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多位院士接受本刊專訪熱議: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多位院士接受本刊專訪熱議: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謝瑋丨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22期)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他們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又如何將其與自身所處的領域、行業實踐相結合?

多位院士接受本刊專訪熱議: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18 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視覺中國)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總結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踐,觀察大勢,謀劃全局,深化改革,全面發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他指出,這些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

中國工程院院長賙濟認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高度系統論述了科技創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切實增強科技報國的責任感、使命感,為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後,我感到科技工作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大有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曦說,“總書記指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作為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要打好‘基礎’,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夯實根基。”

“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樊會濤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次把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這就為科技工作者指明瞭方向。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趙憲庚院士說,我們在工程科技一線,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重託,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推動者。

“總書記的講話,從世界科技發展進程和歷史意義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全球科技創新的大勢,對我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理解、把握這一趨勢對科技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矢志自主創新,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明確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重大突破,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要求,令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

“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說。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院士說,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自主創新是邁向創新高地必由之路,在國防科技領域更是全部要靠自主創新。”樊會濤院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在國防科技領域,對“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句話體會更深。過去20多年,我國經過大力自主創新,在航空武器裝備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歷史性跨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這個自主創新的過程中,自己深刻體會到“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這句話的含義。“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就是不斷的實驗,失敗,再實驗,再失敗,最終取得了成功。下一步,我們要實現從並跑領跑的跨越,更需要自主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看來,科技創新的主動權實際是國家發展的主動權。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以“鼎新”帶動“革故”,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我們現在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就把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擺在了首要位置。只有掌握了主動權,才會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樊會濤院士認為,國防科技領域一定要立足於自主保障。“包括基礎的元器件、原材料,哪怕國產的性質差一些,也要堅定不移地用。”樊會濤表示,產品是用出來的,否則就不能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在這些方面,國外也摸出了一條路子,你(技術)不行的時候,他就卡你。你準備乾的時候,他把便宜的東西賣給你,不讓你幹。”因此,要把握科技創新的主動權,立足於自主保障,才會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

“在醫療科技創新領域,我們與先進國家相比還處於跟跑,在某些領域處於並跑的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中國在臨床學科的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排名還是比較靠後的,在這一方面需要改善供給。“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們病患的數量非常多,但沒能把治療變成可複製的經驗。在這方面,臨床服務的素質要提高,臨床研究的能力要提高。”

深化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贏得全場熱烈掌聲。

“總書記的話講到了大家的心坎裡。”寧光院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要砍掉有礙創新的繁文縟節,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近年來,尤其是每年兩院院士大會之後,出臺了多項科技體制改革政策,每一次都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工作的積極性。相信通過改革, 改變對不同人才的不同考核方法,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這些舉措將會極大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我個人是國家科研體制的受益者,有很多課題也在進行中。”寧光院士說,作為基層的第一線科研人員,希望能夠看到更加高效、便捷的科研資助體系和政策。就臨床研究科研經費管理而言,在適當的時候是把人作為一個研究的主體,這就需要與其他的基礎性生命科學研究不同的資助方式。在這些方面,尚缺乏明顯的變革,這就阻礙和減緩了臨床科學的研究,如一些新藥、新的治療方式的使用。

在樊會濤院士看來,改革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最根本的還是“要信任科技工作者”。當前,科技管理部門存在“怕經費沒管好,犯錯誤”等思想,使得科研經費管理存在“重事前預算審批,輕事中事後監督檢查”的傾向。應當相信絕大多數科技工作者是有擔當的,會把經費用在該用的地方。希望科技管理部門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項目中期的考評和項目後期的檢查上,真正做到“破除藩籬,解放束縛科技工作者的障礙”。

“創新需要自由,科研工作者的自由很重要。”李天來院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當前,科技體制改革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比如,大量的科研項目應當由科研工作者自己提出,然後再論證、立項,應當儘量減少目前設計項目的做法,“設計是設計不出創新的。”

李天來院士則認為,目前,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人才“帽子”滿天飛,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國家和地方的各個部門都有‘帽子’,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門,都有自己的帽子,許多人的心思都在追逐帽子上,無法沉下心來搞科研。”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對青年人才的培養,甚至提到了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寧光院士表示,國家有這種長遠的計劃,相信對未來科研氛圍的培養非常重要。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