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讀經典活用經方:黃芩湯(萬世治利之祖方,主治急性腸炎、菌痢)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讀經典活用經方:黃芩湯(萬世治利之祖方,主治急性腸炎、菌痢)

黃芩湯是治利祖方,後世的芍藥湯即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而成。和黃連阿膠湯相比,本方沒有黃連,阿膠、雞子黃,可知其心煩、出血必定不甚。用甘草、大棗,其人必反覆下利,消瘦而食慾不佳。甘草與芍藥相結合有芍藥甘草湯之義,其人必腹痛攣急。本方所治的下利,除了細菌性痢疾之外,潰瘍性結腸炎也可運用。該病也同樣表現為腹痛、下利粘液夾膿血。不過單純運用的機會不多,大都與梔子厚朴湯、四逆散、半夏厚朴湯合用。後世治療痢疾的著名方劑“芍藥湯”,即從本方演化而來,所以汪昂稱黃芩湯為“萬世治利之祖方”(《醫方集解》)。的確,本方對於痢疾而言是常用方。原文如下: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

黃芩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讀經典活用經方:黃芩湯(萬世治利之祖方,主治急性腸炎、菌痢)

方解:方中黃芩苦寒入大腸,清溼熱止下利;芍藥酸寒和營,緩急止痛;炙甘草、大棗甘溫益氣,健脾和中。四味藥配伍精當,組成合理,既可清熱止利,又能和中止痛。此方是由於太陽、少陽二經脈病邪導致,故用其瀉火;甘草、大棗,甘柔用以和太陰經。白芍酸澀,可以收斂。

類方鑑別與合病異治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按合病而至於下利.則邪氣將從少陽.轉陷入裡.故君黃芩徹少陽之熱.而復以芍藥約之.甘棗和之.使熱清而利自止.雖半表半里之邪.而裡多於表.故治法不從表而從裡.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為多,與葛根湯。

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裡證為多,與承氣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里半表之證為多,此方即是和法,同一合病下利,而主治不同。

方證

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門灼熱,及身熱,口苦。

2.舌紅苔黃,脈弦。

讀經典活用經方:黃芩湯(萬世治利之祖方,主治急性腸炎、菌痢)

現代臨床應用


1、主要用於急性腸炎、結腸炎、菌痢、阿米巴痢疾、子宮附件炎、吐血、衄血等具本方證者。

2、黃芩湯對於孕婦來說,可以治療先兆流產,具有安胎的作用,還有羊水過多、經常浮腫、口渴、小便不利的情況,也可以服用黃芩湯。經期女性腹痛的情況,或者經量多、色紅、質稠也可用黃芩湯來治療。

3、類風溼性關節炎出現煩熱,腫痛等熱痺表現時,也可用本方治療,不過多與柴胡、甘草、黃柏、連翹合用。

4、在免疫性疾病治療中,本方所擔任的是中藥免疫抑制劑的角色。

讀經典活用經方:黃芩湯(萬世治利之祖方,主治急性腸炎、菌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