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业余废人


史书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同样的一件事,怎么说都有理,李世民还没等到晚年,就非要看自己的《起居注》和《实录》,之所以要修改,恐怕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早年间经略西域,开疆拓土,你们夸我神武之略,威加四海。

到了晚年我打高句丽,你们就说我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我早年间哪怕是抢了弟媳,你们都夸我是侠骨柔情,霹雳手段兼奇情气质。

到了晚年在后宫多呆一会,你们就说我沉湎酒色,温柔乡里。

我早年间偏听偏信,让魏征蒙蔽,你们说我胸怀四海,从谏如流。

到了晚年我对魏征完成了深入揭批,你们却说我刚愎自用,闭塞言路。

我早年间建个皇宫,你们说这象征我“天可汗”的威仪。

到了晚年再建厅堂馆所,你们却说我劳民伤财、大兴土木。

我早年间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你们说我拨乱反正、伟有成烈。

到了晚年我不愿意让兄弟相残,你们又说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我早年间南征北战,身体有损,你们劝我正心修身、保重龙体。

到了晚年我真的关心健康,吃点丹药,你们又说我封建迷信、不负责任。

......

我就说一句,我一共就活了五十一年,按照你们后世关于年龄的定义,我算是中年早逝、半道中卒,又哪里来的晚年去“昏庸”一下?


历来现实


唐朝皇帝李世民,他的大半生都在为唐朝能成为最强大的帝国而努力着,并且也实现了他的愿望。但是到了晚年的李世民变得昏庸了起来,他具体干了哪些荒唐的事情呢?

1.好色,是皇帝大部分都好色,但是李世民经常派人去各地网罗美女,不仅将年仅14岁的武则天纳进宫里,还将自己的弟媳杨氏(李元吉的老婆)变成了自己的枕边人。无节制的性生活掏空了李世民,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2.毁魏征墓,迫使刘洎自杀。 李世民年轻时朝堂上敢于直言的大臣有30多位,其中魏征和刘洎是李世民最为倚重的两位大臣,可是到了晚年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十条”劝谏之时,李世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幸好当时文徳皇后在旁周旋才没能让魏征掉了脑袋,可是李世民最终还是毁了魏征的墓碑。刘洎因为一句“疾势如此,圣躬可优”的忠言,被有心人传到李世民耳中已经变味了,最终李世民逼迫刘洎自杀。从此朝廷里没有敢于直言的大臣了。



3.到了晚年李世民可能觉得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了,是时候该享受享受了,所以李世民就开始大兴土木,在长安和洛阳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行宫。翠薇宫建成后不满意最后又建立了玉华宫。大兴土木最后还是百姓受苦,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怨声四起。

最后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三年,吃完术士炼的长生不老丹后猝然长逝。


路小辉


唐太宗晚年的表现,确实不如之前,但用昏庸来形容晚年的唐太宗,恐怕有失偏颇。唐太宗确实退步了,这一点无法否认。但肯定没有到昏庸的地步。

唐太宗晚年被人诟病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沉迷酒色

唐太宗晚年贪图享乐,好色无度,搜罗各类美女充实自己的后宫。早在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就曾杀了弟弟后,然后把貌美如花的弟媳纳入后宫。

而等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对女色的需求更旺盛了。唐太宗命人常年在外给自己寻找美女,凡是有点姿色的,都被送入唐太宗的后宫。

唐太宗晚年喜欢宴饮,非常喜欢喝酒。唐太宗沉迷酒色当中,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甚至发生了羽林军朝唐太宗寝宫射箭的事件。

迷恋道术

晚年的唐太宗,的确非常迷信道术,特别是对长生不老这样的道术非常迷恋,可以说,唐太宗晚年有点怕死,想着如何长生不老。这是人之常情,显然不能用昏庸形容。

世上追求长生不老的人多得去了, 偏偏指责唐太宗显然有失偏颇。况且唐太宗就算迷恋道术,依然关心着朝政,只是没有以前积极,这一点我们要承认。如果说唐太宗迷恋道术后导致朝政荒废,那倒是可以批评。

明嘉靖也爱好道术,依然把权力死死握在手里,朝廷的大事小情都由他自己做主。唐太宗大概和嘉靖有点类似,但比嘉靖的表现好太多。

不过,唐太宗因为迷恋道术,吃了很多带汞的“仙丹”,导致他身体每况愈下,50岁出头就去世了。

拒绝纳谏

唐太宗早年很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特别是非常欣赏魏征。魏征多从犯言直谏,唐太宗也没有处罚他,反而事后表扬他。魏征的建议和意见,唐太宗也听得进去。

到了晚年,唐太宗开始厌倦魏征。不止是魏征,其他敢纳谏的人也几乎没有了。原因则是晚年的唐太宗对犯言直谏的大臣,容忍度很低。动辄惩处那些敢批评他的人,以至于后来没有人劝谏他。

唐太宗征高丽时,魏征劝谏他不要这么做,遭到了唐太宗的严厉批评。魏征死后,唐太宗得知魏征把劝谏唐太宗的各种奏章都保留了下来,以图让自己万世留名。更是导致唐太宗对他非常厌恶,还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还撕毁了唐太宗女儿和魏征儿子的婚约。

大兴土木

唐太宗晚年贪图享受,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宫殿。他相继修了翠微宫、玉华宫、飞山宫、襄城宫、九成宫、大明宫等大型宫殿。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嫌弃京城皇宫闷热难耐,于是就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谁知刚刚建立不到三个月,李世民就嫌弃宫室规模太小,辱没了大唐的威仪,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他命令整修隋代宫殿。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当他看到完工后的宫殿过于华丽和奢侈时,又觉得这样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于是,又下令把它拆毁。

太宗命人大力重修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等五个新宫殿。这些宫殿耗资耗巨资,当641年竣工时,太宗发觉宫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热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欢,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

干预史官

唐太宗之前,很少有皇帝干预史官对皇帝日常行为的记录。哪怕史官记录了皇帝残暴、昏庸的一面,皇帝也甚少去干预。史官秉笔直书,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不过唐太宗不管这一套,唐太宗非常在意后世对他的评价。

贞观十三年(639年),就“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表示想看起居注,可是当时的规定是起居注不允许让皇帝本人查阅的。褚遂良“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唐太宗禁不住又问道:“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话中隐隐透出自己的担忧和不安,同时又似乎是在以君临天下的皇权来考验对方。这无异于给褚遂良出了道难题,可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时,黄门侍郎刘洎插进一句话:“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看到这些大臣的反对,李世民只好作罢。

但是唐太宗还是不甘心,第二年“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唐太宗如此执着于《起居注》,强力干预《起居注》的记录,最终得以查看和修改《起居注》,开启了皇帝查看自己起居注的恶劣先例,这一点确实应该好好批评。

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唐太宗晚年的表现,比之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我不同意用昏庸来形容晚年的唐太宗,毕竟唐太宗开启了大唐盛世。


因为唐太宗执政的前期和中期的表现过于优秀和出色,以至于他晚年不如之前的表现时,就有人批评他昏庸。这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只能说,唐太宗退步了,但没有到昏庸的程度。类似于有人每次考试时都在90分以上,后来他退步到70分了。


袁卫宇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确是很昏庸,这不是别人刻意抹黑的,在真实的历史中的确如此,其实仔细翻阅历史大家就会发现,有许多早年间励精图治的皇帝,等到他们老了之后都开始变得昏庸,或许是奋斗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才敢松懈,因为已经老了,还不享受这一切可就来不及了,李世民便是如此。

李世民在早年间绝对是年轻有为,他就是皇帝中的楷模,史书对其评价也很高,比如什么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当然事实也是如此。从李世民刚刚登基的时候,他就从谏如流,以魏征为代表的敢于纳谏之人有将近三十余人,这在历史上其实还是很少见的。

等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于纳谏之人的话压根听不进去,魏征也曾公然质问李世民为什么听不进去大家的劝谏,李世民就是各种狡辩,李世民晚年的时候非常喜欢修宫殿,经常是大兴土木,大臣劝谏他不要这样,太过浪费,这些话可是让李世民非常生气。

李世民直接告诉大臣,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容易无事生非,应该长期做牛做马,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已经完全变了,他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只顾着贪图享受。晚年的李世民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喝酒,另一个就是美女,他命人常年在外给自己寻找美女,只要是漂亮的,都会给他送进宫去。

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李世民天天花天酒地,民间怨声哀道,甚至于李世民的贴身侍卫都开始劝谏他不要这样,李世民大怒,将其处死,继续他花天酒地的生活。虽然说李世民晚年如此昏庸,可是无可否认的一点是,他还是称得上明君的,在其临死前他也曾反省过自己,并且警告太子不许学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唐太宗早年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中期因为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让李世民留下了很大面积的心理阴影。贞观前期,唐太宗励精图治。晚年的李世民却变得昏庸起来。

幸亏唐太宗服仙丹中毒而死,活了51岁,否则唐朝说不定还搞出什么乱子来。

终身制的皇帝,年轻时可能英明,年老了大多数都会昏庸起来,心理和生理都逐渐老化。

唐太宗晚年的昏庸事主要有这么几件:

1,不再纳谏言

李世民晚年不但仆倒了魏征的墓碑,还把上面的字磨去。

讨伐高句丽时,唐军好不容易才打败高句丽,但也没有征服高句丽。不得已而退兵,唐太宗这才想起魏征:“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

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时,让刘洎辅太子监国。因李世民生病,褚遂良诬陷刘洎想当伊尹霍光,刘洎自己向李世民分辨,并请另一个大臣马周作证人。李世民听到是谋反的事,就再也纳不了进谏了,直接把刘洎赐死。

2,篡改史书

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非常忌讳,经常召见史官,对他们旁敲侧击。

他还要求读自己的《起居注》和《实录》,这些书本来是要留给后来的皇帝看的,当朝的皇帝不能看。

从李世民开始,中国史书大坏。

3,沉迷后宫和仙丹

李世民首先霸占了自己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

李世民的堂弟庐江王李瑗被杀后,李世民霸占了庐江王的妾武则天。

李世民晚年还想再活五百岁,可是没找到好仙丹。

王玄策在西域时,俘获了一名印度人那罗迩娑婆,自称会造仙丹。就献给了李世民,炼成的仙丹,李世民吃了后就死了。

4,对儿子们猜忌

李世民从哥哥李建成那里夺权,逼迫父亲李渊让位。

李世民也猜忌自己的儿子。

太子李承乾被废并流放;三子吴王李恪被杀;四子魏王李泰被贬流放;五子齐王李祐被赐死;六子蜀王李愔被废流放。

5,奢侈浪费

李世民晚年大兴土木,在长安、洛阳等地建造大型行宫。

相继修了翠微宫、玉华宫、飞山宫、襄城宫、九成宫、大明宫等大型宫殿。

6,穷兵黩武

高句丽强大后,与百济合伙欺负新罗,新罗向李世民求援。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不顾褚遂良等大臣的谏阻,御驾亲征高句丽,共15万大军。虽然给高句丽以很大杀伤,但攻城乏力,久攻不下,东北天气寒冷,后勤粮运困难,李世民被迫撤军。

7,诛杀无辜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李世民无辜诛杀李君羡的事情。

当时有太史占卜说:女主昌;又有民间谣言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李世民非常厌恶这件事,有一次宴会时,让大臣说自己小名,李君羡说自己小名是五娘子。李世民大吃一惊,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有四个武,把李君羡跟占卜和谣言联系起来了。最后找个借口就把李君羡杀掉了。

“初,(指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时太白屡昼见,主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李世民无辜诛杀李君羡,让武则天逃过一劫。李世民没想到一个小女子也能夺天下,他读书少,他让人编写的《群书治要》也从没有女主夺皇位成功的。当时武则天在李世民后宫里面,地位排名在第40名左右,李世民没想当武则天会篡权。李世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死后,后宫里面的嫔妃就打入一个小宫殿,寂寞到死算拉到。李世民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敢娶父亲的妾!

唐朝的嫔妃:

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正五品。以上三等是为二十七世妇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我们可以想想,和李世民同一类型的皇帝哪一个到晚年没有昏庸呢?始皇帝、刘邦、汉武帝、唐玄宗、康熙、乾隆……原因何在?

原因是——他们都是人。

试想我们自己,没钱时,做什么都很节俭,都要衡量自己的钱包,自己的欲望因为没有钱而被压制住,可是如果尤其有钱了呢?

如果你有1个亿,你在日常生活中还会过分节俭吗?各种吃喝玩乐的项目就会展开,骄奢淫逸就会袭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有钱后就会有外遇,要离婚,家庭矛盾激增……

这家庭中的道理相比大家都可以举一反三。


说回帝王,帝王也是人,只不过穿得好点,吃的好点,经历的比我们多点……归根结底也出不了人的范畴,基本李世民系列的帝王不外乎早年创业艰难,中年守成英明,一旦到了晚年丰功伟绩建立,国富民强,皇帝就会犒劳自己,享受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们正常人60岁退休后的想法很多人不就是这样想的吗?带着另一半去看看世界,只不过有时候会因为管孙子而耽误。

所以昏庸很正常,帝王也是人,只不过因为他是有名的帝王,我们才附会着来说一说。


我和女帝有个约会


唐太宗李世民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留下的全是英武的正面形象。无论是率领大军四处征讨平定各方叛乱直至建立大唐王朝,还是玄武门之变果断兵变,抑或者是当上皇帝之后广开言路建立大唐盛世。这一切光辉全部都来自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魅力。但是在唐太宗晚期,老年的李世民失去了曾经的清明,做出了不少荒唐之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年唐太宗究竟做了哪些昏庸的事情吧:

一:迷信,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



唐太宗50多岁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感觉自己英明一世,不能被这肉体凡胎所禁锢。于是李世民便集结了全天下所有的医生、方士,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寻并且炼出所谓的长生不老仙丹。

后来李世民还不满足,又从印度找来了一和尚,用好吃好喝的供着,希望能够用所谓的仙法炼出长生不老丹。

在这和尚的捣鼓之下,一个丹药确实出现了。李世民二话不说便将丹药吞下。当然,李世民也因为这一举动暴毙身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吃了丹药而死的皇帝。

二:穷兵黩武



唐太宗李世民晚期为了彰显武功,屡次带领大军远征高句丽。虽然前面有隋朝穷兵黩武的前车之鉴,但是唐太宗显然没有当回事。


虽然唐朝出征的军队数量庞大,武器先进,即使有皇帝李世民的加成,但是依旧铩羽而归。战争失败了,对唐朝经济、民生、士气的打击不言自明。

三:刚愎自用、独裁专治



李世民在当皇帝的初期为了能够稳定自己的统治,广开言路·。在群臣的进谏之下,唐朝的政策得到很好的改善,实行·的力度也非常有利于唐朝的发展。



但是老年的李世民根本不想听任何意见,动不动便对那些进谏的官员下令其自杀。寒了唐朝一派老臣的心。

总结:



对待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对待。虽然李世民前期非常有作为,但是其人生的后半段也是糊涂事干尽。皇帝也是人,也有优点和缺点。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汉武帝晚年巫蛊案株连数万,怎么没人喷?唐太宗晚年只是骄傲自满,纳谏没早期从容。不过唐太宗为政比起大多数千古一帝强得多,有人说唐太宗大兴土木,那秦始皇修建阿方宫,明成祖修建紫禁城,康雍乾修建圆明园怎么没人喷,唐太宗晚年只不过修炼了一些宫殿,是不听劝阻杀了几个人,但比起康雍乾,永乐,洪武,汉武帝,秦始皇大兴土木,一言不合就杀人,大兴株连灭九族强吧。乾隆修四库全书毁书比修书多,同时乾隆大兴文字狱,进行史上最大思想统治,然而却被歌颂成十全老人,什么鬼道理。汉武帝,隋炀帝穷兵默武被视为开疆扩土,唐太宗对外用兵就是昏庸了?唐太宗最后十年政绩斐然!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并重创之,为唐灭高句丽打下基础。唐太宗灭薛延陀部族,于漠北设立燕然都护府。唐太宗灭高昌,于敏等国,于西域且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征最后十年使大唐疆域扩充一倍这不是政绩吗?怎能算昏庸?唐太宗最后十年执政生涯比大多数帝王强的多,唐太宗后期主要是个人生活比前期较奢侈,但唐太宗论奢侈生活怕是比不了秦皇汉武,康熙之流吧!唐太宗政治生涯并无太大过错,其魄力,自觉性之高位历代帝王之最。比如唐太宗都统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大破高句丽主力,夺取高句丽十余城,歼敌四万余,俘虏六七万,缴获牛羊十余万。而唐军仅损失两千,战马损失八千。这等战绩在宋朝是可以傲视群雄的,然而唐太宗归后谦虚说此战失败,无非就是未达到一战灭亡高句丽目标。只能算战术胜利。要是乾隆恐怕就是十一全老人了!!!!


一把折扇闯天涯


唐太宗李世民其实在早年期间对自己还是严于侓己的。对于后世留名,他也是比较的在乎的。其实就历朝历代的皇帝而言,到了晚年其实都是极易走上昏庸之路。

唐太宗

其实,说到底唐太宗其实这个皇帝并不好做,你想想,他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夺位而来,而偏偏这位皇帝又十分好面子,于是化面子为力量,一手创下了贞观之治。



但是呢?他过得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作为一国皇帝,他也是有着许多的束缚,比如说魏征。借魏征的诤言,他才得以做一个明君,所以虽然有时候他真的对魏征恨得牙痒痒,但是他对魏征还是很重视的。


但是很不幸,魏征去世了。在他生病的时候,李世民可是颇为关怀,他去世了,李世民很伤心。但是偏偏此时竟然发现魏征竟然每一次奏章都有誊本,这可是被认为是背叛,李世民的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魏征去世之后,他也年迈,再也听不进去别人的谏言,或许于此事有着不小的关系。

家庭不顺

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但是他也是逃脱不了来自家庭的烦恼。他疼爱的子女竟然也都相继出事,先是太子,他开始不上朝,在自己的宫中乱来,和同性玩耍,不敬师长等等,李世民对他大失所望。


之后就是李恪,他喜欢狩猎,但是被人检举揭发,最后李世民只能让他独自前往远方。还有高阳公主,她竟然和和尚搞到了一起,结果还弄得满城风雨,可是大大的丢了李世民的面子,还有李泰威胁亲兄弟李治,李祐谋反,后来太子也谋反,城阳公主生病去世。

所以说李世民的皇帝之路过得一点都不好,尤其是他的家人,亲骨肉,一个个的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渐渐的受到的刺激也就多了。

李世民晚年

我们不能否认李世民的晚年生活确实昏庸。

他在五十岁的时候也是开始生病,对于活着的渴望,他也开始追求长生,而李治呢?其实也是不行,唐太宗也只好苦苦支撑。


李世民想做一个明君,但是说实话,明君和自己的私欲作斗争的时候,真的很难站到上风,尤其是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及时行乐往往会是最想要的那一种选择。


一寸三分


早年英明果断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具备雄才大略,自登基后广纳谏言,励精图治,开创了璀璨辉煌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王朝的繁荣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英雄都有迟暮之时,他晚年变得刚愎自用,几近昏聩,也留下了些许污点:


1.砸毁魏征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太宗说丞相魏征的话,并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可见对他的器重;晚年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君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劝谏,李世民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幸得贤惠的文德皇后斡旋,才压抑了怒火,待高句丽失败归来,还是怒砸了魏征的墓碑。

2.好大喜功,不顾时间,地点,条件讨伐高句丽。时值严冬,高句丽天寒地冻,唐军的后勤保障线又太长,南兵赴北作战优势不明显,很多忠诚的臣子都极力劝誎,最终唐太宗固执己见,御驾亲征,兴师动众一番后,铩羽而归,空耗了国力,还差点丢了老命.


3.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给李世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引发风疾(李唐王室的遗传病,李治也有)发作;李世民发现了死亡在悄无声息地威胁自己,开始贪图享乐,他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翻修为玉华宫,劳民伤财的结果让百姓受苦,各地官员为此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怨声载道。

4.继续好色,有增无减,经常派人去各地搜寻、挑选美女,无节制的性生活毁了身体,致使健康每况愈下。

5.迷恋长生术,不惜代价炼制长生不老丹。贞观二十三年,吃完术士炼的长生不老丹后猝然长逝,令人锤胸顿足,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