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每日都牽掛的臨夏小吃

朋友在閒聊中不止一次地提起,讓我寫一寫小城的特色小吃。其實,私下裡也有過琢磨,或許是太過熟悉,反而覺得眼中無物,更無提筆行文的衝動了。作為一個生在邊陲而後遷居小城的人,算來也有些年頭了。如今對小城的人文典故、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早已瞭然於胸。若論起小城的特色小吃,則是源遠流長,細細數來,極具民族特色與風味的小吃,還真有很多種,比如甜醅子、發子面腸、釀皮子、桶子肉,這幾種臨夏小吃也是我每日都牽掛的。

這些小吃從何年發源於哪家門戶,於今無從查考了。不過據我去世已久的外婆說:這幾樣小吃,外婆在童年時便有記憶。由此可見,特色小吃在小城存在的歷史已然悠久,至少陪伴著小城有過一段漫長的滄桑歷程。

每日都牽掛的臨夏小吃

先來說說甜醅子。這是一道甜食,在街面時常見到的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大麥做成,另一種是燕麥做成。大麥甜醅子與燕麥甜醅子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前者顆粒略大,後者顆粒略小。具體的製作工藝從未有過近距離接觸,詳細過程也就不甚明瞭。尤其是面對熟知小吃的廣大人群,我自是不敢胡言亂語了。甜醅子大約是要用甕之類的瓦罐佐以酒麴子封裝後,發酵數日便可食用。食用時根據顧客對甜度的適宜程度,會微微添加些白糖,以增加適口的甜度。若論起此小吃的價格,那還真是秋日裡的白菜價了,一元一小碗,兩元一大碗。

每日都牽掛的臨夏小吃

說罷甜醅子再來說說釀皮子。這是一種很另類的麵食,說它另類,是因為經過若干道不明所以的製作程序之後裝盤,你已經想象不出它來自麵粉世家,更吃不出麵粉的味道了。但此種小吃又的的確確是由淘洗面團做成。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這道清涼爽口的小吃就步入了蕭條季節。但在炎炎夏日裡,小吃真可謂是風靡一時,是浪山、解暑、開胃的必備美食了。此種小吃最大的特色便是香辣可口,季節酷熱帶來的腸胃枯淡,一盤油潑辣子的釀皮,包吃包好。釀皮,油光黃嫩、勁道滑爽,各家小店出櫃的風味相差也無幾。真正能決出口味高下的並不在釀皮本身,也不在蒜水和醋,而在於能否調製出濃香撲鼻的油辣子,這是整盤釀皮質地優劣以及顧客是否盈門的關鍵之所在。如何調製、煉製一鍋香濃四溢的油辣子,讓過路的行人聞香下馬、去了復轉、成為忠實的回頭客,那得要有傳家的秘製了。

每日都牽掛的臨夏小吃

發子面腸。發子乃羊的內臟——心、肝、肺切碎伴以調料和香蔥碎末裝填於羊大腸。然後上鍋蒸熟即可。面腸,大致是將添加各種調味的麵粉湯灌入羊小腸,與發子一同蒸熟。也可以蒸熟之後在平底鍋裡略微倒點植物油,煎炒一番,其風味迥異於蒸鍋裡的原味。這兩種與羊腸有關的民族特色小吃,好似一對如影隨形的孿生兄弟,有發子必有面腸,有面腸自會有發子。雖說這道民族小吃風味獨到,畢竟是由羊的內臟製成,其膽固醇甚高,自以為肥胖者宜少食。

每日都牽掛的臨夏小吃

這四種小吃中,於我這個饕餮之徒最有興趣的還是“桶子肉”。食材為羊肉,曾經風光無限,在小城的餐館隨處可見。據說,這種肉食在新中國成立前乃至解放初都是由小商販將煮熟的羊肉裝進木桶,然後背在背上走街沿巷吆喝著兜售,故謂“桶子肉”。這一久遠傳聞是否能夠坐實,我心裡實在無底,就當備之一說罷了。

每日都牽掛的臨夏小吃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桶子肉”在我的記憶中所逗留的時間並不久,而後便被迅速崛起的“東鄉手抓”完全替代。自從“東鄉手抓”從東大坡一路殺將而來,迅速佔領本地飲食市場,終至一統江湖,業已形成無肉能與其爭鋒的大格局。走遍小城的大街小巷,只要是手抓肉食店,那必是“東鄉手抓”,詢問店家,那也必是“東鄉人”。手抓似乎在煮制的過程中融入了東鄉人的醇厚質樸。在享用肉食的同時,你亦可受用東鄉人的熱情和平和的待客。生意枯淡而不燥,生意火暴而不驕。這種生意場上的大氣大量和根植於骨髓的厚道待客遠非那些油嘴奸猾的小販所能相提並論。因此,東鄉手抓讓你百吃不厭,三日無手抓便讓你有“食之無味之感”。在小城有“無手抓不成席”之說,絕非虛言。無論食客就座的餐廳有多高檔,餐桌有多寬大,菜品有多豐富,那也必有“東鄉手抓”的一席之地。只不過高檔餐廳的“東鄉手抓”有了更精細的吃法——系列羊肉:羊脖、肋條、羊背子、羊腿肉分盤整裝。而今“桶子肉”日薄西山,日漸沒落乃至於尋無覓處了。

站在街頭,望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於寬窄巷陌,似乎有了更多神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