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學渣總覺得考的不錯,學霸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為什麼?

學渣總覺得考的不錯,學霸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為什麼?

學渣總覺得考的不錯,學霸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為什麼?

來源:mom看世界(ID:xyzmom)

學渣總覺得考的不錯,學霸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為什麼?

葡萄美酒夜光杯,F等於ma;山重水複疑無路,make後面不加to……

默默唸著這些知識點,今天,全國近千萬高三學子走進高考考場,為夢想奮力一搏。

如果說“高考的迷人之處不在於成績和結果,更多的是命運的陰差陽錯。”那麼,對於實行考後估分填報志願地區的孩子來說,“陰差陽錯”絕對體現在估分上。

說句誇張的話,分估得越準,志願報得越好。

我還記得當年我們班的學霸班長,出了考場就一臉泫然若泣,說自己沒發揮好。一估分,更是比模考少了很多,要知道他可是清北的頭號種子選手!

班長的運氣似乎都轉移到一個學渣身上。此君模考成績一直在三本線徘徊,高考估分卻一下子超二本線幾十分。

正當我們感慨風水輪流轉時,老師不以為然。

她一邊安慰班長不要悲觀,靜下心再估一次,並鼓勵他一定要報清華;另一邊告誡被好運砸暈的學渣君,“奇蹟不是那麼容易出現的,估分要謹慎!”

老師執教多年的經驗果然是對的。最終學霸順利上了清華,學渣仍舊發揮出了他平時的水平。

每想到這件事,我都覺得老師一定懂得認知心理學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1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總刷屏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吧。

PS.不要看到“搞笑”兩個字就以為這是個山寨貨。事實上,搞笑諾貝爾獎可高大上了,不僅邀請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獎得主當評委,入選標準也非常“高端”: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

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就頒給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鄧寧和他的博士生賈斯汀·克魯格。

他們的研究發現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最初源於一個啼笑皆非的小故事。

1995年的一天,美國匹斯堡一名叫麥克阿瑟的男子明目張膽地搶劫了兩家銀行。沒有任何偽裝,他便囂張地闖進銀行,如入無人之地。

案發當晚被捕後,警察給麥克阿瑟看了監控錄像。結果他大為驚訝,疑惑地嘀咕:“我明明塗上檸檬汁了呀!你們怎麼還能看得見我?”原來,這傻賊不知道從哪裡聽說檸檬汁有“隱身功能”……

看不見自己的無能,也看不見他人的能力,以至於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

虛幻優越感

這起案件引起了鄧寧教授的注意,他和克魯格就此展開了研究。兩位學者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 能力差的人無法正確認識到真正有此技能的人是什麼水平;
  •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和正視自身不足,及其不足之處的極端程度;
  • 能力差的人經過恰當訓練,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後,最終會認識到並且能承認之前的無能程度,從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斷和決策;
  • 能力較高的人則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認為如果有些事情或問題對自己來說很容易,那麼對其他人也一樣簡單,甚至更簡單。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心理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因為我們並不善於準確評價自己。

TED視頻中提到,有100多項研究發現,人類有虛幻優越感。

比如,88%的美國司機認為自己的駕車水平高於平均水平。

每個公司都會有這樣的員工:工作能力不強,卻覺得自己處處優秀,之所以業績不如人,都是因為領導不重視、同事不配合。

看起來高高在上,智商超群的政治家也不例外。

2017年美國大選時,美國媒體瘋狂談論鄧寧-克魯格效應,討論對象多是特朗普。

學渣總覺得考的不錯,學霸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為什麼?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批評:

特朗普不僅是試圖欺騙別人。他的謊言是用來建立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可以在片刻之間就感覺良好,並且輕鬆自如地自欺欺人。因此,他堪稱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歷史紀錄保持者,這個現象是指能力欠缺的人也沒有能力認識到自身的無能。

順便說下,雖然鄧寧-克魯格效應是由鄧寧和克魯格兩位學者提出的,但細究下來,一些歷史名人早就發現了——

  •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芝諾: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知道得越多,圓的周長也就越長,接觸的未知的範圍越多。
  • 達爾文: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 羅素: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

2

簡單來說,鄧寧-克魯格效應就是這樣一根曲線。

學渣總覺得考的不錯,學霸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為什麼?

橫軸代表知識、技能的困難程度與學習的深入程度,縱軸代表自信心與成就感,是學習者對自己的評估

當孩子在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灰心喪氣,甚至想半途而廢時,不妨把這條曲線講給TA聽。

我們剛開始學習一門新知識時,由於接觸到了一個新事物,好奇心高漲,越學越起勁,自信心和成就感爆棚,很快就達到了“Peak of Mr. Stupid”愚昧之山。

接下來,“蜜月期”結束,我們發現知識越來越複雜,習得的速度也越來越慢,自信心和成就感隨之不斷喪失,學習由快樂變成煎熬,直至進入痛苦的“Valley of Despair”絕望之谷。

此時,我們如果沒有放棄,而是堅持學下去,就會發現雖然進展仍然緩慢,但學習似乎沒有那麼吃力了。

在長長的、一直上揚的“開悟之坡”上,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學習熱情越來越高,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漸恢復,學習狀態重新走向良性循環。

學渣總覺得考的不錯,學霸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為什麼?

這是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找水》,相信我們這代人都不會陌生。

畫中人手拿鐵鍬挖井找水,或深或淺地挖了5口井,卻沒有一口出水。他便不耐煩,遠離而去了。讓旁觀者急得恨不得一鐵楸拍醒他:傻瓜,別再挖其他的坑了,把前面的挖深一點不就行了?

堅持的道理,就是如此簡單。

現在很多爸媽都推崇“玩中學”,這種教育理念本身並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告訴孩子學習一直是充滿愉悅的。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意義在於,可以讓孩子看到學習的全貌,以及瞭解他們在不同的階段會遭遇怎樣的沮喪和低潮。

有了這樣的預判,孩子即使在陷入困境時,也會懂得“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勇敢地直面挫折。而越是獲得知識,越能看清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後,煽情的話不說,願高考的孩子們都心想事成。

天王蓋地虎,全考985;寶塔鎮河妖,全上211!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