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瞻基和朱祁鎮的差距說明了子不教父之過嗎?

紅星照耀神州


朱瞻基和朱祁鎮父子倆的治國理政和待人處事的差距確實很大,結局同樣懸殊。朱瞻基方方面面都取得成功,而朱祁鎮大敗虧輸簡直是處處不如其父朱瞻基。

但是,這個事例不能說明就是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下面分析父子倆的差距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論述。

朱瞻基和朱祁鎮:學習精神的差距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韓愈《師說》一文中講“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這基本上說的都是學習者要有主動求知、善於取長補短和尋求超越前人的精神。

孔子和韓愈是中國古代聞名的聖人和賢人,但他們仍勤學不倦,他們的父親和老師卻都是默默無聞的。所以,要能成為傑出的人物,超越自己的前輩和老師,必定要是廣泛學習吸收各家所長,再加上自己的歷煉思考有所創新才能成就的。

就象朱瞻基的祖父和父親的確都是傑出的人物,教給他不少好東西,對於一個平常守成之君或許這些也就夠用了。但要能在短短的執政十餘年間,能夠完成比他的父祖時代更大的治國成就,就不止於教育了,還必須展現有自己的創造力。

影視形象: 朱瞻基

當初年少的朱瞻基在其父親和老師的影響下自己也很努力學習儒家學術經典,即使與其祖父朱棣因公出巡時也從不中斷。

作為一個青年,朱瞻基還是一個傑出的武士。朱棣尚武,常常帶著他離開京城去各處狩獵圍捕和進行戰場地形地物軍事視察。

所以朱瞻基的學習範圍和主動學習探索思考精神遠勝於他的兒子小皇帝朱祁鎮。

朱瞻基和朱祁鎮:天賦的差異

父子的天賦相差甚遠,“虎父犬子”的歷史人物太多了。當今社會中,學霸父母生出學渣兒女的事例也屢見不鮮,這恐怕仍是很多“望子成龍”的虎爸虎媽心中的劇痛。

除了一小部分的天才兒童和智障兒童之外,普通人不能成才的原因大部分和教育有關,而小皇帝朱祁鎮很可能就屬於天賦一般、智商不算特別突出的這一類。

歷史記載,朱瞻基是公認的早慧而且聰明伶俐,他的表現從小就引起了朱棣的注意和賞識,由此從朱棣的二十來個孫子中脫穎而出。

他長大後除了治國和軍事方面,還顯示有著書法繪畫藝術上很高的造詣,能書會畫水平之高甚至可以比肩宋徽宗,有不少廣受讚賞的優秀作品傳世下來。如下圖宣德御筆:

朱瞻基畫作:《苦瓜鼠圖》

因此,朱瞻基的天賦是很有可能也遠高於他的兒子普通小孩朱祁鎮的。

朱瞻基和朱祁鎮:家庭環境影響的差距

朱瞻基在北京燕王府出生。他出生時祖父朱棣正好做了個吉祥的夢,夢見洪武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朱棣,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有著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從小到大,不但有父親朱高熾,還有特別喜愛他的祖父朱棣對他的關愛有加。

祖父朱棣出征作戰時還經常把他帶在身邊,鍛鍊他面對恐懼、危險和死亡的勇氣,瞭解軍士,感受戰爭,還時不時提點他對行軍打仗的思考。

每次遠征歸來路經農村,朱棣都帶朱瞻基到鄉野農家去巡視探查,通過這些親身體驗讓皇太孫朱瞻基瞭解農家的艱辛勞作和生活疾苦,教導他以後作一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回到朝廷和居於家中時,他的父親朱高熾也會引導他如何學習思考識人斷事處理政務等,還會交待一些困難問題讓他練習處理。

父系祖孫三代同堂這一特點對朱瞻基成長的影響意義十分巨大,這要比朱祁鎮那時單親家庭只有母親和祖母的情形要強得太多了。

祖父仁宗朱高熾在朱祁鎮出生之前即已離世,父親朱瞻基也是英年早逝,就都無法在小朱祁鎮八歲以後到成年這段時間進行有效的教育了。

影視形象: 朱祁鎮

關鍵還是朱祁鎮出生四個月當太子,八九歲時父親去世後就當上小皇帝,可以說地位處於二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雖然祖母張太皇太后和母親孫太后的疼愛視若珍寶,但沒有一個人能從心理和行為上完全鎮得住他。

這樣的局面會導致什麼樣的教育形式的效果都大打折扣。因此,朱祁鎮所受到的教育既不全面也不深刻,而且由於從小生活環境過於優越順利而性格上與思維方式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如好大喜功、柔弱易被操控等。

如果非要說有朱瞻基什麼責任,也只能是他去世過早,未及糾正朱祁鎮在錯誤方向越走越遠,但人壽命多少豈能是由自己決定呢。

綜上所述,朱瞻基和朱祁鎮的差距不僅僅是由教育造成的,所以朱祁鎮後來自以為是、昏招不斷,混得那麼差,不能夠歸罪說是他父親朱瞻基的過錯。朱祁鎮本人才需對他自己的人生結果和所作所為承擔主要責任。


風動藤動銅鈴動


朱祁鎮這一生並不長,只活了37歲,但是這短暫的時間裡面,他可以說是歷經傳奇。
朱祁鎮是典型的長於深宮婦人之手,他並沒有父祖的豐功偉業。
要知道太祖、太宗定鼎百年基業,仁宣之治累積天下財富,而他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需要努力,就能擁有一個盛世天下。
9歲的朱祁鎮在父親去世以後登基,一直到正統十四年他被瓦剌俘虜,在這漫長的時間裡面,他還不太懂治理國家的能力。
朱祁鎮繼位初期,有張太皇太后、內閣三楊在,國家安然無恙。
然而到正統十一年以後,內閣大臣楊溥去世以後,三楊內閣也不復存在,朱祁鎮內心樂觀的天性全部都釋放出來。
在治理國家上,朱祁鎮可以說是毫無經驗,直接導致了宦官王振仰仗寵幸,肆意妄為。
然而他看不到,當年不懂事的毛頭小子,現在長大以後,成了一個熱血青年,當他聽到瓦剌來犯的時候,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立刻充溢了他的大腦。
“想當年太祖、太宗皇帝幾次征伐,而今我也要實現他們當年的輝煌。”
想法是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熱血青年的遊戲,不是地圖上的隨意標註,真到了實際情況,任何一點疏忽都有可能導致重大的失敗。
土木堡一戰,明軍全軍覆沒,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中期的頹勢。
有人認為,養不教父之過,朱祁鎮之所以遭遇這些,都是因為朱瞻基沒有教育好。
可惜朱瞻基根本就沒有來得及教育兒子,就撒搜人寰。
歷史上,也並不缺反年幼登基的皇帝,比如康熙,照樣是千古一帝。
實際上外在的教育可能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在於,自己的成長。
康熙自幼雖然有祖母護持,但外有鰲拜擅權,因此康熙這根神經始終緊繃著,而朱祁鎮並沒有這樣外在壓迫的條件讓他成長。
朱祁鎮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熱血青年,夢想著實現祖先的成就,但本人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是任重道遠。
他的成長,要從土木堡之變被俘以後,在回到皇宮之中,人心險惡,國家傾頹,這時候的朱祁鎮或許才意識到了自己身為皇帝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真正的成長起來,可惜老天爺並沒有給朱祁鎮足夠的時間

如果是作為普通人的一生,我們當然很慶幸,因為這個孩子終於有了成長,但作為皇帝,一旦輸了,可沒有再重來的機會。因而朱祁鎮算不上是好皇帝。

朱祁鎮唯一的亮點在於,他廢除了殉葬制度,實際上人生走到這個地步,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或許十分有限,他完成不了祖先的豐功偉業,但同樣也算是盡到了自己的努力。


漫步史書


明宣宗朱瞻基,說實話算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不錯的皇帝。如果按照能力給明朝十六位皇帝排個名,毫不誇張地說,朱瞻基僅次於朱元璋。然而,這位明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好皇帝,只活了三十八歲,他去世之時,皇太子朱祁鎮只有八歲,正處於需要被打磨雕琢之時。缺失了父親的言傳身教,朱祁鎮長期與宦官關係密切,為日後明朝出現專權宦官一代目王振埋下伏筆。

可以說,朱祁鎮成為昏君,朱瞻基英年早逝算得上是比較重要的原因。但這絕非是最重要的原因。清朝的康熙皇帝,繼位之時也只有八歲,但這並不妨礙康熙成為一代聖君,平定三藩之亂,擊敗沙俄,掃清檯灣明鄭勢力,締造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如果再仔細對比,會發現清聖祖和明英宗繼位之時的相似條件更多。二人繼位之初,都依靠自己的祖母掌控全局,而他們二位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和張太后,都是地位尊崇,能夠識人用人的傑出女性。但這兩位皇帝最終的成就截然不同,必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對於朱祁鎮而言,他的祖母去世的時間太早。張太后在朱祁鎮十五歲時便去世,年輕的朱祁鎮再無可以依靠的親人,對於一個政治上的菜鳥而言,這無疑是令他手足無措的。但如果將張太后去世得早作為朱祁鎮成為昏君的原因,是在是過於牽強。須知,康熙皇帝在十四歲之時,便親自籌劃了清除權傾朝野的鰲拜的計劃,並取得了成功。在扳倒鰲拜後,少年的康熙皇帝並沒有處死這個囂張跋扈的權臣,而是念及他曾經為清朝江山奠基的功勞,放了他一馬。十四歲康熙的膽識,見識和能力,是十五歲的朱祁鎮難以望其項背的。那麼,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本原因,在於何處?

明朝皇帝對於皇子的培養,向來不重視,或者說體系不健全。對於皇子的培養方式,明朝並沒有形成定製,如何培養的決定權,在於皇帝本人,具有太大的隨意性。以朱祁鎮為例,史書幾乎沒有記載他年幼之時所受到何種教育。教育是一個人智慧的啟蒙,對於皇位繼承者而言,教育更顯得格外重要。身為人主,在年幼之時便要將一些東西,如明辨是非的能力,膽量,氣魄,處理與大臣關係,控制權力等能力熔鑄到自己的血液之中去,使之成為自己的本能。清朝的培養模式便是如此,對於每一位皇子,從三四歲便開始教授滿文,漢文和蒙古文,儒家經典,並學習騎射,強身健體。康熙皇帝曾經回顧自己的童年,幾乎從日出到日落,都在不停學習,有時甚至累到吐血。

清朝的這種培養,是成制度的。皇子應該學什麼,都是有慣例的,皇帝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做出過多的干涉。因此,在這種制度之下,清朝皇子得到了德智體美全方位的教育,因此清朝皇帝的個人素質普遍較高。

對於宦官的定位,也是將朱祁鎮塑造成昏君的很重要因素。雖然朱元璋在建國後明令宦官不得干政,但另一方面,對於宦官他依舊賦予了一定權力。比如洪武十七年,設立了司禮監,負有掌印,秉筆,掌管禮儀和刑名等職責。這產生了一個矛盾,既禁止宦官干涉政權,但同時又將宦官置於權力體系之內。在這種怪異的體系下,宦官在制度上便確立了一定高度的地位。再加上宦官的特殊身份,得以與皇帝過多接觸,使得宦官在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之時又獲得了附加的權力——即皇帝“借給”他們的一部分皇權。

與此同時,當皇帝年幼之時,制度地位較高的太監,如掌印太監,可以藉助履行權力之機會,對小皇帝潛移默化地進行影響,使之得到皇帝的信任,進而獲得更多的附加權力。很不幸,明朝的皇帝普遍短命,這便使得所謂“宦官不得干政”成為一句空話。朱祁鎮正是在王振的影響下,交給了王振過多的權力,造成了明朝歷史上第一次宦官之禍。

清朝鑑於明朝的教訓,對宦官進行了重新定位,那邊是雜役。清朝的制度設計中,絲毫不給宦官接觸權力的機會,宦官的職責便是幹粗活,做飯,掃地,刷馬桶等。康熙皇帝時期雖然設置了敬事房作為宦官的權力機構,但其職權範圍僅僅在宦官之中有效。在這種定位下,宦官失去了接觸政治權力的一切可能性。即使皇帝信任太監,太監也無法對皇帝的執政理念產生影響,在制度上太監也很難利用皇帝的信任去胡作非為。

因此,清朝皇帝很少有被宦官影響的。

所以,與其說朱瞻基的早逝造就了昏君朱祁鎮,不如說明朝糟糕的制度設計成為了培養昏君的溫床。


庭州行者


朱瞻基是明朝皇帝的分水嶺,朱瞻基之前,明朝皇帝都很厲害,朱瞻基之後,明朝皇帝一個比一個荒唐,都在走下坡路。

朱瞻基本人也是很厲害的,與自己的父親朱高熾一起創下了“仁宣之治”。

而作為朱瞻基兒子的朱祁鎮就不行了,土木堡之變被俘讓大明蒙羞,奪門之變再登皇位後殺于謙,信宦官,搞得大明朝庭烏煙瘴氣。

這兩父子之所以存在這麼大的差距,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並不能用一句“子不教父之過”來概括。


先來看看朱瞻基的成長經歷

朱瞻基是朱高熾的長子,朱棣的長孫,深得朱棣和朱高熾喜愛,兩人對其是常常躬身教養。

朱棣跟隨朱元璋時就經常上陣殺敵,又歷經靖難之役,人生經歷之豐富是皇帝當中獨樹一幟的。

而朱高熾雖然沒有戎馬天下的征戰經歷,但靖難之役中也是憑藉智慧和膽識守城有大功,在位雖然不到一年,但是實行仁政,與民休養生息,是治國理政的一把好手。

這兩人加起來文治武功肯定是上上乘了,所以有這兩人的親自教導,朱瞻基肯定能成為帶兵打仗、治國理政的一把好手。


再來看看朱祁鎮的成長經歷

朱瞻基英年早逝,死時朱祁鎮才8歲,8歲的年紀就算朱瞻基有再多的才華,也很難教給朱瞻基吧。

朱瞻基9歲登基,圍繞在他身邊最多的便是太監了,所以朱瞻基成年後信任重用太監也不足為奇了。

當然了,作為皇帝,朱瞻基肯定有天下最好的老師來教他知識。

但這種教育與父母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最多就是教給知識教給禮儀,但是給不了自信給不了榜樣。

朱祁鎮年少喪父,不是因為朱瞻基不教他呀,而是朱瞻基根本沒有機會教他呀。


總的來說,朱瞻基和朱祁鎮兩人之間的差距的確有很大原因是因為教育造成的,但也不能說是“父不教”,畢竟朱瞻基不是不教而是沒機會教。


煮酒溫史


明宣宗朱瞻基一手締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而其子明英宗朱祁鎮卻直接引發了“土木堡之變”,差點導致立國不足百年的明王朝就此“夭折”。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那麼明英宗朱祁鎮的所作所為,明宣宗朱瞻基是否負有一定責任呢?

△《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孫皇后和朱祁鎮

朱瞻基雖然無法培養朱祁鎮,但卻為其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36歲。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二人雖然締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但父子兩人在位一共也不過十一年,可謂英年早逝。

按理來說,古代人由於成婚、生子較早,36歲去世的朱瞻基並非沒有培養皇子的時間,但上天似乎跟大明王朝開了一個玩笑,朱瞻基的前幾個孩子竟然全是女兒,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皇長子朱祁鎮這才出生,此時的朱瞻基已經28歲了,而八年後便去世的朱瞻基,顯然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培養太子。

不過,上天雖然沒有留給朱瞻基培養皇子的時間,但他給朱祁鎮留下的“遺產”卻極為豐富。歷經“仁宣之治”,此時的大明王朝正處於頂點,不僅吏治清明、國富民強,而且輔臣陣容極為豪華,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內有太皇太后張氏負責教導,因而朱祁鎮繼位初期,倒也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三楊”雖是能臣幹吏,太皇太后張氏也是賢良淑德,但這幾人卻均是年事已高,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此時朱祁鎮不過剛剛十九歲。

一個年僅十九歲的少年,失去了外臣的輔佐和祖母張氏束縛,立時便放飛了自我。如果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失去約束之後也不過就是為社會增加了一個禍害,可身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旦失去了約束,帶來的可就是災難性的後果了。

△相較於朱瞻基,孫皇后的教導責任更大

如上所述,朱瞻基並非不想好好教導朱祁鎮,而是根本沒有那個時間,再加上張太后和“三楊”先後去世,這才使得朱祁鎮失去了約束。如果真要為朱祁鎮的教育找個責任人,那麼我想也不該是已經駕崩的朱祁鎮,而應該是對兒子約束不足的孝恭章皇后孫氏。

朱瞻基雖無教育責任,但對於宦官干政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初期由盛及衰的一個重要事件,而造成這起災難的關鍵人物便是大宦官王振。從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限制嚴格,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王振擅權,宦官之所以會迅速崛起,卻與明英宗朱祁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後,皇權雖然得到了極大加強,卻也使得皇帝工作量驟然加大,為了應對繁瑣的政務,明成祖朱棣正式確立內閣制度。內閣最初只是類似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幕僚,他們負責針對各種事務制定一些可行性建議,然後呈送皇帝拍板決定,之後再交由六部執行。

內閣制度下,內閣擬定的票籤被稱為“票擬”,皇帝的批閱則被稱為“批紅”,“票擬、批紅”制度便構成了明王朝的最高決策運行機制,而構成內閣與皇帝之間聯繫的,便是宦官。不過,最初的宦官也僅僅是負責一些呈送、跑腿的體力活而已,而這一情況卻在明宣宗手中開始發生改變。

朱瞻基為了保證宦官幫助自己處理文件,尤其是皇帝的私人文件,從而進一步降低皇帝的工作量,於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設立“內書堂”,挑選一些聰明伶俐的小太監入內讀書,從而打破了朱元璋禁止宦官識字的規定,使得宦官開始接受正規的教育。

這一改變,使得許多宦官能夠粗通文墨,有的甚至學有所成,甚至能夠達到學識通曉古今,擬旨援筆立就。後來,朱瞻基又設立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協助自己處理公務,其中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行“批紅”之權,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最終的審核蓋印。

明宣宗朱瞻基時,他尚且能夠將宦官置於控制之內,可朱祁鎮繼位時年紀尚幼,對於自小便陪伴照顧自己的宦官王振本就比較親近和寵信,太皇太后張氏尚且能對王振形成限制,然而當張太后去世,“三楊”又接連去世離朝,王振便失去了限制,憑藉皇帝的寵信迅速對外廷形成了壓制,進而得以專權。

綜上所述,朱瞻基對於朱祁鎮的教育責任其實並不大,但對於王振的專權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香茗史館


公元1435年,朱瞻基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瞻基的英年早逝是明朝的一大損失,甚至可以說朱瞻基之後明朝便開始走下坡路,而倒黴了他的兒子朱祁鎮,背了一輩子的罵名。

朱祁鎮臨終前,指定了皇太子朱祁鎮繼承大統,而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就這樣稀裡糊塗的登上了皇位,而正如題主所說,不是朱瞻基不想好好教育朱祁鎮,他也想自己的兒子成為一代明君,是自己的身體不允許的,假設再給朱瞻基十年時間,朱祁鎮和明朝絕對不會變成那個樣子。

而朱瞻基在去世之前可謂是做好了打算,不可能讓一個九歲的小孩子掌握國家大事,所以朱瞻基駕崩之後國家大事都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而“三楊”負責主政與輔佐朱祁鎮。朱瞻基為自己兒子準備的大禮包可謂豪華,假設朱祁鎮安安穩穩的不作死的話,定能和自己的父親一樣被稱為明君。

但是朱瞻基也沒有算到人都是會有生老病死的,隨著三楊與太皇太后的去世,懵懵懂懂的朱祁鎮再也沒有束縛自己的人,開始釋放自己的天性,開始寵幸宦官,明朝開始被宦官搞得烏煙瘴氣。

小孩子不懂事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皇帝就不一樣了,皇帝和太子都是國家之本,手上掌握的天下百姓的生命,而朱瞻基到死也要講皇位傳給尚未長大的兒子,所以朱祁鎮的罪過也有其父親的責任。土木堡事變之後,明朝的對外政策開始由前面進攻變成了全面防守,永樂時期的盛世再也沒有出現,國家也開始走下坡路,而這些都始於讓一個九歲的孩童當皇帝。

如果朱祁鎮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三觀樹立的也非常正確,可以分辨出善惡美醜,我想明朝也不會這麼快的走下坡路。


七七談歷史


明朝自朱棣之後,明仁宗朱高熾與朱瞻基實行仁政,實現了史上第四個盛世,史稱“仁宣之治”,作為明朝最偉大皇帝之一的朱瞻基,為何他的兒子朱祁鎮卻表現平平,《大明風華》中他9歲了還不能行走,不能說話,被大臣認為是傻子,想要另立皇帝。朱祁鎮當皇帝之後,表現出來的平庸、無為,淪為瓦剌肉票,這一系列結果,誰應該負主要責任,為何他不能再續寫朱瞻基的傳奇?

都說虎父無犬子,英明神武的朱瞻基,他的長子朱祁鎮一生坎坷,後世人對這個皇帝的評價一直很低,他分別是明朝第6任、第8任皇帝,而史學家在他身上找到的亮點很少,他的父祖為他開創了“仁宣盛世”,而他卻淪為了瓦剌的肉票,成了明朝唯一被俘虜的皇帝。

當我們分析朱祁鎮的時候,最應該回到的是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一個人長大之後會成為什麼樣,最好的源頭是看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

朱瞻基的成長環境

朱瞻基的爺爺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一個雄才偉略的皇帝,朱瞻基一出生,就在朱棣身邊,隨著朱棣北伐過蒙古,學習帶兵打仗,還親自上陣殺敵,在朱棣的言傳身教下,朱瞻基的軍事能力非常出色,一次在邊疆巡視時,發現了蒙古部落的蹤跡,親率3000騎兵,打敗了五萬的蒙古部落,斬首萬餘人。

朱瞻基的父親是明仁宗,這位皇帝雖然只在位了10個月,但是卻做了幾十年的監國太子,當時朝中官員內閣“三楊”都是太子一手提拔的,全國各地大小官員出自太子門下的不下80%。而朱瞻基繼位後,朱高熾為他留下了以“三楊”為首的文官集團。而且在登基之前,先跟隨爺爺朱棣南征北戰,系統地學習了軍事知識,父親又對他進行言傳身教執政手段,可以說是集朱棣與朱高熾的優點於一身。

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朱瞻基,能力自是一流,雖然他登基的時候 ,仍然是毛頭小夥子,但其實際經驗遠非後期深宮中出生的皇子可以比較的。

朱祁鎮的成長環境

朱祁鎮是朱瞻基的長子,他登基的時候還是一個9歲的孩子,行政上靠太皇太后張氏,而行政班底上依靠“三楊”。張氏重用“仁宣時期”留下的“三楊”賢臣班底,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對王振等太監一直嚴厲打擊,在張太后輔政期間,王振表現並不活躍。

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朱祁鎮此時年僅20歲,還是一個不經世事的小夥子,而且可以依靠的輔政人才相繼去世,此時,太監王振開始活躍起來,王振曾經是朱祁鎮的伴讀,被稱為王伴伴,朱祁鎮對他也是深為依賴,在張太后與三楊去世後,他開始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朝中大臣爭相攀附。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勸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剌所俘獲,成了瓦剌肉票。

若說朱祁鎮這些過失到底因何而來,追溯源頭的時候發現,朱瞻基的早逝其實是產生這一系列過失的根本,一個9歲的孩子,被推上皇位後,卻沒有受到系統的教育,又沒有軍事經驗,貿然上戰場,就是給對方送人頭的。

閹黨干政是朱瞻基埋下的禍根

朱祁鎮被俘虜,其中最重要一個人物就是王振。明朝在朱瞻基以前,都是禁止後宮太監識字的,其目的就是防止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而朱瞻基上位後,卻鼓勵太監學習認字,還開辦掃盲班,這下讓落第秀才王振看到了希望,不惜自宮。

王振入宮後,懂得察言觀色,而且會讀書寫字,深得朱瞻基的喜愛,還讓他到東宮去做太子伴讀。朱瞻基去世後,王振日夜陪在朱祁鎮身邊,成了他最信任的人,這也為後期太監干政開了先河。

明朝皇帝自朱瞻基之後,出了許多奇葩的皇帝,堪稱歷史之最,如:玩樂皇帝朱厚照、寵愛奶孃的朱見深,不上朝的萬曆,木匠天啟皇帝,還有淪為瓦剌肉票的朱祁鎮。明朝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奇葩皇帝呢,這其實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都是少年天子,他們身邊圍繞的都是宮女、太監,並沒有帝王教他們權謀之術,而清朝後期皇帝雖然並無大才,但在老皇帝的教導下,學習過完整的帝王術,執政能力雖然平庸,卻也沒有奇葩皇帝出現。

以朱祁鎮的成長環境來看,要他能為朱瞻基這樣的皇帝確實太難,但若朱瞻基長壽一些,教他兒子學習帝王術,成年後,再繼位,可能沒有朱瞻基那麼厲害,但也不至於被幾個太監玩弄於股掌之間。


雨霽視角


朱瞻基英年早逝,死的時候只有38虛歲,而他的長子朱祁鎮年僅九歲,9歲的孩子懂什麼呀?有的9歲的孩子還尿床呢,但是他的經歷比較傳奇,曾經兩次在位。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



朱祁鎮年幼之時長於婦人之手,好不容易擺脫她們就開始放縱自己,聲色犬馬,終於1449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公元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受身邊人的蠱惑,於是親率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由於計劃不周,途中多次遇襲,於是乎,明英宗也被敵人所俘虜,他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被俘虜的皇帝,被俘虜之後關在敵營裡一年多,別人看他沒有什麼利用價值才把他放了回來。(他還能活著回來,說明敵人還不是太殘忍。)


他被俘虜期間,明朝已經異了主了,而這個人就是明代宗,他是朱祁鈺的異母弟弟,朱瞻基的次朱祁鈺,朱瞻基一看這還了得,我只是被抓走,我還沒死,居然敢堂而皇之搶了我的皇位,不幹,於是乎他又把皇位給搶了回來,他也是明朝歷史上兩次上任的皇帝。

朱祁鎮的過錯,也不能說他爹朱瞻基教子無方,他是有些志大才疏資質平平,但是卻異想天開,人家讓他御駕親征,他就真的自個傻了吧唧的去了,結果去了一時半會就回不來了,幸好敵人還給他留了小命,能回來讓他東山再起。



朱祁鎮不聰明,他辦的錯誤是糊塗事也不少,但是儘管志大才疏,他還是當皇帝當上癮,別人搶了他的位置還不行,他自己又辦不了事,糾結啊。


佳寧姐姐說歷史


朱瞻基和朱祁鎮的差距不能用“子不過,父之過”一句話來批判的,只能說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祁鎮沒有得到父親的教誨,不能很好地發揮出自身的優勢。

朱祁鎮很幸運,還沒明白大明朝是個什麼玩意的時候,就被指定為國家接班人。朱祁鎮8歲登基、8年囚禁、前後在位21年。朱祁鎮不是個好人,也不是位好皇帝,他是歷盡磨難,對權利失而復得後,仍能保留溫潤天性的傳奇人物。

先來看看朱瞻基的長成經歷:

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次年,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議,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再來看看朱祁鎮的長成經歷:

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 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 。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從上面兩個對比我們不難看出,朱祁鎮的一生要比朱瞻基坎坷的多。小小年紀就被灌輸了明爭暗鬥的思想,雖然最後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好的成就,要說有也就是廢除殉葬罷了。朱祁鎮之所以被後人詬病他不是一個好人,不是一個好皇帝,主要原因還是他自身性格軟弱造成的,當然還有成長的環境也是造成他最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用“子不教,父之過”一句話來概括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

以上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不是小學生的柯南


朱瞻基和朱祁鎮之間的差距,來自祖輩的教育是一個,另一個和個人的努力以及自己的見識也是有關係的。

我們都知道朱瞻基的教育主要是來自於爺爺朱棣,畢竟朱棣在當了皇帝之後,就把朱瞻基給接到了宮裡,讓他更早的接觸一些皇帝的日常生活。

在必要的時候,朱棣還經常帶著他去邊境和北元的蒙古人打仗。

至少朱瞻基在朱棣的身上是學到了很多東西的。他對打仗和治理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他明白無論是打仗還是治理國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在他當了皇帝之後,他才能延續仁宣盛世的。

在面對國內諸侯王也就是朱高煦的反叛的時候,他能夠做到御駕親征。把朱高煦的反叛,扼殺在了無形之中。

在面對蒙古的騷擾的時刻,他也是像要爺爺朱棣一樣勞師遠征,並且多次取得勝利。面對這樣強悍的皇帝,蒙古當然也不敢太放肆了。

因此,在朱瞻基當皇帝的時候,來自於蒙古人的騷擾也並不多。

總之,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朱瞻基都是一個不錯的,甚至是明朝所有皇帝當中最有作為的一個。

但是,他的兒子朱祁鎮和他比起來就差的多了。

事實上朱祁鎮的能力差,也是和他自身的原因有關的。畢竟他是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的人,算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他不知道人心險惡,不懂得人情冷暖。

他更不知道打仗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因為他當皇帝的時候,僅僅只有九歲。

要知道無論何時,九歲的人還是一個孩子呀。想想他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他的父親朱瞻基就駕崩了。

即使他想要去學,也沒有人教他了。

儘管說關於他的父輩和祖輩親政的故事,他都聽說過。

但是,也僅限於是聽說過而已,在他看來自己的老爺爺朱棣能夠打敗蒙古人,老爹朱瞻基也能打敗蒙古人,他覺得自己也可以。

他也要效仿自己先輩去打蒙古人,可是,由於他的準備不足,這個仗還沒有怎麼打,就被人家給瓦刺給擊敗了。

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最後朱祁鎮還當了人家瓦刺的俘虜。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結果,就是因為朱瞻基沒有從祖輩父輩身上得到言傳身教,讓他認為所有的事情,能夠取得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這就導致了,他過於自信從而導致自己最終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