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膠東散文年選」趙愛萍:萊陽眾水記事

1

五龍河像一條逶迤的線,依偎在眾水纏綿著。因為有五龍河豐沛的水源滋養,這個小山村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灣一畔彷彿都透著靈氣。

2鯉魚灣

眾水村南有個“鯉魚灣”。當地流傳一段順口溜:“眾水村南李(鯉)家疃,有名無村沒人煙,胎肉魚仙子住大灣。”

關於這“鯉魚灣”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話說明朝,一個在北京旌旗街做工的院上人,持著一封為主人捎帶的家書,尋找眾水村南的李家疃。讓院上人困惑的是:眼前只看到一個霧濛濛的灣,一丁點兒村莊的跡象也沒有。院上人正百思不得其解時,從灣內神奇般地走出一個長髮髯須的老人,接過家書,熱情地邀請院上人去他家中小敘。老人的家中不是人間的景象所能描述的,設宴款待的餐桌上,也是珍饈美饌,應有盡有。

臨行之際,老人拿出一個盛著豆芽的竹簍贈與院上人,以示答謝。但是院上人嫌棄這贈送的薄禮,隨後陸續把它們丟棄在路上。回家之後,他驚奇的發現,遺落在竹簍內的幾顆豆芽變成了金豆芽。他禁不住把自己所遇的神奇之事,告訴了其他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猜疑。院上人又把他在主人家所看到的情景也述說出來:原來他的主人是條黑膚的彪形大漢。他每日吩咐院上人把家中的一口大水缸備滿水。翌日清晨,卻又會莫名的把缸內的水倒掉。每日如此。一日,院上人有意窺伺主人。天黑不久,只見主人寬衣解帶,進入缸內。??作響許久,從缸內現出一條黑色的大鯰魚,足有丈餘。這麼一經說,一切真相大白,原來李家疃是一個魚神仙們居住的一個灣。鑑於這個灣融匯入五龍河,而且五龍河的鯉魚名貴且有不枯竭之象,所以人們漸漸的把李家疃賦予了“鯉魚灣”這個美麗的名字。

眾水一些年紀尚長的老人提起“鯉魚灣”,他們就會如數家珍的給你講一些,猶似他們年齡一般長的關於“鯉魚灣”的故事??

一百四十年前,一眾水人去照旺莊集市賣杏。天黑回家時經過五龍河,他剛上岸,突然感覺腳下一鬆,像是有什麼東西沉入水底,他定睛仔細一看,倒吸一口冷氣,五龍河的河水咆哮,有七、八米那麼高,一隻碩大的烏龜在咆哮的河中,正緩緩潛入水下。眾水人萬分感激,自己莽撞過河,是神龜暗暗救了他一命。

五十年代,五龍河發大水,眾水人在家裡能清晰的聽到,水拍打“鯉魚灣”內的礁石,發出的“嗚嗚”響聲。人們紛紛跑去看水。從“鯉魚灣”內忽然躥出一個頭約十三、四公分粗的大龜,頭尾擺動捲起一兩丈高的浪頭,朝西北方向發出兩三聲似驢叫的吼聲。霎時,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頃刻從天而降;在那個年代有人曾用炸藥捕過魚,有的鯉魚一個高大的成年男人背在身上,它的尾巴都會拖著地面。近代萊陽魚種場曾在眾水養殖過鯉魚,他們相關的人員潛入水下,發現了兩個深不可測的大洞。更有玄乎的傳說:洞外有兩個怪異的大魚把守,洞內的魚進進出出,多得數不勝數。

但凡在眾水捕魚的人,都會遵循這樣一個規則:事先用漁網加一些材料做成魚柵,把“鯉魚灣”及它上游的“團灣”、下游的“長灣”歸攏起來。然後踩上用梧桐木或者其它漂浮力強的物件做成的筏子,持上最好有兩丈多高的魚叉,圍著魚柵細細地察看一圈。如果看到一條小白鯉魚,他們就會自動收網,打消這次捕魚計劃。因為根據捕魚人歷來的經驗,只要有這條小白鯉魚出現,即使你消耗再長的時間,也是枉費心思。好像小白鯉魚是家族派遣來看家護院的。它們也需要適時的保存家族的實力,捍衛家族的尊嚴。

在眾水人的心裡,“鯉魚灣”不僅僅是一個神奇的灣。眾水及它周邊村莊農田的用水,果林的用水及生活其它的用水都取之於五龍河,取之於“鯉魚灣”,它和五龍河共同哺育著眾水及周邊村莊的子民,見證著眾水人的喜怒哀樂。早已與眾水這片土地血濃於水了。

你有寬闊的胸懷像母親、像父親、像兄弟姊妹

你喜歡把眾水抱在你的搖籃聽一個嬰兒漸漸長大的哭聲和笑聲

你的靈和肉交融在五龍河裡哺育著眾水的子民

你流淌著眾水人山一樣的步伐響徹著眾水生命不老的神話

眾水人給你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鯉魚灣”

3老樹

眾水村內有一棵八百多年曆史的老槐樹。聽老人們講,萊陽人的祖先大多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下遷移過來的。他們懷著對故鄉深深的眷戀,把家鄉的槐樹苗插在新的家園,同時又是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寄予了一種美好的憧憬。這棵老槐樹表面的根系蜿蜒到五、六米長。歲月的侵蝕,老槐樹的樹身已開裂,體內幾乎掏空。每個袒露的皺褶裡都承載了塵埃。它像一個飽和了世事滄桑的老者,依舊淡然的吐新芽,開出滿樹馨香的花兒。舊枝退化,新枝繁衍。它和眾水人一起守護著腳下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眾水人像供奉神靈一樣的敬畏它。

你是生靈的一枚頑強的種子生至死盤踞在一塊土地上

你是一個記憶滄桑的老人你的軀體鏤刻著歲月的長河你的靈魂尊貴得枝繁葉茂

你是一個真實的生命有人說你疼痛時會流淌出血液像人類一樣的血液

在人類的世界你是一棵敬畏的老樹你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者更是一個自由行走的神

4“神仙椅”和“神仙炕”

沿著蜿蜒的山道,穿過一條條田壟,經過交錯的阡陌,上上下下又穿過幾塊面積不大的果林,在眾水宋修爭老人的帶路下,眾水人津津樂道的“神仙椅”和“神仙炕”,終於真實的出現在我的面前。

它們盤踞在眾水東北角邊緣的山上,孤立得有些險峻。五龍河在它不遠處的腳下,一日不停歇的流淌。

黑石是屬於眾水最堅硬的石頭,它們錯落有致的成就了傳說中的“神仙椅”和“神仙炕”。

傳說神仙們一日在一起下棋。一神仙面露喜色說:“這裡有塊地氣,能出一擔二斗芝麻粒的官數。”

眾水的五龍河東岸,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溝,溝的北面現在種植了一片加拿大樹。與“神仙椅”和“神仙炕”僅一條五龍河之隔相望。眾水人以前稱呼這裡為“康家”,因為明朝時,有康姓的人氏曾在這安過家落過戶。現在在這裡,我們還能尋到他們當年的生活遺蹟:一個幾百斤重的大石臼,靜靜地臥在一個歲月的大深坑裡。無聲地述說著過往的歷史。文革時,人們在這裡挖掘出了三層用青磚砌成的井型“站棺”墓冢,死者都是站立安葬,面向朝北,背對著溝。之所以會出現“站棺”這樣的奇異現象,都是因為地氣旺盛的緣故。現在的眾水人幾乎都把這管叫做“背溝塋”。傳說還有人在這裡發現過“狗頭金‘’。背溝塋”現在歸眾水北面的五龍村管轄。當地流傳一句諺語:“五龍的秀才多其驢”,說的是五龍村的一條衚衕養了五頭驢,卻不及七個秀才的數量多。雖然這句諺語聽起來有些不雅,但眾水人和眾水周邊地域的人都篤信是應驗了神仙們的吉言,這裡是風水寶地的地域。

聽老人們講,“神仙椅”上原來有個老人的石像坐在上面。如果蘆葦根一夜之間從“背溝塋”穿過五龍河底,繞在老人石像的脖子上,南方的地氣是無法比擬的。這個玄機被一個南方的風水先生看破,老人石像也無故失蹤。(也有人說是文革時,被人為破壞)至於老人石像何去何從,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沒有人去探其究竟了。有山、有水、有靈氣,神仙們在這裡安上了有椅有炕的家,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坐在“神仙椅”上,躺在“神仙炕”上,聽著凡間家常裡外的塵事,神仙的逍遙,飽覽閱盡。還何求之有?

坐在眾水的石頭上

是坐在神仙的家

有椅,有炕

端上五龍河的水

沏上眾水人的茶

一邊品茗,一邊和神仙

暢談眾水家裡的話

5眾水印象

眾水的地勢構造獨特,從北方看不到這個小山村的一點兒痕跡;從南方看似平原。五龍河北、東、南三面環繞著它。所以從韓格莊大橋下車,向東行,有一條約五里距離的蜿蜒水泥山道,是眾水村唯一進出的通道。

這個小山村至今還保留著純樸的自然面貌。當你踏上一塊塊古老的青石板,仰望著一面面滄桑的蕭牆,俯看一口口歷史的老井,凝視一棵棵匍匐在地,還有靈魂的老樹,撫摸著眾水人珍藏的千奇百怪的自然木雕,聞著山上自由開放的自然野花、野草散發的馨香時,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嘆造物主贈予給眾水的這些吉祥的神?。眾水人的喜怒哀樂,都融化在山水賦予的靈氣裡!

我走出眾水唯一的一條山道

用公交卡做為城市的一種標誌

坐上公交車

我和許多人一樣又要鑽進城市的籠子

我們的目光漸漸變得木然、機械、世故

我的一顆靈魂應該留在

眾水的山和水裡

留在一個在雨中攀向山的高處

為我摘下一個野果的耄耋老人那裡

留在一個老人

細細為我講解眾水的丁香、楸樹……

還有我說不出名的一些自然生命

恣意生長的一個老的院落裡

留在我離開眾水

回頭看著一個送別我的,孤獨的老人

漸漸消失的身影

帶著這些印象

我成了城市的眾水人

「胶东散文年选」赵爱萍:莱阳众水记事

趙愛萍,1971年生人。萊陽市作協會員。也是重慶二月文學社會員。近年來文字出現在全國多家文學論壇和文學網站。其中一些文字刊發在《二月文學》《雪蓮詩刊》《當代中國散文精選》《詩城》等刊物,《夏的進程》2014年被《江山文學網》典藏。寫作觀:寫作是人生的閱歷和生活悲憫的積累。秉承中國文脈行文,高雅行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