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隋煬帝和唐太宗為何堅定不移地討伐高麗?

皇天后土金生水起


隋唐時期的高麗,一般稱之為高句麗,需要跟公元十世紀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相區別。

隋煬帝和唐太宗之所以堅定不移的討伐高句麗,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只是因為當時的高句麗是地方割據政權。就跟西晉滅吳蜀,隋文帝滅陳一樣。

高句麗之所以是地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一點就在於高句麗佔據了遼河平原。這個地區自古就屬於戰略要地,是古代王朝天下觀對外擴張的樞紐。從秦朝時期,這裡就設有遼東郡。西漢在遼東之外,還設有玄菟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也就是漢四郡。中原王朝對四郡掌控比較弱,但是對遼東郡一直有很強的掌控力。

三國時期,遼東為公孫氏割據,時間長達50多年。此時高句麗大肆擴張,並佔據了玄菟郡,但是被強悍的公孫氏給擋住了。曹魏時期,司馬懿率軍攻滅公孫氏,順帶著攻破了高句麗都城丸都。司馬懿以為高句麗已經滅亡,將城中百姓和原來遼東的百姓都內遷,留下了一片荒蕪。不過司馬懿這麼做也情有可原,當時中原經過長期混戰,人口下降得很厲害。在那個時期,人口就是戰鬥力,就是資源。

西晉滅亡後,中原一片混亂。高句麗乘機擴張,不但重建了丸都城,還佔據了遼東郡、樂浪郡、帶方郡,並不斷擴張。

在隋文帝滅陳之前,高句麗已經是一個制度非常完備的封建國家。當時的高句麗經濟上已經是以農業為主,設立了一整套官僚體制,設立了太學,還奉佛教為國教。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史書記載,有戶70餘萬。而陳被滅時,才50萬戶而已。也就是說高句麗的實力遠遠超過了陳。唐朝初期,也不過才300萬戶。

(高句麗時期墓葬壁畫,可見高句麗已經高度成熟)

從先秦到甲午戰爭之前,中原王朝都維持著一種天下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這個意思。天下只能有一個天子,而且只有佔據中原,才有資格稱天子,才能擁有天下,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因為事實上總會出現一些強有力的挑戰者,比如漢朝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南北朝時期,各方也是互相爭奪正統,而不承認對方。

隋唐是漢文化的擴張期,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就是唯一的天子。唐太宗後來成了天可汗,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從地緣政治來說,中原王朝作為農耕文明,必須控制疆域內所有的大平原。遼河平原雖然在當時不是中原文明核心,但是對於擴張期的隋唐來說,戰略地位及其重要。這塊地方是往外伸展天子意志的戰略支點。

因此,高句麗這種高度成熟的農耕文明,其實是擁有爭奪天下的資本的,任何一箇中原王朝都不可能容忍它的存在。


江蝶夢


先糾正題主一個錯誤,隋唐討伐的是高句麗,不是高麗,高句麗是扶余王族朱蒙在公園前37年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高麗是現在的朝鮮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兩碼事。



要說隋唐為啥都喜歡討伐高句麗,簡單的講,就兩點,一,他本來就是我們領土的一部分,我們收回自己領土還用問為什麼?二,高句麗自從建國後就四方侵略,是個侵略成性永遠喊打喊殺的國家,不平了他就永無寧日。



可以說,高句麗的建國是非法的。歷史上的說法,扶余族的王室成員朱蒙遭到排擠,自己跑到高句麗縣自立門戶,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可問題是高句麗縣隸屬西漢政府的玄菟郡,是我們的領土,他跑到大漢的領土上建國,又沒有授權,本身就是非法的。



你建國就建國,還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馬上開始攻擊漢朝,雖說當時的東北是偏遠地區,但大漢整天吊打匈奴的能讓你個小玩意欺負嗎,結果漢一出兵,他們就跑了。兩漢實在沒精力跟你這小東西玩追逐東北的遊戲,因此,並未能全殲他們。



等到了曹魏,他們先跟曹魏合作,然後又襲擊曹魏,我的天,他們想玩哪樣啊,曹魏二話不說,給他打回老家去了。

後來就到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了,中原一片混亂,除了東北的鮮卑人偶爾惦記他外,大家都忙著爭中原,高句麗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他們四面出擊,新羅,百濟,契丹,女真還有漠北的少數民族都成了他們欺負的對象,領土也一再擴張擁有今天朝鮮半島大部分和遼寧省,吉林省的一部分。



然而這樣了他還不老實,在隋統一後,又來打隋,讓隋文帝一頓旋,俯首稱臣了。隋煬帝繼位後,他又反悔了,開始勾結東突厥,又要反隋。隋煬帝啥脾氣,能受你這個,二話不說,開動全國幹他,結果玩大了,把國家玩亡了。






唐朝建立後,文治武功達到頂點,東西突厥都被滅了,當然不會放過高句麗,李世民在晚年親征,但實際上這仗我們是打敗了,古代對這事是隱晦不提的。唐嫉恨在心,太宗去世後,高宗接過旗幟繼續幹,誓要滅了這個禍害東北七百年的怪物政權。在大唐的毀滅性打擊下,高句麗被徹底滅掉,我們收回全部領土,最終取得完勝。


史書上冬眠的蛇


因為它欠削!

縱觀世界,有三大欠削:歐洲的波蘭,亞洲的高麗,南極的豆豆。



好,現在我給大家分析它為什麼欠削。

先看地圖:



有人說了,你這地圖咋給爬倒了?對了,就是要爬著看,咱們就能更有直觀的感受。

有兩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一下:從地圖上找到朝鮮半島,再找到越南。 現在咱們把越南和朝鮮半島想象成紅色,你發現這片紅色區域像什麼? 對嘍,像一隻巨獸揮舞著兩隻大螯。



懂歷史的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各朝代征伐次數最多的是哪兩個地方? 沒錯,就是越南和高麗。只要中國能夠著它們,只要有閒工夫,就必須去敲打它們。

這兩個地方有極其相似之處:都有將近八九千萬人口,都是中國通向大洋深處的門戶,都受中華文明影響巨大,都曾經是中國的蕃屬國,都有過南北分裂的歷史,都過春節,都吃粽子。



再檢點一下歷史,我們發現,凡是中國敲打它們最狠的時候,都是中國歷史上海洋力量強大,對外經濟,政治,商業貿易交流最繁榮的時候。 明白了吧,只要中國想走向世界,對外交流,開拓市場,就必須要牢牢地把這兩個地方控制在自己的勢力掌握下。 掌握住了這兩個地方,就對所有的東亞國家都形成了巨大的威懾。

歷史上,中國曆朝歷代都遵循這樣的原則:對待朝鮮和高麗,要麼就征服之,要麼就分裂之。你們仔細分析,是不是這樣的?



目前為止,由於有美俄的配合,朝鮮半島這個地方就執行得不錯。

但是越南這個地方,咱們當初也是這個計劃,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萬萬沒想到,狡猾的美國居然拍拍屁股給悄悄溜走了,結果緊拉慢拉,沒剎住北越的車,一下給統一了,後面平添了多少糟心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所以大家應該醒悟了。正恩有多麼重要,想想吧,合一的後果。

結論:它欠削,你不把它削成兩半,它將給你添好多麻煩。


饞嘴肥貓鏟史官



看一眼這個地圖,這是隋朝時期的高句驪。

北魏、東魏、北齊都不理他的時候,他在埋頭髮展。到隋朝的時候,高句驪的國土早已超越了原本的疆域,跨過鴨綠江、越過長白山,直指東北平原了。

如果再不遏制他的話,一個東北亞地域霸權即將誕生。

別說高句驪是個小國家,從隋朝三徵、唐太宗親征、直至唐高宗時期才徹底拿下。這幾場戰爭打下來,五六十年過去了。中原早已改朝換代、皇帝都換了好幾茬,就連千古一帝李世民都親自上陣了,可高句驪就這麼一直硬扛著,可見其國力。

所以說,隋唐兩朝連續對高句驪作戰,雖然辛苦,但是沒毛病。


溫乎


隋煬帝和唐太宗為何堅定不移地討伐高麗了,其原因我給大家一一道來。

先說隋煬帝,隋煬帝時期,高麗屢次侵我遼東,經常和隋軍相爭,楊廣大怒,兵伐高麗,無功而返。

在說唐太宗,唐太宗時期,高麗國遣使進貢,向大唐稱臣,唐太宗冊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為遼東郡王。百濟新羅也相繼上貢,唐廷冊封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王真平為樂浪郡王。朝鮮三國隨受唐封,仍相互攻擊。當時高麗國,蓋蘇文殺死國王高建武,和百濟和親,聯合百濟攻打新羅,當時新羅王真平憂死,遺有一女名為善德,善德女王遣使向唐廷乞救,太宗派使者到高麗罷兵,蓋蘇文拒唐朝使者。太宗詔集群臣,會議出師 ,當時褚遂良奏阻,說大唐四夷畏服,國威強盛,今遠渡遼海討伐小夷,打勝了是幸事,萬一敗在小國之手,有損大國國威,太宗說,蓋蘇文有弒君大罪,今又違朕詔命,侵暴鄰國,奈何不討?臣子李勣奏,說薛延陀入寇,陛下欲發兵窮追,因用魏徵言,坐失良機,否則薛延陀已無遺類了,像東夷小國應該敲打。太宗點頭,誠如卿言,此次朕擬親征,定當掃清東夷。

可見隋煬帝徵高麗是高麗屢侵東北,唐太宗徵高麗,是高麗這個附屬小國不聽話。到唐高宗高麗國被李勣滅了一次。


夏有涼風61


尤其是中原處於魏晉南北朝300年大分裂時期,高句麗王國乘勢擴張,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國勢達於巔峰,全國人口有350萬之多。而同一時期的中原,因為各個割據政權走馬燈似的更替,相互殺伐,城頭變幻大王旗,長期激烈殘酷的戰爭使得原本繁華富庶的中原常常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涼景象。也就是在北朝時期的齊國時代,高句麗更名為高麗(後世的朝鮮半島高麗王朝的國君因仰慕當年高句麗也就是高麗之強大,就簡單直接用了高麗這個詞彙做國號)。

所以,隋唐時期,高麗愈加強大,一方面對隋唐王朝採取示弱的“綏靖政策”,一方面在朝鮮半島南部制定了先聯合百濟消滅新羅,然後順手滅了百濟的戰略決策。此時的高麗,儼然成為了與隋唐一爭高下的東北亞第一霸主,更有問鼎中原的鴻鵠之志。

從地緣政治的視角觀察,當時的高句麗(高麗),也可以說是當年隋唐王朝邊境上一個最大最危險的不穩定因素。要打,而且必須征服,那是隋唐兩代有戰略眼光的國君最正常不過的思維。高麗不平,中原難安。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隋煬帝不惜一切代價連續發動三次攻打高麗的戰爭,甚至身死國滅,雖九死其猶未悔。而且也給後續的唐王朝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50多歲將近生命晚年的唐太宗在親自出徵攻打高麗前,曾對大臣們說過一番令人深思的話:“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九泉之下的楊廣如果聞知,一定會深深嘉許自己的這位表侄)。唐太宗這句堪稱經典之語,道出了隋唐四代皇帝(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為何堅定不移攻打討伐高麗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從唐王朝攻打高麗的華麗陣容就可以看出唐代政治精英們的國策戰略。張亮、李勣、李道宗(也就是文成公主的父親)、長孫無忌、蘇定方、薛仁貴、程名振等一代身經百戰的人傑均領軍與唐太宗隨行,各自獨當一面。隋唐王朝歷經四代國君,七十餘年,最終在唐高宗時期聯合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征服了高麗,同時將高麗(也就是高句麗民族)大規模內遷中原(除了部分與百濟新羅的朝鮮原住民雜處混血之外),然後拱手將征服的朝鮮半島讓渡給自己的盟國和盟友新羅統治管理,奠定了東北亞與中原王朝幾個世紀的和平共處。

(歡迎讀友留言交流,相互學習。謝謝!)


清園居


高句麗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中國在東北那邊的割據政權,是屬於中國歷史的範疇,而高麗是三韓人建立的,是屬於韓國的歷史。至於隋煬帝和唐太宗為何堅定不移的討伐高句麗主要是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的:

一、高句麗的疆域不小,佔據東北和朝鮮半島的一部分,是少數民族扶余人建立的政權。而中國自始皇帝一統天下以來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大一統的觀念就深入人心,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是自東漢末年三分天下以後,中原王朝的勢力衰弱,雖有三家歸晉,但是好景不長,八王之亂及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又陷入了幾百年的分裂割據時代。直到楊堅創立隋朝,結束南北朝分裂,中國又一次基本上完成了大一統。但是在北方仍然有割據政權高句麗存在,並且還有逐鹿中原的實力。隋朝想要一統,高句麗想要更多的領土,這樣雙方的矛盾就不可能被調和,必有一戰。

二、從地理上上來說,高句麗的位置很有優勢,並且這時候的高句麗已經過度到農耕政權,並且國內法律、制度漸漸完善,以文名立國(這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大忌,就是說這個時候高句麗是不同於那些異族政權的,而是可以和中原王朝爭奪道統的國家)。並且這個時候高句麗佔據東北,猶如一把利劍懸掛在中原王朝的頭上,隨時都能斬落下來。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只要不是昏庸之主,必然是寢食難安,時時刻刻都會去想如何解決這個大患。


聯盟大俠


首先要明確一點,隋唐兩朝征伐的國家叫高句麗,而高麗是王建在918年在新羅基礎上建立的國家,歷34代到元末明初李成桂推翻為止,領土只在大同江流域以南地區。無論是地理位置,民族和歷史淵源都沒有太多聯糸。歷史上的高句麗國家是扶余人朱蒙在內部矛盾後於公元前37年到西漢四郡之一的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新賓縣境內)建立的政權,歷西漢,新,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幾個時期。唐高宗李治於668年滅掉高句麗,兩次移民40多萬人到內地。高句麗共存在了706年。‘高句麗是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高勾麗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統一的組織嚴密,等級森嚴的地方封建政權,利用中原內亂逐步蠶食漢四郡,脫離漢朝控制,阻礙東北地區朝貢體系。侵佔遼東西部地區。三國曹魏時期,母邱儉征伐高句麗,攻佔其首都丸都城,以為滅其國了就撤兵了。百足之蟲死了不僵,高句麗又死灰復燃,到高句麗十九王好太王時向外擴張勢頭越來越猛,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大敗扶余,佔領遼東地區。高句麗最強時領土北到長白山地區,南達大同江‘流域,東到日本海,西到遼東半島,人囗70萬戶,300萬人口是一個疆域遼闊人囗眾多的地六政權。高句麗不同於以往的草原遊牧民族,他是集遊牧,漁獵和農耕為一體的民族。農業發達人囗眾多其“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有較強的戰鬥力。隋文帝時,高句麗嬰王高元率軍攻擊遼西地區,隋文帝派三十萬軍隊討伐高句麗,高元不得不上表示好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求和。隋煬帝時高勾麗王高元不服東北亞朝貢體系,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損失百了軍隊,殘暴征斂百姓,引發起義強大隋朝滅亡了。唐朝建立後,高句麗進攻唐朝屬國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高句麗拒絕唐朝的調停,於是李世民決定親自征伐高句麗。由於天氣嚴寒,糧草不濟和高句麗完強抵抗,唐軍不得不撤回。後來高句麗內部出現混亂,高高宗李治派薛仁貴和李勣滅掉高句麗。隋煬帝和唐太宗是有極深戰略眼光的政治家,認識到高句麗的巨大危脅,因此不遺餘力的要滅掉高勾麗,不給子孫留禍患。,在自己軍力強盛時一定要滅掉他。隋唐兩朝用了百年時間,損失了百萬軍隊才擺平高句麗。可見其強大,,高句麗滅掉以勹後,唐東北地區的危脅撒底解除了。



關東俠客


隋煬帝討伐高麗的原因:

隋煬帝駕臨啟民可汗營帳時,正好高麗使者也在,啟民可汗不敢隱瞞事情真相,就和使臣一起去朝見隋煬帝,黃門侍郎斐鉅對煬帝說:“高麗原本是西周箕子封地,漢,晉時都是郡縣,現在卻不稱臣,成為另外一個國家。先帝有一段時間曾想征伐高麗,由於所派楊諒征討不利,致使無功而返。現在正逢陛下盛世,怎麼能不征伐,而使文明之境淪為蠻荒之邦呢?今天的高麗使者親眼看到啟民舉國歸化中國,可以趁他們害怕時,脅迫他們入朝,”。

隋煬帝贊同斐鉅的意見,敕令牛弘宣讀詔書:”朕因為啟民誠心崇奉中國,所以親自駕臨他的營帳。明年朕將前往涿郡,你回去轉告高麗王,不必自己驚:疑恐懼,朕對你存撫育的禮儀,當和啟民一樣。假如不來朝見,將要率領啟民到你的國土巡行。”

高麗王高元恐懼,藩邦應盡的禮儀多有短缺,煬帝打算討伐它。下令徵收天下富人捐稅,用以購買戰馬,每匹價格達到十萬錢。命令人檢查武器和輜重,力求裝備精良。一旦發現有粗製濫造的,就立即把監造軍械的使者立即斬首。

唐太宗堅定討伐高麗原因。

一:唐太宗認為高麗自古都是中國領土。

二:替隋煬帝雪恥,替煬帝時期犧牲的將士復仇。

三:替高麗人洗刷君父被殺的恥辱。

四:圓自己四海一統的曠古宏願。

太宗貞觀十九年十月二十日,因天氣原因東征失敗後,深深後悔,感嘆說“如果魏徵活著,不會讓我有這次征討行動!派人騎驛馬急馳回去,用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立起太宗御製碑,在行軍住所召見魏徵的妻子和兒子,慰問並賞賜他們。

第二次討伐高麗的原因: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二十日),唐太宗認為高麗己經內外交困,和大臣議定在明年徵發三十萬大軍,一舉蕩平它。可惜的是,天不假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因為瘌痢因治無效,駕崩翠微宮,使高麗逃過了被蕩平的一劫。

通過隋煬帝和唐太宗征討高麗的對比可以發現,二位帝王都是具有大一統,家,國,天下情節的帝王。都是身世顯赫,年少得志,軍事才華卓越,特別是對武器的補給,以及後勤供給方面,都表現出現。特別是年紀輕輕,便為隋,唐兩帝國的締造立下了不世之功。如楊廣二十歲時,便帶領五十萬大軍滅掉南朝。為了加速分割了近四百年的南,北朝,經濟,文化,政治的融合,開鑿了中華第一人工河,“京杭大運河。”唐太宗李世民年紀輕輕便統帥千軍萬馬,征戰南北,為唐帝國的建立立下不世的首功。並留下了為後世景仰膜拜的貞觀之治,因此使大唐帝國威名遠播,舉世聞名。

二人共同的特點,因為盛名所累,都是自信心爆棚的人。都是因為輕敵的原因,招致了最後的失敗。特別是煬帝楊廣表現尤甚,到了剛愎自用地步,因此落個國破家亡的悲慘後果。

如隋煬帝求勝心切,總想憑藉隋帝國的超強國力,使用速戰速決的手段,一舉蕩平高麗。

唐太宗在討伐高麗之前,曾問計於隨煬帝征討高麗的前宜州刺史鄭元壽。鄭元壽:“遼東道路遙遠,運,糧較為困難,高麗人善於守城,攻城不可過於倉猝。太宗說“今天已非隋朝時候可比,你就等著好消息吧!”並且說出必性的五個道理。

一:以強大攻打弱小。

二:是順應時勢去征討倒行逆施。

三:是以逸對勞。

四:以我國的,安定去乘機進攻敵方的內亂。

五:以百姓悅服的國家去攻打他百姓積怨的國家,何愁不能取得勝利。

最後以此佈告黎民百姓,不要產生擔心害怕情緒。於是各種行軍征伐的費用,全部減少大半。正是唐太宗的這種輕敵思想,使戰爭進入持久化狀態,導致了第一次征討高麗的失敗。唐太宗3月初九日到達定州,二十日到達遼東後,遭遇暴風雪,許多士兵被雪水沾溼而凍死,太宗親自命令在道旁燃起火堆等待士兵取暖。

二人不同之處。

煬帝不明白不知道愛惜民力,並且奢侈享受,不知道反省自己,最後因無法生活下去的百姓民怨沸騰,揭竿而起,最終落得孤家寡人,被下屬殺死,的下場。

唐太宗深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理“!命令有關部門設置太牢之禮,親自撰文祭奠,哭得十分悲傷。陣亡將士的父母聽到後,說“我兒子死了天子來哭他,死有什麼遺憾呢?唐太宗對薛仁貴:“朕的將軍們都老了,想得到驍勇善戰的後起之秀來統帥軍隊,沒人能比得上你,我不喜歡得到遼東,喜歡的是得到了你。我們不難看出,在認識人才,挖掘人才方面,唐太宗還是要勝隋煬帝一籌的!


相忘江湖71941665


曾經看到過一篇長文,專門論證隋煬帝,唐太宗還有高宗接力滅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我們知道隋的國力強大,太宗高宗時的大唐國力更可說及其強大。為什麼持續不斷的對一個小國用兵?為什麼費九牛二虎之力久攻不下? 居高手論證,高句麗是“巨人國”。巨人國! 在隋唐面前強硬對抗經年血戰的高句麗,史書為什麼沒有足夠的記載?你查不明白高句麗到底是什麼玩意? 你得不出高句麗和高麗韓國有什麼關係?地理位置之外。 所以,牛人在文中論證高句麗是巨人族。他不同於正常人類,這是他被討伐被滅的根本原因。因為如此,史書也不敢不願多留痕跡。 似乎說是大禹時所用巨人的遷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