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向前,一户户人家喜迁新居,一所所学校书声琅琅。涅槃重生,美丽的龙头山,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鸟,在乌蒙大地璀璨开屏。

眼前白墙青瓦的院落、平整的广场、成排的路灯,与记忆中泥泞的路面、坍塌的房屋、乡亲们的哀容交替闪现。今天的龙头山,已然脱胎换骨了!展望新生活,龙头山有了更多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增强配套 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甘家寨曾在地震中被滑坡整体掩埋。如今,89户村民已经搬到骡马口社区,生活完全安定下来。干净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健身设施、整齐有序的民房门面、数量众多的各色汽车……与城市小区并无多大区别。

村民毛天礼正在家里包包子,做好后拿到周边卖,每天能赚近百元。她家院子里种着白菜、辣椒等蔬菜,院子外种着果树和花草。毛天礼有3个儿子,一个开货车,一个在外打工,还有一个正在上学。毛天礼说,以前不敢想象自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幸福生活 丁世新 摄摄)

70岁的邹体富老人,新家是一层半的“小洋楼”,有90多平方米,还有一个干净的院落。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老人笑着说:“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对于地震受灾的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孤儿等特困人员,除了民政兜底保障基本生活外,当地干部还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72岁的孤寡老人王立文一分钱没花就住进了一层半的新房,他说感觉像做梦一样。

“感谢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让我们村的发展至少提前了30年。”恢复重建后,位于大山深处的新民村委会新寨村民小组群众住上了安居房,修通了进村的水泥硬化路。今年,借助都香高速翠屏隧道修进场道路的机遇,镇党委、政府和负责施工的中交一局厦门有限公司都香高速公路守望至红山段A4标段项目部达成一致,在现有进村道路的基础上,加宽路基修建进场道路并进行配套硬化,以后项目完工,道路留给村民永久使用。

“这条近7米的大道直达村口,不仅能把外面的新鲜世界带进村里,以后村里的花椒、土鸡也可以装上车拉到大城市去卖了。”近年日新月异的村庄面貌,已让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路元武感概万千,如今有了更好的发展出路,他又成了忙得最欢的人。

地震发生时,龙泉中学的老旧校舍倒塌,所幸当时恰值学校放假,没有学生伤亡。但家园破碎、亲人伤亡,曾给学生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地震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龙泉中学成为救灾力量的集中聚集地。如今,崭新的龙泉中学已在骡马口新址上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楼坚固美观,教室宽敞明亮。校长赵常林骄傲地说,新校园占地70多亩,除了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楼、图书馆,舞蹈室、音乐室、足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条件在整个昭通的农村中学都是最好的。

77岁的肖敬国老人从村庄搬到集镇居住,过去住的是土坯房,如今住的是小洋房,居住环境的一天天改善,让老人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新建的社区房屋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楼房结构建设,屋内铺好地砖,并且安装了抽水马桶和抽油烟机。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许多长时间生活在土坯房内的村民一时间难以适应。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红石岩农家乐)

龙头山镇妇联主席罗选恩介绍,为了让迁入新居的村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镇团工青妇等部门多次组织志愿者进村入户,指导村民正确使用新的家居设备,培养村民的现代生活意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当前,龙头山的灾后重建已全部建成,百姓已全部搬入新房入住,如何让百姓住的舒心,过得开心,有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我们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龙头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昌甫介绍说,2018年,镇党委政府定位为“综合管理提升年”。今年,全镇将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进行“环境大改善、文明大提升、感恩大教育”三大工程建设,从而让群众从思想上有一个大的提升,环境上有一个大的改善。

提质增效 产业重建致富路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鲁甸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时,拉着光明村“花椒支书”谭德军的手说的这句话,让谭支书念念不忘。

如今,谭德军已被推选为全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但是,对花椒的情感,谭德军始终如一。“只有群众的腰包鼓了,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

龙头山青花椒种植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乐马厂银矿鼎盛时期,青花椒就跟随“银矿古道”出滇入川,作为川菜的重要调料而享誉天府之国。因龙头山镇地处牛栏江江边河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优势使青花椒产量高,质量优,是全国青花椒最佳生长区和重点产区之一。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万亩花椒基地 丁世新摄)

“把产业发展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相结合,为群众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龙头山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10公里青花椒长廊,万亩核桃基地”的要求,牢牢抓住核桃仁、青花椒市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潜力在山,关键在林,特色在核桃、青花椒”的林产业发展思路,切实把青花椒、核桃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打产业来培植,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初加工开始起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成效卓著。

“目前,龙头山镇青花椒种植面积已达7.5万亩,进入盛果期的有3万余亩。”谭德军介绍说,“去年,龙头山的青花椒价格从2015年的平均每市斤42元上涨到了52元,全镇花椒产值达到了3亿元。”

光明村昔日的“新街子”,其实是一个七零八落,脏乱差很不规范的“旧街子”,灾后易地重建,建成了规范有序,干净整洁的名副其实的“新街子”。

地震时,光明村多数人正在山上采摘花椒,从此花椒树被村民们称为救命树。在重建家园过程中,花椒树又成为了村民们的脱贫树,全村在周围的山坡上种了1.3万多亩花椒。

“同时,结合光明村花椒产业规划,村里在原有基础上,建起了村级花椒专业贸易市场,新市场投入使用后交易量增加三成有余。”谭德军介绍,花椒市场占地55亩,有300多个门面房,为花椒村产业发展拉长了产业链。

借助恢复重建机遇,光明村还修通了长21公里、宽6.5米连通周边乡镇的油路主干道,21个社修通了长60多公里、宽6.5米的通组油路,2000多户人家门前全部建成了宽4.5米的水泥硬化串户路,8000多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样样齐全。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花椒林里笑声多 丁世新摄)

一条条洁净的道路,寄托着一名名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一袋袋丰收的果实,承载着一个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着力抓好花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龙头山镇还把花椒种植与林下养殖结合起来发展。最近几年,龙头山镇的椒林鸡远近闻名。

离光明村花椒交易市场不远处,就有一个林下养殖基地。这个基地由万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2016年9月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共吸纳了51户群众参与林下养殖。“我种花椒能收入六七万元,家里养猪收入5万元,在合作社养椒林鸡一年又能分红3万元,日子还可以。”光明村村民肖慈平说。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光明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

通过引进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龙头山镇翠屏村青山社,鲁甸县鸿农养殖有限公司建设的黄牛养殖基地已初现规模,存栏达120多头。企业负责人宗陆玉介绍,下一步公司将通过发放小牛、技术指导、回收分成的方式,带动附近群众加入到肉牛养殖的队伍中,实现企业和农户发展双赢。

震后近4年来,龙头山镇结合地方实际,把产业发展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花椒、核桃、养殖等支柱产业,通过引进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积极支持发展了“鑫辉”“云龙”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探索“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全镇成立各类协会10余个,实行连片种植,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群众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 打造银文化旅游目的地

龙头山镇古称朱提山,境内八宝村乐马厂历史上为产银盛地。时至今日,在龙头山乐马厂一带,银厂“官房”的遗迹历历可见。尽受石台已经剥蚀,但依旧层叠垒砌的石阶上石狮、石猴、石鼓风姿依稀可辨,古植“桂树”亭亭如盖,葳蕤而立。自汉唐以来,乐马厂一直被历代官方定为贡银产地,直到乾隆与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辉煌六十多年,余热挥散逾世纪。

“龙头山镇历史上是著名的白银产地,曾是南丝绸之路古驿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朱提文化。要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将该镇发展成为集商贸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风光集镇。”这是国务院《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对龙头山镇恢复重建的功能定位。

建成新家园后,如何更好地巩固重建成果,加快区域扶贫攻坚、产业升级转型,实现老百姓“乐业”,是龙头山镇需要面对的全新问题。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龙头山椒林鸡)

“挖掘朱提文化,以集镇建设辐射周围,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愁衍生成乡村旅游目的地。”李善云说,恢复重建以来,龙头山镇始终坚持“居、住、行、旅”理念,在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同时,积极尝试以恢复重建为切入点,从更高层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力争把安置建设模式打造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范本。

李善云介绍,结合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等基础设施,龙头山镇正按照打造集旅游商贸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三A级旅游景区、“三基地一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基地、“四个自信”展示窗口)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积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作好各方面准备。

此时,深圳前海智远行乡村发展咨询有限公司进驻龙头山,就小镇旅游发展和后续运营管理等“把脉开方”,为龙头山旅游发展量身定制全方位多维度的发展方案。目前,一条有别于传统乡村旅游产业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路径正在龙头山镇徐徐铺开。

“由公司打造旅游品牌并招揽游客,鼓励农户以出房出力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使旅游小镇建设真正释放红利惠及当地群众。”智远行公司总经理杨文丽认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聚合本地老百姓,带动老百姓参与,才可能有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其次,立足龙头山独特的资源,开展与之匹配且对应的旅游主题项目及落地执行,是构建旅游发展内核与竞争力的源泉。

通过长时间的争论和商量而成立的“龙头山椒林鸡美食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源泉的充分体现。村民邹家荣、张正鲜、甘红在内的20多位村民已经踊跃参与,并对接下来即将开展的民宿、手工、银产品加工销售、美食小吃等全业态的孵化培育进行了分工。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鲁甸地震纪念馆丁世新摄)

“这样好,不再是单打独斗了。”加入合作社以前,返乡村民张正鲜已开始尝试发展乡村旅游的新业态,第一个在集镇上开启了休闲养生馆。张正鲜告诉记者:“将来旅游发展了,集镇上更多的新建民房也可以投入到经营民宿客栈等旅游业态中来,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

在龙头山镇八宝村,村党总支书记李友波带头成立的合作社已运行近1年时间。“在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生计基金支持下,我们发展起虹鳟、金鳟、中华鲟等特色水产养殖,目前效应还算不错。”李友波介绍说,该村红石岩小组11户村民用土地和樱桃树等入股,通过合作社发展集渔业养殖、种植体验、餐饮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每到周末,游客络绎不绝。“以后,还可种植猕猴桃、发展生态乡村游等,吸引周边人群来消费,也带动群众致富。”李友波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政干部的奋斗目标。”李善云表示,按照重建规划,保证村民户户安居的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产业的配套日趋完善,下一步,全镇将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和文明素质,相信,龙头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定能更上层楼。

美丽龙头山 幸福生活更上层楼|美丽龙头山之四

今日推荐

来源丨微昭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