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業餘廢人


史書就是一種語言藝術,同樣的一件事,怎麼說都有理,李世民還沒等到晚年,就非要看自己的《起居注》和《實錄》,之所以要修改,恐怕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早年間經略西域,開疆拓土,你們誇我神武之略,威加四海。

到了晚年我打高句麗,你們就說我窮兵黷武、勞民傷財。

我早年間哪怕是搶了弟媳,你們都誇我是俠骨柔情,霹靂手段兼奇情氣質。

到了晚年在後宮多呆一會,你們就說我沉湎酒色,溫柔鄉里。

我早年間偏聽偏信,讓魏徵矇蔽,你們說我胸懷四海,從諫如流。

到了晚年我對魏徵完成了深入揭批,你們卻說我剛愎自用,閉塞言路。

我早年間建個皇宮,你們說這象徵我“天可汗”的威儀。

到了晚年再建廳堂館所,你們卻說我勞民傷財、大興土木。

我早年間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你們說我撥亂反正、偉有成烈。

到了晚年我不願意讓兄弟相殘,你們又說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我早年間南征北戰,身體有損,你們勸我正心修身、保重龍體。

到了晚年我真的關心健康,吃點丹藥,你們又說我封建迷信、不負責任。

......

我就說一句,我一共就活了五十一年,按照你們後世關於年齡的定義,我算是中年早逝、半道中卒,又哪裡來的晚年去“昏庸”一下?


歷來現實


唐朝皇帝李世民,他的大半生都在為唐朝能成為最強大的帝國而努力著,並且也實現了他的願望。但是到了晚年的李世民變得昏庸了起來,他具體幹了哪些荒唐的事情呢?

1.好色,是皇帝大部分都好色,但是李世民經常派人去各地網羅美女,不僅將年僅14歲的武則天納進宮裡,還將自己的弟媳楊氏(李元吉的老婆)變成了自己的枕邊人。無節制的性生活掏空了李世民,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2.毀魏徵墓,迫使劉洎自殺。 李世民年輕時朝堂上敢於直言的大臣有30多位,其中魏徵和劉洎是李世民最為倚重的兩位大臣,可是到了晚年魏徵給李世民提出了“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的十條”勸諫之時,李世民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幸好當時文徳皇后在旁周旋才沒能讓魏徵掉了腦袋,可是李世民最終還是毀了魏徵的墓碑。劉洎因為一句“疾勢如此,聖躬可優”的忠言,被有心人傳到李世民耳中已經變味了,最終李世民逼迫劉洎自殺。從此朝廷裡沒有敢於直言的大臣了。



3.到了晚年李世民可能覺得天下太平,國富民強了,是時候該享受享受了,所以李世民就開始大興土木,在長安和洛陽都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行宮。翠薇宮建成後不滿意最後又建立了玉華宮。大興土木最後還是百姓受苦,官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怨聲四起。

最後李世民在貞觀二十三年,吃完術士煉的長生不老丹後猝然長逝。


路小輝


唐太宗晚年的表現,確實不如之前,但用昏庸來形容晚年的唐太宗,恐怕有失偏頗。唐太宗確實退步了,這一點無法否認。但肯定沒有到昏庸的地步。

唐太宗晚年被人詬病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沉迷酒色

唐太宗晚年貪圖享樂,好色無度,蒐羅各類美女充實自己的後宮。早在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就曾殺了弟弟後,然後把貌美如花的弟媳納入後宮。

而等長孫皇后死後,唐太宗對女色的需求更旺盛了。唐太宗命人常年在外給自己尋找美女,凡是有點姿色的,都被送入唐太宗的後宮。

唐太宗晚年喜歡宴飲,非常喜歡喝酒。唐太宗沉迷酒色當中,朝野上下怨聲載道,甚至發生了羽林軍朝唐太宗寢宮射箭的事件。

迷戀道術

晚年的唐太宗,的確非常迷信道術,特別是對長生不老這樣的道術非常迷戀,可以說,唐太宗晚年有點怕死,想著如何長生不老。這是人之常情,顯然不能用昏庸形容。

世上追求長生不老的人多得去了, 偏偏指責唐太宗顯然有失偏頗。況且唐太宗就算迷戀道術,依然關心著朝政,只是沒有以前積極,這一點我們要承認。如果說唐太宗迷戀道術後導致朝政荒廢,那倒是可以批評。

明嘉靖也愛好道術,依然把權力死死握在手裡,朝廷的大事小情都由他自己做主。唐太宗大概和嘉靖有點類似,但比嘉靖的表現好太多。

不過,唐太宗因為迷戀道術,吃了很多帶汞的“仙丹”,導致他身體每況愈下,50歲出頭就去世了。

拒絕納諫

唐太宗早年很善於納諫,從善如流,特別是非常欣賞魏徵。魏徵多從犯言直諫,唐太宗也沒有處罰他,反而事後表揚他。魏徵的建議和意見,唐太宗也聽得進去。

到了晚年,唐太宗開始厭倦魏徵。不止是魏徵,其他敢納諫的人也幾乎沒有了。原因則是晚年的唐太宗對犯言直諫的大臣,容忍度很低。動輒懲處那些敢批評他的人,以至於後來沒有人勸諫他。

唐太宗徵高麗時,魏徵勸諫他不要這麼做,遭到了唐太宗的嚴厲批評。魏徵死後,唐太宗得知魏徵把勸諫唐太宗的各種奏章都保留了下來,以圖讓自己萬世留名。更是導致唐太宗對他非常厭惡,還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還撕毀了唐太宗女兒和魏徵兒子的婚約。

大興土木

唐太宗晚年貪圖享受,大興土木,修建了很多宮殿。他相繼修了翠微宮、玉華宮、飛山宮、襄城宮、九成宮、大明宮等大型宮殿。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嫌棄京城皇宮悶熱難耐,於是就在臨潼驪山頂上修建了翠微宮。誰知剛剛建立不到三個月,李世民就嫌棄宮室規模太小,辱沒了大唐的威儀,又下令重修了玉華宮。

他命令整修隋代宮殿。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當他看到完工後的宮殿過於華麗和奢侈時,又覺得這樣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於是,又下令把它拆毀。

太宗命人大力重修鳳翔府的隋代仁壽宮等五個新宮殿。這些宮殿耗資耗巨資,當641年竣工時,太宗發覺宮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熱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歡,於是又命令將其夷為平地。

干預史官

唐太宗之前,很少有皇帝干預史官對皇帝日常行為的記錄。哪怕史官記錄了皇帝殘暴、昏庸的一面,皇帝也甚少去幹預。史官秉筆直書,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不過唐太宗不管這一套,唐太宗非常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

貞觀十三年(639年),就“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乎?’”表示想看起居注,可是當時的規定是起居注不允許讓皇帝本人查閱的。褚遂良“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唐太宗禁不住又問道:“朕有不善,卿亦記之邪?”話中隱隱透出自己的擔憂和不安,同時又似乎是在以君臨天下的皇權來考驗對方。這無異於給褚遂良出了道難題,可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這時,黃門侍郎劉洎插進一句話:“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看到這些大臣的反對,李世民只好作罷。

但是唐太宗還是不甘心,第二年“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唐太宗如此執著於《起居注》,強力干預《起居注》的記錄,最終得以查看和修改《起居注》,開啟了皇帝查看自己起居注的惡劣先例,這一點確實應該好好批評。

總結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唐太宗晚年的表現,比之前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我不同意用昏庸來形容晚年的唐太宗,畢竟唐太宗開啟了大唐盛世。


因為唐太宗執政的前期和中期的表現過於優秀和出色,以至於他晚年不如之前的表現時,就有人批評他昏庸。這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只能說,唐太宗退步了,但沒有到昏庸的程度。類似於有人每次考試時都在90分以上,後來他退步到70分了。


袁衛宇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確是很昏庸,這不是別人刻意抹黑的,在真實的歷史中的確如此,其實仔細翻閱歷史大家就會發現,有許多早年間勵精圖治的皇帝,等到他們老了之後都開始變得昏庸,或許是奮鬥了一輩子,到了晚年才敢鬆懈,因為已經老了,還不享受這一切可就來不及了,李世民便是如此。

李世民在早年間絕對是年輕有為,他就是皇帝中的楷模,史書對其評價也很高,比如什麼重用賢才,廣施仁政,當然事實也是如此。從李世民剛剛登基的時候,他就從諫如流,以魏徵為代表的敢於納諫之人有將近三十餘人,這在歷史上其實還是很少見的。

等到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對於納諫之人的話壓根聽不進去,魏徵也曾公然質問李世民為什麼聽不進去大家的勸諫,李世民就是各種狡辯,李世民晚年的時候非常喜歡修宮殿,經常是大興土木,大臣勸諫他不要這樣,太過浪費,這些話可是讓李世民非常生氣。

李世民直接告訴大臣,老百姓都是賤骨頭,容易無事生非,應該長期做牛做馬,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已經完全變了,他真正的成為了一個昏庸的皇帝,他只顧著貪圖享受。晚年的李世民有兩大愛好,一個是喝酒,另一個就是美女,他命人常年在外給自己尋找美女,只要是漂亮的,都會給他送進宮去。

在舉個簡單的例子,李世民天天花天酒地,民間怨聲哀道,甚至於李世民的貼身侍衛都開始勸諫他不要這樣,李世民大怒,將其處死,繼續他花天酒地的生活。雖然說李世民晚年如此昏庸,可是無可否認的一點是,他還是稱得上明君的,在其臨死前他也曾反省過自己,並且警告太子不許學他。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唐太宗早年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中期因為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讓李世民留下了很大面積的心理陰影。貞觀前期,唐太宗勵精圖治。晚年的李世民卻變得昏庸起來。

幸虧唐太宗服仙丹中毒而死,活了51歲,否則唐朝說不定還搞出什麼亂子來。

終身制的皇帝,年輕時可能英明,年老了大多數都會昏庸起來,心理和生理都逐漸老化。

唐太宗晚年的昏庸事主要有這麼幾件:

1,不再納諫言

李世民晚年不但仆倒了魏徵的墓碑,還把上面的字磨去。

討伐高句麗時,唐軍好不容易才打敗高句麗,但也沒有徵服高句麗。不得已而退兵,唐太宗這才想起魏徵:“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

李世民討伐高句麗時,讓劉洎輔太子監國。因李世民生病,褚遂良誣陷劉洎想當伊尹霍光,劉洎自己向李世民分辨,並請另一個大臣馬周作證人。李世民聽到是謀反的事,就再也納不了進諫了,直接把劉洎賜死。

2,篡改史書

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非常忌諱,經常召見史官,對他們旁敲側擊。

他還要求讀自己的《起居注》和《實錄》,這些書本來是要留給後來的皇帝看的,當朝的皇帝不能看。

從李世民開始,中國史書大壞。

3,沉迷後宮和仙丹

李世民首先霸佔了自己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

李世民的堂弟廬江王李瑗被殺後,李世民霸佔了廬江王的妾武則天。

李世民晚年還想再活五百歲,可是沒找到好仙丹。

王玄策在西域時,俘獲了一名印度人那羅邇娑婆,自稱會造仙丹。就獻給了李世民,煉成的仙丹,李世民吃了後就死了。

4,對兒子們猜忌

李世民從哥哥李建成那裡奪權,逼迫父親李淵讓位。

李世民也猜忌自己的兒子。

太子李承乾被廢並流放;三子吳王李恪被殺;四子魏王李泰被貶流放;五子齊王李祐被賜死;六子蜀王李愔被廢流放。

5,奢侈浪費

李世民晚年大興土木,在長安、洛陽等地建造大型行宮。

相繼修了翠微宮、玉華宮、飛山宮、襄城宮、九成宮、大明宮等大型宮殿。

6,窮兵黷武

高句麗強大後,與百濟合夥欺負新羅,新羅向李世民求援。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不顧褚遂良等大臣的諫阻,御駕親征高句麗,共15萬大軍。雖然給高句麗以很大殺傷,但攻城乏力,久攻不下,東北天氣寒冷,後勤糧運困難,李世民被迫撤軍。

7,誅殺無辜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都記載了李世民無辜誅殺李君羨的事情。

當時有太史占卜說:女主昌;又有民間謠言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李世民非常厭惡這件事,有一次宴會時,讓大臣說自己小名,李君羨說自己小名是五娘子。李世民大吃一驚,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直玄武門,有四個武,把李君羨跟占卜和謠言聯繫起來了。最後找個藉口就把李君羨殺掉了。

“初,(指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初)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直玄武門,時太白屢晝見,主史佔雲:“女主昌。”民間又傳《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惡之。會與諸武臣宴宮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羨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爾勇健!”又以君羨官稱封邑皆有“武”字,深惡之,後出為華州刺史。有布衣員道信,自言能絕粒,曉佛法,君羨深敬信之,數相從,屏人語。御史奏君羨與妖人交通,謀不軌。壬辰,君羨坐誅,籍沒其家。”

李世民無辜誅殺李君羨,讓武則天逃過一劫。李世民沒想到一個小女子也能奪天下,他讀書少,他讓人編寫的《群書治要》也從沒有女主奪皇位成功的。當時武則天在李世民後宮裡面,地位排名在第40名左右,李世民沒想當武則天會篡權。李世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死後,後宮裡面的嬪妃就打入一個小宮殿,寂寞到死算拉到。李世民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敢娶父親的妾!

唐朝的嬪妃:

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正五品。以上三等是為二十七世婦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我們可以想想,和李世民同一類型的皇帝哪一個到晚年沒有昏庸呢?始皇帝、劉邦、漢武帝、唐玄宗、康熙、乾隆……原因何在?

原因是——他們都是人。

試想我們自己,沒錢時,做什麼都很節儉,都要衡量自己的錢包,自己的慾望因為沒有錢而被壓制住,可是如果尤其有錢了呢?

如果你有1個億,你在日常生活中還會過分節儉嗎?各種吃喝玩樂的項目就會展開,驕奢淫逸就會襲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有錢後就會有外遇,要離婚,家庭矛盾激增……

這家庭中的道理相比大家都可以舉一反三。


說回帝王,帝王也是人,只不過穿得好點,吃的好點,經歷的比我們多點……歸根結底也出不了人的範疇,基本李世民系列的帝王不外乎早年創業艱難,中年守成英明,一旦到了晚年豐功偉績建立,國富民強,皇帝就會犒勞自己,享受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們正常人60歲退休後的想法很多人不就是這樣想的嗎?帶著另一半去看看世界,只不過有時候會因為管孫子而耽誤。

所以昏庸很正常,帝王也是人,只不過因為他是有名的帝王,我們才附會著來說一說。


我和女帝有個約會


唐太宗李世民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留下的全是英武的正面形象。無論是率領大軍四處征討平定各方叛亂直至建立大唐王朝,還是玄武門之變果斷兵變,抑或者是當上皇帝之後廣開言路建立大唐盛世。這一切光輝全部都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魅力。但是在唐太宗晚期,老年的李世民失去了曾經的清明,做出了不少荒唐之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年唐太宗究竟做了哪些昏庸的事情吧:

一:迷信,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



唐太宗50多歲的時候生了一場病,感覺自己英明一世,不能被這肉體凡胎所禁錮。於是李世民便集結了全天下所有的醫生、方士,希望能夠為自己找尋並且煉出所謂的長生不老仙丹。

後來李世民還不滿足,又從印度找來了一和尚,用好吃好喝的供著,希望能夠用所謂的仙法煉出長生不老丹。

在這和尚的搗鼓之下,一個丹藥確實出現了。李世民二話不說便將丹藥吞下。當然,李世民也因為這一舉動暴斃身亡,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為吃了丹藥而死的皇帝。

二:窮兵黷武



唐太宗李世民晚期為了彰顯武功,屢次帶領大軍遠征高句麗。雖然前面有隋朝窮兵黷武的前車之鑑,但是唐太宗顯然沒有當回事。


雖然唐朝出征的軍隊數量龐大,武器先進,即使有皇帝李世民的加成,但是依舊鎩羽而歸。戰爭失敗了,對唐朝經濟、民生、士氣的打擊不言自明。

三:剛愎自用、獨裁專治



李世民在當皇帝的初期為了能夠穩定自己的統治,廣開言路·。在群臣的進諫之下,唐朝的政策得到很好的改善,實行·的力度也非常有利於唐朝的發展。



但是老年的李世民根本不想聽任何意見,動不動便對那些進諫的官員下令其自殺。寒了唐朝一派老臣的心。

總結:



對待一個歷史人物應該客觀對待。雖然李世民前期非常有作為,但是其人生的後半段也是糊塗事幹盡。皇帝也是人,也有優點和缺點。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漢武帝晚年巫蠱案株連數萬,怎麼沒人噴?唐太宗晚年只是驕傲自滿,納諫沒早期從容。不過唐太宗為政比起大多數千古一帝強得多,有人說唐太宗大興土木,那秦始皇修建阿方宮,明成祖修建紫禁城,康雍乾修建圓明園怎麼沒人噴,唐太宗晚年只不過修煉了一些宮殿,是不聽勸阻殺了幾個人,但比起康雍乾,永樂,洪武,漢武帝,秦始皇大興土木,一言不合就殺人,大興株連滅九族強吧。乾隆修四庫全書毀書比修書多,同時乾隆大興文字獄,進行史上最大思想統治,然而卻被歌頌成十全老人,什麼鬼道理。漢武帝,隋煬帝窮兵默武被視為開疆擴土,唐太宗對外用兵就是昏庸了?唐太宗最後十年政績斐然!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並重創之,為唐滅高句麗打下基礎。唐太宗滅薛延陀部族,於漠北設立燕然都護府。唐太宗滅高昌,于敏等國,於西域且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徵最後十年使大唐疆域擴充一倍這不是政績嗎?怎能算昏庸?唐太宗最後十年執政生涯比大多數帝王強的多,唐太宗後期主要是個人生活比前期較奢侈,但唐太宗論奢侈生活怕是比不了秦皇漢武,康熙之流吧!唐太宗政治生涯並無太大過錯,其魄力,自覺性之高位歷代帝王之最。比如唐太宗都統十萬大軍親征高句麗,大破高句麗主力,奪取高句麗十餘城,殲敵四萬餘,俘虜六七萬,繳獲牛羊十餘萬。而唐軍僅損失兩千,戰馬損失八千。這等戰績在宋朝是可以傲視群雄的,然而唐太宗歸後謙虛說此戰失敗,無非就是未達到一戰滅亡高句麗目標。只能算戰術勝利。要是乾隆恐怕就是十一全老人了!!!!


一把摺扇闖天涯


唐太宗李世民其實在早年期間對自己還是嚴於侓己的。對於後世留名,他也是比較的在乎的。其實就歷朝歷代的皇帝而言,到了晚年其實都是極易走上昏庸之路。

唐太宗

其實,說到底唐太宗其實這個皇帝並不好做,你想想,他李世民是玄武門之變奪位而來,而偏偏這位皇帝又十分好面子,於是化面子為力量,一手創下了貞觀之治。



但是呢?他過得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作為一國皇帝,他也是有著許多的束縛,比如說魏徵。借魏徵的諍言,他才得以做一個明君,所以雖然有時候他真的對魏徵恨得牙癢癢,但是他對魏徵還是很重視的。


但是很不幸,魏徵去世了。在他生病的時候,李世民可是頗為關懷,他去世了,李世民很傷心。但是偏偏此時竟然發現魏徵竟然每一次奏章都有謄本,這可是被認為是背叛,李世民的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魏徵去世之後,他也年邁,再也聽不進去別人的諫言,或許於此事有著不小的關係。

家庭不順

唐太宗作為一個皇帝,但是他也是逃脫不了來自家庭的煩惱。他疼愛的子女竟然也都相繼出事,先是太子,他開始不上朝,在自己的宮中亂來,和同性玩耍,不敬師長等等,李世民對他大失所望。


之後就是李恪,他喜歡狩獵,但是被人檢舉揭發,最後李世民只能讓他獨自前往遠方。還有高陽公主,她竟然和和尚搞到了一起,結果還弄得滿城風雨,可是大大的丟了李世民的面子,還有李泰威脅親兄弟李治,李祐謀反,後來太子也謀反,城陽公主生病去世。

所以說李世民的皇帝之路過得一點都不好,尤其是他的家人,親骨肉,一個個的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漸漸的受到的刺激也就多了。

李世民晚年

我們不能否認李世民的晚年生活確實昏庸。

他在五十歲的時候也是開始生病,對於活著的渴望,他也開始追求長生,而李治呢?其實也是不行,唐太宗也只好苦苦支撐。


李世民想做一個明君,但是說實話,明君和自己的私慾作鬥爭的時候,真的很難站到上風,尤其是在身心疲憊的時候,及時行樂往往會是最想要的那一種選擇。


一寸三分


早年英明果斷髮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具備雄才大略,自登基後廣納諫言,勵精圖治,開創了璀璨輝煌的“貞觀之治”,為大唐王朝的繁榮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然而,英雄都有遲暮之時,他晚年變得剛愎自用,幾近昏聵,也留下了些許汙點:


1.砸毀魏徵墓。“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是太宗說丞相魏徵的話,並說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可見對他的器重;晚年魏徵給李世民提出了君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的勸諫,李世民卻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幸得賢惠的文德皇后斡旋,才壓抑了怒火,待高句麗失敗歸來,還是怒砸了魏徵的墓碑。

2.好大喜功,不顧時間,地點,條件討伐高句麗。時值嚴冬,高句麗天寒地凍,唐軍的後勤保障線又太長,南兵赴北作戰優勢不明顯,很多忠誠的臣子都極力勸誎,最終唐太宗固執己見,御駕親征,興師動眾一番後,鎩羽而歸,空耗了國力,還差點丟了老命.


3.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給李世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引發風疾(李唐王室的遺傳病,李治也有)發作;李世民發現了死亡在悄無聲息地威脅自己,開始貪圖享樂,他大興土木,將終南山上的太和宮擴建為翠微宮,將仁智宮翻修為玉華宮,勞民傷財的結果讓百姓受苦,各地官員為此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怨聲載道。

4.繼續好色,有增無減,經常派人去各地搜尋、挑選美女,無節制的性生活毀了身體,致使健康每況愈下。

5.迷戀長生術,不惜代價煉製長生不老丹。貞觀二十三年,吃完術士煉的長生不老丹後猝然長逝,令人錘胸頓足,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