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湘中大地,人傑地靈,巍巍衡山,逶迤800餘里,自古即是道佛合流之地。

唐開元年間,一個年輕的僧人來到南嶽衡山。這年輕僧人身長七尺,相貌奇異,據稱其“牛行虎視,引舌過鼻”,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有熟悉他的人知道,這僧人乃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氏,俗姓馬,名道。直到很多年後,這年輕人的名字被寫進了中國禪史中,只因他單挑南嶽道脈,以“即心即佛”的理論大弘南宗宗旨,在南禪宗中一枝獨秀,正應了當年慧能的

預言:“佛法向後從汝生,馬駒踏殺天下人。”他就是被人稱為“馬祖”的道一禪師。

800裡衡山是修道者的天堂,是出家人的處女地,這裡處處是寺庵,山山有茅棚,無數的修道者一批批來了,又一批批走了,他們帶著各自的心意來到這裡,又離開這裡,然而正如當初釋迦牟尼所言,正所謂“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怪不得有人嘆息道:衡山是得道者的寶山,是失道者的遺憾之地。

道一來到南嶽衡山後,立即選中一處向陽的山坡地,於一塊巨石上結茅安禪。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颳風下雨,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魁偉的身影端坐在那尊大石上。他像是一尊堅韌的雕塑,又像是一棵生根的大樹。他堅韌的身影讓人們相信,無論什麼樣的信念,總會在那種堅韌面前化為既定的現實。

道一的行為當然地引起外界的注意,然而道一當時並不知道,在這些注視的目光中,有一道目光對於他是至關重要的,那目光來自一位不凡的宗師,這宗師不是別人,就是延續了慧能的禪法,並於日後創立了禪宗溈仰、臨濟兩大宗派的懷讓,人稱南嶽懷讓禪師。

當時的懷讓住在附近的般若寺裡,那巨石上年輕人堅忍不拔的身影其實早就印到大師的目光中,大師開始觀察這個年輕的僧人。懷讓知道,這年輕人既有不凡的形象,又有堅韌的個性,將來必是禪門法器。然而,懷讓知道,堅韌的意志並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就像很多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一樣,他們總是以為禪是坐出來的,坐禪即可成佛。他們又哪裡知道,禪是一種智慧,禪是心智的一次突然迸發,不明白這一道理的禪人,哪怕坐穿身下的頑石,他也永遠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懷讓走近了道一。這實在是一個非凡的歷史時刻,就像天上的電光石火,就在那陰陽相交的一剎那,天地間便會產生一道劃破長空、照徹人類的弧光。

“年輕人,我觀察你很久了,你為什麼總是一動不動地坐在這裡呢?

道一抬頭看了看這位前輩,說:“成佛啊。”那省卻的半句話是:“你連這個也不懂嗎?”懷讓不再言語。

下午,懷讓又來了,這一次,懷讓不再與道一搭訕,他撿了塊斷磚,在道一的面前霍霍地磨了起來。

道一睜開眼朝這位前輩看了看,接著又閉起眼來,進入他的禪定之中。不多久,道一終於還是睜開眼來,那霍霍之聲畢竟影響了他的坐禪。只見那前輩仍在賣力地磨著那截斷磚,他磨得十分起勁,豆大的汗水從他的額上流下來,他來不及揮手擦去汗水,仍在認真地磨著,年輕人皺了皺眉頭,接著又閉上眼睛,繼續尋找顯然,這霍霍的磨磚聲干擾了年輕人的禪定,年輕人不得不從他的世界中拔出身來,他有些不悅地說“大德,你到底在幹什麼啊?”

懷讓撩起衣襟擦了把汗,頭也不抬地說:“磨磚啊!”

“磨磚幹什麼呀?”這一次,年輕人是懷著幾分好奇地說。

我需要一面鏡子,一面用來照心的鏡子。”懷讓說。

道一笑了起來,說:“你真傻啊,自古只有磨銅為鏡,哪有磨磚為鏡的呢?你就是把那磚磨成碎粉,也休想求得你希望的鏡子。”

懷讓終於停止了手中的活計,他把那隻剩下一小片的爛磚隨手扔進了不遠的峽谷中,並以一種漫不經心的口吻說:“磨磚不能成鏡,可是,你坐禪就能成佛嗎?

道一怔了怔,過了一會兒,道一突然跳起來,他疾步向前,當即在這位前輩面前跪下,說:“大師,感謝您的點撥,弟子愚頓,以為坐禪即能成佛,請大師慈悲,為弟子開示知識。

天邊的落日把遠處的山峰籠罩在一片霞光之中,懷讓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他的爛磚不能磨成明鏡,而眼前的年輕人一顆高貴的心卻可以發出耀眼的明亮來。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山道隨著一陣悅耳的銅鈴聲,一輛牛車順著悠悠地走過來,那駕車的老者一甩鞭,順口唱起一首古老的歌謠。於是二人,不約而同地朝那牛車行走的方向側過頭去。

懷讓指著那輛牛車說:“年輕人,那駕車的老者要讓車前行,他手中的鞭子是打牛好呢,還是打車好?道一說,明白什麼了。

大師,我明白了。說來聽聽”。

道一又怔了怔,顯然,他還不能把剛剛悟都的道理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於是,懷讓又說:“你成天在這兒打坐,究竟是欲坐禪呢,還是欲成佛?若說是欲坐禪,禪不拘形式,行住坐臥,處處皆禪;若說欲成佛,佛則不拘於外相。現在,你懂了嗎?”

懷讓的一番話,讓年輕人如喝了甘露一樣清涼暢快,他再次向面前的前輩伏身禮拜,說:“我懂了,我心如車,若想心定於佛,便應用心,而非用身。那麼大師,請問如何用心,才合於無相三昧?”

懷讓慈愛地看著這個年輕人說:你學心地法門,如農夫下種,我說法要,如天降雨露,你的因緣湊合了,自然能夠見道。從此,年輕的道一追隨在南嶽懷讓的身後,整整10年時間。

據說懷讓有6位弟子,都得到了他的印可。有人曾問懷讓說,你的這些弟子,他們各自得到了你的什麼?懷讓說,一個得到我的眉,所以他威儀具足;一個得到我的眼,所以他顧盼有神;一人得到我的耳,此人善聽正理;一人得到我的鼻,此人善於和氣;一人得到我的舌,此人善於談說;唯有一人得我之心,此人上通天理,下達古今。懷讓又進一步說:“得吾心者,道也。

離開他的老師,道一來到江西,先是在佛跡嶺後又住到鍾陵的開元寺,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人們稱他為“馬祖道一”。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來到江西的馬祖道一開始宣揚他的“即心即佛”理論。他向大眾說,應該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心外,再也沒有什麼佛了。一個人要做到不思善不思惡,淨穢兩邊都不沾不靠才能見佛。人的心裡會產生種種事物,但只要明白這些事物虛空,這種產生的感覺也就消失了。明白了這一點,人就可以隨便做什麼,穿衣吃飯,隨遇而安,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有一個和尚還是不明白,於是問他說:“大師為什麼總是說什麼即心即佛(這個心就是佛)呢?”

對於這愚頑的和尚,道一隻好回答說:“不為什麼,只為防小兒哭。那和尚還是不明白,又問:“小兒不哭了又怎樣了呢?”

“那就非心非佛好了。”道一說。從此以後,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就開始流傳開來,成為道一以後的禪師們理論的核心。

馬祖道一入室弟子達100餘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各據一方的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