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朝市喧聊避,山林興未忘。頻添繞爐水,還與試香方”。邀請好友品評調試香方,是古代文人清雅的社交活動。宋代香方創作興盛,為便於香方記憶和傳誦,常把把香方編成具有節奏和韻律的歌訣。


以歌訣形式書寫的香方很多,有文人為名的“丁晉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宮廷內苑使用“非煙香法”、“秀蘭香”, 賞煙玩樂的華蓋香等各種類型的香方。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香方歌訣之文人香。


宋代文人不但品香吟香,還親自研究製作合香、創作香方。文人根據個人喜好,創作代表自己品味的薰香,張邦基《墨莊漫錄》中,曾提到自己創作的鼻觀香“有一種蕭灑風度,非閨幃間惱人破禪氣味也”。


歷代香譜著錄中,記錄了許多以文人為名的香方,其中丁晉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是用歌訣形式書寫,屬於宋代比較流行的香方,《陳氏香譜》“丁晉公清真香”歌曰:“四兩玄參二兩松,麝香半兩蜜和同,丸如茨子金爐爇,還似千花噴曉風”。


清真香歌訣的作者是丁謂,乾興元年被封為晉國公,丁謂對宋代香文化有很大貢獻,其撰寫的《天香傳》提出了沉香氣味品鑑準則“味清、煙潤、氣長”,並對海南沉香進行了分類分級,廣為後人所依循。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熟知香藥特性的丁謂,對製作合香也頗有研究,其創作的清真香只用玄參、甘松、麝香,調製恰似千花隨風而來的香味,“丸如茨子金爐爇,還似千花噴曉風”。


玄參、甘松兩味香藥,在花香系統的香方中經常使用,在《陳氏香譜》中有一首“酴釄香”,用料組方與丁謂的清真香類似,也是以玄參、甘松為主香製作,酴釄香歌曰:

“三兩玄參二兩松,一枝楦子蜜和同,少加真麝並龍腦,一架酴釄落晚風”。


酴釄香模擬酴釄花的香味,用料比清真香多了一味龍腦,但決定香方主要氣味的是玄參與甘松,龍腦與麝香作為佐香使用,起到髮香、穩定香氣的作用。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香方歌訣之宮中香。


宋時宮中制香非常頻繁,專門設有製作薰香的殿閣。周密《癸辛雜識外集》載:“宣和時常造香於睿思東閣,南渡後如其法制之所,謂東閣雲頭香也”。宮中調製的薰香用材名貴,香味氤氳,極有清韻,被時人稱為“奇香”。


宮中調製的薰香在民間很受追捧,被文人競相收藏,民間也流傳有許多宮中的香方,陳敬《陳氏香譜》收錄了宣和御製香、宣和內府降真香、宣和貴妃王氏金香、御爐香等宮中焚燒的香方。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宮中傳入民間的香方也被編成歌訣,在民間廣為傳播。《陳氏香譜》卷二“禁中非煙”歌曰:“腦麝沉檀俱半兩,丁香一分桂三錢,蜜丸和細為團餅,得自宣和禁闥傳”。


通過“得自宣和禁闥傳”之句,可知此香是徽宗宣和年間宮中使用的香方,“非煙”兩字說明此香適合以“取味不取煙”的隔火煎香之法燻焚。


宋人尚雅,喜清婉溫和、悠長之香,不喜酷烈之氣,以隔火煎香法薰香,香氣舒展自然,幽潤綿長且無煙火氣,正符合宋人對香氣的審美。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除了禁中非煙,香方歌訣中還有一首秀蘭香也提到“似禁中傳”,禁中乃皇宮之內,陳敬《陳氏香譜》秀蘭香歌曰:“沉藿零陵俱半兩,丁香一分麝三錢,細搗蜜和為餅爇,秀蘭香似禁中傳”。


此香不能確定是否為宮中香方,也有可能是編者為了抬高秀蘭香方的珍貴性,用“似禁中傳”作為宣傳賣點。明代周嘉胄《香乘》中認為秀蘭香出自宮廷內苑,將“秀蘭香似禁中傳”改成了“芬芳香自禁中傳”。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香方歌訣之賞煙香。


焚香時看細煙輕聚也是一種樂趣,古人還專門創作了賞煙香方,蘇軾就很擅長製作聚煙的印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詩中提到,送給弟弟自制的印香,焚燒時香菸能集結成煙雲:“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臍柏所薰。香螺脫黶來相群,能結縹緲風中雲”。


宋代貴族宴席中常焚一種“巡筵香”,以龍腦、乳香、松蒳等為主料配製,焚燒時“以淨水一盞引煙入水盞內,巡筵旋轉,香菸接了去水棧,其香終而方斷”。周嘉胄在《香乘》中把巡筵香與寶林香、華蓋香並稱為“三寶珠燻”。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古香方中,名為華蓋香的香方有五首,《居家必用》收錄一首,《普及方》收錄一首,《香乘》收錄三首,其中兩首為華蓋香歌訣:“沉檀香附並山麝,艾蒳酸仁分兩停,煉蜜拌勻甆器窨,翠煙如蓋可中庭”。


此香焚燒時,香菸可聚集成傘蓋形狀的煙雲,所以得名華蓋香。華蓋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納、酸棗仁配製而成。


此香之所以能夠聚煙不散,主要是艾蒳與酸棗仁發揮作用,艾蒳為松樹上長得綠苔衣,也稱作“松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蒳“和合諸香燒之,煙清而聚不散”。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華蓋香歌訣中提到,香製成後需放入瓷器中窨香“煉蜜拌勻甆器窨”,窨香是調製合香重要的一環,目的是讓諸香彼此之間氣味融合。洪芻《香譜》“窨香法”載:


凡和合香須入窨,貴其燥溼得宜也,每合香和訖,約多少,用不津器貯之,封之以蠟紙,於靜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瘞之月餘日,取出,逐旋開取然之,則其香尤防馜也。


不同香品窨香時間也不同,從七曰、半個月,一月餘或更久,像肖梅香窨香時間為半月“封窨半月取出爇之”,清真香窨藏十天“瓷盒封,貯土中窨十日”。香品經過窨藏,能改善初合成時粗糙未定的香調,使香性益和,氣味更加均勻。


香方歌訣:好聽又好記的古代香方


焚香是古人清閒生活的必備事項,以至於調香也成為具有儀式感的事情,清人王欣《青煙錄》“合香”條中這樣描寫合香前的準備:


凡合香須選風日晴霽之晨,先須齋肅神志如對神明。然後掃除齋榻,整齊潔淨。次將所蓄香品一一檢點過目,乃遵法研治耳。


能隨時焚一爐香,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它細煙輕聚,參它香遠韻清,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