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晚清黑色幽默,光緒竟在外國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小報紙引來大官司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1896年6月) , 《蘇報》誕生在上海公共租界,創辦者胡璋是清末著名的畫家。《蘇報》 開始只是一份格調低下的小報,甚至常以黃色新聞招徠讀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冬,因為經營不善,胡璋將《蘇報》轉手賣給了陳範。陳範原來是江西知縣,因在任上改除弊俗,被革官罷職,閒居上海。當時距離百日維新的失敗僅有幾個月的時間,但陳範接手《蘇報》後,不懼艱險,在報紙上繼續鼓吹變法維新,靠著這樣一股勁頭。他把《蘇報》辦成了上海五大中文日報之一 。
晚清黑色幽默,光緒竟在外國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蘇報》以其犀利的筆鋒、大膽的言論贏得了大批的讀者,吸引了一批著名的民主人士如章太炎、蔡元培等為其撰稿。光緒二十九年(1903) 5月,鄒容宣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革命軍》在上海出版,《蘇報》發表章太炎的文章,稱讚《革命軍》是震撼社會的雷霆之聲。6月29日, 《蘇報》又在頭版顯著位置刊出節選自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的《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係》,極力讚揚革命,作者在文章中竟然直呼光緒之名:“載恬小丑, 未辨菽麥。”報紙一經出版,一時間, 上海全城轟動。 清朝皇室得知後憤恨不已,認為《蘇報》的行為等同於大逆,必須嚴懲。
晚清黑色幽默,光緒竟在外國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晚清黑色幽默,光緒竟在外國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但是《蘇報》最初是以創辦者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駒悅名義註冊的,掛的是“日商”牌子,報館地址更是在租界這個“國中之國”裡面,清廷金拿它無可奈何。江蘇巡撫恩壽發文命令上海道袁樹勳照會各國領事,要逮捕蔡元培、陳範、章太炎、吳稚暉等人,但是被租界當局拒絕了。恩壽只好勾結美國領事館,最後和各國領事達成協議:“所拘之人,須在租界由中外官員會審。如果有罪,亦在租界之內懲辦。”

6月30日章太炎等被捕,7月1日鄒容主動投案。清政府委託律師指控《蘇報》和章太炎、鄒容等“故意汙衊今上, 誹詆政府,大逆不道”。章太炎、鄒容被馬車送到巡捕房時,事情已經傳得滿城風雨,很多上海市民都前來圍觀。章太炎在車上看到這種情景,還輕鬆地作詩一首:“ 風吹枷鎖滿城香,街市爭看員外郎。”

皇帝告百姓

《蘇報》案發之後,多次開庭。 在7月21日的第二次庭審時,被告律師博易對於原告的身份提出異議: “現在原告究竟是什麼人?政府?還是江蘇巡撫?上海道臺?本律師無從知悉。”原告只好承認是奉旨辦理。博易嘲笑道: “以堂堂中國政府,把自己的臣民告上低級法庭,這真是可笑之極!屬下的法院怎麼能夠來判決政府呢?” 原告羞愧難當,無言以對。

在審訊的過程中,清政府一直想把犯案的人員引渡到租界以外自己審判,但都被租界當局拒絕了。之後他們甚至不惜以出賣滬寧路權為交換條件, 只求把章、鄒等人引渡到手,殺一儆百。在這樣的誘惑之下,法、俄、德、美等國公使終於鬆口表示贊成引渡。就在這個關鍵時刻,7月31日.記者沈克誠因為披露《中俄密約》的消息,在北京被清政府的官吏害死。這個事件被報道出來之後世界震驚。8月5日, 英國首相向英國駐華公使直接發出了“現在《蘇報》案涉案之人,不能交與中方審判”的訓令。到9月10日,清廷最終放棄了引渡人犯的努力。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1903年12月初), 租界繼續開庭審理。涉案人員程吉甫、錢寶仁、 陳仲舞、龍積之陸續被無罪釋放。但由於清政府的堅 持,次年5月21日,法庭終於宣判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監禁二年,“期滿驅逐出境,不準逗留租界”。被關押一年之後, 鄒容不堪獄中的折磨,因病去世,年僅20歲。章太炎則於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八日(1906年6月29 日)刑滿出獄,在出獄的當天就登上了開往日本的客輪。

《蘇報》最終以章太炎等人的勝利而告終,清朝皇帝在外國人的法庭上控告自己的人民,最終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