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蕓薹”為何被稱作胡菜呢?人們說它是油菜的一種,是真的嗎?

蘋果芯芯


一、瞭解蕓薹

1、中國是蕓薹栽種最早的國家之一,從陝西西安半坡遺址中,就有了菜籽或白菜型油菜的菜籽。

2、種類:油菜種類比較多例如:甘藍型油菜、芥菜油菜、白菜型油菜等等。

3、別稱:油菜、蕓薹、寒菜、胡菜、苔芥、青菜、胡菜、薹菜等等由於地域廣所以名稱眾多。

二、形態:

1、十字花科白菜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2、莖比較粗壯,顏色翠綠,幫如白菜。

3、花:總狀花序,花瓣,顏色鮮黃色,形狀卵形,花期3—5月。

4、果:長角果,種子多數,形狀圓球形,顏色黑色,果期4—6月。

三、為什麼稱胡菜?

1、文化使然:

實我們稍微注意以下,我們稱“胡”的東西很多。例如黃瓜原來就叫胡瓜,還有胡蘿蔔,所以名稱不言自明,只要從西部少數民族居住區傳過來的我們基本古代人以中原的儒家文化為正統,所以只要西北傳過來的都叫做胡XX等等。

2、最早種植在當時的"胡、羌、隴、氐"等地,即現在的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一帶,其後逐步在黃河流域發展,以後傳播到長江流域一帶廣為種植。

三、價值

1、低脂肪蔬菜,有活血化瘀、治療癤腫、丹毒、腸道蠕動、治療便秘、消腫解毒、

2、油菜味辛、性溫、無毒,營養豐富。


七彩生物界


蕓薹,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莖葉和總花梗。很多人誤以為“薹”字已簡化為“苔”,經常把“蕓薹”寫作“蕓薹”,其實是錯誤的。

考古學家在陝西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裡,曾在陶罐中發現大量的已經炭化的菜籽,其中就有油菜的原始類型——白菜籽和芥菜籽。經碳14測定,這些菜籽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可見,中國是白菜型油菜的起源地之一。

漢代,蕓薹的種植已很普遍。東漢服虔所著的《通俗文》說:“蕓薹謂之胡菜。”漢時指的胡地主要包括胡、羌、隴、氐等,即現在的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

南北朝時期,蕓薹已成為人們常食的菜蔬之一。《本草綱目》引蘇恭的話說:“《別錄》雲:蕓薹乃人間所啖菜也。”《別錄》即指南朝陶弘景所撰的《名醫別錄》。

直到元代,蕓薹的主要種植地區仍大多侷限於北方。故元代王禎《農政全書》說:“羌、隴、氐、胡,多種此菜,能歷霜雪,故名。或雲:塞外有地名雲臺戍,始種此菜,故名。一名油菜。”

蕓薹的別名很多,其中最常用名稱是油菜。油菜的籽可以榨油。九、十月間插種,長出來的葉子形狀顏色有點像白菜。油菜開黃色的有四瓣的小花,像芥花。結莢收籽,它的籽也像芥籽,呈灰赤色。


天涯風史文


蕓薹不是一個單一的物種,它包括蕓薹屬中許多種,根據中國蕓薹的植物形態特徵,遺傳親緣關係,結合農藝性狀。栽培利用特點等,蕓薹可分為三種類型:白菜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和甘藍型油菜,而其每個類型中又包括若干個品類。

中國古代油菜稱蕓薹,東漢服虔者《 通俗文》中,“蕓薹謂之胡菜”。最早種植在當時的“胡、羌、隴、氐”等地,即也就是現在的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一帶,然後逐步在黃河流域,傳播到長江流域一帶被廣為種植。因此成為胡菜,根據其種植的地域而得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