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x x,女,50歲。患失眠證,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時,而且亂夢紛紜,白晝則頭暈神疲。舌苔滑膩,脈弦滑。初診用溫膽湯不效,再診時,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脹悶不舒,時有噯氣。
由此而知病根在於脾胃不和。張景嶽曾指出:“今人有過於飽食,或病脹滿者,臥必不安,此皆胃氣不和之故”。
生薑12克 乾薑3克 半夏15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黨參10克 炙甘草10克大棗7枚。
服藥六劑後,夜寐稍安,心下痞減,又服六劑,夜寐基本恢復正常,大便成形,飲食有味,患者稱謝告愈。
解說:生薑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生薑並減少乾薑的用量而成,其組方原則亦屬辛開苦降甘調之法。但本方重用生薑,加強了消水散飲的作用,所以治療重點在於胃中不和,而挾水飲,在《傷寒論》中被稱為“胃中不和,……脅下有水氣”,。“脅下有水氣”,一方面指出了本證的病機與水氣有關,另一方面說明水氣可以停留於脅下,臨床可見到脅下脹滿或疼痛等證。此外,水氣的臨床表現還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等。所以,臨床上凡見有心下痞,噯氣,下利,腹中鳴響,脅下疼痛,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者,服用本方多有良好效果。如果水氣比較明顯,還可在方中加入茯苓,以增強健脾利水的作用,療效更佳。(劉渡舟醫案)
原文複習《傷寒論》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傷寒大白》:瀉心湯五方,三方皆用乾薑、半夏、黃連、黃芩,兩熱兩寒,豁痰清熱。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陽虛,不能敷布水飲,腹中雷鳴而下利,故用生薑佐乾薑和胃陽,此以痰熱方中化出逐寒飲之法。
《傷寒論本義》:雷鳴下利,亦是中氣運行不健之故,鳴則為虛,利則為實;痞硬少氣為虛,幹噫食臭為熱。虛熱二字,合成此證。此生薑瀉心以苦治熱,以甘補虛,以辛散痞,為對證之劑也。
《醫宗金鑑》:名生薑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生薑、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乾薑、甘草以溫裡寒,黃芩、黃連以瀉痞熱。備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閱讀更多 經方學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