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潼關之最丨入陝第一關——天下奇險的金陡關

潼關之最丨入陝第一關——天下奇險的金陡關

康熙御筆提額“第一關”

潼關因險設關,聞名遐邇。“第一關”讓潼關天險更加固若金湯。

潼關“第一關”在潼關老城東。它的北面是滔滔黃河,南面是高聳的牛頭塬,進潼關的大路從這裡通過,是為潼關的門戶,入“第一關”後始見潼關城東門。進潼關城的大路被擠在高塬與黃河之間,道路狹窄,形勢極為險要。這條路長五里,僅容單車,被稱為“五里暗門”,易於伏兵。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潼關吏》中這樣描述潼關東門外的險要:“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沒有“五里暗門”,第一關就不成“第一關”。“五里暗門”,是從潼關城向東延伸的一條溝谷,長2.5公里、深約10餘米、寬僅三四米。之所以叫“五里暗門”,是因為溝深又窄、光線昏暗。潼關有首童謠道:“潼關城,兩頭尖,北靠黃河南靠山,蠍子山,風凰山,麒麟送子硯臺山,五里暗門一線天。”因為溝深又窄,抬頭一看,只看到一條線,所以便有“五里暗門一線天”之說。

潼關之最丨入陝第一關——天下奇險的金陡關

清代的潼關“第一關”是一座磚築的高大關樓,建在“五里暗門”東端進溝後約數十米處的溝道中,直接堵住了進溝的通道。關門日出則啟,日入則閉,是守衛潼關的第一道關口。暗門向東走盡,即秦、豫交界處。入關而下經第一塞出遠望溝口,始見形若虎踞的潼關東門樓。“第一關”的關樓,高約10餘米、厚約10餘米,樓上並沒有樓,只是個大平臺。全部用大城磚築砌,糯米汁灌漿。關樓為什麼不建在溝口呢?因為若建在溝口,關前就是開闊地。而建在進溝後的數十米處,關樓前穀道狹窄,不便於敵軍疏散,更便於守方殺敵。

關樓的東邊門額書“第一關”三字,西邊門額書“金陡關”三字,都是清乾隆御筆所題,豐潤圓滿,蒼勁有力。據說康熙皇帝來潼關時登上潼關東門,御封潼關城“天下第一城”,一下子叫到頂了。到了乾隆皇帝來潼關,沒啥叫了,索性大筆一揮,直接給這個關樓題寫了“第一關”三個大字,把自己的字永遠留在了“第一關”關樓上。“第一關”關樓就像個“橫刀立馬、阻斷東西”的大將軍,忠實地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潼關“第一關”大約最早建於唐代。是唐代聖曆元年(689)置風陵關時同期修建的。當時,黃河南岸已經形成了一條孔道,為了封鎖這條東西孔道,故在“五里暗門”的東邊築了一座關門。到唐天授二年(691),朝廷決定將潼關從麟趾原移近黃河,並在“五里暗門”的西邊築了一座關城,即是唐潼關城。“第一關”最早可能叫金陡關,所以,清代的“第一關”西邊門額才題有“金陡關”三個字。

潼關之最丨入陝第一關——天下奇險的金陡關

康熙御筆題額“金陡關”

據祖輩傳說,每次作戰前,“第一關”的守軍見敵軍先不打,先實施攻心戰。一旦敵軍聚集在關樓下,城上的守軍早就整整齊齊站成數排。領頭的先對敵軍喊:“不要打了,潼關是打不下的,回去種地去吧!”然後喊:“一二”,所有城上的守軍便齊聲喊起了民謠:“說潼關,道潼關,誰也莫想打潼關。雄險莫測第一關,五里暗門一線天,三十里禁溝不見底,十二連城鬼門關。潼關沒打下,小命歸了天!”這一招,極大地削弱了敵軍的士氣。然而,這一招並不一定能阻止敵軍的進攻。若要開打,“第一關”的守軍用的不是弓箭,而是石灰包。由於敵軍擁擠在狹窄的空間,加之聽宣傳時越擠越多,用弓箭,一箭只能致傷一人。而用石灰包,鋪天蓋地地砸下去,石灰四散,飛入眼晴裡,眼睛看不見;嗆入口鼻中,氣喘不上來,直接就喪失了戰鬥力,哪裡還有人敢去攻城!潼關的“第一關”讓天險潼關既穿上了鎧甲,又拿上了盾牌,變得更加易守難攻。

“天下第一”似乎是我們這個民族古往今來永恆的不解追求。文有狀元,武必盟主,山稱第一山,泉賜第一泉。潼關“第一關”雖非“天下第一關”,卻同樣寫滿了悲壯與輝煌。秦時明月漢時關!歲月悠悠,多少悲壯激烈的戰事已成了過眼煙雲。20世紀60年代,潼關“第一關”因修建門峽水庫而被拆除。儘管現在“第一關”已經不復存在,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一些老照片中一睹它曾經的雄奇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