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王南通訊員單冬芝李玲玲
13日,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日前我市正式印發實施《德州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實施規劃》規劃期為2018-2022年,是指導和引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綱領性文件。
主要目標
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0%
到2022年,著力建設一批動能轉換新基地,打造一批動能轉換新亮點,形成一批動能轉換新經驗,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形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全市GDP比重達到8%左右,稅收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達到75%。
新興產業逐步成長為新增長引擎,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傳統產業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產業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綠色動能持續增強。產業跨界融合態勢更加明顯,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不斷增強。
京津冀魯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全面建成,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2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全市GDP比重達到2%左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對內對外雙向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州創新谷”、高新區(禹城)中央創新區、齊河中關村海淀高新園區三大創新平臺的創新能力大幅提高。東部城區建設取得實質性效果。齊河特鋼產業園、齊河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臨邑高端石化產業園的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高端品牌創建行動取得重大成效,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名牌產品、名牌企業,“生態德州·放心農場”區域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到2022年,“三品一標”產品產地認證面積佔食用農產品產地面積的60%以上;工業企業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產品佔比不斷降低,中高端產品佔比明顯提高。
到2028年,基本實現新舊動能有序轉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科學規範、運轉高效,要素投入結構、產業發展結構、城鄉區域結構持續優化,市場活力充沛,發展動力強勁。
主要措施
優化拓展區域融合空間
我市動能轉換空間廣闊。從產業空間看,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省級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功能定位日益清晰,將成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的集聚區、創新驅動和綠色集約發展的示範區。
從區域空間看,我市地處京津冀城市群和省會城市群之間,有利於向北對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向南對接融入省會城市群,借勢借力兩大區域的優質資源和廣闊市場,優化拓展區域融合空間。
從城鄉空間看,有利於藉助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資源自由流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進一步打開城鄉發展空間。從生態空間看,我市承載著建設京津南部山東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重大使命,將利用環保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綠色化水平,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空間格局。
形成“雙區”引領發展佈局
突出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功能地位,率先突破,打造標杆,形成“雙區”引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格局。
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打造產業生態圈,形成新能源、大健康、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集聚地,將其建設成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引領區。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打造創新生態圈,營造有利於創新要素集聚的創新創業環境,形成大健康、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增長極,將其建設成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創新引領區。
重點發展六大新興產業
沿京臺高速、京滬高鐵縱向交通幹線,打造以齊河、禹城、臨邑、平原、中心城區為主體的新興產業集聚軸,重點發展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六大新興產業。
沿德濱、德上高速公路等橫向交通幹線,打造以寧津、樂陵、慶雲、武城、夏津、中心城區為主體的傳統產業升級帶,重點發展綠色化工、紡織服裝、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遊、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六大傳統產業。
建立重點項目推進機制
我市要加強項目推進實施。建立重點項目推進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重點項目推進機制,聚焦重大工程,列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狀,實施領導包抓重點項目責任制度,實行“一個重大項目、一個年度目標、一名市級領導、一套工作班子”的“四個一”工程,確保每個重點項目都按時間節點順利推進。
建立項目動態管理機制,採取自上而下統籌謀劃和自下而上提報篩選相結合的模式,篩選確定入庫項目,全面形成“全市一張圖、一個項目一張表”的工作格局;按照我市產業發展重點和未來產業佈局,每年在先進製造、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等方面,謀劃確定一批重點推進項目。
閱讀更多 德州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