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龙凯锋: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给我们三点战略启示

秦赵长平之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争。此战之所以著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身死国弱,沦为后世的笑柄。二是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世所罕见。所以谈起秦赵长平之战,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作为后人,我们该从秦赵长平之战中,得到什么战略启示呢?

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赵国战败,至少可以总结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赵王战略指导思想混乱,导致战略决心动摇。二是赵王没有表示出秦赵决战的坚定决心,导致伐交失败。三是赵王临阵换帅,导致伐兵失败。

龙凯锋: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给我们三点战略启示

一、赵国失败原因之一:秦赵长平之战战略相持阶段,秦王不惜一切决心灭赵,赵王却妥协求和。

长平之战源于韩国的上党郡,韩国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为了将秦国进攻的矛头指向赵国,以减轻韩国所受的压力,于是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请赵国发兵占领上党郡十七个城邑。在接不接受上党郡的问题上,赵国分成两派:一派不赞成收上党郡,认为秦强赵弱,不可争锋。一派赞成收上党郡。从战略上讲,如果秦国得了上党郡,将可以从西、北、南三面夹击赵国都城邯郸,对赵国极为不利。所以赵王决定接受上党郡。

秦王决定以此进攻赵国,并攻占上党郡,将赵军逼迫到长平。赵国将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疲惫秦军。由此,秦赵两军形成战略相持阶段。在战略相持阶段,比的是决心和意志,同时比的也是伐交,看谁能够获得本国系统外的力量支持,谁的胜算就大。

秦王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非常清晰,战略决心和意志非常坚定,因为秦国接受上党郡的目的就是为灭赵打下基础,灭赵而统一天下的决心不动摇。所以在秦赵长平之战的战略相持阶段,虽然秦国消耗巨大,但秦王一直在进行全国动员,源源不断将补充的军力暗中调配到长平,与赵国决战。

反观赵王接受上党郡,只是为了争利,为了对邯郸更好地战略防御。赵王没有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其战略目标仅仅是自保,做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否则赵王也不会支持燕国灭齐,因为齐秦都称帝争霸,灭齐之后,秦国很快将赵国列为最大对手。赵王面对秦赵长平相持阶段的消耗巨大,心中有了妥协求和念头,也没有进行全国战略动员,在秦王和赵王的决心意志对比上,赵王就已经败了,稍微战场不利就丧失决心,主动妥协求和。​

二、赵国失败原因之二:赵王没有坚定与秦决战的决心,导致赵国伐交失败,无盟友支援。

在秦赵长平之战相持阶段,秦赵都展开了伐交行动,因为只有伐交,才能增加各自的胜算。为了长平之战的决战中获胜,达到灭赵的目的,秦王展开了伐交,防止赵国联合楚国、齐国、魏国,迫使秦国退兵。赵王一方面派使臣向秦国妥协议和,一方面向楚齐魏等国求援。

秦赵战略相持阶段,秦王为了取胜,用了三招:一是麻痹赵国。热情接待赵国的使臣,对各国展示秦赵有议和意向,打消了其他各国助赵的意图和决心,同时给了赵王求和幻想。二是贿赂魏国。暗中将韩国的垣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割让给魏国,诱使魏国不出兵救赵;齐楚本就惧怕秦国,纷纷疏远赵国,使赵国孤立无援。三是施离间计。秦相范雎派人携千金到邯郸活动赵王左右权臣,散布谣言“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中计,更加对廉颇不满,终于下了临阵换帅的决心,用赵括替代廉颇,以实现其击败秦军,占据上党郡的战略意图。

龙凯锋: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给我们三点战略启示

三、赵国失败原因之三:赵王因战略决心动摇,临阵换帅,导致伐兵失败。

秦王一直在坚定与赵决战的战略决心不动摇,同时用了三招,既麻痹了赵国,孤立了赵国,离间了赵军统帅廉颇,同时秦王不断进行全国动员,增兵长平决战, 秘密起用战神白起为统帅,诱使赵军出击。

反观赵王,在秦赵长平之战的战略相持阶段,赵王先是主动妥协议和,向秦国示弱;在求和无用的情况下,临阵换帅,用赵括替换廉颇为帅;同时指示赵括落实收复上党郡的战略意图,长平都守不住,何谈反攻收上党郡?赵王临阵换帅,不顾战场客观形势变化,错误坚持夺取上党郡的战略意图,导致赵括轻率出击,最后使赵国几十万大军被困投降,被坑杀四十余万,仅放会二百多年幼士兵,从此赵国国力衰落,失去与秦国一争天下的资格。

从秦赵兵力对比上来看,相差无几。因为赵国是本土防御作战,有大后方做支撑。如果赵王坚持任用廉颇为将,信任廉颇,只要耗住秦国,同时许以好处给其他国家,就能联合楚、齐、魏、燕等国,从其他方面对秦国进行攻击分兵,迫使秦军退却。毕竟赵军在长平以逸待劳,秦军劳师远袭,利在速战。至少能确保赵国不败。如果赵国不败,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就会延缓很多年。

龙凯锋: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给我们三点战略启示

我一直在想:赵王为什么信赵括甚于廉颇呢?个人认为在三个原因:一是赵括之父赵奢,是赵国唯一一个完胜打败秦军的将领。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加上赵括熟读兵书,让赵王认为是优秀军事人才,这也是赵王冒险用赵括意图出奇制胜的重要原因。二是赵王对秦王灭赵决心意志不清楚,对秦军实力不清楚,对长平之战的战略意义不清楚,因为不知己不知彼,使赵王战略决心摇摆不定,错误决策。三是秦国的离间计,加深了赵王对赵括的错误认知,而促使赵王下了临阵换帅的决心。

当然,作为后人评说古代战争,有点事后诸葛亮、旁观者清的感觉。真要在当时,恐怕也要陷入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争迷雾”之中,难免如赵王一样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对作战双方来说,都是“兵者,诡道也”。都实施诡道,那么战场迷雾就会更浓,也就更难清楚战略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