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是怎麼看待王陽明和王陽明心學的?

心理之路之社交恐痛


王陽明在少時遇到了格竹事件的失敗,導致他對朱子理學有點灰心喪氣,在他的心裡憋著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理?在朱子理學中,這幾乎不容置疑,理就是世界萬物,之所以成為世界萬物的依據,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依據,理就存在於一草一木、萬事萬物當中,也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朱子理學有兩個預設:

第一:人心之靈,莫不由之。

第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但是王陽明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究竟問題出在哪呢?

1508年,王陽明37歲,他歷經艱險,終於抵達了被貶之地龍場。這個地方當時是非常偏僻和荒涼的,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地,語言不通,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在這裡也沒有什麼事可以做,就整天端坐澄心,將一切身外之物,得失榮辱等拋諸腦後。

根據記載,忽然有一天半夜,王陽明大徹大悟了“格物致知”的問題。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光正環保灑水車霧森


王陽明是我最喜歡的古人之一。立身於天地間,茫然四顧,我們不知道何去何從。陽明心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佛、道,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御前帶刀侍衛


首先我認為王陽明是一個經過千難萬險的傳奇人物,為什麼說千難萬險呢?王陽明一生中的苦難那真是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身體可以,心裡也受不了吖,這可能就是他心學的累積吧。

小時候不讀書,把他老爸氣個半死!喜歡詩文也是三分鐘熱度,自己安慰自己說:“即便學如韓愈、柳宗元不過為文人,如李白、杜甫不過為詩人,都不是第一等德業。”考試前兩次也都失利。即便是走上仕途建功立業也沒有好的結果,反而被貶。最後死在了回鄉的路上。知道死後56年,世人才承認其價值!

而心學感覺就是一面鏡子,就像王陽明的學生王艮有一次出遊回來,王陽明問他看到了什麼,王艮說看到了滿大街都是聖人,其實這句話王陽明知道是在嘲諷自己,一直說了一句:“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當你對這個世界微笑,這個我世界就會對你微笑!



小鬍子說歷史


首先說王陽明,王陽明是個可以說各方面都全能的古人,心學的發展上豐富了儒學的發展,提倡其內心的重要,保持善良的天性。王陽明之所以稱為聖人,與其心學及其理論對後世的影響有重要關係。其次,王陽明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才能,可以說他已經達到了完美人設的標準。性格和生活也沒有太多的缺陷,因此,王陽明成了明朝的第一牛人。

再說一下其心學,其實,心學來現代意義上說就是唯心理論。為什麼王陽明的心學一直備受推崇,是與中國幾千年的儒學相關聯的,心學其實也是儒學的一個發展,王陽明提倡“以心照物”的觀點。以心照物的本質就是:有什麼心,就有什麼物。有什麼樣的志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其實就是教導後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內心,用善良的內心去看世界,世界自然是善良的。



細品歷史007


王陽明心學師承宋代陸九淵心學一脈並在陸氏心學基礎上有所創新,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理念,正如王陽明晚年總結心學的真諦,提出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概括他了一生的心學傳習經驗,他少年時候立下要做聖賢先知的壯志,但是因大明王朝政治黑暗而困難重重,一生充滿了曲折和傳奇,龍場悟道以後他大徹大悟,在危難中養就浩然正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三不朽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堪稱聖賢。他的心學也因此成為大明王朝仁人志士的心靈雞湯和脫苦良藥,與宋代理學並稱新儒學的雙峰,對後世影響深遠。


半畝先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王陽明,曾國潘,毛主席。他們三人的文章詩詞都非常非常好,多看比看其他東西強很多


芭蕉樹芭蕉葉


人類的智慧經典,包括儒釋道等等,一切都是心學,只是說的方式方法和程度不一樣而己。王陽明的心學更強調在事上磨,待得此心光明,更復何求。


用戶6382739676219


一代聖賢,永不過時的心學!史上內心最強大的人沒有之一!


Au30


人生經歷多吧,事情看的比較透徹,沒有想的那麼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