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操臨死之前,為何斬殺楊修,卻不殺司馬懿?

用戶64673469061


楊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親口說過: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實我早就該死了!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立場,楊修心裡非常明白。同樣的,一樣的作為,一樣的立場,為什麼曹操沒有殺司馬懿呢?

楊修和司馬懿兩人捲入世子之爭的鬥爭當中,這本來就是非常兇險的一件事情。歷來皇儲之爭,失敗者往往都是被滅門。這一點楊修非常清楚,那麼楊修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才導致曹操動了殺心呢?

應該說,在前期,楊修以及他輔佐的曹植是佔盡優勢的。曹操是個聰明人,自然喜歡聰明的兒子。曹丕和曹植兩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聰明百倍。因此,從曹操內心深處來說,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選。

(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曹操喜歡節儉,反對衣著華麗。曹植正好也不尚華服。曹操喜歡考驗自己的兒子,而曹植每次對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寵愛曹植,甚至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

當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舉止放浪形骸,飲酒沒有節制。這一點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觀察,到底是穩重的曹丕好,還是聰明的曹植好?

於是兩人身邊的謀士也被列為觀察的對象,曹植身邊的謀士是楊修、丁儀、丁廙兩兄弟,曹丕身邊的謀士是司馬懿、陳群、朱鑠、吳質。曹植的首席謀士是楊修,而曹丕的首席謀士是吳質。那麼司馬懿呢?其實司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馬懿隱藏的更深。依照司馬懿低調的性格,他是不會重度參與世子之爭這件事情的。

(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

司馬懿並沒有在純粹的世子之爭中出謀劃策,而是幫助曹丕幹了許多真正的實事來樹立曹丕務實的形象。司馬懿當時主要的服務對象為曹操,而曹操派司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為了讓曹丕多向司馬懿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司馬懿處理政務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種結合、邊疆將領考察,形勢分析等等。至於那些與楊修鬥爭的事情交給了另外一個人,他就是吳質。

吳質非曹丕府人員,無故不能接觸曹丕。因此,曹丕為了請教吳質,每次都讓人把吳質藏到箱子裡面,然後偷偷運送進府。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楊修所發現,於是楊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氣,派人來查看此事。

吳質於是心生一計,他讓曹丕照舊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裡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發現箱中只是衣服而已,並沒有藏人。於是曹操對楊修心生懷疑,認為楊修為了陷害曹丕而不擇手段。這是兩人第一次交鋒,楊修失敗。

曹操後來考驗曹丕和曹植的臨時應變能力,讓兩人帶著王令出城,但是又對城門交代,不到規定時刻,不允許任何人出城。

吳質給曹丕的建議是:遇到城門宣讀王令,能過則過,不能過要尊令返回。而楊修給曹植的建議是: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擋者斬之。

曹操是個法度的倡導者,曾經為了實踐法度而割掉自己的頭髮來示眾(曹操馬驚,踏壞了麥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夠遵守法度。而城門開啟時間是預先約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請示。而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竟然違反法度闖門而去,甚至還殺了門守。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壞法度是大事。於是曹操心裡有了底,隨後賜死了楊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脩遂以交構賜死。

楊修被賜死的理由是交構罪,交構的意思是離間。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楊修惡意製造曹丕和曹植之間的矛盾,離間他們之間的兄弟感情。甚至離間曹操和兩個兒子之間的自然感情,摻雜曹家家務事情太多,不得不處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此時經過漫長的觀察,心中開始傾向於曹丕。在曹操向賈詡詢問世子人選時,賈詡舉了袁紹兩個兒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隨之定下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楊修真的對曹植好,就應該規勸曹植收斂自己的行為,戒酒戒行,多做實事。但是結果卻是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楊修一味的去猜測曹操的想法,幫助曹植討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猜度別人的小心思,而是實實在在的理政能力,這一些楊修都沒有教會曹植。

相反的,在楊修的幫助下,曹植越來越狂妄自大,以至於最後醉酒駕車夜闖司馬門。曹操徹底怒了,終於對曹植徹底失望,也對楊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選擇了曹丕,那麼必定要放棄曹植。而曹植身邊的謀士在一日,對曹丕都是個威脅。曹操不忍心殺掉曹植,那麼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鋒利的刺就是楊修。於是順理成章的,楊修就要被處死。

反觀曹丕,曹丕贏了。贏了的結果就是自己當上世子,身邊的謀士也隨之平步登雲。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討厭曹丕身邊的謀士呢?

以吳質和司馬懿為例,兩人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讓曹丕保持樸實無華的狀態。司馬懿教會曹丕別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吳質在曹操率兵出征時趕緊勸曹丕大哭,曹丕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寫一句文采斐然的詩句,只是大哭一場就感動的曹操淚流滿面。

反觀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寫了一篇辭藻華麗的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顯得是那麼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楊修的輔佐下表現過於積極,讓人心生討厭。而曹丕則顯得要穩重和平和許多。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楊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參與世子之爭本就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輸者往往性命難保。其次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他沒有幫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相反的過於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機取巧,表現的過於明顯。甚至於教善良的曹植去斬殺門守,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諱的,於是曹操以交構罪賜死了楊修。反觀司馬懿和吳質,他們兩個都教會曹丕要低調,只要曹丕不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遲早是自己的。最後,這個目標果然實現。而結局是殘酷的,楊修被處死!楊修值得同情嗎?我覺得不值得。


每日趣評


楊修威脅曹氏集團的核心利益,這已經是事實,曹操必殺無疑;

司馬懿對曹氏集團的威脅,僅僅是曹操的猜疑,尚未形成事實,曹操不能以此就殺他。

二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正因為曹操是一代梟雄,傑出的政治家,才不可能僅憑猜疑就隨便殺人。否則,所有的人都會被曹操殺掉,還能留下誰去為曹氏集團打工呢?

放眼天下,哪一個人不值得懷疑呢?有幾個人是值得絕對信任的呢?

沒本事的人一般不會有野心,但要他又有啥用呢?

有本事的人,都會有想法。如果怕他有想法而不用,還能用誰呢?

如果能讓天天想著殺你的人,還為你出力幹活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01

楊修之死

漢中之戰後,因“雞肋事件”,曹操以洩露機密為由把楊修殺掉。就這一事件而言,楊修也該殺,就是因為聰明過大了。

但真正殺楊修,還是另有原因,那就是楊修站錯了隊,而且還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

漢中撤軍半年後,曹操病逝。這時候,曹操考慮最多的就是權力的順利交接。

曹操顧慮最大的就是在他去世後,曹丕、曹植及其各自支持他們的官員們之間的爭鬥。

袁紹死後,袁譚、袁尚兄弟不和,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劉表死後,劉琦、劉琮兄弟不和,也讓曹操坐收漁利。曹操最擔心自己死後,曹丕、曹植兄弟出現這個情況。

在確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曹操徵詢賈詡的意見。賈詡一言不發,曹操再三追問,賈詡才說:“我在考慮袁紹、劉表的事情。”

賈詡這一態度,不僅取得了曹操的信任,也為自己在曹丕繼位後的地位打下了基礎,可見賈詡多麼聰明。

反觀楊修就愚蠢多了,他由於在曹操身邊做事,窺測到曹操有把繼承人的位子傳給曹植時,就毫無保留的站在了曹植一邊。更不可思議的是,他作為曹植的師傅,居然師徒合夥作弊。楊修把曹操可能詢問的軍國大事,提前做好答案,讓曹植熟記。等到曹操詢問時,曹植對答如流。曹操當時非常高興,等到得知真相後,對曹植非常厭惡。自然殺楊修的心也就有了。

但楊修卻不自知,還一直在嘚瑟。曹操就借“雞肋事件”把他除掉了。

楊修已經明顯的站在了曹植一邊,這已經是事實。曹丕繼位後,楊修對曹氏集團來說,是絕對的威脅。沒有楊修,或許曹植還會低調些;有楊修在,曹植恐怕就不會安分。

所以,曹操非殺楊修不可。事實也證明,曹操是絕對高明的。殺了楊修,保全了曹植的性命。否則,曹丕會把楊修、曹植一起殺掉。

02

司馬懿之疑

曹操在世時已經察知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鷹視狼顧”之相,心中忌恨。對曹丕說:“司馬懿不甘居人臣下,必定會干預你們的家事。”

但是,司馬懿謹小慎微,事必躬親,沒有把柄被曹操抓住,慢慢曹操也就放寬心了。

司馬懿僅僅比曹丕大個二三歲,曹操、曹丕父子有足夠的能力制衡司馬懿。事實上,司馬懿在曹操、曹丕時期都是很不錯的官屬,即便在曹叡時期,司馬懿在抵抗諸葛亮北伐及孫權進攻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為曹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由於曹丕、曹叡都是英年早逝,加之曹叡在選擇託孤大臣時優柔寡斷,錯誤的任命曹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

最主要的還是曹爽剛愎自用,專權跋扈,而且能力不夠,魄力不足,對司馬懿打壓太重,導致司馬懿的強勢反彈。

人們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不管你曹操多麼有能力,有多麼大的貢獻,你兒子取代漢室為帝,你曹操就是奸臣漢賊;不管你司馬懿多麼厲害,你兒子取代了曹魏政權為帝,你司馬懿就是奸賊。

有德者得天下最好,但幾千年的歷史又有幾人?

有能者有天下,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司馬氏的錯誤,不在於取代已經失去生命力的曹魏,而在於其後世子孫沒有像司馬懿父子那樣的雄才大略,維護好國家的統一,讓社會穩定發展,導致了更加混亂分裂的局勢,讓中國進入了二百多年的黑暗時代。

如果晉朝結束了漢末三國的分裂,成就了漢唐的偉業,還會有人如此看待司馬懿嗎?

這不是司馬懿想看到的結果,一代人承擔一代人的責任,下代人的責任主要應該由下一代人承擔。

教育的問題除外,一定要司馬懿承擔責任的話,就是沒有把子孫後代教育好。

這是另一個問題了,不管這個問題多麼嚴重,曹操不能因為司馬懿沒有教育好子孫後代,讓三國混亂的局勢進一步惡化,並以此把司馬懿殺掉吧。

總之,楊修是直接威脅到曹魏集團的存在了,曹操不會留下這個隱患;司馬懿只是潛在的威脅,像司馬懿這樣的人,在曹魏集團裡不知道還有多少,只是由於銷聲匿跡,史書才沒有記載,曹操不可能把這些人都殺掉吧。

如果司馬懿沒有發動高平陵事變,曹爽篡奪了曹芳的帝位,儘管還是曹魏政權,對曹操來說,還可以勉強接受,對天下來說,豈不也是弒君篡位的奸賊哪?


豹眼看歷史


曹操又不是昏君,怎麼能隨便殺人呢?殺人,一定是有殺人的理由。司馬懿與楊修都是才高八斗之人,但兩人有著本質的不同,司馬懿是有大智慧,而楊修只是有小聰明。楊修之死,乃是死於自己的小聰明。

楊修告密曹丕,給曹操留下惡劣的印象

在曹丕與曹植的太子之爭中,楊修是站在曹植一邊,積極出謀劃策。由於楊修出身名門望族,又經綸滿腹,在當時文人中相當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由於可以經常見到曹操,楊修在曹操面前大讚曹植的人品學問才幹,慫恿立曹植為太子。同時,他又派暗臥底潛伏在曹丕身邊,企圖抓住曹丕的小辮子。

機會還真來了。有一次,曹丕密召好友吳質返回洛陽。在當時,王子與外地官員私自聯絡,是很重的罪行。曹丕把吳質藏在大竹筐裡,用馬車秘密送到家中。由於有臥底,修發現這件事,自以為逮住曹丕的小辮子,馬上告到曹操那兒去,說曹丕暗中勾結外地官員,圖謀不軌。

曹丕得悉此事後,大驚失色,便設下一計,引楊修上鉤。次日,又有一輛馬車停在曹丕府門口,僕從們扛下一隻大竹筐,送入府內。楊修以為竹筐內裝的人是吳質,又飛快稟報給了曹操。曹操覺得事情有點嚴重了,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楊修沒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舉,竹筐裡裝的是絹布,根本沒有人!

楊修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懷疑楊修故意誣告自己的兒子,挑拔是非。從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楊修,併為後來殺死楊修埋下伏筆。

楊修與曹植走得太近,遭致殺身之禍

楊修陰溝裡翻船,被曹丕將計就計,倒打一耙,從此曹操對他有了戒備心。

太子爭位戰最終以曹丕的勝利而告終,楊修知道自己的處境相當糟糕,有意與曹植保持距離。只是楊修不主動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動找上門,找他喝酒,談詩論文,楊修不能也不敢拒絕,這層關係讓他最終送了小命。

曹植不是搞政治的人,過於文藝,因此多次違背曹操的禁令,漸漸被老爹疏遠。有一回,曹操發佈了一條力行節約的制命,曹植的妻子違反禁令,穿了華麗的綢緞衣服。因為這麼件小事,曹操把兒媳婦賜死。殺兒媳,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警告曹植。

當時曹操對曹植頗為失望,有時便發道手令訓訓兒子,依照慣例,曹植得寫一封答覆信。楊修有小聰明,頗能揣測曹操的想法,從其語言中揣測意圖,事先草擬了十幾條答辭,交給曹植。曹操的訓令剛到,曹植便根據楊修草擬的答辭回覆。曹操覺得很奇怪,怎麼每次曹植都答得這麼快,便悄悄地調查,最後真相大白:正是楊修洩露了他的意圖。

君主最忌諱的事情,便是身邊的人不可靠。洩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現,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殺意頓起。楊修被判處死刑,罪名是洩漏人主之機密。其實洩密罪也只是藉口。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曹操擔心他興風作浪,擔心他慫恿曹植謀反。

與楊修相比,司馬懿韜光養晦,深藏不露

楊修的性格張揚,喜歡耍小聰明,最後就死在小聰明上。與楊修相比,司馬懿要深沉得多。


曹操曾經跟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為什麼曹操會有這樣的判斷呢?因為司馬懿從年輕時起,就對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頗為不滿。據史書載,當時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他的深受時代儒家名節思潮的影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在司馬懿22歲時,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職。豈料司馬懿竟然不願意去,還謊稱自己得了風痺症,就是中風了,起不來了。才二十歲出頭就中風,曹操哪裡肯信,派人半夜時悄悄前去刺探。司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會來這麼一手,躺著一動不動,真像中風的樣子。

從一開始就跟曹操鬥智謀,司馬懿的膽子也忒大了吧。曹操當然曉得司馬懿使詐,偏偏他是個愛才如命之人,你不來,我偏偏要請君入甕。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國丞相,又一次召司馬懿。他對派去的使者:“司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給抓了。”這下司馬懿沒辦法了,只得出來幫曹操做事。

司馬懿入曹操幕府,曹操就交給他一個任務:與曹丕相往來。曹家有重視文化的傳統,司馬懿博覽群書,曹操有意讓他讓兒子多交往。這對後來司馬懿的崛起是很重要的。曹丕能夠擊敗曹植成為魏國太子,司馬懿想必鞍前馬後出力甚多,史書說:“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但是,他並不像楊修那麼張揚,而是十分低調。

所以曹操對司馬懿的本質,是很瞭解的,這種人,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所以他警告曹丕,司馬懿這個人心機太深,要小心以後會干政。不過,話是這麼說,曹操並沒有殺司馬懿。兩個原因:其一,司馬懿小心謹慎,沒犯什麼過失;第二,司馬懿夾起尾巴做人,在得知曹操懷疑他之後,他“勤於吏職,夜以忘寢”,忘我工作。於是“魏武意遂安”,曹操看到司馬懿的表現後,於是就心安了。


君山話史


曹操在征伐漢中的時候遭到了劉備的頑強抵抗,面對著這個一生的老對手曹操顯得力不從心。就在這個情況下曹操隨口說出了“雞肋”作為口令。曹操手下的謀士楊修立刻猜出來了曹操的意思,回去就收拾行裝準備離開(當然楊修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猜透曹操的意思了),曹操因此憤怒萬分,最終殺死了楊修。

這時候距離曹操去世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楊修雖然屢次猜透曹操的心思,但是並沒有直接威脅到曹操的統治。而曹操的另一個謀士司馬懿則是有鷹視狼顧之相,並且胸懷大志,那麼曹操為什麼在去世前殺死了楊修,反而放過了司馬懿呢?

作為老闆不喜歡用動不動就猜透自己意思的員工,作為君主也不喜歡用能輕易看透自己意圖的臣子,曹操對於楊修的討厭是發自內心的。曹操寫了一個“活”字,楊修立刻就把曹操的門拆掉了。曹操寫了一個“一合酥”,楊修把曹操的糕點吃掉了。這不光是喜歡猜測領導的心思,還愛拿出來顯擺。曹操不光在楊修面前幾乎沒有隱私了,周圍人也都知道楊修聰明這個事。再繼續發展說不定曹操的手下做事情之前都要去問一問楊修,這件事是否符合曹操心意。所以殺死楊修是曹操早就想做的事情了,只是在晚年的時候,曹操才忍無可忍爆發的。

我們再反觀司馬懿,從始至終在曹操面前都表現出一副聽話的模樣,從來不違背曹操的意思。對於曹操只是軍事上出謀劃策,從來不在小事上多糾纏,以至於曹操到死都沒有殺死司馬懿。當然曹操也制衡了司馬懿的權力,雖然知道司馬懿善於用兵,但從來不讓司馬懿獨自領兵,曹魏早期的軍權都在曹操自家人手裡面。

在《三國志》中,曹操給楊修的父親楊彪寫信的時候說:“你這個兒子,仗著你的關係,經常讓我難堪,我想要把他殺死,只是顧忌你的面子罷了”!這樣看來楊修只是有點小聰明,並沒有真正的大智慧,以至於曹操在給老朋友寫信的時候都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楊修不會做事是他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不過並不是根本原因。司馬懿確實要比楊修會做事,但是司馬懿真正能夠活下來主要是因為政治站隊的原因。

司馬懿是曹丕一派的主要謀士,楊修是曹植一派的主要謀士,在曹植和曹丕的儲君鬥爭中,曹丕擊敗了曹植。在楊修被殺的時候,曹丕已經確立了繼承人的位置。而楊修作為曹植一方勢力的代表,平常又展現的非常聰明,他的父親是朝廷裡面有威望的大臣。曹操需要考慮到曹丕繼位之後政治的穩定性,曹操肯定不會打擊自己的兒子曹植,就只能殺死曹植的幫手楊修了,楊修成為了曹植政治鬥爭失敗的替罪羊。

綜上所訴,楊修被殺是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政治鬥爭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個人性格的原因。而司馬懿和曹丕關係親密,作為未來皇帝的輔佐者,司馬懿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曹操的攻擊目標。楊修的死和司馬懿沒啥關係,把這兩人放一起只是加以解釋,而不是作比較。


鄧海春


楊修這個人太過耍小聰明瞭,有些事情看透千萬別說透,特別是在逆境時,而這個人不但把看透的事情說出來,而且還自做主張鼓動一部分人去按他看透的事情去實施,他這樣做不但犯了一個謀士的大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渙散了人心和軍心,這樣的人不殺不能穩定人心和軍紀。

司馬是一個老謀深算之大謀略家,心中的,看到的,猜透的東西絕對不說出來,而且有些事情上去迎合阿瞞,他雖然想除掉司馬而一直抓不住把抦,所以他拿司馬沒有任何辦法。



痴騎朽翁


曹操是三國最大的奸雄。他一生閱人無數,看人從不走眼,他認為呂布雖然勇猛無敵,但其有勇有謀,不足為敵;他被馬超打得棄袍割須,但他視馬超第二個呂布,小施離間計就將馬超打敗;他參加十八路反董卓,把二袁和其他諸侯視若無能之輩,唯見劉關張有英雄氣概,老遠百米之外就能感受到英雄的氣息;他見到九歲的孫權,愛惜不止,直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他當然沒有看錯楊修,從一盒酥就看出了楊修愛耍小聰明,從曹植喜好人面前賣弄詩文就感覺到楊修影響曹植,經常喜歡琢磨和揣測自己心理,尤其是曹操不能容忍楊修參與曹丕和曹植之間世子之爭,終於因為"雞肋事件"殺了楊修,曹操殺楊修,實在是因為楊修"聰明"過頭,不堪大用。



至於司馬懿,曹操不是不想殺他,因為司馬懿實在做人做事滴水不漏,讓曹操看不到他有什麼破綻,儘管郭嘉死前再三提醒曹操,如司馬懿不能為己所用,就必須殺之,曹操也對司馬懿有所懷疑,百般考驗,但司馬懿硬是讓曹操找不到殺他的理由,不愧號稱“冢虎"。



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也難怪曹孟德也拿他沒法,但曹操至死沒有放鬆對司馬懿堤防,他之所以不殺司馬懿,一是司馬懿沒有讓曹操找到殺他的理由,二是司馬懿確有大用之才。正如曹操臨終告訴曹丕:“我不殺司馬懿,把他留給你,是因為殺了他,你將不是諸葛亮對手,但你要記著,時刻不能放鬆對此人的警惕。"

可見,曹操留下司馬懿,實屬無奈,完全是為了對付諸葛亮。但讓曹操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曹丕健康存在問題,沒有活過司馬懿,就連他的孫子曹睿也被司馬懿耗死,又怎能防住司馬懿呢?直到最後司馬懿戰勝了曹爽,把魏國大權真正掌握在手中。


知未是也


楊修之死是必然性的,司馬懿能夠好好的活著,主要因為他是曹丕的支持者。

以曹操的秉性,他是非常喜歡曹植的,因為曹植的文采可以說是當世無人能出其右。曹操在曹衝早逝以後,就一直想讓曹植成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把一些有名望和有才華的人,安排到了臨淄侯曹植身邊來,為的就是要培植曹植的個人勢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發現曹植真的不適合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因為現在的接班人,必須要有鐵腕和開拓的精神才行,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但是政治上遠不及其大哥曹丕。在晚年的曹操覺得還是曹丕更適合作為接班人,因為這個接班人是肩負著曹氏和夏侯氏兩大家族的命運,稍有不慎,極有可能遭到滅門之禍。

曹操既然覺得讓曹丕來即位,那麼他就要大力的鞏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壓曹植一黨了,否則曹丕的即位不可能會順利的。楊修作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會先拿其開刀,所以楊修的死,就在所難免了。

司馬懿的能力,曹操是非常清楚的,有他來輔佐曹丕,也是深得曹操之心的,最主要的是,曹丕是完全能夠駕馭司馬懿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清史宴


與楊修相比,司馬懿似乎更難掌控,然而最後他卻除掉楊修。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就是站隊問題。

我們知道楊修是曹植的謀臣,而司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當初曹操很是喜愛自己的兒子曹植,甚至是想要傳位給他,然而最終還是失寵了。後來為幫助曹植更是不擇手段,不過都以失敗告終。

雖說曹操不太喜歡曹丕,但是傳位的時候也沒辦法,只能將位置傳給曹丕。而那個時候曹植還活著,楊修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畢竟曹丕是自己的兒子,為了給兒子剷除隱患,只能將威脅給提前剷除,曹植是自己的兒子肯定不能殺,那麼只能殺掉楊修。

司馬懿雖說有狼子野心,但是還是有能力的,並且還是曹丕的謀臣,此外他與曹丕的交情很深。曹丕是自己的繼承人,自己初衷是幫著他,自然不會殺他的謀臣。

第二點就是情商問題。

與司馬懿相比,楊修這個人也太愛出風頭了。當初曹操口寫著一個活字,他竟然讓人給拆了。還有當初把雞肋當做撤軍的口號,這個傢伙竟然廣而告之,還讓士兵做好準備。一盒酥事情也是如此。楊修是很聰明,但是情商有點太低。

老闆不喜歡笨的人,更不喜歡太過聰明之人。之前原本就對楊修有了積怨,雞肋事件只是一個藉口。他之所以會被曹操殺,其實是死在了自己情商上。

司馬懿就不一樣了,他情商很高,而且太能隱忍。他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且曹操一直防備著他,所以他更是謹言慎行。正是因為如此,曹操想殺他也找不到理由,只好作罷。

第三點就是出身問題。

其實要弄懂曹操為什麼殺楊修,要先了解楊修的出身。他出身世家大族,而他還是袁術的外孫。他的父親是楊彪。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楊彪就帶頭反對,而且還跟曹操作對。對於這樣的人,曹操一定不會喜歡他的。

曹操不喜歡楊彪,那麼作為楊彪兒子的楊修,自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且楊修這個人愛耍小聰明,還喜歡和曹操作對,更甚至是揭曹操的短,那麼曹操肯定不會放過他。

以上三點才是曹操為何沒殺司馬懿而是殺掉楊修的原因。而當初曹操之所以殺掉楊修,其實更多的因素是在楊修身上。如果當初楊修能夠多學點司馬懿,或許不會死那麼早。





V587累


曹操雖然雄才大略,是個梟雄,但他最大的特點是個多疑,他總是猜忌自己的部下甚至親屬,稍有不慎就會成為他的刀下鬼。連服侍他的侍衛晚上幫他蓋被子都被斬殺,以達到防微杜漸的效果。


楊修和司馬懿都是有才華的人,論才情難分伯仲,但論政治素養卻千差萬別。楊修聰明絕頂卻恃才放曠,他不懂藏鋒之道,隱忍之術,都是在不經意間賣弄自己的才華,展示自己的才智,曹操在飯盒上寫"一口酥",他就把飯分給別人吃,弄得曹操很沒面子。曹操在新修的宮門上寫一"活"字,他便告訴修建工說曹操賺門太"闊"了,把門改一小。曹操說雞肋,楊修便叫旁人收拾東西準備閃人,結果曹操知道後,臉上無光的他一怒之下,以楊修妖言惑眾為由把他推向了斷頭臺。


楊修之死怨不得別人,只能怨自己。

而司馬懿則是講政治懂規矩之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藏而不露,曹操懷疑他時,他裝瘋賣傻歸隱不出,曹操認為他"不足為慮"也就自然放了他,結果司馬懿達到了"明哲保身"的目的。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楊修恃才傲物,放蕩不羈,這也是古代才子的本性使然。千不該萬不該看破而又說破曹操最見不得人的隱私。曹操的前期尚有容人之量,後期權傾朝野,生殺予奪一人為之,專殺那些與他做對的文人,象孔融、彌衡、崔琰等人皆不能倖免,而楊修卻在不斷引火燒身,不是在找死嗎?楊修看來還不懂政治,哪比得司馬懿老謀深算,潛機藏形,把曹操徹底看透,始終不露破綻,找不出殺他的理由。若依倫常論之,曹魏奪人天下,也應遭此報應,沒什麼可遺憾的。似南朝、五代之短命建號,皆因僭越之因造成的,德不配位者只能曇花一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