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把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人民分開正確嗎?

段寶君


自欺欺人

現在我們總說日本是什麼右翼政府,什麼安倍對中國不友好了......問題是人家日本是民選政府,知道什麼是民選政府不?他的政府和領導人是老百姓選出來的。都是左翼的老百姓能選出個右翼政府來?都是對中國友好的老百姓能選出個敵視中國的首相來?咱們國家某些人能不能長點兒心?能不能不這麼掩耳盜鈴?他肯定是左翼的老百姓佔多數,才能選出左翼的政府。敵視中國的老百姓佔多數,才能選出敵視中國的首相。這邏輯比一加一難嗎?

日本的老百姓是善良的,只是某些野心家、政客是壞蛋。說這話,你就是毒奶粉喝多了。要把善良的日本群眾和日本一小撮壞人區別來看......不是?我們長春這假疫苗勁兒挺大吧?是不是從小打的?

軍國主義和日本人民也是這個道理。人民是土壤,沒有人民軍國主義的土壤,你不可能長出軍國主義政府、軍隊的樹苗。

按照某些人的邏輯,一群善良的日本人民,某明奇妙的就蹦出來幾個害群之馬、軍國主義狂熱分子。這是說不通的。

其實這終究是個概率問題。

發動戰爭前,必然是在日本的民眾中,嚮往侵略中國的人佔大多數。這是一切問題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他的政府官員、軍校學員、將領,嚮往侵略中國的人才會佔大多數。因為他的政府官員是民間擢升上去的,軍校學員是年輕人考進去的,將領也是小學生一步步爬上去的,這些人都曾經是:老百姓。

1,日本的老百姓是善良的,軍國主義分子是石頭裡蹦出來的。

2,有日本老百姓嚮往侵略的土壤,經過提煉昇華,形成了軍國主義。

大家看看,哪條更符合邏輯?

實際上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是不錯的。仇視日本人的潮流是在90年代開始的。這個問題又大了,咱們就不展開了。198幾年的時候,咱們國家窮,那時候日本的經濟援助,說實話,不賴。咱們中國人是講志氣的,但畢竟拿人家手短,所以嘛,出於宣傳和某些需要,就特意把日本的軍國主義和日本民眾做了區分。你侵略過我,現在我還拿你錢,大家怎麼都得有個臺階下。

所以說,把善良的日本民眾和萬惡的軍國主義區分開,那是特定需要,宣傳口號。咱們自己人關起門來講:這話你咋能信呢?

我建議大家一定要看看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裡面有這樣一段:

日本全國號召建設海軍,買軍艦,跟北洋水師決戰。日本天皇每天只吃一個飯糰。全國軍民更是全力貢獻。有一個女孩,為了捐款,去紅燈區做了妓女。然後每天把她賺的錢極其神聖的放到捐款箱裡。最後,她給在海軍的情人的信裡是這樣寫到:為了海軍,我沒能把貞操留給你,十分的抱歉。你現在為了帝國海軍出征,就去奪取30箇中國女人的貞操作為補償吧。

記住了,這才是日本、善良的、老百姓。


銳度何老師


如果因為有中國人做了漢奸或者成了腐敗分子,所以就能看中國人都是漢奸或者腐敗分子嗎?

如果因為某一個家庭中有人犯罪,所以就能看這一家人都是罪犯嗎?

如果不能,那麼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是不是要把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人民分開的問題。

這是常識。再說事實。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處理對日關係一直也是這麼做的,嚴格區分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人民。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中日關係當年能夠實現正常化,通過增進民間交往來推動官方外交關係建立就是關鍵因素之一。

此後的中日關係雖然波折不斷,但民間往來的動力從來都很足。即便在自日本所謂“釣魚島國有化”之後,中日間的高層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尤其是國家主要領導人層面的正式訪問已經中斷了有六年多之久,而雙方的民間交往從來沒有完全中斷過,哪怕是在最艱難的時候。

這不僅是因為兩國尋求各自國家發展有強烈的現實需求,也是兩國避免歷史重演所必須要跨國的坎。而且,從最基本的人性訴求和社會發展來說,歷史需要銘記,但仇恨最終只能輕放。要不然,中日間就永遠不用交往了,一直處於互相報仇的狀態就好了。

現如今,中日關係正處於積極升溫的態勢,領導人之間的正式訪問也有望重啟。但不得不說,雖然中日關係已經進入了21世紀,可兩國民眾中,還有不少人的思維停留在上世紀的戰爭時期。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能正確地區分日本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


涵一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近代化改革,在物質層面大力工業化的同時,在意識形態體系上卻選擇了軍國主義,給亞洲各國帶來巨大災難,最終也使自己陷於毀滅。只是,為什麼日本滑向擇軍國主義的魔窟呢?

這得從工業時代,日本的地緣政治格局來分析:

工業文明遠勝於農耕文明的征服自然能力,大幅削弱了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這種變化,使日本不得不面對海上而來的巨大外部威脅——這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過的。

近代的世界各國,普遍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西方列強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搶佔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世界浪潮。

面對攜工業文明之勢洶洶而來的西方列強,哪怕是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在深陷農耕泥沼的情況下都難以應對,日本這種地緣實力有限的彈丸小邦,想維護主權獨立的更是十分艱難。工業化轉型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實現工業化轉型?日本首先要做的就是中央集權。

在雲石君看來,中央集權對日本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可以最大限度的集中內部資源,以抵禦外部的衝擊——古代中國便採用這種體制,以應對來自蒙古高原的強大遊牧武裝威脅;第二,權力的集中,意味著各地區之間政治藩籬的消除,這為大規模工業化的開展提供了基本的社會條件——對於日本這樣一個諸侯割據,四分五裂的國家而言,這一點顯得至關重要。

在亡國陰影的籠罩下,日本精英階層開始了行動。

首先登場的是倒幕戰爭,而發動這場“革命”戰爭的,則是位於西南部九州島上及周邊地區的四強藩——長州、薩摩、肥前、土佐。

鑑於德川幕府的封建政治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日本近代化轉型的迫切需要,所以它的倒臺是必然的。只不過出手的卻是西南四藩,這裡面倒頗有些文章。而這裡,也就涉及到雲石君在上一節《地緣政治25:古代日本為何四分五裂》一文中所介紹到的古代日本三大地緣政治板塊之一——泛九州地區。

泛九州地區地處日本本土西南,與日本的關東、關西兩大地緣核心均相隔較遠,反倒與中國核心區以及朝鮮半島比較接近,這種特殊的區位優勢,使它得以較充分的承接華夏等外來先進文明的輻射,從而獲得實力的增長。而這種實力,與其偏居一隅的地緣位置結合到一起,又反過來使它成為日本內部最“不服王化”的地區之一。

時至近代,雖然華夏文明業已衰落,不過從南方飄揚而來的歐洲文明,卻又填補了華夏文明的位置,所以紮根於此的西南諸侯依然實力強勁,對外部世界出現的變化也瞭解的更為詳細,所以成為倒幕的中堅力量。

德川幕府早已是昨日黃花,外不能抵禦列強,內無法壓制諸藩,很快便在倒幕軍的打擊下垮臺。在倒幕勢力的擁護下,明治天皇重掌大權。

在掌握政權後,明治天皇和維新力量迅速開始實行中央集權,並大力推行工業化。

中央集權和工業化,是日本拯救國運,乃至做大做強的不二之選。而隨著一系列維新政策的推行,日本內部的地緣格局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全新的本州地緣板塊快速形成並壯大。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必然的結果。在上一節《地緣政治25:古代日本為何四分五裂》一文中,雲石君已經說過:農耕文明條件下,由於日本內部地緣結構支離破碎,無法形成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核心地緣板塊,所以造成政治上的四分五裂。

但隨著工業文明到來,鐵路和近代馬路的出現和普及,大幅增強了陸上各地緣板塊的地緣關係。相對於中俄這種國家,日本的山水地形並不是太複雜,憑藉鐵路和馬路的力量,日本完全可以將原本相對獨立的各次級地緣板塊連接起來。

尤其是關西、濃尾、關東三大平原,位於本州島中部,直線距離並不遙遠。在農耕時代時,限於文明發展水平,三者間的山川或可形成較強的地緣屏障,拉大了它們彼此間的地緣距離。但當人類進入到工業時代後,本州島上的那些許山丘,其阻斷作用就被大幅削弱。藉助鐵路、公路、輪船等近代交通設施和工具,三者的地緣關係可以得到極大加強,發展到最後,三者整合成為全新的本州核心地緣板塊。

本州核心區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關東、關西、泛九州三足鼎立的地緣政治格局。本州核心板塊不僅規模更加龐大,而且由於這一核心區主要為沿海低地平原,更適合工業發展,所以隨著工業化的啟動,它迅速拉開了與其它次級板塊的等級差距。

一個位居領土中部的超強地緣板塊的產生,意味著日本的中央權力可以以此為依託,壓制其它邊緣勢力。這從地緣角度上為日本的中央集權提供了巨大支持,是這一嶄新政體能夠站穩腳跟的根本原因。

只不過,這種地緣格局的改變,意味著泛九州地區的相對衰落。

這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泛九州地區的地緣實力本就不是太強,之前不過是憑藉著與外部接觸的優勢,才得以跟關東、關西兩大板塊分庭抗禮。隨著日本的開放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泛九州地區的外貿樞紐地位逐步喪失,先發優勢迅速被填平,而關東、關西卻在工業力量的推動下整合成為一體。當強大的本州核心區出現後,泛九州板塊淪為本州附庸也就不可避免了。

可是泛九州勢力不能接受這種局面!畢竟他們可是倒幕運動的發起方和主力軍,日本能夠中央集權,全賴他們當年的振臂一擊!

可現實就是如此冷酷無情!雖然憑著倒幕大大功,泛九州勢力在早期明治政府中佔據了重要位置。但隨著本州地緣板塊的興起,以此為根基的當地勢力迅速崛起,而以泛九州地區為根基的舊日功臣則因實力不濟,而日趨邊緣化,這引發了這些舊人的強烈不滿。當二者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衝突的爆發就勢所必然——這就是日本維新史上著名的西南戰爭。

在被邊緣化後,以倒幕英雄西鄉隆盛為代表的泛九州勢力退出明治政府,糾集西南部薩摩等藩的武士,與政府的新軍武裝對抗。最後,憑藉本州的強大實力,中央政府贏得勝利,西鄉隆盛自殺。

在這裡,雲石君多嘮叨幾句:後世的歷史學家,通常把這場戰爭定性為日本新興資本主義勢力與傳統封建武士的衝突。這種理解自然也沒錯,但究其本質,其實也是泛九州板塊與本州核心區的地緣衝突。

文明形態的質變,使本州核心區的地緣實力大幅抬升,他們成為這場日本工業革命的最大受益方,所以本州地緣勢力得以較快轉型,從而更多的以新式資本主義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

而泛九州地區受限於較小的體量和多山少平原的地緣條件,在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嚴重落後,當地勢力自然也就更多的保持了傳統的封建武士面貌。在工業文明條件下,本州地緣板塊在體量和質量上都獲得了大幅提升,獲得了壓制各方的絕對優勢,以泛九州為代表的邊緣地緣板塊,就再也無法像古代那樣割據自雄。

西南戰爭的勝利,標誌著日本最後的地方勢力被消滅,中央集權大功告成。日本工業化的內部阻礙得以消除。

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的危機就消除了。畢竟日本只是一個領土狹小,資源匱乏的弱小島國。就算把地緣實力充分變現,也依然無法跟列強抗衡,變身強國更是白日做夢。所以,無論是保衛國家免受侵襲,還是做強做大參與國際競爭,日本都必須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在文化上推崇無力的同時,行動中開始對外擴張。

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是軍國主義得以形成的社會基礎。

可話又說回來,近代的這幫子列強,哪家不符合這兩項標準?

軍國主義的定義,是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經、文等各個方面都服務於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縱觀近代列強,並不是每家都達到這種程度——比如,英法美三強就沒有。

那怎麼日本最後就搞成了軍國主義呢?

時也!勢也!

勢很好理解。日本就那麼大點地盤,又資源匱乏。在家底有限的情況下,唯有大力推行軍國主義,才能夠把國家資源最大限度的集中到軍事方面。

而所謂時,則是日本時運不濟。日本轉型時已是19世紀後半頁,地球上稍微像樣點的地盤,要麼已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要麼也被他們虎視眈眈。日本這種後發小國,不在軍事投入程度上投入血本,是爭不過這些老牌列強的。

甚至想搶中國都不容易。雖然當時大清朝已經衰落的不成樣子,但好歹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只有拿出全部家業發展軍事,才有可能抵消中國龐大體量帶來的規模優勢。

綜上所述,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軍國主義是日本生存發展的僅有選擇。在釐清了這一層之後,日本毫不猶豫的投入了軍國主義的懷抱。

有了軍國主義的加持,日本終於獲得了自保跟擴張的本錢。

而換個角度,鑑於軍國主義極端泯滅人性,把民眾利益剝削到極致;所以日本也必須極力對外擴張,用擴張奪得的大量利益來平息內部的不滿,才能使這一體制得以長期維持下去。

當國家和民眾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對外搶劫來擺平時,日本的擴張也就順理成章了。

大日本帝國的擴張史,中國人基本上都非常熟悉。只不過,日本為何會選擇侵略中國?它又憑什麼能擊敗清朝和沙俄?日本為何可以在一戰中獲利甚豐?又為何會跟美國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在二戰中被美國徹底摧毀?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地緣政治29:日本主導東亞的夢想為什麼註定會失敗》一文中繼續解讀。

注: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29:日本系列之第3部分。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雲石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文章。


雲石君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長久以來,將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人民分開對待完全被看作是一種外交辭令,除此以外,可以說沒有任何用處,因為我們在抗日戰爭中感受到了日本人太多的敵意,太多的反人性,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什麼軍國主義能夠涵蓋的範圍,所以,這種區分對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但我們也不會因為感情而去矇蔽了智商,不去分析日本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真正的構成,相反,我們很喜歡研究這個潛在的或歷史的敵人,下面,就由我來分析一下軍國主義和日本人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聯繫與存在吧。

一,對於日本人來說,任何思想都可以附著在他們身上,也可以迅速剝離。日本的文化都是外來的,古代取自中國大唐,近代取自歐洲。他好像是個伸縮性很強的國家,這與他們民族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二戰結束後,美國人佔領日本,他們見到的日本人除了對他們點頭哈腰之外,幾乎什麼也不會,你很難想象這幫人和幾個月前在太平洋小島上與美軍浴血奮戰的那群人是同一個民族。軍國主義好似隨著戰爭結束就蕩然無存了,它好像變成了歷史詞彙。從這裡看軍國主義更像日本人的一種思想工具,而並非日本人本身。



二,日本的地理位置影響了日本人的認知與認識。日本就是四個小島組成,平原甚少,耕地不足,人口又比較稠密,島下資源匱乏,可以說要什麼什麼沒有,無論是做農業國家還是工業國家,他都很不夠格,如果只守著這幾個小島過日子,日子就會過得很不好,侵略,佔領鄰國好似就成了上天給他們安排好的道路一樣,有沒有軍國主義他們都一樣會幹,比如歷史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這叫什麼人主義呢?實際上,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國內土地太少,不夠用來分封,所以只有侵略一途。



三,日本人把聰明用到了正地方上。你很難想象日本這樣一個各方面都很差勁的國家怎麼成為亞洲霍亂的根源的,他又是如何能成為我們中國這種大國的勁敵的?觀察周邊,就連菲律賓比他的條件都不差,更別說別的國家,但日本卻崛起了,我們不得不說日本人有鑽研的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心境。就拿圓珠筆芯的發明來說,就可以窺見日本人的這種精神。他們很會學習比他們先進的東西,然後超越這些東西,這是他們近代工業化迅速成功的保證。而工業化的成功自然奠定了向外侵略的基礎,軍國主義自然的就落戶到日本人身上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軍國主義和日本人並非與生俱來就糾纏在一起無法區分的,事實上是日本諸多的條件逢迎了軍國主義可以可以成長的環境,只要時機合適,日本必定重燃這種思想,關鍵的問題就得有人約束著他們,讓他們沿著非軍國主義道路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國家時刻要強大,讓日本不要產生錯誤認識,則軍國主義在日本就失去意義,也就不用與日本人民去區分了。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如果要說這句話不正確的話,是不是要把日本軍國主義等同於日本人民?所以很顯然,不能用軍國主義替代日本人民,因而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就如同不能用納粹來等同於德國人民一樣。

人民是一個統一的概念,和集體的概念,基本含義類似一個族群的概念。這個詞基本上是個中性甚至帶有一些政治上中立的含義。它並不指代一個一個群裡中的個體,只是一個群體性的稱謂。因而不能說一個人民,或者人民中的某個人。

作為群體和集體以及統一的概念的話,人民通常不會產生任何政治問題的,這就如同國家、民族的概念一樣,基本上不帶有特別明顯的感情色彩。比如,說一個民族很壞,顯然不客觀;說一個國家特別好,也不具有真實的客觀性。


因為國家、民族、人民都是由具體的人或單位組成的,它的好壞是裡面內部具體的人和單位的博弈組成的,有好人壞人,好的單位活動也有壞的單位活動。好壞中和以及平衡來看,這樣的詞基本上就是中性客觀的代名詞。

而軍國主義、納粹主義等則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是一個群體中最危險和最有問題的一部分人組成的一個集體或者一種極端的意識形態。顯然這與人民中性的概念是不能混為一談的。這是從語義的邏輯上分析雙方不具有一致性。無論是說日本還是說德國,對任何國家和民族都如此。

當然不排除人民中的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些人是納粹主義或者軍國主義,但不能因此說整個人民的範疇都有問題。


木春山談天下


不完全正確!大家知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日本民眾推動的,節衣縮食支持海軍,將大清北洋艦隊擊敗於黃海。大舉進攻中國大陸時,又是節衣縮食,加班加點,瘋狂支持戰爭!當日軍每攻下中國一個地方或一座城池,他們會歡呼慶祝,卻不管是建立在別國民眾成千上萬屍骨之上的!所以,世界別的國家的民眾可以劃分,但日本不能!!!


夢中想著你211620873


可以說發動戰爭的是日本天皇、政府、軍隊權力層,普通民眾無權決定。

從這點來說,責任上是應該有區別。

此外,戰爭確實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受傷害的確實也有日本民眾。

但是,完全分開是機械的,理想化。

當雪崩發生,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還要看民眾的態度。

眾所周知,日本民族服從命令,甚至盲從,習慣於把思考的事交給上級,交給權利部門,所以也特別容易被煽動起來。侵華戰爭也是這樣,民眾狂熱的投入。

他們自己所自豪的國民性就是把個人和國家的命運捆在一起,發自內心的投入。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勝利,強化了他們的信心。

另外他們也確實從此前的一次次對外戰爭中享受到了帶來的好處。

所以,要說他們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不過是受害於不幸戰敗。

而且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們的寬容並沒有讓他們集體的反思悔恨,從政府到人民,對歷史的態度如此,日本拍攝的那些紀錄片也如此,清楚說明說明,他們所反思的只是為什麼會戰敗而不是發動戰爭的罪惡。

這更加重了這個所謂區分民眾與軍國主義的悲觀判斷。


雪天雪晴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應該考慮這個提法的歷史語境。簡單講,當時這麼提就是為了緩和兩國關係,以求儘快恢復兩國邦交,而且以此體現了我中華民族“以德報怨”的寬廣胸襟和建交的誠意。所以不難看出,這種“二分法”既有希望兩國冰釋前嫌的友好一面,也有實現外交目的的功利性一面。在新中國建立不久,外交上受蘇聯威脅同時又被西方孤立的背景下,這種提法當然符合國家的外交策略和根本利益,所以當然也是“正確”的。

不過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說的是戰爭責任問題。所以我們還得換個角度就事論事地談。將軍國主義和一般國民區分開來的邏輯是,侵犯中華領土,犯下累累罪行的是一小撮日本法西斯,而普通日本百姓則是被蠱惑煽動的無辜群體。但不要忘記,“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幫兇”。我從不願以最壞的惡意揣測日本百姓的天性,被軍國主義者蠱惑煽動想必也一定是事實。可這種被蠱惑被煽動肯定不是從總動員法令頒佈後才有的,而是從九一八事變時就有了,是從一戰後侵佔山東時就有了,是從火燒圓明園時就有了,是從日俄戰爭、甲午戰爭時就有了,是從高層制定大陸政策時就有了。時間一下往回推了半個世紀,這是幾代人已經固定下來的東西了。反過來想,如果當時百姓沒有和侵略者上下一心,又怎麼會有“一億國民總玉碎”的說法呢?所以,侵華之罪,日本人人有之,沒有受到軍事法庭的懲罰並不意味著沒有罪責,被原諒的罪過也不意味著可以被輕易忘卻。


東瀛遊俠


取決於你做如此文化分析的目的是什麼。做生意、搞邦交當然要分開統治階層和百姓。但是,就研究意識形態、做國際戰略、搞備戰國防而言,軍國主義精英和平民階層是分不開的一個文化、政治、軍事整體,沒有平民的全力支持,軍國主義一事無成。

世上每個文化群體都有從眾心理,但從眾、順從、服從是日本文化自認的一大美德,如果不是他們的最崇尚美德的話,這也是日本文化不同於世界任何其他文化的一個特質。無條件效忠天皇、無條件服從長官,日本人把忠誠、服從仰信為成功取勝、富國強民的信念、鐵律,這也正是日本人給國人以遵紀守法、素質高的深刻印象、錯解。

研究文化,在倫理上看別人猶如在鏡子裡面看自己。學界對日本文化的另一個歷史誤解就是認為它是個中國文化的子文化,或者明治維新前日本一直在學中國文化。事實上,一個簡單的追問即可打破這種文化認知的幼稚:說說他們學到了什麼?


Lauzi


當時社會一體化,時刻準備一億人玉碎,日本社會就沒有脫離軍國主義的人民。日本軍國主義植根於日本人民,領導在日本天皇,執行在日本軍人,對周邊進心了殘酷的軍事侵略,是日本的國民性質所決定的,可以說日本二戰時期的所作所為都是全體景象,沒有什麼人是獨立於戰爭之外。所以說原子彈下無冤魂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對於日本社會的緊密性,我們要時刻警惕,防止日社會的再度軍國主義化,有必要敲打一下,但可以說作用不大,日本走向軍國主義是必然的,這是日本人民的性格所決定的,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拿槍的拿槍,慰安的慰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