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文 | 獨行的獵手

在經歷了2017年的資本寒冬之後,大部分影視公司都處於“缺血”狀態。2017全年IPO的影視公司僅有3家,到了2018年上半年,這個數字變成了“0”。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而且即便能拿到IPO的入場券,也並不代表萬事大吉。崔永元事件之後,影視股伴隨著大盤的低迷迎來了一輪暴跌。“我是梅西,我慌的一比”,可以說如今慌的已經不止是在股市門外的中小公司了,上市公司也已經哀鴻遍野。

2017年已經被定義為影視資本的小年,如今看來2018年很有可能是個“災年”!下面我們就來看看2018年的這些“災異”。

普通公司上市難,上市公司股價下滑,定增也難

6月22日,上市公司當代東方發佈了定增預案,公司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5億的股票。而這僅僅是2018年上半年影視公司宣佈的第三起定增。2018年整個上半年完成的定增居然只有兩起(奧飛娛樂、中文在線)。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據統計,在近幾年中,2015年之前有10家文化娛樂公司完成增發,2016年為6家,2017年3家,今年到目前只有2家。可以看出,這個數字一直呈下降趨勢。

這種現象背後和證監會不斷加強對影視公司的上市監管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引發證監會對影視公司“特殊照顧”的主要是影視行業的屬性和許多影視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並不規範的操作。

前者主要是因為國內大部分影視公司缺乏持續盈利的能力,大部分公司只是靠花大錢做劇,甚至炒高演員片酬來撐估值。市場環境稍有風吹草動,公司的發展狀況就會急轉直下。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後者則主要體現在影視公司在併購重組等資本操作的不規範。其中最典型的當屬趙薇以殼公司對上市公司萬家文化的收購案。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趙薇夫婦因此被罰“5年之內禁入證券市場”。

目前大量的影視公司都在IPO的大門口排隊,但最終能夠拿到入場券的卻寥寥無幾。2017年有3家影視公司上市,2018上半年這個數字變成了“0”。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比起門口排隊的公司,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隨著崔永元的“連續開炮”,6月份對於已經上市的影視公司簡直就是一場噩夢。華策、華誼、歡瑞世紀等行業巨頭的股票“跌跌不休”,數以百億計的市值瞬間蒸發。

究其根本,除了目前大盤整體低迷之外,影視公司的信任危機是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這種信任危機並不單單是那幾份陰陽合同而已,崔永元事件最多充當的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其中最最根本的是整個市場對於影視公司發展可持續性的擔憂。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那些靠一兩部爆款撐起來的公司能否一直盈利?那些身負對賭合同的公司能不能完成業績?這些業績又是否真實可靠?如果無法對這些問題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上市公司的股票恐怕就會一直低迷下去。

IPO“零”通過,影視公司還剩兩條路

目前對於影視公司來說,除了在A股上市之外,其他路也並不好走。

先說境外上市,目前雖然香港資本市場一再對內地公司打開大門,但內地公司赴港上市卻依舊不簡單。還不要說港交所對公司行業的限制,單說“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400億港元,或者最近一個財年收入不少於10億港元”的財務門檻,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就已經遙不可及了。目前只有阿里影業、唐德影視、新麗傳媒、華策影視、華誼兄弟等公司才能勉強達到。當下只有映客、貓眼微影等公司在計劃赴港上市。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赴美上市就更難了。目前只有愛奇藝、B站、虎牙直播這樣的平臺型公司成功在美國上市,大部分影視公司基本無法考慮這條路。

實際上,這也恰恰反映出了國內影視行業的現狀。大部分影視公司並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影視行業也並不是一個工業化、有著成熟體系的行業。大部分公司依舊停留在小作坊式生產的階段。

當然,這也並不代表影視公司已經“無路可逃”。從發達市場的經驗來看,對於中小公司來說,上市倒也未必就是唯一途徑,甚至不一定是最好途徑。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德國,上市公司都只佔極小極小的比例,而且大部分公司也並不熱衷於此。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當下在影視公司面前,至少還有兩條路可走。其一就是被金主爸爸收購,其中BAT當然就是最好的選擇。今年年初,騰訊就以33億的價錢買下了新麗傳媒27%的股份。有了BAT的加持,影視公司不但能獲得大量的資金,更能在平臺資源上獲得更多的傾斜,從平臺的合作者變成自己人,一舉而多得。

當然,能被BAT收購也並不容易,這需要公司的多方面努力,之前我們也曾經有過相關的分析,這裡就不贅述了。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第二條路就是更多的利用好項目獲得融資。資本退潮之後,大部分影視公司其實都在喪失投資價值。但是如果是一家公司用一個有盈利前景的項目融資,且融資條件合適的話,資本方依然會投入。未來影視項目融資將會成為更多公司採取的方式。

由此也必然會引發整個行業一連串的調整。首先,項目的重要性將大大提升,影視公司不得不下更大的力氣去打磨項目。而且沒了大筆投資加持,大家也會變得更加冷靜,砸大錢撐場面,請大明星的事就要儘量避免。

“窮則思變”。資本寒冬之下,一個用項目說事的時代可能即將到來。一個災年很可能變成變革的契機!

2017是影視的資本小年,2018是災年!

影投人制片工場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