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些話是不是得改改年齡了?

做有溫度的事情


我覺得確實應該改一下!現在的孩子們,讀研讀博,讀完畢業就接近30歲,然後各種渠道實習找工作,三十而立,做不到啊!


小東北hcx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講的並不單單於年齡與事業的關係,而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說的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這是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

對古人來講,由於社會形態導致並非現今社會,必定要達到一番成就。古人這時候最看中的個人修養。由個人修養而產生的聲望值。這些是孔子說出這樣話的基礎。

依我看來,三十而立,就是說到三十的時候我們應該到達人生境界的初級階段了,對人生有大致的規劃,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四十歲四十不惑,隨著年齡增加,閱歷豐富,對於個人修養的境界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之前或者有看不通透的都慢慢的想清楚明白了。五十時候可以通達天命,看透了生命的本質,進而往天人合一的境界上再進一步。六十,七十時候基本已經通靈,可以俯瞰生命的軌跡。

在這裡,個人覺得年齡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確數,而是代表的人生某個階段而已。只不過,社會發展至今,我們把孔子的這段話嫁接到事業上,就顯得有些背離本意啦。

所以說,是不用改年齡的。




若木厝


是的。每一個時代人有每一個時代命運。人類命運是歷史的產物,同樣人類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現如今,社會發展的節奏快了,社會產業也越來越高度同化了。那麼人生活壓力,競爭也更大了。社會財富階層也固化了。所以人們的社會價值觀也會發生變化,有些延遲了,有些提前了。

但我們一直可以理解的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它的定義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它只是指的那個時間段,比如三十而立,可以理解成三十左右時間段。

好了,這是我的理解。



仔仔愛讀書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耳,七十而從心所欲。

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才有學習志向,孔子在十五歲之前肯定是個快樂的兒童,不用天天寫各種作業和上不完的補習班。

孔子在三十歲的時候想,該乾點什麼事情了,應該明確事業的方向了。

孔子到了四十歲,已經非常成熟了,不會被任何事情所迷惑了,想騙我不好使,想誘惑我不上你的當。

五十歲的時候把一切事情都看透了,看人看事一看一個準,比現在的CT看的還透徹。

六十歲的時候,耳朵都順了,寵辱不驚,你拍我的馬屁,你捧我,你瞧不起我,罵我,說我壞話。統統沒當回事,你幹你事,我做我的事兒。

七十歲從心所欲,這麼大歲數了,我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按六十退休的話,都退十年了。

孔子孔聖人的儒家思想,不但國人尊崇,而且影響到國外,儒家講究和諧,儒家講的和諧是什麼?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才是一個和諧的世界。自己都沒做好你有什權利去管別人。都把自己做好了,這個世界就和平了,沒戰爭了。甚至警察都不用了。





書畫教師三和


這個還真不用改,經常被職場雞湯催化的年齡似乎成硬傷了。說什麼二十五歲以上的女人需要養顏了,進入衰退了,說什麼三十五歲職業現象了。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來自勵自己,產生危機感,不斷學習改變自己不是更好。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靜思還是非常有道理,無論歲月如何改變,我們都能從中悟出道理而去改變自己,這就是好的傳承。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得以演化和改進,這就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所帶來的進步。



識途毅行者


個人認為不需要改年齡。雖然孔夫子的思想已經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但其人性思想的光輝仍然絲毫不減。現在隨便街上抓一個人,其知識豐富程度和認知的寬度和廣度度都可能比孔子強,但是即使是現代人,我們對社會規則,人性認知以及思想深度,可以說基本沒有人可以超越孔子。幾千年前他以最精煉的語言將這些社會人性和道德規則高度概括出來,形成教育思想教化世人,如今幾乎沒有教育家可以做到。

我覺得要改的不是年齡,也不是核心思想,而是這句話當中的內涵,它的內涵必須是與時俱進的,結合當下社會發展進程,歷史進程和原因,當下的人文情況和道德價值觀。古代的人們二十弱冠,身體還不夠健壯,因此叫弱冠,但那時候的人們已經幾乎成家了,家庭觀念形態會和現在出入很大,人的思想成熟情況不同,三十而立時就也許要真正將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來。如今社會,人們壽命比較長,即使是三十歲了也不過是人生的三分之一,當中也很多人沒有成家,家庭觀念比較薄弱,更注重自身發展和自我意識覺醒,然而三十而立是不會因此而改變,反而變得更為重要,三十而立要立的不是家業,是思想格局,是待人接物之道,是三觀的標準。

因此唯有三十時能立起這些事情,人到了四十才能做到不惑,進一步驗證三十而立時的事情,不斷修正和深化,能做到不隨便為外界事物所迷惑,能真正看得清世界運行的底層規則,能看得透世間冷暖,能更堅守三十而立的初心,後面的人生才能走的更深更遠。唯有做到了以上,才有可能在五十而知天命吧,知天命也並不是認命,而且比四十時更看得透看得開,更能理解萬事萬物的本質,逐漸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底蘊的人。人生在這三十年裡走好了,後面的人生也許可以更平順安樂,所以這句話的年齡是不用換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


三十而立,指的並非你物質而立,而是,你是否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你的精神是否獨立!在這個魚龍混雜,紛繁複雜的世界,你是否有自己正確的堅持!當別人為名為利追逐,迷失了本心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守住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本真!是否還辨的清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什麼好,什麼是壞!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原則讓自己的心不因外物而動搖!是否能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公和困苦!如果可以,那才算你三十而立!

我們身邊有的人,三十歲,已經買了房,買了車,當然大部分是依靠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也有自己奮鬥所得,我們在努力過好平凡的日子,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挺得過去?你真的三十而立了?是不是隻是物質而立?

四十而不惑,簡單而言,只有兩個字,選擇!你再也不像年輕的時候,有各種選擇恐懼症,你有自己清晰的判斷,有對事物透徹的看法,即使選擇再多,再複雜,你也能明白自己要選擇的是什麼,什麼是適合你的,沒有疑惑,沒有迷惑,這才算不惑!我們知道,四十歲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時候,父母已經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們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業,房子的貸款,工作的壓力,有了小積蓄,身邊各種的誘惑和盤算,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不惑談何容易?多少人,四十歲,風華正盛,或者貪汙落馬,或者眷戀女色,毀了婚姻家庭,貪圖名利,損失了財富!四十歲,你真的能做到不惑嗎?

五十知天命,更簡單了,一句話就可概括: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歲的人,經歷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這時候已經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難控,很多事情,並不能按照我們期望的發展,順其自然才是天命所歸,這時候的我們學著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的過日子!但這順天命並非隨天意,自己無作為,我們應該做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強,學會順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


譯澤


男人每個年齡都有標配。不是隨便改的。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mao die)、100期頤。108茶壽。



ylj雲來集


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些句子的產生,有著其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古代的時候,勞動工具非常原始,交通工具也非常原始,醫學也不發達,人們在勞動中、行走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這種超負荷透支體能的生活方式,會加速人體的衰老,而醫學不發達,也使當時的人們飽受疾病折磨,這也是在消耗體能的一種途徑。所以,當時人們的總體壽命不是很長。但是,現代人由於勞動工具先進、交通工具先進,醫學發達,人民體能的消耗並不大,減緩了身體的衰老過程,現在過一百歲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八十幾歲還顯得很年輕,你看看我們敬愛的鐘南山院士就知道了,想一個五十多歲的人一樣,所以,單從體能與年齡對比來說,這個年齡是需要更改了。但是,這段話本身僅僅是一個文化符號,他產生與古代,它屬於古代的文化記憶,是古人留下的一種精神財富,並沒有醫學上的法律規範標準定義,沒有實用價值,我們何必去修改它呢?


車天足地


不用。就目前社會的發展,人們面臨各方面壓力依然很大,需要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一般在三十歲左右都能自謀職業,自立生存。但現在三十以前結婚成家的越來越少,但這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氣質、人生價值的在這一年齡階段已趨於完備定型。這比古人的“三十而立”少了成家,結婚生子的內容。

經過十來年的拼搏歷練打磨,現代人到四十歲左右也會和古人一樣感慨良多,對世界和人生有了自己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時身體大不如以前,加上生活趨於安定,激情、闖勁都慢慢褪去,對人生的軌跡已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知道以後該怎麼走。心裡少了好高騖遠、豪情萬丈,更多的是停下腳步,慢慢體會,充實自己。

到了五十,離退休就有十年的時間。這時的你對自己各方面的表現瞭如指掌,知道這個年齡身體情況適合做什麼程度的工作,也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希望在職務上更上一層樓。確切的說,已經知道自己到退休最高能是個什麼情況,包括退了休,自己要去幹什麼,這就是知天命。

但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地越來越愜意、越來越會享受,可能古人說的這些觀點要把年齡適當推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