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要项目,一手“转包”“分包”,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工程承包领域,在科研领域也时有发生。当前,科研“以项目论成败”的导向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积极争项目、囤项目,干不完再分包出去;一些“学阀”垄断大项目,充当项目“二传手”;甚至个别科研人员在项目中“藏猫腻”,通过假分包、假外包,虚报劳务费等方式违法套取项目资金(据9月2日《半月谈》)。
在职称晋升、人才评选、学科评定等方面,科研项目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所以,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都积极申请科研项目。由此,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不安心于教学,追求名利,损害了学生权益,违背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滋生了假分包、假外包,虚报劳务费等科研乱象。
正因科研项目“油水足”、变现快,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科研人员都趋之若鹜。部分科研人员坦言,要跑项目,某种程度上就要靠托关系。只有请客吃饭、搞好关系,才好拿项目。而“官大学问大、权多项目多”,科研项目按照行政级别分配的现象也非常常见。诸如院长、校长、院士等身居“高位”的人更容易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关系“拿项目”“揽课题”,然后再转手。而一些科研人员还会以课题需要相关单位提供技术协助或者咨询为借口,通过与相关单位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手段,将科研经费拨付给该单位或企业,事后以其他名目将科研经费套现后返回到自己手中。
科研人员套取科研资金,这已经成为一种科研腐败。科研项目被一些人垄断,科研经费被套取,使本就有限的科研资源被浪费,甚至落入了私人腰包,并不利于产出真正的科技成果,却会让学术圈陷入拉关系、请客吃饭的乌烟瘴气之中,潜下心做科研的人少了,弄虚作假、想方设法“分一杯羹”的人多了。长此以往,可能会使科研项目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之中,一些科研经费不仅没有浇灌出科研成果,惠及全社会,反倒养肥了一些既得利益者,成了一些人口中的“唐僧肉”。
科研项目乱象,与科研项目经费不公开透明有很大关系。对此,需要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的公开透明,保障经费分配与使用的公开、公正,让科研人员的利益公开化、合理化。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监控科研经费的使用等。还要对科研腐败现象零容忍,加大惩治力度。另外,也要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痼疾,让教师能够安心于三尺讲台,给科研项目“降温”,给被冷落的教学“升温”。只有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保证科研项目不会成为被一些人争抢的“香饽饽”,而是回归科研本质,从而让科研经费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閱讀更多 杭州檢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