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宣德爐!

宣德爐是我國前史上首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製造精品的銅爐,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催促,這在前史上實屬罕見。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 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宣德爐!

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宣德爐要經十二煉,因此爐質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 鎏金或 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能夠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硃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明朝萬曆年間大鑒賞家、收藏家、畫家 項元汴(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 穆穆。”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宣德爐!

鑑定方法分享:

1.觀察包漿色澤: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蘊,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難看。舊說有五色,分別為佛經紙,慄殼,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經紙色為第一。上海朵雲軒95年拍品中有一銅爐(高19.2釐米),其色澤就能達到佛經紙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製造的灑金、錯金銅爐,其價值要比一般的銅爐高數倍。

2.觀察鑄工造型:真品鑄工質量平均,精品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鑄工粗糙。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鑄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徑8-12釐米的爐最常見,屬於小號;徑15釐米左右的爐是中號,數量比小號少,但價值比小號高;而徑大於20釐米的爐是大號,工藝精者稀見,價值也很高。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越重價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爐,徑只有15.8釐米,而重量可達7斤,是該尺寸銅爐中的超重量級選手,價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數倍。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宣德爐!

3.觀察磨損款識:真品有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偽品無磨損或人為打磨。款鑄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幫助斷代,而銅爐的價值也越高。宣德爐在明、清以及民國均有鑄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從整體造型上來說,明代銅爐的整體風格是雅緻、渾厚。發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銅爐依然渾厚,但不及早先的雅緻。時至18世紀,風格開始趨向纖弱,在造型和裝飾上力求變化,有的也雅緻,但總體上渾厚不足。下兩圖是筆者藏品,原倫敦佳士得拍品,31.8釐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時期,紋飾較繁複,珊瑚鑲嵌完整無缺漏。

4.觀察內腔特徵:宣德爐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其內腔亦有欣賞和斷代價值,反映了匠心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感覺明匠更注重內腔的造型設計,尤其想表達爐腔的縱深感(橫向的和豎向的)。橫向的縱深感以弧線大來體現,豎向的縱深感以爐腔深來表達: 爐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間薄; 爐口壁直,向內腔過度有稜角;內腔底低; 內腔底面徑小; 內腔的最凸處低於外形的最凸處。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宣德爐!

大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在宣德朝三年,精選監造銅香爐一批,這次是在歷史上首次冶煉出的“風磨銅”,其銅質是經冶煉多次(五次以上)去渣去雜質,一千克銅料多次冶煉後餘得400克的精煉銅。此件爐是扁鼓腹,造型端正,圓潤醇厚,銅質優良,外表端莊而大氣,冶煉工藝精湛。底下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款字工整、大氣。氧化皮殼自然老道,包漿渾厚,是一件稀有的,存有歷史文化的銅香爐珍品,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