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容貌特徵之外,子女與父母在心理和行為模式上的相似性有哪些科學的解釋?

rammstein69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麼一個現象:許多孩子不僅長相長得像親生父母,連性格特徵等等都跟父母極其相似。相貌我們可以說是基因的緣故,而心理和行為模式上的相似性又是因為什麼呢?

由於諸多行為是由內在驅動所引發的,鑑於此,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待這個問題。

加拿大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研究實驗後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恰好可以很好地用來解釋這種親子之間的影響。

班杜拉認為,在幼年時期的孩子是通過觀察TA們生活中那些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到社會行為,而TA們觀察的這個過程,會將觀察收穫到的信息用心理表象或是其他的符號表徵來儲存在自己的大腦中,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作出同樣的行為舉止。而我們都知道,孩子在他們的那個階段,接觸得最多,也最為親密的,為數家人,特別是父母,因此他們觀察對象自然就會落到這些人身上。

而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說,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且密切聯繫的。而這三者之間影響力的大小就取決於當時的環境和行為的性質。

當然,我們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父母,甚至有的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是與自己的父母相反的。的確,這是存在的事實。班杜拉在研究之中也提出了,觀察學習是需要去不斷強化的,否則也不會有模仿行為的出現。除此之外,還有個體本身的內在驅動,會促使自己的外在行為。所以會有不同情況的存在。

總而言之,子女與父母之間在心理和行為模式上的相似性,主要是在幼年時期受到父母的影響,在孩子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之後,就會進行自我思考,而不是事事同父母一樣,而這也是導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原因。

因此,培養一個孩子,父母就要先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榜樣作用。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的編輯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首先,從心理學上來看,最明顯的充分的解釋可以從行為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流派的“習得”概念來解釋。從字面意義上看,也就是跟隨學習的意思。對子女而言,子女的第一位老師是父母,早期給予子女影響最大的也是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環境。所以子女的性格很大一部分都有父母的影子。再者從生物心理學上來看,潛在的很多因素也是受到基因的影響。基因不僅在容貌上對子女有著影響,由於染色體等控制的部分不同或相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受到影響的。比如有些人天生易怒,有些人則性情平和。還有一些則是天賦的遺傳,比如畫畫的天賦等,這些都是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潛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提到過主客體因素,在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中,可以將父母看作是主體,子女看作客體,這樣一代代的影響下去。特別是中國比較看重家族關係,這些地域文化的影響也是不能夠避免的。我認為行為心理學中的學習因素,特別是模仿學習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子女從出生時的走路,吃飯,說話等,都是在模仿別人,而最親近的被模仿者也就是父母,因此父母身上的很多特徵都會被子女學習,包括潛在的為人處世、人際交往關係,以及意志力持久力等等。

這些理論都可以為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相似性提供相關支持。


林溪看世界


拋開親生的遺傳和DNA層面不說,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說。領(抱)養的孩子在長相、性格、言談舉止等也與領養家庭的父母相似。就連家裡飼養的寵物貓、狗(最為明顯)都與家裡人,尤其是餵養者的性格、習性相似。

老百姓有句俗話叫:誰抱來的,就像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