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何清朝中後期的蒙古部落,不再像明朝一樣南下掠奪?

軍史墨客


在清朝中後期曾經強盛一時的蒙古帝國己衰敗沒落,勢力大不如前、昔日輝煌早己蕩然無存。所以己無力再像明朝那樣南侵掠奪。


小龍女5505


第一,康熙皇帝三次親征蒙古部落,擊敗葛爾丹,籠絡了漠北,解決了延續千年的蒙古問題。而且隨著清朝政權的鞏固,軍事力量的增強,讓蒙古部落十分忌憚。

第二,和親制度的實行,清朝與蒙古部落的和親很頻繁,著名的孝莊皇后就是蒙古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牽制住了蒙古南下。

第三,蒙古民族屬於騎射民族,而清朝的一系列火炮,都讓這個擅長冷兵器,近距離搏殺的民族無從下手,處處被動。

第四,黃教在蒙古部落的傳播,蒙古部落原來信奉薩滿教,而清朝推行的黃教(藏傳佛教)在蒙古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牧民,都成了虔誠信徒。而為了能及時接受到宗教的洗禮,他們一改過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在寺廟附近定居了下來,為了生存,他們開始頻繁內鬥,逐漸行成內耗,削弱了自身戰鬥力。

第五 限制蒙古部落的行動,尤其是來到中原,他們只能從幾個關隘進入,並受到了嚴格控制。


春天的小小菠菜


因為清朝對蒙古實行盟旗制度,能夠很好的管理蒙古各部落。而且清朝皇帝大多數的妃子都是蒙古人出身,蒙古很多人在清朝是可以封王的皇親貴族。這樣蒙古人就認為清朝皇帝是蒙古大汗,是對元朝的一種延續再加上蒙古貴族在清朝依然享受著貴族待遇,自然蒙古地區在清朝手中無比的牢固,自然不會再去做出傷害自家人的行為。

反觀明朝的統治重心在中原,因此對於明朝而言,不論是用戰爭方式還是用和平方式,只要能夠把蒙古拒於長城以外,就萬事大吉。再者明朝統治者認為蒙古是敵人,元朝的餘陰使蒙古不可能輕易臣服在中原皇帝之下。然而蒙古資源匱乏,只能通過與明朝貿易來交換所需資源,但明朝認為互市會加強蒙古的實力,反過來攻打自己。事實上蒙古人幾次南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擴大貿易範圍和規模,南下出徵只是為了搶奪一些必要的資源,如果可以和平等價的交換,沒有人想要拼命。

但是清朝不同,清朝的龍興之地在東北,而統治重心在中原,如果不能控制蒙古,不但龍興之地隨時會受到威脅,連接中原與東北的遼西走廊也隨時會被切斷。所以,清朝一直堅持必須控制蒙古這一基本國策。所以在清朝後期也就沒在出現蒙古南下掠奪這些事件。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奇文笑譚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我們要了解明朝中後期蒙古為什麼南下掠奪:

1、在明太祖時,太祖曾對少數民族實行的是“羈縻”政策,為了對抗這些遊牧民族,明朝把茶葉當成制衡少數民族的有利“武器”,少數民族食物裡大多都是不易消化的油膩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酪等;而茶葉能解油膩,對少數民族來說獲取中原王朝的茶葉顯得至關重要… 看一下蒙古俺答汗在給明朝廷的《答謝表》 中的感嘆:“臣等勝齒日多,衣服缺少……各邊不許開市,衣用全無”……

如果明朝禁關就會使蒙古陷入“衣無帛,無茶則病”的困境,可見明朝的斷絕互市,給蒙古造成了無法承受的苦難。

2、明朝後期對於蒙古的禁運政策,成功拖垮蒙古。明朝對蒙古實施禁運,鋼鐵、糧食、茶葉、藥材、布帛、女人,一律禁止出口,違令者死。結果,草原出現了巨大的饑荒,饑荒又引發瘟疫,死者無數,人口大減。沒了藥材、茶葉,蒙古人只吃肉,時間長了,消化不良,便秘壅滯,腹脹如鼓,苦不堪言。沒了鋼鐵,蒙古人男無刀槍,女無針剪,又沒有鐵鍋,連煮肉都成了問題,只好生吃。沒了女人,蒙古人光棍眾多,本族女人稀少,遠遠不夠分配,沒辦法,只好幾人共妻,打破一家一戶,重新回到原始社會。明朝的禁運,讓蒙古人瞬間回到了石器時代。

3、蒙古只能南下搶掠,手裡又沒有傢伙,根本攻不破長城和關內的眾多城池。而且,明軍擁有足夠多的騎兵,可以快速到達被突破的地區,而且擁有火器優勢,石器時代的蒙古人根本沒法抵擋。南下搶掠不成,蒙古人紛紛東遷,進入遼西、科爾沁和察哈爾,搶掠女真部族來維持生計。因此,明朝後期,與蒙古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遼西,就是這個原因。

二、清朝中後期蒙古為什麼不南下掠奪。

1、清朝重視征服蒙古,滿清帝王心裡深刻的意識到如果要安定中原,必須安定蒙古,所以滿清對蒙古態度非常重視。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後金在到皇太極建國(清),在伐明戰爭中朝鮮和蒙古一直給滿清搗亂,如果不把蒙古徹底征服,那麼滿清後院就不安全,所以必須征服蒙古。

2、滿清有能力征服蒙古。清取代明後成了華夏主人,清朝軍隊有了火器和大炮,而蒙古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口又少,北面又有一個強大的沙俄,蒙古就算再出現一位成吉思汗這樣人物,也對抗不了一個統一的王朝,這也註定了蒙古從此無法在崛起了……蒙古的失敗是被歷史所淘汰,因為蒙古發展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時代的車輪。

3、清朝為何能夠最終牢牢控制蒙古呢,有一個大背景,就是沙俄東擴,擠壓了蒙古人的生存和活動空間,迫使蒙古活動範圍南移,這下子,戰略縱深的優勢逐漸削弱,跑跑跑那招不好使了。背後有沙俄,前方有清朝,所謂腹背受敵,能不老實嗎。以前的朝代都無法徹底根除遊牧勢力,從匈奴、突厥、鮮卑、契丹等,都是不斷興亡,草原上,沒有真正的權力真空。南北方由於生產方式和地理位置差異,物質財富差異,就決定遊牧民族對生存空間和物質分配的渴求,這是大環境。

再說了,蒙古人鬧事的早就被清朝揍得鼻青臉腫了,真是被打怕了,就比如後來的準格爾部。清朝在軍事上除了打,還大量調出蒙古強軍及家眷,分散到遠離蒙古的新疆以及全國各地駐紮,使之與蒙古完全失去聯繫,削弱了蒙古武力。

4、除了軍事打壓,清朝為了籠絡蒙古各部,大搞聯姻和分封。聯姻客觀上加強了滿蒙的血緣聯繫,以皇太極為例,四個福晉全是蒙古女子,終大清一朝,先後出嫁公主郡主達600多,可見恐怖。

分封上,手段高明,大量授予蒙古貴族親王、郡王、貝勒、特勤……各種獨立的爵位那是多如牛毛,大多爵位之間還沒有隸屬關係,真雞賊,活活把蒙古拆得七零八落。

另外,對蒙古進行文化和交流隔絕,限制蒙漢交流,禁止蒙漢通婚,禁止蒙古人學習漢文取漢名等,並且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關口,僅有山海關、喜峰口這幾個地方可以通行。這些措施,有利得保證了清朝對蒙古的文明碾壓。

5、最厲害的是,清朝在蒙古大力推崇喇嘛教,還有規定,誰家有五個兒子,那必須要送兩到三個去寺廟裡當和尚,這就狠了,因為僧侶不能結婚生子,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削弱了蒙古的人口,你看外蒙偌大國土,今天都還只是這點人口,足見清朝政策影響之深。

綜上所述,這些措施,就是清朝中後期為何能牢牢控制蒙古不出現南下掠奪的原因了。











風雅國學


清朝皇帝在關內是皇帝,在關外是大汗,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那麼蒙古部落怎麼敢入關搶劫?而且,清朝與察哈爾科爾沁等蒙古還都有婚姻關係。

最重要的是清朝武力遠遠超過蒙古,準噶爾蒙古那麼大勢力都被清軍滅了,其他蒙古部落哪裡還敢入關搶掠?雖然,清軍不在長城部署重兵,比如,明朝一樣在長城部署70萬軍隊。

清朝在北京,張家口,寧夏,右衛,西安,保定、順義、三河、東安、良鄉、冷口、羅文峪、霸州、玉田、寶坻、雄縣、山海關、永平、千家店、密雲都有八旗軍駐防。而且,在關外的呼倫貝爾,烏里雅蘇臺,巴里坤,吐魯番,塔爾巴哈臺,伊犁,察哈爾,寧古塔,拉林,琿春,布特哈,墨爾根,齊齊哈爾,呼蘭,察哈爾,黑龍江….所有關外要塞都有八旗駐防。

而且在內外蒙古,有幾十個清朝分封的親王郡王分區守衛。那些,蒙古零星部落還怎麼能入關搶掠?

實際上,八旗軍最大的優點,就是駐防邊境艱險地方200多年,而且,他們駐防邊關,因為人數少,就不需要大量徵發民夫,也不用修建大量城牆要塞。北方邊境從此平靜200多年,再也沒有了胡馬南下搶掠。

這就是八旗軍的最大歷史貢獻,幾乎是獨自,保衛邊境200多年,沒有一匹胡馬南下,再也不用修長城,再也不用每年徵發百萬人向邊關運輸糧餉服徭役。這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深度軍事


清朝中後期蒙古族不在南侵,大部分都認為是因為清朝皇帝多麼英明,多麼厲害。

大錯特錯,清朝是中國朝代更迭中對中華文明傷害最大的朝代,這個後續再說。

我先反駁大多數人說的藏傳佛教和盟旗制度。

藏傳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降低了蒙古各部的戰鬥力,但他具體體現在,對於僧人的供養。各蒙古部落因為對僧人的供養,變得推崇佛教,從而降低戰鬥力,但這不足以摧毀一個民族,相反,信仰更能凝聚人心。

盟旗制度使得各部落劃分,分割了各強大勢力,但這不是因而是果。因為科技的原因,一大部分遊牧家庭,開始了農耕生活,形成了類似於地主形式的小農經濟。由分散到集中,由遊牧到定居。

而讓蒙古族停止南下侵略的主要原因則是以下三點:

第一大原因:沙皇俄國的擴張

西伯利亞屬於苦寒之地,不能發展農業,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沒有現實意義,因此俄國的竊據顯得無關痛癢,但是對於蒙古等遊牧民族而言卻是致命打擊。

俄國對蒙古北部土地的蠶食極大地壓縮了喀爾喀蒙古等部的活動空間。

第二大原因:火器

遊牧民族最大的戰爭優勢是騎兵,然而明朝末年,西方先進的火藥火器技術,大大提高了滿清戰鬥力,清王朝曾用火器平定過多起叛亂。

第三大原因:蒙古草原發生了重大變化

因為明朝工農業的發展,培育出了能在草原種植的小麥,蕎麥等,遊牧變成了農耕。

所以說,遊牧民族是輸給了時代,而不是輸給了滿清八旗!




影像聲色


世界各個遊牧帝國中,崛起於13世紀的蒙古帝國,曾是令歐亞各國聞風喪膽的存在,巔峰時期的蒙古帝國,在“長子西征”中,一直打到了歐洲地區的多瑙河一帶,以至於蒙古人被西方人稱作為“上帝之鞭”,是全世界公認的“征服者”。



考察蒙古族的來源,最早的時候,要追溯到東胡這一支古老的遊牧部族身上。早在商周時期,就有東胡的記載。《逸周書·王會篇》載:“東胡黃羆,山戎戎菽。

《辭海》中對於東胡的解釋更為詳細:“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在春秋戰國時代,東胡也曾強盛一時,不過到了漢朝,隨著匈奴的崛起,東胡逐漸衰落,其中的一支,演變成為了後世的蒙古族。

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蒙古諸部落之間內訌不休,如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各個部落,彼此內鬥不休。在南宋初年,還曾遭受金國的統治。不過等到成吉思汗橫空出世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蒙古騎兵憑藉著彎弓勁馬,開始了征服半個世界的歷程,並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元帝國。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後,北元的殘餘勢力雖然遭受了重大打擊,但他們很快分化形成的瓦剌和韃靼兩大部落,依然是明王朝的勁敵。其中的瓦剌,曾在“土木堡之變”中俘虜了明英宗,讓大明王朝幾乎動搖了根本。

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等到清朝定鼎中原後,蒙古人的戰鬥力好像突然下降了,再也沒有成為中原王朝的外在威脅,這裡面是什麼原因呢?

有人認為,蒙古之所以對大清不構成威脅,主要是雙方形成了和親制度,蒙古王公的女子,大多嫁給清王室的皇帝們,聯姻限制了他們的活動,以至於一直不顯山不露水,默默無聞。

還有觀點認為,在清朝中後期出現的火器,使得冷兵器時代威震天下的蒙古騎兵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戰鬥力大打折扣。

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最影響蒙古戰鬥力的因素,其實是清朝所推行的“黃教”制度。黃教也即藏傳佛教,歸屬格魯教派,因僧人佩戴黃色帽子而聞名。在清朝之前,蒙古信奉的是薩滿教,而到了清朝,在清廷的大力推動下,黃教成為了蒙古各個部落主要信奉的宗教。

當蒙古族皈依黃教後,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牧民,每年都會向寺廟佈施大量錢財。同時為了方便定時禮拜黃教僧人,曾經四處遊牧的牧民們,選擇在寺廟周圍定居,這樣就造成了激烈的人地矛盾,草場過度放牧的後果,使得蒙古各個部落為了爭奪草場而內鬥不止,極大地削弱了他們的實力。

清廷正是看到了這一適合他們控制的局面,才有了“興黃教以安蒙古”的策略,或許這才是最令人信服的解釋。


惪州元良1978


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文明的禍害,時不時的騷擾邊境,搶奪糧食和錢財,由於北方多是遊牧民族,飄忽不定,這讓中原王朝很是頭疼,有的不惜構築長城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但奇怪的是到了清朝這一千年難題竟然迎刃而解,清朝到底用的什麼辦法,下面我來回答一下:

一、女真人制定了聯蒙抗漢的政策。清朝前身為女真人部落,也是遊牧民族,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大明,敵人的敵人為朋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結盟共同對明,經過長時間的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二,政治聯姻,為了加深同盟關係,清朝皇族和蒙古貴族一直通婚,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了,就該約束自己的不下,不要亂來,有什麼需要可以提,但不要兵戎相見。由於滿清皇帝由於一直近親結婚,導致後期的清帝子嗣凋零。

三、清為防止蒙古人做大,清朝把喇嘛教引進蒙古,喇嘛教也藏傳佛教,男女信徒不能結婚生子,導致蒙古人人數急劇下降,再無能和滿清政權叫板的實力。

所以清朝中後期蒙古部落不在騷擾有歷史原因和清朝採取的措施有關,這一下解決了千年難題。


饕餮中國


1.在清朝,蒙古人特別是蒙古八旗地位高於漢人,是國家的主人,你見過有人打劫自己家的嗎?

2.蒙古人絕大多數被編入了八旗,牧場的大致範圍是固定的,不能越界流動,否則會被處罰,而且編入八旗之後就像人有了戶口和身份證,跑出去打劫很容易被追查到,很難形成流動的打劫團伙,進而形成遊牧國家——說到底他們變成了接近漢人的編戶齊民,既沒有打劫的能力,也沒了打劫的動力


蘭臺講史


其一,軍事打擊。總體來說,對蒙古的戰爭,整個清朝都幾乎沒斷過。就是在康乾盛世,不還有年羹堯立過這樣的戰功嗎?其實明朝長期的軍事打擊之下,蒙古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大不如前。但作為清朝,只有幾十萬的滿族人,對內要統治整個前明,對外還有數百萬人的蒙古。僅僅是在軍事方面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這就有了——

其二,政治聯姻。蒙古也已衰落,面對清朝的主動聯姻,只好選擇欣然接受。對比明朝上百年的死板國策,清朝的這種選擇也算很巧妙。緊接著清朝又對蒙古進行細化,以部落為單位進行分封,拆解和分化他們的力量。使各個勢力之間相互牽制,不叫一家獨大。

其三,推廣宗教。宗教文化在蒙古族之間的推廣,特別是藏傳佛教,它們鼓勵男人立地成佛,佛教的盛行就這樣漸漸的磨滅了蒙古人的血性。如此再三,清朝的邊患威脅就這樣漸漸的不復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