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每日都牵挂的临夏小吃

朋友在闲聊中不止一次地提起,让我写一写小城的特色小吃。其实,私下里也有过琢磨,或许是太过熟悉,反而觉得眼中无物,更无提笔行文的冲动了。作为一个生在边陲而后迁居小城的人,算来也有些年头了。如今对小城的人文典故、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早已了然于胸。若论起小城的特色小吃,则是源远流长,细细数来,极具民族特色与风味的小吃,还真有很多种,比如甜醅子、发子面肠、酿皮子、桶子肉,这几种临夏小吃也是我每日都牵挂的。

这些小吃从何年发源于哪家门户,于今无从查考了。不过据我去世已久的外婆说:这几样小吃,外婆在童年时便有记忆。由此可见,特色小吃在小城存在的历史已然悠久,至少陪伴着小城有过一段漫长的沧桑历程。

每日都牵挂的临夏小吃

先来说说甜醅子。这是一道甜食,在街面时常见到的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麦做成,另一种是燕麦做成。大麦甜醅子与燕麦甜醅子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颗粒略大,后者颗粒略小。具体的制作工艺从未有过近距离接触,详细过程也就不甚明了。尤其是面对熟知小吃的广大人群,我自是不敢胡言乱语了。甜醅子大约是要用瓮之类的瓦罐佐以酒曲子封装后,发酵数日便可食用。食用时根据顾客对甜度的适宜程度,会微微添加些白糖,以增加适口的甜度。若论起此小吃的价格,那还真是秋日里的白菜价了,一元一小碗,两元一大碗。

每日都牵挂的临夏小吃

说罢甜醅子再来说说酿皮子。这是一种很另类的面食,说它另类,是因为经过若干道不明所以的制作程序之后装盘,你已经想象不出它来自面粉世家,更吃不出面粉的味道了。但此种小吃又的的确确是由淘洗面团做成。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这道清凉爽口的小吃就步入了萧条季节。但在炎炎夏日里,小吃真可谓是风靡一时,是浪山、解暑、开胃的必备美食了。此种小吃最大的特色便是香辣可口,季节酷热带来的肠胃枯淡,一盘油泼辣子的酿皮,包吃包好。酿皮,油光黄嫩、劲道滑爽,各家小店出柜的风味相差也无几。真正能决出口味高下的并不在酿皮本身,也不在蒜水和醋,而在于能否调制出浓香扑鼻的油辣子,这是整盘酿皮质地优劣以及顾客是否盈门的关键之所在。如何调制、炼制一锅香浓四溢的油辣子,让过路的行人闻香下马、去了复转、成为忠实的回头客,那得要有传家的秘制了。

每日都牵挂的临夏小吃

发子面肠。发子乃羊的内脏——心、肝、肺切碎伴以调料和香葱碎末装填于羊大肠。然后上锅蒸熟即可。面肠,大致是将添加各种调味的面粉汤灌入羊小肠,与发子一同蒸熟。也可以蒸熟之后在平底锅里略微倒点植物油,煎炒一番,其风味迥异于蒸锅里的原味。这两种与羊肠有关的民族特色小吃,好似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有发子必有面肠,有面肠自会有发子。虽说这道民族小吃风味独到,毕竟是由羊的内脏制成,其胆固醇甚高,自以为肥胖者宜少食。

每日都牵挂的临夏小吃

这四种小吃中,于我这个饕餮之徒最有兴趣的还是“桶子肉”。食材为羊肉,曾经风光无限,在小城的餐馆随处可见。据说,这种肉食在新中国成立前乃至解放初都是由小商贩将煮熟的羊肉装进木桶,然后背在背上走街沿巷吆喝着兜售,故谓“桶子肉”。这一久远传闻是否能够坐实,我心里实在无底,就当备之一说罢了。

每日都牵挂的临夏小吃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桶子肉”在我的记忆中所逗留的时间并不久,而后便被迅速崛起的“东乡手抓”完全替代。自从“东乡手抓”从东大坡一路杀将而来,迅速占领本地饮食市场,终至一统江湖,业已形成无肉能与其争锋的大格局。走遍小城的大街小巷,只要是手抓肉食店,那必是“东乡手抓”,询问店家,那也必是“东乡人”。手抓似乎在煮制的过程中融入了东乡人的醇厚质朴。在享用肉食的同时,你亦可受用东乡人的热情和平和的待客。生意枯淡而不燥,生意火暴而不骄。这种生意场上的大气大量和根植于骨髓的厚道待客远非那些油嘴奸猾的小贩所能相提并论。因此,东乡手抓让你百吃不厌,三日无手抓便让你有“食之无味之感”。在小城有“无手抓不成席”之说,绝非虚言。无论食客就座的餐厅有多高档,餐桌有多宽大,菜品有多丰富,那也必有“东乡手抓”的一席之地。只不过高档餐厅的“东乡手抓”有了更精细的吃法——系列羊肉:羊脖、肋条、羊背子、羊腿肉分盘整装。而今“桶子肉”日薄西山,日渐没落乃至于寻无觅处了。

站在街头,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于宽窄巷陌,似乎有了更多神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