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山竹”已過!災情仍在繼續!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山竹,本是一種水果名字,但是近日人們卻對其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廣東等沿海城市。16日17時颱風“山竹”登陸廣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肆虐的整個廣東還有香港,“風王”、“超級颱風”、“最強颱風”……自“山竹”生成以來,輿論對於“山竹”威力的形容詞不斷湧現。截至2018年9月17日8時,“山竹”颱風造成4人因災死亡。

“山竹”已過!災情仍在繼續!

今日,咆哮多日的“風王”正式退場。不過,根據氣象預報,“風王”雖已退場,但是餘威仍然存在,廣東、廣西等地今日仍有暴雨。

颱風“山竹”的強大的破壞力仍令人心驚,雖然“山竹”已經退場,但是“山竹”帶來的傷害並沒有終止。切莫以為風雨停歇就放鬆警惕,驟然的平靜,很可能只是颱風眼過境。颱風過後需謹防“回南風”,在臺風登陸前,受颱風影響的沿海地區處於颱風的前部,會先遭遇偏北風的影響;而在臺風登陸後,受颱風影響的沿海地區處於颱風的後部,就變成吹偏南風,俗語叫“回南風”。

即使颱風已過,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山竹”已過!災情仍在繼續!

1.不要在樹下、廣告牌和臨時工棚處避雨,儘量待在安全牢固的建築物內,謹防被掉落的硬物砸傷。

2.強降雨持續,土壤含水量大,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切勿進山或前往不熟悉的地方,遠離土坡,以防遭遇地質災害。

3.持續降雨,也易引發城鄉積澇,不要呆在低窪易澇處;遇到不明深度的積水,不要貿然前行,也要遠離排水口、下水道等。

4.看見掉落的電線,不要亂接;積水時,遠離電箱、燈箱等帶電物體;發現有人觸電,不可盲目救人,以免觸電。

颱風過後,災區的房屋、飲水水源、供水管網、排水系統等基本生活設施可能遭到破壞,大量垃圾、汙水、人畜糞便未能及時清理,環境衛生狀況惡化,可造成鼠、蚊、蠅等病媒生物的增加,飲用水和食品衛生安全也難以保證,極易引起霍亂、傷寒、痢疾、感染性腹瀉、甲肝、戊肝等腸道傳染病,登革熱、瘧疾、乙型腦炎等蚊媒傳染病和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流行。

所以,災後一定要注意防疫!

1.預防腸道傳染病

“山竹”已過!災情仍在繼續!

傳播途徑:被霍亂、痢疾、傷寒、甲型肝炎病人的帶菌、帶病毒的糞便汙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用品及手、蒼蠅等可經口將病毒、病菌傳播給人。所以一定要注意飲水安全和飲食安全,還要做好滅蚊滅蠅的工作。

典型腸道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甲肝/戊肝等。

(1)霍亂

典型症狀:劇烈瀉吐,吐瀉物為洗米水樣,嚴重脫水,致使血漿容量明顯減少,體內鹽分缺乏,血液濃縮,出現周圍循環衰竭。由於劇烈瀉吐,電解質丟失、缺鉀缺鈉、肌肉痙攣、酸中毒等甚至發生休克及急性腎衰竭。

本病的處理原則是嚴格隔離,迅速補充水及電解質,糾正酸中毒,輔以抗菌治療及對症處理。

(2)細菌性痢疾

症狀: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癥症狀,嚴重者可引發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

急性細菌性痢疾一般治療為隔離,臥床休息,半流質容易消化飲食,對症治療退燒,止吐,以及止痙藥,緩解疼痛等。另外應該按脫水程度給予液體療法,對症給予一些抗菌性的藥物進行治療。慢性菌痢一般治療要適當休息,抗菌治療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對症治療為補充多種維生素,糾正營養不良性貧血等等。

(3)傷寒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有持續性高熱(40~41℃)為時1~2周以上,並出現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戒指細胞),可臨床診斷為傷寒。

針對傷寒患者,應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相結合。發熱期患者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後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熱後2周可輕度活動。有嚴重毒血癥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療配合下使用激素。

(4)甲肝/戊肝

發熱、食慾不振、噁心和嘔吐、腹部不適、深色尿和黃疸(皮膚和眼白髮黃)等症狀,兒童通常症狀不明顯,成人和老人得病後症狀較重。

出現了體溫升高並且伴有乏力、厭食、噁心、嘔吐、黃疸等症狀,應該及時到醫院腸道門診就診,以便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山竹”已過!災情仍在繼續!

不吃生食或未洗淨的瓜果、蔬菜,不喝生水,食物要徹底煮熟方可食用,飲用水應煮沸或只喝合格瓶裝水;剩飯菜要徹底加熱後食用。

不吃腐爛變質食物,熟食要有防蠅設備。接觸大便或嘔吐物後,應立即洗淨手;及時安全處理病人的排洩物。

教育兒童不要隨地大小便。

災民出現腹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自覺隔離。

2.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傳染源,以及在一定具體條件下,病原體向周圍傳播時所可能波及的範圍稱為疫源地,即可能發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範圍,它包括傳染源的停留場所和傳染源周圍區域。常發疾病包括: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登革熱。

(1)出血熱

出血熱即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徵出血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發熱、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2)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痠痛、軟弱無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鉤體毒血癥狀;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黃疸,全身出血傾向、腎炎、腦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損害表現;晚期多數病例恢復,少數病例可出現後發熱、眼葡萄膜炎以及腦動脈閉塞性炎症等多種與感染後的變態反應有關的後發症。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與肝、腎衰竭為常見致死原因。

(3)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傳染病。以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疼痛及肝脾大為臨床特徵,易轉變為慢性,複發率高。本病流行全球,我國疫情分佈廣泛。經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傳播,可通過母嬰傳播影響嬰兒,還可導致心內膜炎、腦膜腦炎、脊髓炎等疾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4)登革熱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痠痛、部分患者出現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

“山竹”已過!災情仍在繼續!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預防措施:

不接觸病死動物,發現牛、羊等動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殺、不食用、不買賣,並立即報告當地農業畜牧部門,由該部門進行處理。

不喝生奶、不吃生肉。

做好防蚊措施,清除居家積水淤泥,家裡安裝紗窗紗門,外出時穿戴長袖衣褲,在暴露皮膚上使用驅蚊劑。

總之,颱風過後也不意味著災情結束,一定要注意防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