題詩給了唐篔,這讓陳寅恪和唐篔相識相知相愛,一個機緣巧合,由此成就了陳寅恪與唐篔的一世姻緣

陳寅恪有一詩記兩人當年奇緣:當年詩幅偶然懸,因結同心悟宿緣。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02

1928年初春,北平中央公園。

一位穿著旗袍、氣質閒雅的女子坐在長廊內,靜靜地等待著她的相親對象。

這名女子叫唐篔,出身書香世家的她,想來應該是溫柔賢淑,知書達禮的。

唐篔等待的相親對象就是陳寅恪。

父親母親初識,一同出遊,談天說地。記得母親說,最開始兩人相約北平中山公園,遠遠望見父親,發現走路姿勢微跛。在散步談話中方知,他足部多處胼胝,與早年留學時常穿不合腳的硬皮鞋相關

——也同歡樂也同愁

不久後,她便看到一個穿著便裝,走路微跛的男子朝著自己走來,雖然唐篔心裡泛起了嘀咕,但是她不是一個以貌取人的人,在隨後的交談中,發現彼此的興趣愛好、思想都非常相近。唐篔忍不住問了“跛足”的事,陳寅恪告知原因,唐篔聽完後,不但沒有嫌棄他,反而對他生出了一種好感。眼前這個人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這樣的學者本色,這樣的人打動了唐篔的心。

唐篔的教養與落落大方的氣質,也讓陳寅恪如沐春風,他們相戀了。

為了不將就,各自輾轉了自己的前半生的兩個人,終於在越過萬水千山後在人群裡相遇。

03

半年後,陳寅恪唐篔於1928年7月10日訂婚,7月15日借好友趙元任家舉行了簡單樸素的訂婚儀式,1928年8月31日,在上海,他們締結了偕老之約。此時,陳寅恪三十八歲,唐篔三十歲。

婚後一個月,陳寅恪因清華開學在即乘船離滬,唐篔卻因安葬母親留在上海不能同行。

是日,正逢中秋佳節,孤身在海上的陳寅恪遙望天上的明月,寫下一首思念的詩:

天風吹月到孤舟,

哀樂無端託此遊。

影底河山頻換世,

愁中節物易驚秋。

初升紫塞雲將合,

照徹滄波海不流。

解識陰晴圓缺意,

有人霧鬢獨登樓。

後來夫妻團聚,幸福生活中卻伴著磨難。由於唐篔原先就有心膜炎,在生大女兒時心膜炎誘發了心臟病,從此唐篔的後半生就一直被病痛折磨。

為了保養身體,也為了更好地照顧陳寅恪,唐篔放棄自己的事業,辭職在家。

陳寅恪的大哥早逝,陳寅恪毅然擔負起整個大家庭的生活費用,於是一切家裡用度都得靠唐篔精打細算過日子。

陳寅恪曾做戲絕句:“石頭記中劉姥姥,水滸傳裡王婆婆。他日為君作佳傳,未知真與誰同科。”的確是“戲作”,大概想用插科打諢,嬉笑玩鬧來慰問夫人的辛苦勞累吧。語句雖平俗,用心卻十分良苦。唐篔讀了,可能要會心一笑。

清華西苑36號房舍寬敞明亮,唐篔和陳寅恪就居住在這裡。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客廳前的院子裡,唐篔種了許多蔬菜。一到夏天,院裡就結滿了金瓜、苦瓜、各種瓜果蔬菜,特意學做陳寅恪喜歡吃的湖南菜。

04

1929年到1937年,是陳寅恪一生當中收穫最多的日子。

因為生活安定,圖書資料也容易獲取,他發表了約50多篇學術論文和序跋,在國際上聲名鵲起。

他們有了三個孩子。大女兒“陳流求”,二女兒“陳小彭”,名字不像取之於一個傳統文化深厚的大家族。當時臺灣、澎湖已被日本侵佔,他要女兒銘記國恥,銘記這兩個島嶼是祖國國土神聖不可侵犯。到三女兒,則是祖父陳三立老人起的,“陳美延”,典出《荀子》“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唐篔字寫得好,要求孩子們好好練字,學習知識。唐篔還教育女兒們,做人要有責任心,為國為家都要負責,像她們的父親一樣。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05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進攻北平。陳寅恪的父親痛心疾首,氣絕而亡。

由於長期的治學用眼過度,就在為父親治喪期間,陳寅恪突然發現自己的右眼視力急劇下降。到醫院檢查,醫生髮現竟是右眼視網膜脫落。

陳寅恪急需入院手術,不然就有失明的危險。醫生還交代陳寅恪,他需要留在北京長時間休養。

但當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正準備南遷,陳寅恪決定不做手術,立刻啟程離開北平。

當時大女兒9歲,二女兒7歲,小女兒陳美延還不到半歲,他們夫婦又雙雙患病在身。

在蜂擁的人流中幾經輾轉,他們終於在17天后到達了長沙。年底,高校內遷的西南聯大在昆明設立,陳寅恪一家也因此要遷往昆明。他們先是到香港中轉,然而在香港唐篔心臟病發,一家人不得已滯留,居無定所。

好在有許地山的幫助,他們才在香港找到了落腳之地。

休養中的唐篔苦苦勸說丈夫:西南聯大需要你,我們在這兒能行,你趕緊走。陳寅恪淚別妻女,1938年陳寅恪自香港到昆明西南聯大文法學院任教,所帶未竟書稿以及批註的珍貴書籍兩大箱,竟被調包。20年來辛勤耕耘的成果丟失,陳寅恪身心受到打擊。夫婦倆通過書信互訴衷腸。陳寅恪在這年七夕節寫道:“人間從古傷別離,真信人間不自由”。唐篔則和曰:“秋星若解興亡意,應解人間不自由”。在這一個傳統節日,牛郎織女尚可相會,地上至親至愛的一家人,卻骨肉離散,只好憑藉詩句,越過漫遠的空間 傳遞一股思意和撫慰,讓兩顆心相依相守。

06

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向陳寅恪伸出了橄欖枝,聘請他去做漢學教授。

陳寅恪考慮到妻子體弱多病,三個孩子也需要照顧, 便決定接受聘請。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他們準備遷往英國時,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英國之行擱淺。

物價飛漲,陳寅恪夫婦貧病交加,再次陷入絕境。

甚至有一次為了買煤,他還把自己的藏書賣換錢,不過讓他欣慰的是“孩子美美的吃上一頓白米飯”。而陳寅恪的身體卻因為長期營養不良,開始出現各種問題,不過讓他幸運的是,無論貧窮富貴,妻子唐篔永遠對他不離不棄,沒有半句怨言。她仰慕丈夫的才華,她為丈夫的“為讀書而讀書”、“為國家而讀書”而感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由於陳寅恪在學術界威望極高,日本人以“日幣四十萬元強付陳寅恪辦“東方文化學院”。日偽三番五次到他家,汪精衛的夫人親自帶著日偽大學的校長登門勸告,陳寅恪豈能俯首,只好帶全家倉促離開香港,先後輾轉任教廣西大學、成都燕京大學。

07

1942年,在成都燕京大學臨時學校任教時,終於又有了一段難得的安靜時光。

由於長期奔波,缺少營養,過度勞累,陳寅恪突然發現自己的左眼視力也下降得厲害,愈發昏花起來。

看到丈夫視力急劇下降,唐篔急壞了。

她想陳寅恪顛沛流離了這麼多地方,又當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研究任務繁重,肯定是缺少營養,太過勞累了。

可是怎樣才能給陳寅恪補充營養呢?

唐篔便把自己最好的一件旗袍給當了,買回了一隻母羊,為了照顧好陳寅恪,她開始學著餵羊、擠奶。這樣她每天就可以讓陳寅恪喝到羊奶滋補身體了。

每天早晨,她起床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羊牽在樁子上,拴起來用清水洗淨後再擠奶。

而儘管唐篔想盡所有辦法照料陳寅恪,但眼疾絲毫沒有任何好轉。

但是幸好,他的身邊還有唐篔。

她就是丈夫的眼睛,為他朗讀書報、信件、甚至幾萬幾十萬字的資料;

他無法寫字了,她就是丈夫的手,為他回覆信件,記錄詩作和論文;

在那段炮火震天、貧苦困頓的歲月,是她撐起了家的頂棚,為丈夫和孩子遮風擋雨;

在那個風雨飄搖、人人自危的年代,也是她堅定地支持著他的信仰和事業;

從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到所有家事農活都親力親為的主婦,唐篔沒有半點怨言

桂林、成都、廣州……顛沛流離大半個中國,陳寅恪眼睛不好使,每一次搬家的主力,都是唐篔。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08

1944年12月12日,就在陳寅恪完成《唐代三稿》最後一篇《元白詩箋事證稿》之後的第二天。陳寅恪發現,自己的左眼完全看不清了。

身為著書立作的學者,失明就意味著他再也無法伏案查閱資料,無法撰寫學術研究,意味著失去了畢生的事業和信念。

這對陳寅恪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雖立即在成都做了眼科手術,但手術沒有成功。

半年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全面勝利,牛津大學再次向陳寅恪發出邀請,並請他赴英國治療眼疾。

來到倫敦之後,英國最著名的眼科專家親自主刀為陳寅恪做了兩次手術。這次手術之後他的視力略有改善,然而終是復明無望。

一個著書立文的學者失去了眼睛,無異於舞者失去雙腿。

陳寅恪目盲以後,曾心灰意冷,曾集李商隱的詩句:“今日不知明日事,他生未卜此生休。”後經親友勸導,逐漸接受了現實,心情逐漸開朗,則新集蘇東坡的詩句:“閉目此生新活計,安心是藥更無方。”

此後,陳寅恪開始學著以耳代目,以口代筆,每天聽報紙練習口述詩作。她則負責給他讀書讀報,查閱資料,回覆信件,隨時記錄他要寫的書信和詩作,還協助他找尋研究資料。

在此後的二三十年裡,生活在黑暗中的陳寅恪唯一的光芒,就是妻子的愛和支持。

當陳寅恪眼睛看不見被人攙扶著回到清華,校長梅貽琦曾勸他休養一段時間。

陳寅恪回答說:“我是教書匠,不教書怎麼能叫教書匠呢?我每個月薪水不少,怎麼能光拿錢不幹活呢。”

很多人回憶,陳寅恪以前上課很有特點。講到深處,他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雙目失明後,再也沒有人看見他閉著眼睛講課,他永遠睜大著眼睛。

09

1945年除夕陳寅恪身臥病床,目疾加劇,感懷傷時:“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憂患蝕精魂。扶床稚女聞歡笑,依約承平舊夢痕。”

1945年9月2日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他賦詩抒發8年的無限感慨:“國仇已雪南遷恥,家祭難忘北定時。念往憂來無限感,喜心題句又成悲。”一家人的悲喜生動,鑲嵌在歷史大事件之中。他們用半生來書寫屬於自己的愛情,雖平淡質樸,卻死生不棄,已是人間難再求。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10

1949年,陳寅恪受嶺南大學的校長邀請到嶺南大學任教。

在嶺南大學,凡是接觸過唐篔的人,無不為她的氣質、談吐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女兒們眼中,母親的儀容舉止和衣著打扮,端莊淡雅。

她一直到晚年仍然體型勻稱、背脊挺拔,行走保持良好的姿態。

嶺南大學江靜波教授曾經多次對美延談起:你母親的氣質,如同總統夫人一般!

在廣州嶺南大學時,陳寅恪的助手以身體欠佳為由不辭而別。

為了不影響正常授課,唐篔擔當起助教的工作,找文獻,查資料,記筆錄,誦讀,直到1952年才暫時告一段落。

唐篔對女兒們說:“你們父親的學問造詣非比一般,應讓他寫出保存下來。”

直到中年以後,女兒們才逐漸理解,母親晚年忘我地為父親付出一切 ,將父親作為自己生活的目的,是因為望父親有生之年,在傳承中華文化上留下更多著作。

對唐篔來說,能幫助丈夫完成著書立說的事業,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愛情的果實從來都是共同維護、相互成就的。在他們的一生中,唐篔並不是依附,而是支撐。

她是他堅實的生活和精神後盾,而他則是她的心靈寄託和結實臂彎。

因為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永遠為你甘心付出。

11

1955,在兩人的結婚28年周紀念日上,陳寅恪題詩曰:

“同夢匆匆廿八秋,也同歡樂也同愁。

侏儒方朔俱休說,一笑妝成伴白頭”

( 也同歡樂也同愁,最早出自著名詩人韋莊之詩)。

唐篔則和詩:

“甘苦年年度此秋,已無惆悵更無愁。

三雛有命休縈念,歡樂餘生共白頭”。

這首結婚紀念日上兩人和寫的詩,恰好印證了他們的愛情:平淡、雋永。

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海誓山盟,卻有著心與心的相知相偎,如涓涓細流一般,靜水流深,經得住命運和歲月的考驗。

1956年6月,陳寅恪六十六歲生日,傾盡筆墨為妻子寫下了自己的深情和感謝:“織素心情還置酒,然脂功狀可封侯。”對長期相濡以沫,生死不渝的愛妻的發自肺腑的讚美頌揚。

一位妻子能得到丈夫這樣的評價是多麼的欣慰。一位丈夫有這樣的妻子陪伴一生,夫復何求。

他與唐篔的婚姻不過區區四等。但,愛到這種程度,愛到這種境界,怎麼也該算是一等了。

他曾多次對女兒們說:“媽媽是主心骨,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家,沒有她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保護媽媽。”

特殊時期,陳寅恪的許多書稿被洗劫,老人心痛不已。

唐篔溫柔體貼地安撫丈夫身心的傷痛,鼓勵他再次書寫。晚年的陳寅恪,甚至用數年的時間,寫出了洋洋灑灑八十多萬字的《柳如是別傳》。

而他精闢入裡的分析和詳實的記敘,每一個字裡都浸潤著唐篔耐心的誦讀,認真的記錄,和精心的核實。

而陳寅恪也視唐篔為生命中的知己,每完成一部著作,都請她題寫封面。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1962年7月,陳寅恪摔斷右腿股骨,自此長臥於床榻。

唐篔以羸弱之軀照顧陳寅恪,而自己的心臟病也日趨嚴重。

陳寅恪看著病弱的妻子悉心照料自己,心疼又擔心,他認為妻子孱弱的身體快扛不住了,懼怕妻子先自己而去,在極其複雜的情緒之下,他為妻子寫下了輓聯《挽曉瑩》:

涕泣對牛衣,

卌載都成腸斷史。

廢殘難豹隱,

九泉稍待眼枯人。

你走了我亦不久要隨你,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深情,冥冥之中卻是妻子對他的心思。

12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只是眼角不斷地流淚,他放心不下相守了一生的人,放不下守護自己一輩子的愛人。

在料理完陳寅恪的後事之後,唐篔竟對人說:“料理完寅恪的事後,我也該去了。”

僅隔45天,唐篔追隨陳寅恪而去。她做到了他“愛情論”裡的“甘為之死”。

斯人已逝,長江東流依舊。

他們用一生來書寫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陳寅恪生前很喜歡廬山,後人將他們合葬在江西廬山植物園。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陳寅恪和唐篔位於廬山的墓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陳寅恪和唐篔的婚姻,從偶然間的緣份開始,走過平淡甜蜜亦走過了命運和人生的荊棘坎坷,最後卻書寫了生死不棄,激盪出了最動人的篇章。

相扶一生,走過四十一個春秋,唐篔將兩人的“四等愛情”,詠成了“情之最上者,世無其人。”的真愛絕唱。

同風雨,共患難,見真情,終相隨。溫柔而堅定,這或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不是嗎?

婚姻本身就是一種長久的愛情,那個能讓你甘願共度一生的人,和你經歷全部人生的酸甜苦辣。這是需要許多溫情許多愛與力量才能堅守一生的。世間那些能平淡一生的夫妻,往往經歷了煙火的沉澱,跨過溝壑,婚姻在歲月洗禮下日久彌新。

普通的婚姻也許就是這第四等愛情,但他們用一生來書寫,寫得力透紙背,大氣磅礴,勝卻人間無數。

[1]《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2010-4-1

陳寅恪唐篔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