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如果李書福做記者,也當是名副其實的好記者。”5月21日,李書福一篇自述六次創業歷程的萬字長文火遍汽車圈,特別是當中用牛做比喻的“牽牛論”,更是通俗易懂,讓行業媒體記者大呼要被搶飯碗。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洋洋灑灑8000餘字長文,回顧他和吉利過去三十多年來的風風雨雨,道不盡對國家、對人生、對汽車的深切情懷。作為一家千億級汽車帝國的董事長,自2012年起,李書福就不太拋頭露面,就算特別重要的汽車發佈會活動,頂多也就出席一小會兒,鮮有機會上臺發表言論。

上一次《汽車公社》記者見他發表演講的是2016年帝豪GL上市,那次李書福花了十分鐘的時間,用22個“想起了”,回憶了他汽車生涯的人和事,深情並茂地吐露了自己在造車之路上的心聲。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時隔近兩年,這一次李書福費盡心思親書萬言書,完完整整地、深情並茂地回顧了自己的創業史,再一次流露深情,並從李書福事業發源地台州的官媒《台州日報》首發,那麼這篇文章的背後,李書福到底要表達什麼,傳遞出哪些信號?

此時此刻,而立之年的吉利,已不可同日而語。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民營企業家沐浴春風,中國汽車市場也迎來了井噴式發展,當吉利開始涉足造車時,那是中國汽車市場份額僅200萬輛,如今,這個即將踏破3000萬門檻的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所有汽車製造商的覬覦之地。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正如李書福文中感謝的那樣,吉利的今天是改革開放40週年持續推進的成果和結晶。如今吉利已經站上了中國本土品牌第一的位置,並且還通過收購沃爾沃、寶騰蓮花,入股沃爾沃集團和戴姆勒,從彼時台州一隅的小民營企業,孕育成了全球500強的國際化大型汽車集團。

但這背後的成果來之不易,李書福之前坦言,中國民營企業的艱辛,尤其是中小企業成長的艱難,表面光鮮不代表萬事順利,內心的壓力彷彿天天如履薄冰,即使如此,真正的創業者不會放棄心中的夢想,永遠也不會放棄。

不難發現此篇萬字長文和心路歷程,是對吉利上上下下所有人提了個醒兒,時刻銘記歷史,不辱使命。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李書福也在總結中說,做事情必須認準一個方向,堅定一個信念,提煉一種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個使命。要想實現夢想,就必須腳踏實地遵守事物的客觀規律,甚至俯首甘為孺子牛,不能急功近利。自豪而不自滿,決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是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正如魯冠球先生領導出來的萬向,幾乎是中國製造一個時代的旗幟;正如玻璃大王曹德旺,年逾古稀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家鄉,“為中國人做一片汽車玻璃”,一頭扎進汽車玻璃生產製造銷售領域的他,此後幾十年再未轉換跑道,他們這輩先行者所秉承的務實、求真和執著,為中國工業的過去,夯實必要的基礎。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當然還有一心為消費者造精品車的吉利李書福、以掌握核心技術樹不敗之地的華為任正非,堅守綠色交通和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王傳福,IPO招股書談“感動人心、價格厚道”八字箴言的小米雷軍,他們代表著中國精神和力量的新時代商業領袖,也傳承著魯冠球、曹德旺老一輩創業者的優秀品德與人格:有理想,有抱負,求真務實,創新奮進,實業報國,更有強大的社會責任感。

而這一批先行者和追隨者,他們所探索的道路,對於當下普遍浮躁的中國實業體,極具標本意義,也將在中國製造全球化的未來的行進,迸發出更為偉大的光輝。然而相反的是,柳傳志、賈躍亭們,卻無趣地站在他們的反面。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柳傳志和他的聯想,作為改革開放的活化石,四十年的風風雨雨都走過來,柳傳志本人無論是對經濟走向的判斷,還是政治風雲變換的理解,都是中國企業家中最頂尖級的存在。聯想作為當初收購IBM和摩托羅拉的中國企業,也可謂是商業上的翹楚。

然而最近的投票事件和《聯想榮譽保衛戰》,卻再一次將原本就掉隊了的聯想推上了風口浪尖,無論是聯想在資本市場的頻頻動作還是大家給予的強烈反饋,意味著這個幹實業的科技公司真的到了危機的邊緣。

曾經,賈躍亭也是互聯網商業帝國上的傳奇人物,其構想的樂視生態似乎將成為互聯網行業的楷模。然而就是樂視汽車,將那些所謂的現實,慢慢變成了吹過的NB,也讓他的夢想窒息,最終成為負債累累且始終是“下週回國”的老賴。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也許,他們記住了鼓勵“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豪邁,殊不知,卻忘記了更早的時候“不折騰”這樣善意的提醒。當軀體無法追趕靈魂的腳步,夢想就容易被幻想矇蔽。如果你始終懷著投機的心思,和賺著快錢的渴望。當“井噴式”的長週期結束,微增長式的短週期來臨,偶然已經不再青睞後來者。

他們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丟失了初心。

沒有了初心,關心的更多的短期利益,不願意加研發上投入,轉而玩弄資本市場,聯想就是這樣被束縛了四肢;沒有了初心,賈躍亭為所謂的夢想下更大賭注,ALL IN手中的全部籌碼,卻殊不知大投入、長週期、低迴報的模式,是汽車行業誕生130年來,幾乎從未走遠的規律。

李書福為何與柳傳志、賈躍亭們不同?

所有的喜劇悲歌讓我們重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們需要如何抉擇?不論對於人還是企業,為了某些心思而暫放的理想和初心,常常會因為利益變成永遠地放棄。

正如著名媒體人秦朔在其文章中寫到的那樣,能夠成就偉大的商業,必然有單純的初心,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善的願景,必然順應天道天時,必然會被時代和人民賦能。

顯然,吉利也好,華為也罷,在他們不斷的成長中不忘家國情懷初心,牢記實業興邦使命,點點滴滴彙集了滿滿的能量,而這些能量,就是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備動力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