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農民簡史,第四章 父系社會秩序的確立和維護


憑藉比女性更強的力量,男性登上了歷史舞臺。回顧男性登臺之前的歷史,一眼望去一片迷茫,茫茫荒原中,無數的野生動物不停的奔跑,只為了吃到更多的草,追捕到更多獵物。人類也夾雜在動物的遷徙流浪大軍之中,伺機追捕掉隊的和體弱的,也要防備著自己團隊成員不能掉隊,時刻準備著和獅子老虎豺狼虎豹開展肉搏戰。

人類居無定所,到處流浪,種群分散而凌亂,一路奔波,沒有故鄉,哪裡有食物就漂泊到哪裡。人類的交配和動物幾無差異,沒有倫理可言;分配方式長期處在野蠻狀態之中,到了後來智力上開始成熟----不同的神話故事描繪了同樣的一件事情------人類有了羞恥之心。有了羞恥之心逐漸樹立了基本的倫理,交配有了基本規範-----這是母系社會確立的不二基礎。

母系社會的發展讓人類的智力不斷成熟,空白的心智裝進了越來越多的思想。母系社會的分配方式和體力支出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長期負相關,最終導致了男人的反抗。

中國農民簡史,第四章 父系社會秩序的確立和維護

“神婆“”廣泛存在於民間


男人毫無疑問地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時間徹底拋棄了母系社會的那一套,從此男人開始說話算數,當了女人的家。

當時當家之後也有眾多的涉及到女性的問題需要開始解決。

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部落首領的善後問題。廣泛地看,父系社會的形成基本上不是革命性的,而是漸進性開展起來的。重要的理由是,在父系社會形成後的很長時間裡,甚至是到了20世紀初,女性在宗教方面精神文化領域始終佔據著關鍵的地位。

母系社會的族長一般情況下兼任大祭司,總多的部落聯盟則有一個大祭司,數個小祭司。

這些祭司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時間裡,擔當了多個角色,祭司是神的傳話人,祭司也是醫生,祭司更有可能是媒婆和接生婆,祭司也是喪葬支持者。社會生活的眾多方面都有神的參與。生老病死的每個環節人類越發展越覺得離不來神。

父系掌權之後,祭司的職位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只是祭司也要在世俗領袖的控制之下開展活動。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4個階層在前兩個階層關係中體現的最有可能就是雅利安人本部內部的關係情況,至於後種姓階層則是對俘虜或者異族者的統治理念。

婆羅門教中實際掌權者是剎帝利,而主持宗教的是婆羅門,婆羅門居首位,掌握虛權,剎帝利居第二位,掌握世俗權。

婆羅門教最初的偶像中有大多的女性形象,並且影響到後來的佛教偶像的形成,觀音菩薩是女性面孔,這種信仰而且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薩滿教中時至今日巫師行業中也以女性見多,尤其是廣泛流傳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民間"神婆",從字面上直觀的能體會到女性的比重之大,甚至於全部是女性。

中國北方地區廣泛存在一種民間的職業,這種職業現在大部分屬於兼職性質,主要是給多災多難的無法解釋的家庭帶來神所賦予的解釋,讓死人說話,讓活人可以傳遞信息給死人——這種職業叫做"神婆"。

"神婆"在宗教精神上的傳承關係應該和7000年前的部落女酋長大祭司女巫有著密切的關係。21世紀科技已經非常進步,中國的物質面貌和20世紀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民間"神婆"依舊大量存在——物質的富饒和精神層面並不正相關,物質的享受並不一定帶來精神的歡愉。可想而知,在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中,人類相對固定在一定的生活範圍之內,田地束縛了農民的活動半徑,業限制了農民的思想。如同慢慢長夜,看到的只能是點點星光,這些照耀著古人的點點星光恰巧正是民間信仰,圍繞著"神婆"之類的中心盤旋,但是沒有太多進步和發展。古老的通神儀式現在依然被"神婆"用來搭建死人和活人的橋樑,而這個傳神傳聲的媒介正是神婆。

媒介,這種祭司的特殊能力一直保留了7000年甚至更久。在這裡我們不討論這種活動的效果和功用,說是迷信也好,還是確實具有特殊能力人類尚未發掘也罷,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本文論述的重點是現象本身。這種媒介時至今日依舊廣泛存在並且還有發展的趨勢,足以說明,自古至今,女性祭司的職位一直廣泛存在,在精神層面她們依舊在某個隱蔽的角落掌握著領導權。

敦煌壁畫中存在大量的舞蹈描繪,而且舞者的地位在壁畫中相當之高。敦煌壁畫可謂是西域地區、中亞地區古代歷史古代生活風貌的一個重要寫真,雖然中亞西域經歷了滄海桑田一般的變化,但是壁畫留存了歷史。

舞蹈的最初本意也是歡愉神仙,向天祈禱,祝福蒼天保佑。壁畫中的舞者無外乎讓眾神心情愉悅,舞者是眾生對於眾佛的一種虔誠禮拜和祝願。這種祝願的實現也是通過女性的角色來實現——這只是古代女性巫術的另外一種體現而已。

種種線索鎖定一個事實,父系社會確立是非暴力形式的,女性的經濟權利被剝奪了,但是精神領袖權依舊在依附於男性的女性身上,部落女酋長成為了專職的大祭司。

男性順利掌權後面臨的第一大問題依然是溫飽問題,男性因為不滿足於不溫飽的現狀而反抗,掌權後假如這種現狀不能得到改善,權威就會再次受到女性的挑戰。可以肯定的說,男性表現不錯,時至今日,世界範圍內基本上所有民族都自我認可為父系主導的民族,這種現象已經維持了不少於7000年。

父系依靠更強的勞動能力確立了對社會的領導地位之後,抓緊開始解決溫飽問題,想辦法養活更多的人。

首先做的就是多勞多得體系的確立。多勞多得這一樸素的勞動成果分配原則在母系社會是不存在的。父系快速建立了多勞多得的分配關係。男人更加努力耕種,冬天也不閒著,組團去打獵。男人因為勞動越多得到越多,不會再擔心自己獲得的更多的物質財產被女性分配,創造力大幅度提升。

當然,女人的危機更多一點,參加勞動的主動性更強了,但是女人依舊會食不裹腹,女人自動地成為了男人的附庸。

在交配關係上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以前的群婚模式逐漸轉變成了一夫一妻制或是一夫多妻制。這是順應了多勞多得分配製度的新的婚姻制度,沒有力量的懦弱的男人喪失了交配權。假如一個男人擁有足夠的體力,能夠獲得足夠的糧食,他則可以養活更多的無法獨自解決溫飽問題的女人。假若一個男人只能養活自己,那他就註定只能獨自一個人過。當然,正常情況下勞動需要雙方配合,男女組合為小家庭的情況還是更為常見。以一個力量強壯的男人組成的一夫多妻制家庭,然後依附於這個強壯的男人一夫多妻制家庭周圍的必然有數個一夫一妻制或者一夫多妻制家庭,也會有獨身的男子存在。圍繞力量重新建立起來的氏族部落,主要目標是解決食物匱乏問題,同時同樣重要的事是要為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做準備。男性成員在圍獵過程中會組織起來,發揮團隊的作用。遇到外族入侵也能快速反應組織迎戰。

這種制度逐漸升級,就成了最開始的帝王社會。帝王擁有眾多的妻子,然後他會有一班大臣,這些大臣也有很多妻子,這些臣子在很長時期內是局部地區的首領或者諸侯,他們的妻子,房子,財產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比統帥全域的諸侯多。一般氣礦下帝王都必須是孔武有力,雄才大略的,他要解決更多人的溫飽問題才能在首領的位子上呆更長時間。

中國自夏王朝開始,開國的帝王都是運籌帷幄、力量過人的。堯舜禹時期,王位的傳承不是傳子嗣,主要的原因是部落唯一認可的是當時的功勞,恩蔭子孫的事蹟在夏朝開始長期出現了。不只是帝王可以傳位給兒子,諸侯也可以傳位給兒子,普通百姓可以傳承土地給兒子。力量的影響力擴大到了子孫,更有帝王苛求千萬世傳遞下去,秦始皇正是這麼想的。

但是這種恩蔭子孫的想法,這種氛圍基本上會隨著子孫體系的發展體現的越式微,中國歷史沒有超過300年的王朝,基本上是對這種恩澤制度的約束——可以在有限代的子孫中享受父輩祖輩的恩惠,但是終究要靠自己。

父系社會的社會團結模式固定下來之後就是如何運營和維護這套模式了,制定規矩越來越顯得重要。制定規矩的過程是人類約束同類和自我約束的過程,這種過程催生了宗教,產生了禮儀,規範了行為,甚至將精神領域的神明和宗教不斷推動發展,一切為了適應以父系為統治核心的社會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