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樣的土地才能長出雞縱來呢?

攀枝花種芒果的姑娘


我國的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記得小時候村子邊上有一處小樹林,每當雨水過後,人們就到樹林裡採摘蘑菇、木耳等食用菌。但現在環境越來越差了,樹林也不見了,小時候見的野生食用菌也越來越少了。

題主說的雞樅也是一種美味的食用菌,它的菌體細嫩、有韌性,有像雞肉一樣的縱向紋理,美味可口,醇香濃郁,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菌種。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雞樅幹品中的蛋白質含量在49.2%秒殺其他食品,雞樅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莊子》中就有關於雞樅菌的描述。清代文人對雞樅是這樣描述的“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可見雞樅自古以來就是招人待見的美味。

雞樅菌一般出現在什麼地方呢?

人們經常在白蟻巢穴上發現雞樅菌,所以雞樅又稱為白蟻菇,因為雞樅在夏秋季節生長繁衍,它跟白蟻共生,雞樅的假根同白蟻巢穴連在一起,彼此交換各自的營養,雞樅菌在蟻穴上先生成白球狀的菌體,再形成傘形的實體。

雞樅菌在世界其他國家都有分佈,我國主要分佈在雲貴地區,因環境的惡化自然長出的雞樅也越發珍惜,題主能在自家芒果地裡發現雞樅實屬不易。目前來講雞樅菌一般常見於樹林裡,在白蟻巢穴密佈、偏鹼性的肥沃土壤裡。

【大鄉】專注農業、農村、農民,承載您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關注!

大鄉


首先,我來和大家先區分雞樅菌,擺衣菌,再來說這個問題。小編作為土生土長雲南人,說實話看到有些朋友發的圖片,其實那根本不是雞樅菌。小編我特意去搜了下資料,百度上也是混淆的。這裡我就和大家說說。

正版雞樅菌發現一般情況都是一朵,也有幾朵的情況,但不會多。非常大,我老爸以前撿到過的比草帽還大。成熟的雞樅有特殊香味,老遠就能聞到。有白雞樅菌和黑雞樅菌之分。


擺衣菌一出現都是一窩,但比較細,比較小,但數量多,少的都十幾朵,多的小編見過二百多朵。


雞樅菌和擺衣菌吃起來雞樅菌味道濃,香。擺衣菌吃起來甜,脆。我比較喜歡吃雞樅。這個其實是有區別的。我們這裡兩種價格也不一樣。雞樅貴,擺衣相對便宜。

其實,雞樅菌也好,擺衣菌也好,並不是說什麼土能長,它和我們這裡的一種白蟻其實是共生關係。它其實也可以說是白蟻做出的食物,蟻巢裡面螞蟻的分泌物恰好是雞樅菌體的養分。雞樅菌長大後,白蟻就以它為食。通常我們土話叫這種吃雞樅的白蟻“雞樅狗”。以前喜歡亂搞,把蟻巢(我們叫雞樅缸)弄通洞,白蟻搬家那裡就再也不會長雞樅了。現在說人工有繁育,這些我說實話就不知道他們怎麼培育了。


壹點科譜


你好,對於我一個雲貴交界的人來說最熟悉不過了,到了雨季我們這邊雞樅就非常多,雞樅比較難找,所以價錢也比較貴,有時候能賣到100多塊錢一斤,還有一種叫“倒花”,我們這邊都是這個通俗的叫法,具體學名我也不知道叫什麼。



主要的生長環境就是小樹林,還有一些玉米地裡,一些落葉較多的地方,土質一般都是比較鬆散的地方,運氣好的話農村車路邊都有可能發現。懂的人經常會在同一個地點找著,我們這裡都認為是有窩,這次在這裡發現,下次來這或附近必定有。一般雨季晚上下過雨,第二天清晨去找雞樅比較合適,一夜之間就能長出來。



雞樅菌炒著吃,煮火鍋都可以,在我們雲南都是用來煉製成油辣椒,下面吃非常棒,儲存時間也比較長。

(用微小的鏡頭記錄真實的農村生活,瞭解更多農村生活往事,請關注微觀農村


暴走夫妻


雞樅是一種菌屬,它又常被稱為傘把菇、雞菌等等名稱。它一般生長在常見的玉米地裡或者是荒地上、針葉林地上、往往是伴隨著白蟻窩的而生長的。具體的生長模式是雞樅先在白蟻窩上長出菌落,然後再繼續發育變成雞樅的實體。它的生長季節一般在夏季,因為這個季節往往高溫溼潤,非常適合雞樅菇的生長。古代也有很多人來描述過它的生長,大體的描述也是在小暑時節後,然後經過雨後的沖洗,雞樅便能夠輕易地生長出來了。如果是土地栽培,就要滿足以下幾種條件了,營養:螞蟻的巢穴是很好的菌落的生長空間,含有豐富的供養物質。溫度:雞樅的生長溫度往往要穩定在二十三度左右恆溫最好。溼度要控制在60%最好。空氣要時刻有空氣流通。具備這幾種常見的條件的土地,就能長出雞樅了。


農醫生


雞樅菌,作為食用價值極高的菌類,首先先讓我們對其有一個簡單的認識:

雞樅菌:食用菌的一種,食用價值很高,為白蘑科植物雞樅的子實體。菌蓋寬大小不等,5-25cm,呈斗笠形,顏色呈褐色、灰白色等,菌肉呈白色。成年後菌蓋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菌褶、菌柄呈白色,菌柄基部膨大。

雞樅菌,常見於針闊葉林中地上、荒地上,雞樅菌與白蟻共生,散生或群生在白蟻蟻巢旁。夏季高溫高溼,白蟻窩上先長出小白球菌,之後形成其實體。

雞樅菌喜偏鹼性的土壤,主要分佈生長在雲南、貴州、雲貴交界處及臺灣的一些地區。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擊“瞭解更多”】


雲種養


你這個不是雞樅!我們哪兒叫三團菌,在旁邊好好找找,必定還有兩片那樣子的菌群,真正的雞樅我們哪兒叫傘把菇,很大一朵的,菌冒不是白色的,有點帶青色,下面在土裡的部分很胖,基本上冒出土過後幾個小時就要壞,能撿到算運氣不錯的了,我們撿回來過後直接丟水缸裡泡著,壞的慢些,做麵條放上一朵煮出來味道不擺了,比什麼炒,煸,煲,都好吃,四川嶽池的


唐宣宗


雞棕屬於白蟻菌群菇,中國南方都產只是數量多少而矣,比較起來雲南,貴州,四川,廣西這一片區域較多,有單生的叫獨雞棕,群生的叫窩雞棕,而且是產窩跟每年的出生時間天數不變,專門找雞棕的人會記錄每窩雞棕出生時間,其它的人只能偶遇算碰運氣得到,莊稼地由於打過除草劑就不會出,雞棕臨敗絕時就會燒雞棕香,挖下去就見不到白蟻群只有所謂的名貴藥材〞烏靈參〞。挖取雞棕時不宜太淺更不宜太深,恰到好處,不然該窩來年就不出了。




李桂登


雞樅菌

植物情況:真菌,生於山坡、田野及林緣,其假根與地下白蟻窩相連。

這是一張雞樅菌出自白蟻巢的展示圖。

菌蓋寬3-23.5cm。幼時圓錐形至鐘形,漸伸展,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狀,淺土黃色或灰褐色至黑褐色,老後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老後帶黃色,彎生或近離生,稠密,窄,不等長,邊緣波狀。

菌肉白色,較厚。菌柄較粗壯,長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蓋色,中實,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長可達40cm.孢子印奶油色或帶粉紅色。孢子橢圓形,光滑,無色,(7.5-8.5)μm×(4.5-5.5)μm。


雞樅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在自然條件下雞樅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與之共生的白蟻是大白蟻亞科的某些種,比較常見的土棲白蟻有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雲南土白蟻(O.yunnanesis)、黃翅大白蟻(Macrotermes barneyi)等。

其實白蟻是個十惡的物種,破壞力極強,簡直無所不食,在木頭房子所有本制物皆能啃食,能把柱子掏空致房子倒塌,對農作物受其禍害也很大,對玉米,高糧,大豆,水稻,等受乾旱時白蟻會啃食作物根部導致枯死,很多果樹也受其害,白蟻維一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就是雞樅菌,其它一無是處。

(1)白蟻在建巢中為雞樅菌傳播菌種 。

(2)白蟻又從雞樅菌的小白球獲得各種營養和抗病物質。

(3) 雞樅菌又從白蟻巢菌圃及周圍環境獲得營養源。

雞樅菌生長有特性,它如一年在這地方長,不擾動它,第二年它還會在原地方長,這叫“雞樅窩”,什麼時出窩,也如約定了般不爽。這雞縱出頭的“窩”下,必有一種類似白蟻巢結構的土塊。若動蟲遷,第二年此處就不會有雞樅了。


採雞樅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雞樅窩切莫告訴他人,其次要抓緊時機。雞樅以頂上傘蓋未張時最鮮嫩肥美,若候其出土,傘蓋一張,馬上“紛披”,肉就老了。採了雞樅,要根部塗點溼泥,可“養”它一二日,日子過了則菌幹如柴。"

雞樅菌藥材性狀:菌蓋圓錐形,或伸展,中央隆起呈斗笠形,直徑可達23.5cm,深褐色、灰褐色或淺土黃色,表面呈放射開裂,邊緣有時翻起。菌肉厚,類白色。菌褶稠密,不等長,白色或帶黃色。菌柄長3-15cm,直徑1-2.5cm,白色或灰白色,基部稍膨大並延伸成褐色假根,長可達40cm。氣濃香,味淡。


優等品"雞樅菌的採收,原則上是愈嫩愈好,亦即在其剛出土至傘緣與菇柄成45度角以內者為佳,而以傘緣平直之前為其最低標準,如菇傘達平直甚至翻轉者,已屬過老而致口感較差。在大雷雨後之數日內,最好每天清晨前往可能出菇之處尋找採收,如過了中午之後,往往因氣溫過高而致菇體很快即行腐爛。

雞肉絲菇採收後,將其假根一一切除,並洗淨菇柄基部的附土,然後以紙張包裹,放入塑膠袋或保鮮盒,置於12℃之儲存庫中,可保存良好之鮮度達一週以上。雞肉絲菇存於10℃以下者,依溫度之下降有漸次被凍傷而影響口味之現象,如溫度在14℃以上者,則依溫度之上升而有漸次加速腐爛的情形,尤其達30℃以上時,一般在一天內即可使雞肉絲菇產生腐爛現象。


簡單鑑別

1、菇傘形似斗笠:菇傘頂部有顯著之凸起,使其整個菇傘呈斗笠狀,該中間之凸起即稱之為傘尖。

2、傘尖如鐵似鋼:以手指觸壓傘尖時,其硬度有若鐵器扎手,這是其他菇類所沒有的。雞肉絲菇依種類不同,其菇傘之大小差異極大,大者直徑可達20cm以上,小者不及3cm,而其傘尖均極為堅硬,是

其共同之特點。

3、菌褶白色:雞肉絲菇菌傘表面,有灰、白、米黃等等顏色,而其菌褶初時均為白色,以後漸漸老熟而呈乳白或稍帶黃色。

4、菌根一條菌根不分枝,一條直通地下之白蟻巢,此菌根在學術上一般稱之為假根。

俱有以上四項特徵者,已足以確定為雞樅菌了。


耕耘一片雲彩


愛吃蘑菇沒吃過你們哪蘑菇?螞蟻窩產生氨氣,氨基酸又生成菌,菌又演變成蘑菇菌,才行成蘑菇頭~蘑菇群!好吃不上火!我說的是甄的!


龍的傳人水泊梁山






我家連續吃了一個多月雞樅了,今天撿的最多,一背嘍,有十多斤,一百多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