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美麗龍頭山 幸福生活更上層樓|美麗龍頭山之四

美麗龍頭山 幸福生活更上層樓|美麗龍頭山之四

美麗龍頭山 幸福生活更上層樓|美麗龍頭山之四

一條條柏油路蜿蜒向前,一戶戶人家喜遷新居,一所所學校書聲琅琅。涅槃重生,美麗的龍頭山,如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鳥,在烏蒙大地璀璨開屏。

眼前白牆青瓦的院落、平整的廣場、成排的路燈,與記憶中泥濘的路面、坍塌的房屋、鄉親們的哀容交替閃現。今天的龍頭山,已然脫胎換骨了!展望新生活,龍頭山有了更多的思考、探索和實踐。

增強配套 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甘家寨曾在地震中被滑坡整體掩埋。如今,89戶村民已經搬到騾馬口社區,生活完全安定下來。乾淨寬敞的道路、嶄新的健身設施、整齊有序的民房門面、數量眾多的各色汽車……與城市小區並無多大區別。

村民毛天禮正在家裡包包子,做好後拿到周邊賣,每天能賺近百元。她家院子裡種著白菜、辣椒等蔬菜,院子外種著果樹和花草。毛天禮有3個兒子,一個開貨車,一個在外打工,還有一個正在上學。毛天禮說,以前不敢想象自己會過上這樣的生活。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幸福生活 丁世新 攝攝)

70歲的鄒體富老人,新家是一層半的“小洋樓”,有90多平方米,還有一個乾淨的院落。儘管聽力不太好,但老人笑著說:“對現在的生活,很知足。”

對於地震受災的農村“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孤兒等特困人員,除了民政兜底保障基本生活外,當地幹部還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72歲的孤寡老人王立文一分錢沒花就住進了一層半的新房,他說感覺像做夢一樣。

“感謝黨中央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讓我們村的發展至少提前了30年。”恢復重建後,位於大山深處的新民村委會新寨村民小組群眾住上了安居房,修通了進村的水泥硬化路。今年,藉助都香高速翠屏隧道修進場道路的機遇,鎮黨委、政府和負責施工的中交一局廈門有限公司都香高速公路守望至紅山段A4標段項目部達成一致,在現有進村道路的基礎上,加寬路基修建進場道路並進行配套硬化,以後項目完工,道路留給村民永久使用。

“這條近7米的大道直達村口,不僅能把外面的新鮮世界帶進村裡,以後村裡的花椒、土雞也可以裝上車拉到大城市去賣了。”近年日新月異的村莊面貌,已讓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路元武感概萬千,如今有了更好的發展出路,他又成了忙得最歡的人。

地震發生時,龍泉中學的老舊校舍倒塌,所幸當時恰值學校放假,沒有學生傷亡。但家園破碎、親人傷亡,曾給學生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地震及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龍泉中學成為救災力量的集中聚集地。如今,嶄新的龍泉中學已在騾馬口新址上建成並投入使用,教學樓堅固美觀,教室寬敞明亮。校長趙常林驕傲地說,新校園佔地70多畝,除了教學樓、食堂、學生宿舍樓、圖書館,舞蹈室、音樂室、足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條件在整個昭通的農村中學都是最好的。

77歲的肖敬國老人從村莊搬到集鎮居住,過去住的是土坯房,如今住的是小洋房,居住環境的一天天改善,讓老人家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新建的社區房屋採用了兩層和三層的樓房結構建設,屋內鋪好地磚,並且安裝了抽水馬桶和抽油煙機。生活方式的改變,讓許多長時間生活在土坯房內的村民一時間難以適應。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紅石巖農家樂)

龍頭山鎮婦聯主席羅選恩介紹,為了讓遷入新居的村民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鎮團工青婦等部門多次組織志願者進村入戶,指導村民正確使用新的家居設備,培養村民的現代生活意識,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當前,龍頭山的災後重建已全部建成,百姓已全部搬入新房入住,如何讓百姓住的舒心,過得開心,有一個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是我們的重要任務,迫切需要我們面對新形勢、立足新起點、展現新作為。”龍頭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昌甫介紹說,2018年,鎮黨委政府定位為“綜合管理提升年”。今年,全鎮將以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進行“環境大改善、文明大提升、感恩大教育”三大工程建設,從而讓群眾從思想上有一個大的提升,環境上有一個大的改善。

提質增效 產業重建致富路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魯甸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時,拉著光明村“花椒支書”譚德軍的手說的這句話,讓譚支書念念不忘。

如今,譚德軍已被推選為全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但是,對花椒的情感,譚德軍始終如一。“只有群眾的腰包鼓了,才是真正的脫貧致富。”

龍頭山青花椒種植歷史悠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早在樂馬廠銀礦鼎盛時期,青花椒就跟隨“銀礦古道”出滇入川,作為川菜的重要調料而享譽天府之國。因龍頭山鎮地處牛欄江江邊河谷地區,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和氣候優勢使青花椒產量高,質量優,是全國青花椒最佳生長區和重點產區之一。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萬畝花椒基地 丁世新攝)

“把產業發展與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相結合,為群眾後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龍頭山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打造10公里青花椒長廊,萬畝核桃基地”的要求,牢牢抓住核桃仁、青花椒市場,緊緊圍繞“農民增收,潛力在山,關鍵在林,特色在核桃、青花椒”的林產業發展思路,切實把青花椒、核桃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主打產業來培植,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初加工開始起步,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成效卓著。

“目前,龍頭山鎮青花椒種植面積已達7.5萬畝,進入盛果期的有3萬餘畝。”譚德軍介紹說,“去年,龍頭山的青花椒價格從2015年的平均每市斤42元上漲到了52元,全鎮花椒產值達到了3億元。”

光明村昔日的“新街子”,其實是一個七零八落,髒亂差很不規範的“舊街子”,災後易地重建,建成了規範有序,乾淨整潔的名副其實的“新街子”。

地震時,光明村多數人正在山上採摘花椒,從此花椒樹被村民們稱為救命樹。在重建家園過程中,花椒樹又成為了村民們的脫貧樹,全村在周圍的山坡上種了1.3萬多畝花椒。

“同時,結合光明村花椒產業規劃,村裡在原有基礎上,建起了村級花椒專業貿易市場,新市場投入使用後交易量增加三成有餘。”譚德軍介紹,花椒市場佔地55畝,有300多個門面房,為花椒村產業發展拉長了產業鏈。

藉助恢復重建機遇,光明村還修通了長21公里、寬6.5米連通周邊鄉鎮的油路主幹道,21個社修通了長60多公里、寬6.5米的通組油路,2000多戶人家門前全部建成了寬4.5米的水泥硬化串戶路,8000多村民喝上了安全衛生方便的自來水,學校、幼兒園、衛生室等基礎設施樣樣齊全。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花椒林裡笑聲多 丁世新攝)

一條條潔淨的道路,寄託著一名名群眾對未來生活的嚮往;一袋袋豐收的果實,承載著一個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在著力抓好花椒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龍頭山鎮還把花椒種植與林下養殖結合起來發展。最近幾年,龍頭山鎮的椒林雞遠近聞名。

離光明村花椒交易市場不遠處,就有一個林下養殖基地。這個基地由萬傑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採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發展,2016年9月專業合作社成立至今,共吸納了51戶群眾參與林下養殖。“我種花椒能收入六七萬元,家裡養豬收入5萬元,在合作社養椒林雞一年又能分紅3萬元,日子還可以。”光明村村民肖慈平說。

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光明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

通過引進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在龍頭山鎮翠屏村青山社,魯甸縣鴻農養殖有限公司建設的黃牛養殖基地已初現規模,存欄達120多頭。企業負責人宗陸玉介紹,下一步公司將通過發放小牛、技術指導、回收分成的方式,帶動附近群眾加入到肉牛養殖的隊伍中,實現企業和農戶發展雙贏。

震後近4年來,龍頭山鎮結合地方實際,把產業發展與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相結合,大力發展花椒、核桃、養殖等支柱產業,通過引進企業、成立合作社等方式,積極支持發展了“鑫輝”“雲龍”等農特產品加工企業,逐步探索“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路子,全鎮成立各類協會10餘個,實行連片種植,強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群眾後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面向未來 打造銀文化旅遊目的地

龍頭山鎮古稱朱提山,境內八寶村樂馬廠歷史上為產銀盛地。時至今日,在龍頭山樂馬廠一帶,銀廠“官房”的遺蹟歷歷可見。盡受石臺已經剝蝕,但依舊層疊壘砌的石階上石獅、石猴、石鼓風姿依稀可辨,古植“桂樹”亭亭如蓋,葳蕤而立。自漢唐以來,樂馬廠一直被歷代官方定為貢銀產地,直到乾隆與嘉慶年間,達到鼎盛時期,輝煌六十多年,餘熱揮散逾世紀。

“龍頭山鎮歷史上是著名的白銀產地,曾是南絲綢之路古驛站,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朱提文化。要在恢復重建的基礎上,將該鎮發展成為集商貿服務業、文化旅遊業於一體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田園風光集鎮。”這是國務院《魯甸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對龍頭山鎮恢復重建的功能定位。

建成新家園後,如何更好地鞏固重建成果,加快區域扶貧攻堅、產業升級轉型,實現老百姓“樂業”,是龍頭山鎮需要面對的全新問題。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龍頭山椒林雞)

“挖掘朱提文化,以集鎮建設輻射周圍,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濃的鄉愁衍生成鄉村旅遊目的地。”李善雲說,恢復重建以來,龍頭山鎮始終堅持“居、住、行、旅”理念,在帶動農民發家致富的同時,積極嘗試以恢復重建為切入點,從更高層次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力爭把安置建設模式打造成為鄉村旅遊發展的創新範本。

李善雲介紹,結合地震遺址公園、抗震救災紀念館、防震減災體驗館等基礎設施,龍頭山鎮正按照打造集旅遊商貿功能於一體的旅遊特色小鎮、三A級旅遊景區、“三基地一窗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幹部培訓基地、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示範基地、“四個自信”展示窗口)的工作目標,紮實推進各項工作,並積極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作好各方面準備。

此時,深圳前海智遠行鄉村發展諮詢有限公司進駐龍頭山,就小鎮旅遊發展和後續運營管理等“把脈開方”,為龍頭山旅遊發展量身定製全方位多維度的發展方案。目前,一條有別於傳統鄉村旅遊產業和經營方式的創新路徑正在龍頭山鎮徐徐鋪開。

“由公司打造旅遊品牌並招攬遊客,鼓勵農戶以出房出力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使旅遊小鎮建設真正釋放紅利惠及當地群眾。”智遠行公司總經理楊文麗認為,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只有聚合本地老百姓,帶動老百姓參與,才可能有長久可持續的發展。其次,立足龍頭山獨特的資源,開展與之匹配且對應的旅遊主題項目及落地執行,是構建旅遊發展內核與競爭力的源泉。

通過長時間的爭論和商量而成立的“龍頭山椒林雞美食專業合作社”就是這種源泉的充分體現。村民鄒家榮、張正鮮、甘紅在內的20多位村民已經踴躍參與,並對接下來即將開展的民宿、手工、銀產品加工銷售、美食小吃等全業態的孵化培育進行了分工。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魯甸地震紀念館丁世新攝)

“這樣好,不再是單打獨鬥了。”加入合作社以前,返鄉村民張正鮮已開始嘗試發展鄉村旅遊的新業態,第一個在集鎮上開啟了休閒養生館。張正鮮告訴記者:“將來旅遊發展了,集鎮上更多的新建民房也可以投入到經營民宿客棧等旅遊業態中來,人人有事做,個個有錢賺。”

在龍頭山鎮八寶村,村黨總支書記李友波帶頭成立的合作社已運行近1年時間。“在紅十字會‘博愛家園’項目生計基金支持下,我們發展起虹鱒、金鱒、中華鱘等特色水產養殖,目前效應還算不錯。”李友波介紹說,該村紅石巖小組11戶村民用土地和櫻桃樹等入股,通過合作社發展集漁業養殖、種植體驗、餐飲等為一體的農家樂,每到週末,遊客絡繹不絕。“以後,還可種植獼猴桃、發展生態鄉村遊等,吸引周邊人群來消費,也帶動群眾致富。”李友波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政幹部的奮鬥目標。”李善雲表示,按照重建規劃,保證村民戶戶安居的工作目前已經全面完成,基礎設施和產業的配套日趨完善,下一步,全鎮將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斷提高群眾的收入和文明素質,相信,龍頭山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定能更上層樓。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今日推薦

來源丨微昭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