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雍正八年五月,雍正最倚重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封諡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這是一個很大的褒獎了,按理應該是允祥,不計名諱,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 加於諡上。

雍正帝在諸兄弟中,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先後推崇其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後來又定為“鐵帽子王”。由此可見,雍正與胤祥的關係遠遠超出普通的君臣關係,更非一般兄弟關係。

十三爺的墓地是由雍正皇帝親自主持修建,地處河北淶水縣東營房村。

怡親王墓區曾有面積600餘畝,周長40餘華里,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唯一有望柱華表的且有三華里神道的王爺墓。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園寢處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依山傍水,林木豐茂,自然環境十分優美。

園寢背西向東,據記載全陵寢有建築物30餘座。建築用料全部採用紅磚綠瓦,其規模浩大,佈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莊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

整體佈局自東向西依次為:三華里神道,沿神道依次為神道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石牌坊、平橋、華表、元寶山、僂佝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臺、宰牲亭、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隆恩殿、寶頂等。但由於歷史因素,這些弘大的建築群目前大都灰飛煙滅,只剩下了神道碑,火焰牌坊,石橋,五柱三門牌坊,華表,墓坑遺址。

這便是現在仍存的怡賢親王神道碑。 高5米,寬1.4米, 其上分別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十七個字。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怡賢親王,康熙時期為貝子,深得康熙寵愛,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師,無論去哪裡,必將胤祥帶往。僅此即足以說明,康熙帝對他是另眼相看的,並未封。後因廢太子事件遭到圈禁,詞中有多種說法。前半生豪放的性格,被康熙稱為拼命十三郎,但十年的圈禁生活是讓這位皇子性格大變,成熟穩重,謹慎低調。雍正即位後,升十三爺為親王,從此胤祥從一個閒散皇子變成了雍正朝的二把手。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為雍正的臺柱。其理事之才絕非常人能及,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完全不像個從未與政的皇子。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為雍正的臺柱。其理事之才絕非常人能及,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完全不像個從未與政的皇子。可以說當時的怡親王是集軍政財大權於一身的總理事務大臣。

公元1732年,雍正帝親自在這裡為允祥舉行安葬儀式。雍正帝在這大放悲聲,並將公元1726年就親書賜給允祥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字加刻在其諡號之上,如此一系列的額外恩典,不僅是其他宗室王公大臣們難望其項背,而且是特例之外的特例,雍正帝曾說:"怡親王薨逝,心中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朕待王亦在常例之外。"

順著神路向西,便是火焰牌坊,三門四柱,全為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

雍正元年,胤祥受命總理戶部。該部所司直接關係國計民生,而且事務繁多,頭緒複雜,康熙末年以來積存的許多弊端都亟待解決,胤祥自上任伊始,便勤奮理事,不稍懈怠。此外,胤祥在蠲免諸省不合理賦稅、整頓兩淮鹽務等許多方面也都有不凡的建樹,為了制止各地官員在稅收賦斂中任意加派,中飽私囊,胤祥疏請取消加色、加平等積弊,減輕了百姓的額外負擔,也限制了官吏貪汙受賄之風。

很多人只知道康、乾盛世,其實康熙晚年政務和國庫都成了爛攤子。雍正接位時,國庫只存銀八百萬兩,到雍正八年卻高達六千兩百多萬兩。胤祥死後雍正九年打了西北大仗,最後留給乾隆的還有三千四百多萬兩庫銀。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治河患、興水利,是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的國家大計之一。雍正三年冬,胤祥受命總理水利營田事務,他不避風寒,經過一冬春的實地勘查,從疏通河道,築堤置閘,開引河,開挖入海直河,到區域田土疆界,開挖溝渠,他都詳細規劃,製成水利圖進呈。經奏準,設立了營田水利府,將直隸諸河分為四局管轄。胤祥親臨指導,修河造田,闢荒地數千裡,募民耕種。還聘請南方農民教種水稻。一年初見成效,數年之後,使京畿災荒窪澇地區,變成了千里良田。水災相對減少。雍正五年,直隸水稻豐收,北方民間不習慣吃稻米,胤祥奏請政府撥款按價收買,以鼓勵農民種水稻的積極性。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選武官是兵部武選司的職責,是兵部最重要的權力,然而事實上,雍正七年以前全國中低級官吏(三品以下)的銓選權不在兵部,而在怡親王。雍正為了對準噶爾用兵,於雍正七年(1929)六月,設立軍需房(即軍機處的前身),命胤祥主其事,胤祥參予了作戰規劃,他對路程得遠近,山川得險易瞭如指掌。更重要得是他及時有效地保證了轉運軍事供應,不僅理財有方,而且調度得宜。數以千萬計地軍需,概出於國庫,沒有向民間另行攤派。胤祥經常採取讓晉商秘密購辦軍需的方式,和雍正及地方政府配合默契,從沒出過差錯。 “挽輸數年,海內未嘗知有用兵之事。”

胤祥還承辦了大量繁雜事務。他處事周密,勤勉不怠,雍正對他極其信任,故委任他的實也多,如管領漢侍衛,督領圓明園八旗守衛禁兵,養心殿監理製造,諸王子事務,雍正舊邸事務,選擇雍正陵址等均交給胤祥經營。胤祥竭盡全力,事必躬親,克盡臣弟之道。雍正誇他辦過的實情:“無不精祥妥協,符合朕心。”

過了五孔橋就是石牌坊,三門四柱七樓,石牌坊建造得極其精美,可以與清東陵、清西陵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爺墳中有兩座牌坊的也為數不多。

文中標題前四個字為“吞土受陵”其實是有來歷的,在允祥為雍正選完清西陵作為陵地後,雍正帝為表示寵眷允祥,在自己萬年吉地之旁擇一塊所謂"中吉之地,賜給允祥作為陵地。

而允祥聞知後,"驚悚變色,惶惺固辭"不受,雍正無奈何又擇距泰陵六十里外的"平善之地"予他,即今天淶水縣的這個十三王爺墓所在地。

據說,允祥得此葬身之地"踴躍忭舞",當即派人取來墳地上一塊黃土吞下,且跪伏雍正面前叩謝日:"皇上待我隆恩,異數不枚舉,子孫世世俱受皇上之福綿長矣。"

雍正年間推行耗羨歸公與並廉銀製度、攤丁人畝制度等新政,所受阻力是極其強盛的,曾一度使雍正帝陷於孤家寡人的境地。而使新政能夠排除強勁阻力得以施行,怡親王允祥是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的。故而在之後雍正每每想起允祥,總是悲痛欲絕。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對,分列兩旁。

擎天柱即華表,此擎天柱與皇帝陵的大碑樓的擎天柱有所區別。皇帝陵的華表,柱身上盤繞著一條雲龍,須彌座環以石欄杆。而怡親王園寢的擎天柱,柱身雖然也是八稜的,卻是每面各雕二條龍,上面的龍頭朝上,下面的龍尾朝上,龍頭又抬起。柱身上有8個側面,共雕龍16條。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雍正一次在晨會上解釋賜給允祥的那八個字時,就說:怡親王的忠,是為公事而忘掉自己,把國家大事作為個人的家事,時時處處妥善處理,所以能為朕去操勞,不用使我憂;怡親王的敬,是兢兢業業辦事,小心謹慎處理政務,沒有絲毫懈怠翫忽的情況,是敬奉皇命的敬;怡親王的誠,是赤膽忠誠,心地坦白,言行一致,沒有一點欺詐虛偽的因素摻雜其中;怡親王的直,是有話坦率地表白出來,從來不加隱飾,是真正的表裡如一;怡親王的勤,是以寢食不安的精神去奉公,日夜操持不息,可以說是數年不變其衷;怡親王的慎,是按照本分去言行,沒有半點違規犯上之舉;怡親王的廉,就是廉潔奉公,不接受任何饋贈,更沒有去貪婪妄取的念頭;怡親王的明,是看問題透徹,做事情周詳,對政治利弊分析明瞭,對官員的賢庸分辨清楚。雍正此說評價,現在讀來仍有教益。

1925年,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馬瑞雲強行砍伐了怡賢陵龍崗上的松柏林,把伐來的樹木運到各村強行拍賣。據目擊者稱,這些樹木賣得的銀洋足足裝了一大車。

1934-1936年間,園寢被當地軍閥和地方官吏所破壞。1935年被宋哲元派往淶水的縣長王作舟及帶來的一營軍隊,監押80多名盜墓犯公開施工,將墓內所有隨葬的珍寶洗劫一空。據老人們,講那時地宮門框是風磨的銅滲金,石券門三米寬,裡面有懸棺,四角還有四口棺槨。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從史書中的描述中,人們不難想象出十三王爺墓完整時的景象是何等的氣派怡人。

“鐵帽子”陵墓,歷史評價比遺留文物更人心!

今天走在這裡,除了三間四柱的兩座牌樓和兩處石拱橋及一對華表外,就是刻有雍正手書那八個字的神道碑,二百多年過去了它仍在,碑上左滿右漢的文字還清晰可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