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朝宦官用於控制皇帝的神策軍是怎麼回事?它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從中唐開始,宦官集團不僅頻頻干涉朝政,而且還隨意進退公卿、廢立皇帝,其為患之烈、流毒之深,要遠遠超過其他朝代。而宦官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一支特殊的生力軍,足以壓制任何反抗勢力。這支軍隊,便是大名鼎鼎的神策軍。


神策軍屬於禁軍系列的一支,本來屬於戍邊部隊,它的產生是唐朝與吐蕃間戰爭的產物。且說唐玄宗在位期間,吐蕃頻繁入侵唐朝的西北地區,為加強防守,唐朝很有必要在該地建立起穩固的防禦體系,而這項艱鉅任務的完成者,正是突厥族名將哥舒翰。



天寶十三載(754年),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新近收復的黃河九曲一帶奏請設置洮陽、澆河二郡,並建立神策、威勝等八軍鎮(注意,此時的神策軍是軍鎮名,而非軍隊名稱)。至此,唐朝在甘肅、青海一帶建立起網式的防禦體系,並取得對吐蕃的攻防相對優勢。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為平定內亂,命令河西、隴右、朔方等鎮的軍隊馳援內地,而神策軍的千餘名士兵也在徵召之列。神策軍在軍將衛伯玉的率領下,參加過相州之戰,因形勢不利退屯陝州。在此期間,神策軍鎮陷於吐蕃之手,但衛伯玉統帥的這支部隊卻仍保留“神策軍”的名號,此時“神策軍”由軍鎮名成為軍隊名稱。



不久,衛伯玉入朝,神策軍的指揮權交由該地節度使郭英乂,而等到郭英乂入朝後,其指揮權便落入大宦官魚朝恩之手。魚朝恩在得到這支生力軍後,欣賞他們的強悍勇猛,便將其作為嫡系部隊來培養,並將陝州節度使所轄軍隊全部併入神策軍,使其擴充至萬餘人的大軍。


安史之亂結束後,吐蕃又趁虛而入,在接連攻陷安西四鎮、吞噬河西走廊的同時,竟然在廣德元年(763年)一度攻陷過長安,並迫使唐代宗逃往陝州。由於此時禁軍潰敗,魚朝恩遂用神策軍來護衛皇帝,等到京師克復、皇帝迴鑾後,魚朝恩便將神策軍帶入長安。三年後,吐蕃再度侵擾關中,代宗命神策軍駐屯皇宮,由此開始,神策軍被正式編入禁軍系列。



唐德宗在位時,由於受“涇原兵變”的刺激,認為文武臣僚不可信賴,轉而倚重宦官集團,並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由宦官分掌。神策軍在宦官集團的控制下不斷擴充,到唐穆宗即位之初,總人數已超18萬人,在其他禁軍部隊名存實亡的情況下,“神策軍”便成為禁軍的代名詞。


從大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分掌神策軍開始,便頻頻將軍中的心腹將領安插在中央和地方的要害部門,由此來控制朝廷內外、干預國政,以至於出現“竇、霍之權,振於天下,藩鎮節將,多出禁軍,臺省清要,時出其門”(見《舊唐書·竇文場霍仙鳴傳》)的“盛況”。


不僅如此,本應護衛皇帝的神策軍在落入宦官集團之手後,竟然被其利用,成為他們廢立皇帝的資本。自唐穆宗開始,皇帝多受制於宦官,而在穆宗以後的九位皇帝中,除敬宗、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扶立。而順宗、憲宗、敬宗、文宗四帝,或直接死於宦官之手,或被其間接逼死,宦官之驕橫跋扈,由此可見一斑,而他們之所以敢如此,就因為手中握有神策軍的指揮權。



然而,“水滿則溢、物盛則衰”,就在宦官集團迎來勢力的最巔峰之際,神策軍本身卻因日漸腐化、戰力下降而開始走向下坡路。黃巢作亂期間,負責禦敵的神策軍毫無鬥志,幾場仗打下來便潰不成軍、逃亡大半。雖然大宦官田令孜重建神策新軍,但其能起到的作用,早跟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消滅的命運。


唐昭宗天覆三年(903年),大軍閥朱溫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侵入關中,在擊敗勁敵、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後,逼迫皇帝誅殺大宦官韓全誨等20餘人,徹底摧毀這個為患百年的邪惡集團。作為宦官集團“靠山”的神策軍,自然難逃被解散的命運,在盛極百餘年後就此走進歷史。4年後,立國近三百年的唐朝覆亡。



(朱溫)於是悉誅宦官,而神策左右軍繇此廢矣。諸司悉歸尚書省郎官,兩軍兵皆隸六軍者,而以崔胤判六軍十二衛事。六軍者,左右龍武、神武、羽林,其名存而已。自是軍司以宰相領。見《新唐書·卷五十志·第四十·兵志》。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神策軍是唐朝最著名的八大軍隊之一,也是唐朝中後期禁軍的主力,是唐王朝最重要的禁軍。唐朝時,吐蕃出現了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叫松贊干布,他天資聰穎,膽識過人,十二歲就接替父親成為了吐蕃的新王。松贊干布通過一系列手段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將吐蕃發展成為唐朝的邊境大患。

由於唐朝自身的綜合實力較為強大,倒也不懼吐蕃,雙方開始在邊境展開了拉鋸戰。後來,名將哥舒翰擊敗了吐蕃,在唐玄宗的授意下,成立了寧邊、武寧、神策等八支軍隊,神策軍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安史之亂中,勤王的七支軍隊都行軍緩慢,只有神策軍千里奔襲進京勤王,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神策軍的編制一再擴充,全盛時期的神策軍已經有了近萬人的規模,在與吐蕃的拉鋸戰中,更是連敗吐蕃軍隊,維護了大唐的尊嚴。

但是這樣一支神秘強大的軍隊,最後卻交到了宦官手上,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唐朝中後期宦官專權,是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唐朝立國之初,宦官根本不掌兵權,安史之亂時,宦官也只是作為督查各地將領的平叛工作。當時,宦官只是得到皇帝重新的奴才,並沒有實際的權力。

然而一場“涇原兵變”改變了這一切。唐德宗時期,前往平定叛軍的涇原兵因不滿朝廷的賞賜,發生了譁變,攻破了長安城,唐德宗倉皇逃往奉天,這次事件又稱“涇原兵變”。在逃亡過程中,大臣們紛紛拋棄皇帝投降叛軍,各地將領也心懷鬼胎不肯勤王,只有一群宦官忠心耿耿的守在皇帝身邊,所以皇帝是對宦官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涇原兵變被平定後,唐德宗不再相信那些大臣,開始重用宦官,將神策軍交由宦官掌控。神策軍也成為了宦官統帥的禁軍,在晚唐的政治鬥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以一開始宦官能掌握神策軍都是皇帝的寵信,才給了他們掌握兵權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皇帝的信任,宦官是不可能掌握如此重要的軍隊的。當然,這都是在皇帝能控制宦官的前提下,如果皇帝處於弱勢地位,宦官就不用再靠皇帝的寵信來掌控軍隊了。

唐朝後期,宦官勢力飛速發展,他們開始在大臣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大臣們雖然看不起宦官,想要誅滅他們,但是宦官勢力強大,大臣們都紛紛巴結宦官,將他們當做自己升官發財的伯樂,最典型的就是牛李之爭了。

牛李之爭中,兩派紛紛拉攏宦官為自己的政治鬥爭添加砝碼。李黨領袖李德裕在宦官的運作下,迅速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擔任了朝廷的宰相。牛黨首領李宗閔也結交了宦官,甚至在宦官的幫助下,逃過了一劫。所以宦官到了後期,不光是有皇帝的重新,還有大臣們的巴結,也就是“人脈”。

唐朝安史之亂後,各地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各地區的節度使紛紛不尊朝廷號令,而中央控制的大部分地區的節度使幾乎都是服從與宦官。這些地方的節度使要麼是宦官的兄弟或義子,要麼是神策軍的將領。

宦官跟地方節度使相勾結也是宦官鞏固自己在朝中地位的一個手段。比如朝廷在征伐勢力強進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時,宦官就從中作梗,導致唐軍大敗。一旦朝中出現對宦官不利的時間,這些跟宦官交好的地方勢力甚至會起兵支持他們,由此可見宦官跟地方勢力關係之緊密。

而宦官接受神策軍既是促進了唐朝由盛轉衰,也是神策軍由盛轉衰的開始。

神策軍崛起之後,就享受了諸多特權,神策軍的供給數倍於其他軍隊,每個皇帝繼位之後都會對神策軍大加犒賞,甚至經常會有其他額外的賞賜。在官員轉任升遷方面享有優先權,甚至在法律上都享有非常大的特權。

這種現象在宦官接手後愈演愈烈,使神策軍的士兵心態發生了明顯變化,開始在軍隊中滋生了腐敗,甚至成為地方反叛的藉口。唐朝後期,地方勢力屢次進攻長安就是打著剪除宦官,要求軍人平等的口號。

曾經的神策軍是神勇的代名詞,他的士兵都是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殺出來的,戰鬥力極為強悍。但是後來的神策軍極少出戰,大多由富豪的子弟加入,軍紀敗壞,戰鬥力不堪一擊。黃巢起義時,神策軍的腐敗已經到了極點,軍隊戰鬥力卻差得可憐,地方節度使圍攻長安時,皇帝不得以將神策軍的首領大宦官等人全部處死,神策軍也就此解散。


風逍逍兮易水寒


神策軍經過了幾個歷史時期:

1、邊防軍時期。神策軍本來是一支戰鬥力爆棚的邊防軍,天寶十三載(754)名將哥舒翰設置於臨洮以西二百餘里的磨環川,是用來備邊防禦吐蕃的精銳軍隊,後來又參加過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役,後來因為磨環川一帶淪陷於吐蕃,神策軍屯守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並將陝州節度使所轄軍隊合併於其中。

2、禁軍時期。廣德元年(763),吐蕃進犯長安,原先的禁軍潰敗,唐代宗奔陝州,神策軍護衛代宗,事平之後歸於禁中;永泰元年(765),正式成為禁軍,但是作為禁軍,神策軍在警衛京師的職能之外,還有奉敕討伐的野戰軍功能。

(柳公權書法代表作《神策軍碑》,全稱即為《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

3、宦官專權的武力後盾。當然,這一階段的神策軍大概念上也屬於禁軍時期,但是需要這麼強調的原因是從德宗興元元年(784)開始,宦官統領神策軍成為定製。此後,一方面,唐朝皇帝通過宦官對神策軍的絕對控制,使得中央有足夠的武裝實力與藩鎮割據勢力抗衡;另一方面,如果宦官尾大不掉,他們可以利用神策軍的兵權掌控朝廷甚至廢立皇帝,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這7位唐朝皇帝都是由宦官扶持擁立,憲宗、敬宗則更是被宦官殺害,這些擅權作威作福的『家奴』,一般都是掌握神策軍統帥權的宦官。

神策軍也從一支戰鬥力爆棚的邊防軍、一支震懾藩鎮的中央禁軍,逐漸變成長安富家子弟進來享受優厚待遇的『俱樂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大軍直逼長安,此時的神策軍軍士幾乎全是紈絝子弟,早已嚇尿,根本不敢上陣,便花錢僱了一批流氓無賴頂替自己,這群所謂的『神策軍士兵』一觸即潰,長安旋即被黃巢軍攻克。

天覆二年(902),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即後來的後梁太祖朱溫)進入關中,控制朝廷,朱全忠將神策軍的士兵併入其他禁軍,神策軍就此完全解散。



談古論金


755年,對於唐王朝來說是非常沉痛的一年。就在這一年,爆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由於唐朝久不習戰事,再加上指揮不當等多方面原因,唐軍節節潰敗,叛軍很快也佔領了多座城池。不過,令叛軍沒想到的是在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史思明派李歸仁率3000鐵騎攻打陝州的時候,卻被數百唐軍擊敗於礓子坂。叛軍屍橫遍野,李歸仁和部下只能向東逃走。是什麼軍隊,會有如此強的戰鬥力呢?原來,這支軍隊就是此後數次挽救大唐於危機、為晚唐續命的神策軍。這樣一支軍隊,是怎樣建立的,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這一切還要從唐朝的邊疆戰事講起。

一、拱衛邊疆,神策軍的來源

唐朝建國之後,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已是國富民強,國力在不斷上升,可是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卻不怎麼安分,時常與唐朝發生戰爭,尤其是吐蕃經過鬆贊乾布的統治之後,開始崛起,成為了唐朝的邊境大患,在唐玄宗時期就發生過好幾次拉鋸戰,吐蕃還一度佔據了戰略要地:黃河九曲之地。唐軍為了收復該地,曾屢次派兵攻打,但都無功而返,直到天寶八年(749年),唐朝大將哥舒翰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之後才收復了黃河九曲之地。

為了守住這戰略要地,哥舒翰於天寶十三載七月十七日開始請求朝廷設立澆河、挑陽兩郡,並在臨洮以西二百餘里的磨環川設立神策軍,任命洮陽太守成如繆充任首任神策軍使。神策軍便由此產生。由此可見,神策軍的產生是和邊疆戰事緊緊相關的。初建成的神策軍是作為抵禦吐蕃的邊防軍出現的,規模不是很大,只有2000人左右,是一支普通的戍邊部隊。那麼,為何這支部隊日後會成為大唐的軍事支柱力量呢?這便得從影響了唐王朝日後走向,讓唐王朝盛極而衰的安史叛亂說起。

二、因平定叛亂,成為禁軍

公元755年10月,安祿山在漁陽起兵,唐朝上下都沒想到會有這樣一場反叛,且舉國上下早已過慣了太平的日子,所以很難抵擋叛軍。叛軍所到之處,如過無人之地,很快河北被貢獻,叛軍直逼洛陽,面對此形勢,玄宗只好招募兵士,但這些人卻不是叛軍的對手,不久之後洛陽也失陷。洛陽失陷之後,叛軍又攻破了潼關,玄宗倉皇出逃。

叛亂髮生之後,朝廷調了大量的部隊前去平叛,作為戍邊部隊的神策軍也在其中。那麼,神策軍為何日後會成為唐朝的軍事支柱力量呢?其實,在神策軍以前,朝廷有兩大禁軍,分別是南衙諸衛的宿衛體系和北衙禁軍。但隨著府兵制的瓦解和崩潰,南衙諸衛已逐漸消亡。而北衙禁軍中的羽林軍在潼關戰役之後已經覆沒。馬嵬兵變之後,追隨唐肅宗北上的禁軍只剩2000多人,其中還損失過半,因此肅宗重新建立了禁軍。但重組的禁軍並沒有強大的野戰能力,不能大規模的進行平叛,這就為神策軍成為禁軍提供了機會。

公元759年,神策軍兵馬使衛伯玉率領神策軍參加相州之戰。但此戰,唐肅宗並沒有設統帥,而是讓宦官魚朝恩作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處理軍務,這就使得郭子儀和李光弼互不統屬,缺乏統一的指揮,結果唐軍大敗。衛伯玉只好將軍隊撤到陝州,與監軍魚朝恩一起保衛陝州,神策軍在衛伯玉的指揮之下,大敗叛軍。由於魚朝恩深得肅宗的喜歡,所以此戰之後,大大加大了神策軍在唐朝的地位。

在廣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亂,大舉進兵,此時的中央禁軍卻潰散而逃,此時魚朝恩率領神策軍前來抵禦吐蕃。經此一戰,代宗更加信任魚朝恩和神策軍。魚朝恩也統帥各地的勤王之兵進入京師,完成了第一次擴充。魚朝恩因為救難有功,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知神策兵馬使,專典禁軍。魚朝恩開始讓神策軍成為了中央禁軍。神策軍成為禁軍之後,魚朝恩擴大了神策軍的規模,多處兵馬併入其中,包括尚可孤部、陽惠元部、邢君牙部、侯仲莊部等。

不過隨著魚朝恩的死去,宦官不再掌管神策軍。宦官真正全面掌控神策軍是在唐德宗時期。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發生了涇原兵變,此時多數文臣武將都叛逃,陪在德身邊的只有宦官,神策軍積極平叛,發揮了重要作用。叛亂結束之後,德宗將神策軍重新交由宦官執掌。神策軍也在宦官的執掌之下,不斷擴充,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擴至15萬人,並多次征討各地,成為打壓藩鎮的重要力量。

三、走向沒落

由於神策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神策軍擁有多種特權,比如補給是其他軍隊的三倍,在法律上不受御史監察,在人事上可以優先升遷轉任,在經濟上可以自己經營買賣等。而這些特權也讓神策軍開始變得腐朽,並逐漸走向沒落。

公元809年,神策軍征討王承宗,但卻遭遇了失敗。此後,神策軍也沒有大規模出動參加戰爭,不僅如此,兵源的構成還存在很大問題,都是用一些市井之徒來補充兵源,這些市井之徒毫無戰鬥力可言,到了黃巢起義的時候,數萬神策軍守潼關,不多時就被起義軍攻破了。起義被鎮壓之後,唐昭宗回到長安,此時的神策軍也捲入了宦官與朝臣之間的內鬥之中。朱全忠殺死了宦官,並將原來的神策軍併入左右羽林、龍武、神武等軍營中,神策軍自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孟子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神策軍的興衰很好地印證了這句話。這支軍隊在國家危難之時,力挽狂瀾,並在此後的多次戰爭中保衛了唐朝,然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卻因優厚的待遇和淪為皇權與宦官爭鬥的工具,最終走向滅亡。由此可以看出,一支軍隊要保持戰鬥力,就必須時刻將拱衛人民和國家安全的理念放在心上,發揮優良傳統,聽指揮,否則成為內鬥的工具的話,結局只能是滅亡。

李瑋《唐代神策軍的興衰一一以宦官勢力消長為中心》


略懂歷史


神策軍原為西北的一支戍邊軍隊,主要應對松贊干布時期的吐蕃,由於此時唐朝國力較強,在與土蕃的邊境做戰中時常取勝,開元天寶年間,吐蕃再次入侵邊境,唐玄宗命哥舒翰領神策軍交戰,吐蕃戰敗退卻。神策軍威名遠播,哥舒翰趁機上疏請求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加上澆河、洮陽兩郡共計神策八軍。洮陽太守成如繆充任首任神策將軍。從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哥舒翰在磨環川正式成軍開始,至天覆三年(公元903年)正式廢除,一共經歷了149年曆史。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進犯長安,禁軍不敵潰敗奔逃,唐代宗逃到陝州,宦官魚朝恩率神策軍打敗吐蕃收復京師,並屯兵苑中正式成為天子禁軍。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認為朝堂群臣不可靠,任命宦官為左、右廂都知兵馬使,後又改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至此,龐大的神策軍的指揮權竟然落在太監的手裡,成為太監干政其至於操控皇帝的生死及廢立大權的有力武器。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發生在唐文宗李昂時期的“甘露之變",這場由文宗皇帝與宦官集團因權力紛爭而展開的顛峰對決,卻由宦官和宦官主導的神策軍對文武百官的血腥屠殺而黯然收場。從此神策軍從維護皇權的禁衛軍變成維護宦官利益的私人衛隊。尤其在唐穆宗以後,由於神策軍主要平定內亂,充當宦官打色角色,極少外出參加邊境征戰,士卒已非往年驍勇善戰的邊防戰士,而是多以富豪工商子弟充任,姦淫、劫掠事件時有發生,軍紀和戰鬥力每況愈下。至使唐末藩鎮割劇勢力打著誅除宦官的旗號屢犯京師,而神策軍往往一觸即潰,既難以承擔保衛京師的職責,也起不到監督威攝各藩鎮駐軍的作用。



.唐穆宗以後,神策軍因兵源成分複雜,又缺乏有力的名將統領訓練,並且在興盛之時擁有許多超常規待遇,又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形成一家獨大,恃寵而驕的作風,日久便日趨腐化。最主要的是神策軍的腐化墜落對唐朝政權產生重要影響。其一,助紂為虐。唐朝中後期由於內部黨爭嚴重,朝綱混亂,外部藩鎮割據對中央政權虎視眈眈,皇帝深感無奈,只得將希望寄託於宦官集團,而宦官集團正好借神策軍之力挾持威攝皇權。其二,惑亂朝綱。其實歷代封建王朝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太監不許讀書認字,以防太監干政。所以大數太監並沒有多麼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缺少獨立行政的才幹,但是為了在朝堂上有立足之地,必然要不擇手段地打擊持不同政見者,自然而然地就形成貪汙受賄,結黨營私,賣官鬻爵的利益共同體,極大地危害了政權的良性發展,使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從而引發局勢大動盪。前面說的甘露之變就是宦官仇士良出動神策軍,屠殺朝臣達上千人,並殺二王、一妃、四個宰相,朝臣幾乎被其殺光,而皇帝卻束手無策。

宦官專權後,其最大的一項收入就是賣官鬻爵,包括地方藩鎮節度使的任命也盡在其掌握之中,這些人花錢從宦官手裡買來官位後,則“膏血疲民以償之"。意思是再去剝削人民把自己的賣官的花費補回來。這樣不但激化了社會矛盾,也加深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所以唐王朝在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和藩鎮做亂的雙重打擊下走向滅亡,神策軍也帶著自已醜惡的嘴臉消失在歷史風雲中。


喬江寶


歷史上,東漢和明朝是宦官專權的重災區。其實,唐朝中後期也出現了類似現象。相較東漢和明朝,唐朝的宦官除了抓權,還控制著皇帝。自唐穆宗後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殺,這在歷史上十分罕見。宦官哪來這樣的底氣呢?一窺神策軍的發展,便能知曉答案。

神策軍的成立,與吐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吐蕃在七世紀強勢崛起,對唐朝的西北邊境構成了嚴峻的威脅。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名將哥舒翰率軍攻陷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石堡城,以此為契機,佔據了黃河九曲,取得對吐蕃的戰略優勢。

圖1 河西走廊示意圖

天寶十三年(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上書獲批,成立西北邊防軍,以此為戰略支點,持續碾壓吐蕃。神策軍在洮水南岸的磨環川成立,首任神策軍使由洮陽太守成如繆擔任。神策軍最初編制只有兩千人,相當於現在一個團的兵力。

次年12月16日,安祿山起兵反唐,攻勢凌厲。朝廷抽調邊軍,馳援赴難,神策軍也是其中之一。公元759年,神策軍將衛伯玉率領千餘人,參加了相州之戰。儘管唐軍佔據了人數優勢,但相互之間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結果一敗塗地。

衛伯玉敗逃陝州(今河南省三門陝西),不久前神策軍原駐地已落入吐蕃之手。無家可歸的衛伯玉只得暫駐陝州,站在了抵擋史思明叛軍的第一線。此時,深受唐肅宗李亨信任的宦官魚朝恩也在陝州督軍。神策軍第一次與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公元760年)二月,叛將史朝義率軍夜襲陝州,衛伯玉主動出擊,在永安大破叛軍。肅宗大喜,褒獎神策軍,命其鎮守陝州,衛伯玉受命入朝,魚朝恩乘虛掌控神策軍,原先的邊防軍變成了藩鎮軍。在魚朝恩的運作下,神策軍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陝州節度使所屬的軍隊,統統被其納入神策軍,軍隊規模擴大到萬餘人。

圖2 吐蕃的地理位置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邊,直驅長安。代宗李豫出逃陝州,魚朝恩率神策軍充當禁軍,保護代宗的人身安全。隨後,代宗在神策軍的護衛下,回到長安。兩年後,吐蕃再次侵擾關中,神策軍駐軍苑中,並分設左右兩軍,從此確立了中央禁軍的地位。

神策軍分立之後,各設大將軍一人、將軍四人、統軍兩人,屯駐京畿和關內要地。為統一指揮,設立護軍中尉,節制神策將吏,同時以左右神策行營的名義,統率京畿和所在地的駐軍, 由此可以看出,神策軍具有拱衛京畿和野戰的雙重職責。

大曆五年(公元770年),魚朝恩獲罪身死,神策軍恢復了由兵馬使統率的先例。然而建中年間爆發的“涇原兵變”改變了神策軍的命運。建中四年(783年),原鳳翔節度使朱泚發動叛亂,長安失陷。德宗帶著妃子、太子、宗親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緊追不捨,輪番圍攻奉天一月餘。關鍵時刻,神策軍及時救駕。叛軍人多勢眾,神策軍頑強作戰,敢打敢拼,迫使叛軍無功而返。隨後,神策軍收復長安,迎回德宗。

圖3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805年)

經歷這一變故,改變德宗的觀念。在出逃過程中,皇帝的威儀蕩然無存,文臣武將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地環伺左右。大筆軍費豢養的軍隊,隨時可能反咬一口。只有神策軍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堪稱當時軍事力量的臺柱子。

德宗認為宦官是最值得依賴的對象,神策軍是最能打的軍隊,兩者結合,強強聯手,必定能取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德宗任命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帝既以禁衛假宦官,又以此寵之。”至此,宦官掌控禁軍成為一項制度。

凡事就怕萬萬沒想到。宦官仇士良的出現,使得神策軍徹底淪為宦官打手。憲宗即位之初,提拔心腹宦官仇士良為內給事,權勢日益。經憲宗、穆宗、敬宗三朝,仇士良雖呼風喚雨,卻無法坐穩“宦官一哥”的位子。

文宗李昂即位後,對王守澄為首的宦官勢力,十分不滿,有意提拔李訓、鄭注等人,密謀剷除宦官勢力。太和五年(公元835年),文宗設計剝奪了王守澄的兵權,將其免職、賜死,另立王守澄的對頭仇士良填補權力真空,出任左神策中尉,掌握神策軍的權柄。

圖4 王守澄(?-835年),唐朝末年宦官

文宗除掉王守澄後,並不甘心,意圖剪除仇士良斬草除根,奪回軍權。公元835年(太和九年)十一月,文宗在紫宸殿展開朝會。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說左金吾衛後院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此為祥瑞,請文宗觀賞。

文宗帶著百官移駕左金吾衛後院附近的含元殿。仇士良、魚弘志等一行宦官剛進後院,仇士良發現韓約神色有異,又見院中暗藏數百持械甲士,急忙轉身出逃,金吾衛士卒急忙關門。仇士良大聲斥責,奪門而出。仇士良等人急返含元殿,劫持了文宗。

仇士良脫險後,命左、右神策軍副使劉泰倫、魏仲卿各率五百神策軍,從紫宸殿殺出,封鎖宮門後,大肆誅殺了六百多各級官吏以及金吾衛士卒,同時,在各衙門搜捕“賊黨”,就連賣酒肉的小販也遭到毒手,死者愈千。

左、右神策軍受命出動千餘騎,出城追捕逃亡的官員,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等四位宰相先後遇難,“士良因縱兵捕,無輕重悉斃兩軍,公卿半空。”一時間長安刀光劍影,屍體枕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變”。

圖5 柳公權《神策軍碑》

至此,神策軍的控制權牢牢地掌握在宦官手中,軍中將吏也由宦官親信充任。唐朝中後期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也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兵權。因此宦官以神策軍作為政治工具,用軍權逼宮皇權,從而滿足其個人私慾。如此一來,貪汙受賄,賣官鬻爵等行為橫行,政治癒加黑暗,導致藩鎮與中央的離心離德,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加重了百姓的剝削,社會矛盾尖銳。

天覆三年(903年),入主關中的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擊敗了競爭對手岐王李茂貞,逼迫唐僖宗李儇殺死宦官韓全誨等20餘人,根除了唐朝中後期形成的黑暗勢力。失去了宦官這棵大樹的護佑,神策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左右神策軍併入左右羽林、龍武、神武等六軍,結束了149年的建軍歷史。四年之後,唐朝也走到了盡頭,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參考文獻:《新唐書》


歷史大學堂


如果說唐朝後期宦官勢力如此之大,竟然可以弒殺擁立皇帝,那神策軍可謂是“功不可沒”。我們來說說他的經歷。


(圖為神策軍碑)

神策軍建立是因為吐蕃的強勢崛起,唐庭接受名將哥舒翰的建議在西北一共建立的包含神策軍的八隻軍隊,構建了防禦體系。安史之亂爆發,玄宗號召天下兵馬勤王,神策軍千里赴難。後來輾轉與進犯長安的吐蕃軍大戰,代替了已經潰敗的禁軍成為天子禁軍。

而這隻軍隊正式為太監掌控,不得不說另一場“涇源之亂”。德宗皇帝出逃長安,身邊只有太監相隨護衛,事定後,德宗認為文武臣僚不可信賴,興元元年,命宦官分領神策軍,為左、右廂都知兵馬使。貞元二年,改神策左、右廂為左右神策軍。貞元十二年又置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從此指揮權正式落入宦官之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禁軍的神策軍。享受著高於其他的軍餉和特權,也在京師之地養尊處優。也越來越失去了戰鬥力。後來被黃巢起義軍擊潰,成立的新軍不久也被控制朝廷的後梁太祖朱溫拆散六軍,神策軍從此煙消雲散。

不得不說神策軍對於安史之亂後,唐朝延續一百多年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有它在手大小藩鎮多了份忌憚,雖然他同時也是宦官的幫兇。


圓圓頭不圓


這個問題很簡單。

開始:安史之亂(肅宗)後宦官開始掌管禁軍(包括神策軍)

經過:憲宗時期設立樞密院,制度上承認宦官掌握禁軍;後期有什麼甘露之變,牛李之爭之後宦官完全掌握禁軍

結果:大概903年左右朱溫把這些宦官全滅了。


romanticjq


神策軍由地方軍隊變為禁軍是因為安史之亂和其它幾次戰亂造成的。當時禁軍潰散,沒想卻利用上了勤王保駕,後來被宦官魚朝恩掌控變成事實上的禁軍。長期被宦官掌控的神策軍成了威脅控制皇帝的工具,有時廢立皇帝都由宦官說了算,就因為人家掌握了神策軍。後來黃巢造反打得神策軍潰不成軍,再後來朱溫奪權把宦官掌控的神策軍又是解散又是誅殺,神策軍就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