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龍凱鋒: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戰敗給我們三點戰略啟示

秦趙長平之戰,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戰爭。此戰之所以著名,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趙括紙上談兵,導致身死國弱,淪為後世的笑柄。二是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世所罕見。所以談起秦趙長平之戰,大家都比較熟悉。那麼,作為後人,我們該從秦趙長平之戰中,得到什麼戰略啟示呢?

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趙國戰敗,至少可以總結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趙王戰略指導思想混亂,導致戰略決心動搖。二是趙王沒有表示出秦趙決戰的堅定決心,導致伐交失敗。三是趙王臨陣換帥,導致伐兵失敗。

龍凱鋒: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戰敗給我們三點戰略啟示

一、趙國失敗原因之一:秦趙長平之戰戰略相持階段,秦王不惜一切決心滅趙,趙王卻妥協求和。

長平之戰源於韓國的上黨郡,韓國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但上黨郡守馮亭為了將秦國進攻的矛頭指向趙國,以減輕韓國所受的壓力,於是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請趙國發兵佔領上黨郡十七個城邑。在接不接受上黨郡的問題上,趙國分成兩派:一派不贊成收上黨郡,認為秦強趙弱,不可爭鋒。一派贊成收上黨郡。從戰略上講,如果秦國得了上黨郡,將可以從西、北、南三面夾擊趙國都城邯鄲,對趙國極為不利。所以趙王決定接受上黨郡。

秦王決定以此進攻趙國,並攻佔上黨郡,將趙軍逼迫到長平。趙國將領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疲憊秦軍。由此,秦趙兩軍形成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相持階段,比的是決心和意志,同時比的也是伐交,看誰能夠獲得本國系統外的力量支持,誰的勝算就大。

秦王的戰略目標和指導思想非常清晰,戰略決心和意志非常堅定,因為秦國接受上黨郡的目的就是為滅趙打下基礎,滅趙而統一天下的決心不動搖。所以在秦趙長平之戰的戰略相持階段,雖然秦國消耗巨大,但秦王一直在進行全國動員,源源不斷將補充的軍力暗中調配到長平,與趙國決戰。

反觀趙王接受上黨郡,只是為了爭利,為了對邯鄲更好地戰略防禦。趙王沒有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和指導思想,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志,其戰略目標僅僅是自保,做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否則趙王也不會支持燕國滅齊,因為齊秦都稱帝爭霸,滅齊之後,秦國很快將趙國列為最大對手。趙王面對秦趙長平相持階段的消耗巨大,心中有了妥協求和念頭,也沒有進行全國戰略動員,在秦王和趙王的決心意志對比上,趙王就已經敗了,稍微戰場不利就喪失決心,主動妥協求和。​

二、趙國失敗原因之二:趙王沒有堅定與秦決戰的決心,導致趙國伐交失敗,無盟友支援。

在秦趙長平之戰相持階段,秦趙都展開了伐交行動,因為只有伐交,才能增加各自的勝算。為了長平之戰的決戰中獲勝,達到滅趙的目的,秦王展開了伐交,防止趙國聯合楚國、齊國、魏國,迫使秦國退兵。趙王一方面派使臣向秦國妥協議和,一方面向楚齊魏等國求援。

秦趙戰略相持階段,秦王為了取勝,用了三招:一是麻痺趙國。熱情接待趙國的使臣,對各國展示秦趙有議和意向,打消了其他各國助趙的意圖和決心,同時給了趙王求和幻想。二是賄賂魏國。暗中將韓國的垣雍(今河南原陽縣西)割讓給魏國,誘使魏國不出兵救趙;齊楚本就懼怕秦國,紛紛疏遠趙國,使趙國孤立無援。三是施離間計。秦相范雎派人攜千金到邯鄲活動趙王左右權臣,散佈謠言“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中計,更加對廉頗不滿,終於下了臨陣換帥的決心,用趙括替代廉頗,以實現其擊敗秦軍,佔據上黨郡的戰略意圖。

龍凱鋒: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戰敗給我們三點戰略啟示

三、趙國失敗原因之三:趙王因戰略決心動搖,臨陣換帥,導致伐兵失敗。

秦王一直在堅定與趙決戰的戰略決心不動搖,同時用了三招,既麻痺了趙國,孤立了趙國,離間了趙軍統帥廉頗,同時秦王不斷進行全國動員,增兵長平決戰, 秘密起用戰神白起為統帥,誘使趙軍出擊。

反觀趙王,在秦趙長平之戰的戰略相持階段,趙王先是主動妥協議和,向秦國示弱;在求和無用的情況下,臨陣換帥,用趙括替換廉頗為帥;同時指示趙括落實收復上黨郡的戰略意圖,長平都守不住,何談反攻收上黨郡?趙王臨陣換帥,不顧戰場客觀形勢變化,錯誤堅持奪取上黨郡的戰略意圖,導致趙括輕率出擊,最後使趙國幾十萬大軍被困投降,被坑殺四十餘萬,僅放會二百多年幼士兵,從此趙國國力衰落,失去與秦國一爭天下的資格。

從秦趙兵力對比上來看,相差無幾。因為趙國是本土防禦作戰,有大後方做支撐。如果趙王堅持任用廉頗為將,信任廉頗,只要耗住秦國,同時許以好處給其他國家,就能聯合楚、齊、魏、燕等國,從其他方面對秦國進行攻擊分兵,迫使秦軍退卻。畢竟趙軍在長平以逸待勞,秦軍勞師遠襲,利在速戰。至少能確保趙國不敗。如果趙國不敗,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就會延緩很多年。

龍凱鋒: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戰敗給我們三點戰略啟示

我一直在想:趙王為什麼信趙括甚於廉頗呢?個人認為在三個原因:一是趙括之父趙奢,是趙國唯一一個完勝打敗秦軍的將領。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加上趙括熟讀兵書,讓趙王認為是優秀軍事人才,這也是趙王冒險用趙括意圖出奇制勝的重要原因。二是趙王對秦王滅趙決心意志不清楚,對秦軍實力不清楚,對長平之戰的戰略意義不清楚,因為不知己不知彼,使趙王戰略決心搖擺不定,錯誤決策。三是秦國的離間計,加深了趙王對趙括的錯誤認知,而促使趙王下了臨陣換帥的決心。

當然,作為後人評說古代戰爭,有點事後諸葛亮、旁觀者清的感覺。真要在當時,恐怕也要陷入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戰爭迷霧”之中,難免如趙王一樣做出錯誤的決策。因為對作戰雙方來說,都是“兵者,詭道也”。都實施詭道,那麼戰場迷霧就會更濃,也就更難清楚戰略形勢,做出正確的戰略判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