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晚清黑色幽默,光绪竟在外国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小报纸引来大官司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1896年6月) , 《苏报》诞生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者胡璋是清末著名的画家。《苏报》 开始只是一份格调低下的小报,甚至常以黄色新闻招徕读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冬,因为经营不善,胡璋将《苏报》转手卖给了陈范。陈范原来是江西知县,因在任上改除弊俗,被革官罢职,闲居上海。当时距离百日维新的失败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但陈范接手《苏报》后,不惧艰险,在报纸上继续鼓吹变法维新,靠着这样一股劲头。他把《苏报》办成了上海五大中文日报之一 。
晚清黑色幽默,光绪竟在外国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苏报》以其犀利的笔锋、大胆的言论赢得了大批的读者,吸引了一批著名的民主人士如章太炎、蔡元培等为其撰稿。光绪二十九年(1903) 5月,邹容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章太炎的文章,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6月29日, 《苏报》又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节选自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极力赞扬革命,作者在文章中竟然直呼光绪之名:“载恬小丑, 未辨菽麦。”报纸一经出版,一时间, 上海全城轰动。 清朝皇室得知后愤恨不已,认为《苏报》的行为等同于大逆,必须严惩。
晚清黑色幽默,光绪竟在外国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晚清黑色幽默,光绪竟在外国人的法庭控告自己的人民

但是《苏报》最初是以创办者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名义注册的,挂的是“日商”牌子,报馆地址更是在租界这个“国中之国”里面,清廷金拿它无可奈何。江苏巡抚恩寿发文命令上海道袁树勋照会各国领事,要逮捕蔡元培、陈范、章太炎、吴稚晖等人,但是被租界当局拒绝了。恩寿只好勾结美国领事馆,最后和各国领事达成协议:“所拘之人,须在租界由中外官员会审。如果有罪,亦在租界之内惩办。”

6月30日章太炎等被捕,7月1日邹容主动投案。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太炎、邹容等“故意污蔑今上, 诽诋政府,大逆不道”。章太炎、邹容被马车送到巡捕房时,事情已经传得满城风雨,很多上海市民都前来围观。章太炎在车上看到这种情景,还轻松地作诗一首:“ 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

皇帝告百姓

《苏报》案发之后,多次开庭。 在7月21日的第二次庭审时,被告律师博易对于原告的身份提出异议: “现在原告究竟是什么人?政府?还是江苏巡抚?上海道台?本律师无从知悉。”原告只好承认是奉旨办理。博易嘲笑道: “以堂堂中国政府,把自己的臣民告上低级法庭,这真是可笑之极!属下的法院怎么能够来判决政府呢?” 原告羞愧难当,无言以对。

在审讯的过程中,清政府一直想把犯案的人员引渡到租界以外自己审判,但都被租界当局拒绝了。之后他们甚至不惜以出卖沪宁路权为交换条件, 只求把章、邹等人引渡到手,杀一儆百。在这样的诱惑之下,法、俄、德、美等国公使终于松口表示赞成引渡。就在这个关键时刻,7月31日.记者沈克诚因为披露《中俄密约》的消息,在北京被清政府的官吏害死。这个事件被报道出来之后世界震惊。8月5日, 英国首相向英国驻华公使直接发出了“现在《苏报》案涉案之人,不能交与中方审判”的训令。到9月10日,清廷最终放弃了引渡人犯的努力。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3年12月初), 租界继续开庭审理。涉案人员程吉甫、钱宝仁、 陈仲舞、龙积之陆续被无罪释放。但由于清政府的坚 持,次年5月21日,法庭终于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期满驱逐出境,不准逗留租界”。被关押一年之后, 邹容不堪狱中的折磨,因病去世,年仅20岁。章太炎则于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八日(1906年6月29 日)刑满出狱,在出狱的当天就登上了开往日本的客轮。

《苏报》最终以章太炎等人的胜利而告终,清朝皇帝在外国人的法庭上控告自己的人民,最终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