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雨林深處的新傣陶

雨林深處的新傣陶

攝影/刀雅清

製陶術是蠻荒世界與文明世界的分水嶺。上世紀60年代考古隊在雲南西雙版納曼蚌囡、曼運、曼景蘭和曼聽遺址考古時,發現了大量石器和陶片,證明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在新石器時期已經開始製作並使用陶器。時至今日,西雙版納傣族村寨依然完整保留慢輪製陶及平地堆燒工藝,成為解開新石器時代人類製陶秘密的鑰匙。2006年5月22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由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慢輪製陶技藝與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等共12種傳統陶瓷製作技藝一起躋身其中。

西雙版納地處雲南邊陲,與老撾、緬甸接壤;17年前,從雲南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的邱以勝踏上了西雙版納這片熱土,如今,他和他創建的泰象陶團隊在雲南及東南亞國家都具有較高知名度,古老的傣陶工藝在他的帶領下獲得了新生。

2003年,他組織團隊對西雙版納少數民族民間工藝進行全面調研,先後走訪了上百個傣族村寨和佛寺,對西雙版納十幾項民間手工藝進行研究,耗費兩年時間編寫了《西雙版納民間工藝美術》《陶藝設計與製作》兩本書,詳盡介紹了傣族傳統手工藝。在走村竄寨的調研過程中,傣陶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樸拙的造型、強烈的文化符號和簡樸的製作場景讓他久久不能忘懷。然而當時的西雙版納正處在急劇變遷之中,大片原始雨林倒下變為橡膠林,曾經縱橫交錯的水稻田上築起高樓,外來器物潮水般湧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經受著巨大沖擊。挽救傣陶這門古老的製陶技藝成了他最大的心願。

雨林深处的新傣陶

邱以勝崇尚傣族傳統生活,崇尚傣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原始生態觀念。在他眼裡,傣族傳統手工藝燦爛而輝煌,正是這些看似樸素的工藝承載了瀾滄江-湄公河農耕文化的全部記憶。對傳統制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義重大。傣陶在工藝上由手工慢輪製陶和平地堆燒工藝組成,背後卻隱藏著傣族精神文化和宗教系統,傣陶具備普通日用陶器和宗教禮器的二元文化屬性,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滲透在傣陶工藝的方方面面,傣陶是名副其實的“有信仰的陶”。為了更好地傳承併發揚傣陶文化,2007年邱以勝開始籌建傣陶工作室,潛心研究傳統器型與紋飾,並加以整理創作,不斷改進製作工藝,改善傳統制陶的不足。

在十年的傣陶研究和創作中,邱以勝追根溯源,將研究的方向對準傣族傳統熱帶雨林文化。原始雨林古老、深邃、黑暗,充滿著未知且難以揣摩,傣族人民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就來源於對原始雨林的敬畏和崇拜。雨林的變化莫測與神秘使傣族的先民形成了各種幻想,他們把包括熱帶雨林在內的熱帶森林當成極樂世界,神鬼化其中的樹木、草本、飛禽走獸、昆蟲、魚蝦和大江裡的“九龍”等,如森林是“林神”,有的植物如大青樹便成為“樹神”,人正常死後需在“巴肖”即森林裡火化,讓靈魂返回祖先居住的森林。

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而南傳佛教文化也同雨林中每棵樹木緊密相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佛寺近600座,每一座佛寺都有一個面積大小不一的庭院。按照教規和習俗,寺廟庭院中都要栽一些與佛教密切相關的植物,如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成道和涅磐時身邊的無憂樹、菩提樹和娑羅樹,以及傳說中的28代佛主的“成道樹”,也要求種那些與佛事活動密切相關的植物,主要是菩提樹、鐵刀木、貝葉棕、大青樹、檳榔樹的“五種樹”和睡蓮、文殊蘭、黃姜花、黃緬桂、地湧金蓮和雞蛋花的“六種花”,同時要飼養兩種吉祥的動物——大象和孔雀。從而西雙版納便擁有約600個小小“植物園”,成了傣族人民心中的“遜歡”,即理想國度。

雨林深处的新傣陶

明代洪武年間《百夷傳》記載:“器皿醜拙尤甚,無水桶、木甑、木盆之類,惟陶冶之器是用⋯⋯”過去,陶器價廉物美,深受傣族人民喜愛,傳統傣族陶器用途包括日常生活用具、佛教建築裝飾、佛教禮器等。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大部分的陶器已經淡出傣族人民的生活,傣陶傳統工藝也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面對傳統工藝的困境,邱以勝認為只有製作出適應當代人生活,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陶器才能挽救這門古老工藝。他帶領團隊用三年時間,設計了六百餘款陶器,涵蓋了茶器、香器、景觀陶燈、民族餐具等。他對雨林文化的理解在傣陶創作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融入雨林元素的新傣陶藝術形式豐富,形成了有別於全世界陶藝的“熱帶雨林風格”。

傣族傳統制陶一般分為取土、舂篩、和泥、製坯、燒製幾個步驟,邱以勝對傳統的工藝流程中的陶土加工、製坯、燒製進行了大膽改進,強化傣陶的使用屬性。傣族傳統慢輪製陶工藝重實用而輕裝飾,普遍採用拍打、壓磨、繩纏、刻劃等簡單的裝飾方法。泰象陶團隊對工藝進行改進,增加了實用之外的審美元素,平衡了實用性與審美性,在器物不同部位以不同手法與圖案進行千變萬化組合,採用了自創的刻填、覆土再雕刻、浮雕、鏤空等一系列手法,創作了民族性和現代性相結合,符合當代審美要求的紋樣,使傣陶呈現出現代文化特徵。

傣族製陶一直有將各種動植物形象用作各種生活器物裝飾的傳統,如孔雀、蜜多羅、大象和水蕨菜等。而在邱以勝主導創作的新傣陶作品中,不僅強化了傳統器型的特徵,圖案也得到了拓展,新傣陶中將象徵圓滿、吉祥的“五樹”和“六花”的形象加以提煉並運用,還將傣族圖騰孔雀、龍、鳳、獅、象等佛教吉獸也巧妙地融入新傣陶中。

雨林深处的新傣陶

西雙版納是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的源頭。歷史上,本地普洱茶的煮茶及飲用器物一直以傣族陶器為主,傣陶與普洱茶的結合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傣陶與普洱茶是不可分割的本地傳統文化。然而,比較遺憾的是今天的普洱茶茶器逐漸被外來茶器所代替。邱以勝和他的泰象陶團隊取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的陶礦製作普洱茶茶器,以原礦承載原味,創作出既符合傳統普洱茶沖泡特點,又具有傣陶文化特性的茶器,重新喚醒西雙版納傣陶對普洱茶文化的載體價值。

邱以勝和他的泰象陶團隊堅持將傳統手工藝向自然皈依,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找尋藝術靈感,將對神秘雨林的情感幻化為陶,將普洱茶的自然性與傣陶的文化性重新結合,用獨創的製陶工藝給予呈現,開創傣陶新視覺,他們默默在瀾滄江-湄公河邊抒寫著傳承的故事,重新詮釋傣陶的記憶。

雨林深处的新傣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