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朝宦官用于控制皇帝的神策军是怎么回事?它最终的结局如何?

文史砖家


从中唐开始,宦官集团不仅频频干涉朝政,而且还随意进退公卿、废立皇帝,其为患之烈、流毒之深,要远远超过其他朝代。而宦官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一支特殊的生力军,足以压制任何反抗势力。这支军队,便是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神策军属于禁军系列的一支,本来属于戍边部队,它的产生是唐朝与吐蕃间战争的产物。且说唐玄宗在位期间,吐蕃频繁入侵唐朝的西北地区,为加强防守,唐朝很有必要在该地建立起稳固的防御体系,而这项艰巨任务的完成者,正是突厥族名将哥舒翰。



天宝十三载(754年),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新近收复的黄河九曲一带奏请设置洮阳、浇河二郡,并建立神策、威胜等八军镇(注意,此时的神策军是军镇名,而非军队名称)。至此,唐朝在甘肃、青海一带建立起网式的防御体系,并取得对吐蕃的攻防相对优势。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平定内乱,命令河西、陇右、朔方等镇的军队驰援内地,而神策军的千余名士兵也在征召之列。神策军在军将卫伯玉的率领下,参加过相州之战,因形势不利退屯陕州。在此期间,神策军镇陷于吐蕃之手,但卫伯玉统帅的这支部队却仍保留“神策军”的名号,此时“神策军”由军镇名成为军队名称。



不久,卫伯玉入朝,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由该地节度使郭英乂,而等到郭英乂入朝后,其指挥权便落入大宦官鱼朝恩之手。鱼朝恩在得到这支生力军后,欣赏他们的强悍勇猛,便将其作为嫡系部队来培养,并将陕州节度使所辖军队全部并入神策军,使其扩充至万余人的大军。


安史之乱结束后,吐蕃又趁虚而入,在接连攻陷安西四镇、吞噬河西走廊的同时,竟然在广德元年(763年)一度攻陷过长安,并迫使唐代宗逃往陕州。由于此时禁军溃败,鱼朝恩遂用神策军来护卫皇帝,等到京师克复、皇帝回銮后,鱼朝恩便将神策军带入长安。三年后,吐蕃再度侵扰关中,代宗命神策军驻屯皇宫,由此开始,神策军被正式编入禁军系列。



唐德宗在位时,由于受“泾原兵变”的刺激,认为文武臣僚不可信赖,转而倚重宦官集团,并将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由宦官分掌。神策军在宦官集团的控制下不断扩充,到唐穆宗即位之初,总人数已超18万人,在其他禁军部队名存实亡的情况下,“神策军”便成为禁军的代名词。


从大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掌神策军开始,便频频将军中的心腹将领安插在中央和地方的要害部门,由此来控制朝廷内外、干预国政,以至于出现“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见《旧唐书·窦文场霍仙鸣传》)的“盛况”。


不仅如此,本应护卫皇帝的神策军在落入宦官集团之手后,竟然被其利用,成为他们废立皇帝的资本。自唐穆宗开始,皇帝多受制于宦官,而在穆宗以后的九位皇帝中,除敬宗、哀帝外,其余均为宦官所扶立。而顺宗、宪宗、敬宗、文宗四帝,或直接死于宦官之手,或被其间接逼死,宦官之骄横跋扈,由此可见一斑,而他们之所以敢如此,就因为手中握有神策军的指挥权。



然而,“水满则溢、物盛则衰”,就在宦官集团迎来势力的最巅峰之际,神策军本身却因日渐腐化、战力下降而开始走向下坡路。黄巢作乱期间,负责御敌的神策军毫无斗志,几场仗打下来便溃不成军、逃亡大半。虽然大宦官田令孜重建神策新军,但其能起到的作用,早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消灭的命运。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军阀朱温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侵入关中,在击败劲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逼迫皇帝诛杀大宦官韩全诲等20余人,彻底摧毁这个为患百年的邪恶集团。作为宦官集团“靠山”的神策军,自然难逃被解散的命运,在盛极百余年后就此走进历史。4年后,立国近三百年的唐朝覆亡。



(朱温)于是悉诛宦官,而神策左右军繇此废矣。诸司悉归尚书省郎官,两军兵皆隶六军者,而以崔胤判六军十二卫事。六军者,左右龙武、神武、羽林,其名存而已。自是军司以宰相领。见《新唐书·卷五十志·第四十·兵志》。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神策军是唐朝最著名的八大军队之一,也是唐朝中后期禁军的主力,是唐王朝最重要的禁军。唐朝时,吐蕃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叫松赞干布,他天资聪颖,胆识过人,十二岁就接替父亲成为了吐蕃的新王。松赞干布通过一系列手段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将吐蕃发展成为唐朝的边境大患。

由于唐朝自身的综合实力较为强大,倒也不惧吐蕃,双方开始在边境展开了拉锯战。后来,名将哥舒翰击败了吐蕃,在唐玄宗的授意下,成立了宁边、武宁、神策等八支军队,神策军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安史之乱中,勤王的七支军队都行军缓慢,只有神策军千里奔袭进京勤王,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神策军的编制一再扩充,全盛时期的神策军已经有了近万人的规模,在与吐蕃的拉锯战中,更是连败吐蕃军队,维护了大唐的尊严。

但是这样一支神秘强大的军队,最后却交到了宦官手上,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唐朝立国之初,宦官根本不掌兵权,安史之乱时,宦官也只是作为督查各地将领的平叛工作。当时,宦官只是得到皇帝重新的奴才,并没有实际的权力。

然而一场“泾原兵变”改变了这一切。唐德宗时期,前往平定叛军的泾原兵因不满朝廷的赏赐,发生了哗变,攻破了长安城,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这次事件又称“泾原兵变”。在逃亡过程中,大臣们纷纷抛弃皇帝投降叛军,各地将领也心怀鬼胎不肯勤王,只有一群宦官忠心耿耿的守在皇帝身边,所以皇帝是对宦官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泾原兵变被平定后,唐德宗不再相信那些大臣,开始重用宦官,将神策军交由宦官掌控。神策军也成为了宦官统帅的禁军,在晚唐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以一开始宦官能掌握神策军都是皇帝的宠信,才给了他们掌握兵权的机会,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皇帝的信任,宦官是不可能掌握如此重要的军队的。当然,这都是在皇帝能控制宦官的前提下,如果皇帝处于弱势地位,宦官就不用再靠皇帝的宠信来掌控军队了。

唐朝后期,宦官势力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在大臣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大臣们虽然看不起宦官,想要诛灭他们,但是宦官势力强大,大臣们都纷纷巴结宦官,将他们当做自己升官发财的伯乐,最典型的就是牛李之争了。

牛李之争中,两派纷纷拉拢宦官为自己的政治斗争添加砝码。李党领袖李德裕在宦官的运作下,迅速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担任了朝廷的宰相。牛党首领李宗闵也结交了宦官,甚至在宦官的帮助下,逃过了一劫。所以宦官到了后期,不光是有皇帝的重新,还有大臣们的巴结,也就是“人脉”。

唐朝安史之乱后,各地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地区的节度使纷纷不尊朝廷号令,而中央控制的大部分地区的节度使几乎都是服从与宦官。这些地方的节度使要么是宦官的兄弟或义子,要么是神策军的将领。

宦官跟地方节度使相勾结也是宦官巩固自己在朝中地位的一个手段。比如朝廷在征伐势力强进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时,宦官就从中作梗,导致唐军大败。一旦朝中出现对宦官不利的时间,这些跟宦官交好的地方势力甚至会起兵支持他们,由此可见宦官跟地方势力关系之紧密。

而宦官接受神策军既是促进了唐朝由盛转衰,也是神策军由盛转衰的开始。

神策军崛起之后,就享受了诸多特权,神策军的供给数倍于其他军队,每个皇帝继位之后都会对神策军大加犒赏,甚至经常会有其他额外的赏赐。在官员转任升迁方面享有优先权,甚至在法律上都享有非常大的特权。

这种现象在宦官接手后愈演愈烈,使神策军的士兵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在军队中滋生了腐败,甚至成为地方反叛的借口。唐朝后期,地方势力屡次进攻长安就是打着剪除宦官,要求军人平等的口号。

曾经的神策军是神勇的代名词,他的士兵都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杀出来的,战斗力极为强悍。但是后来的神策军极少出战,大多由富豪的子弟加入,军纪败坏,战斗力不堪一击。黄巢起义时,神策军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军队战斗力却差得可怜,地方节度使围攻长安时,皇帝不得以将神策军的首领大宦官等人全部处死,神策军也就此解散。


风逍逍兮易水寒


神策军经过了几个历史时期:

1、边防军时期。神策军本来是一支战斗力爆棚的边防军,天宝十三载(754)名将哥舒翰设置于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是用来备边防御吐蕃的精锐军队,后来又参加过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后来因为磨环川一带沦陷于吐蕃,神策军屯守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并将陕州节度使所辖军队合并于其中。

2、禁军时期。广德元年(763),吐蕃进犯长安,原先的禁军溃败,唐代宗奔陕州,神策军护卫代宗,事平之后归于禁中;永泰元年(765),正式成为禁军,但是作为禁军,神策军在警卫京师的职能之外,还有奉敕讨伐的野战军功能。

(柳公权书法代表作《神策军碑》,全称即为《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

3、宦官专权的武力后盾。当然,这一阶段的神策军大概念上也属于禁军时期,但是需要这么强调的原因是从德宗兴元元年(784)开始,宦官统领神策军成为定制。此后,一方面,唐朝皇帝通过宦官对神策军的绝对控制,使得中央有足够的武装实力与藩镇割据势力抗衡;另一方面,如果宦官尾大不掉,他们可以利用神策军的兵权掌控朝廷甚至废立皇帝,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这7位唐朝皇帝都是由宦官扶持拥立,宪宗、敬宗则更是被宦官杀害,这些擅权作威作福的『家奴』,一般都是掌握神策军统帅权的宦官。

神策军也从一支战斗力爆棚的边防军、一支震慑藩镇的中央禁军,逐渐变成长安富家子弟进来享受优厚待遇的『俱乐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大军直逼长安,此时的神策军军士几乎全是纨绔子弟,早已吓尿,根本不敢上阵,便花钱雇了一批流氓无赖顶替自己,这群所谓的『神策军士兵』一触即溃,长安旋即被黄巢军攻克。

天复二年(902),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后来的后梁太祖朱温)进入关中,控制朝廷,朱全忠将神策军的士兵并入其他禁军,神策军就此完全解散。



谈古论金


755年,对于唐王朝来说是非常沉痛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由于唐朝久不习战事,再加上指挥不当等多方面原因,唐军节节溃败,叛军很快也占领了多座城池。不过,令叛军没想到的是在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史思明派李归仁率3000铁骑攻打陕州的时候,却被数百唐军击败于礓子坂。叛军尸横遍野,李归仁和部下只能向东逃走。是什么军队,会有如此强的战斗力呢?原来,这支军队就是此后数次挽救大唐于危机、为晚唐续命的神策军。这样一支军队,是怎样建立的,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这一切还要从唐朝的边疆战事讲起。

一、拱卫边疆,神策军的来源

唐朝建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已是国富民强,国力在不断上升,可是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却不怎么安分,时常与唐朝发生战争,尤其是吐蕃经过松赞干布的统治之后,开始崛起,成为了唐朝的边境大患,在唐玄宗时期就发生过好几次拉锯战,吐蕃还一度占据了战略要地:黄河九曲之地。唐军为了收复该地,曾屡次派兵攻打,但都无功而返,直到天宝八年(749年),唐朝大将哥舒翰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才收复了黄河九曲之地。

为了守住这战略要地,哥舒翰于天宝十三载七月十七日开始请求朝廷设立浇河、挑阳两郡,并在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设立神策军,任命洮阳太守成如缪充任首任神策军使。神策军便由此产生。由此可见,神策军的产生是和边疆战事紧紧相关的。初建成的神策军是作为抵御吐蕃的边防军出现的,规模不是很大,只有2000人左右,是一支普通的戍边部队。那么,为何这支部队日后会成为大唐的军事支柱力量呢?这便得从影响了唐王朝日后走向,让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安史叛乱说起。

二、因平定叛乱,成为禁军

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唐朝上下都没想到会有这样一场反叛,且举国上下早已过惯了太平的日子,所以很难抵挡叛军。叛军所到之处,如过无人之地,很快河北被贡献,叛军直逼洛阳,面对此形势,玄宗只好招募兵士,但这些人却不是叛军的对手,不久之后洛阳也失陷。洛阳失陷之后,叛军又攻破了潼关,玄宗仓皇出逃。

叛乱发生之后,朝廷调了大量的部队前去平叛,作为戍边部队的神策军也在其中。那么,神策军为何日后会成为唐朝的军事支柱力量呢?其实,在神策军以前,朝廷有两大禁军,分别是南衙诸卫的宿卫体系和北衙禁军。但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和崩溃,南衙诸卫已逐渐消亡。而北衙禁军中的羽林军在潼关战役之后已经覆没。马嵬兵变之后,追随唐肃宗北上的禁军只剩2000多人,其中还损失过半,因此肃宗重新建立了禁军。但重组的禁军并没有强大的野战能力,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平叛,这就为神策军成为禁军提供了机会。

公元759年,神策军兵马使卫伯玉率领神策军参加相州之战。但此战,唐肃宗并没有设统帅,而是让宦官鱼朝恩作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处理军务,这就使得郭子仪和李光弼互不统属,缺乏统一的指挥,结果唐军大败。卫伯玉只好将军队撤到陕州,与监军鱼朝恩一起保卫陕州,神策军在卫伯玉的指挥之下,大败叛军。由于鱼朝恩深得肃宗的喜欢,所以此战之后,大大加大了神策军在唐朝的地位。

在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大举进兵,此时的中央禁军却溃散而逃,此时鱼朝恩率领神策军前来抵御吐蕃。经此一战,代宗更加信任鱼朝恩和神策军。鱼朝恩也统帅各地的勤王之兵进入京师,完成了第一次扩充。鱼朝恩因为救难有功,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神策兵马使,专典禁军。鱼朝恩开始让神策军成为了中央禁军。神策军成为禁军之后,鱼朝恩扩大了神策军的规模,多处兵马并入其中,包括尚可孤部、阳惠元部、邢君牙部、侯仲庄部等。

不过随着鱼朝恩的死去,宦官不再掌管神策军。宦官真正全面掌控神策军是在唐德宗时期。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发生了泾原兵变,此时多数文臣武将都叛逃,陪在德身边的只有宦官,神策军积极平叛,发挥了重要作用。叛乱结束之后,德宗将神策军重新交由宦官执掌。神策军也在宦官的执掌之下,不断扩充,德宗时期,神策军已扩至15万人,并多次征讨各地,成为打压藩镇的重要力量。

三、走向没落

由于神策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神策军拥有多种特权,比如补给是其他军队的三倍,在法律上不受御史监察,在人事上可以优先升迁转任,在经济上可以自己经营买卖等。而这些特权也让神策军开始变得腐朽,并逐渐走向没落。

公元809年,神策军征讨王承宗,但却遭遇了失败。此后,神策军也没有大规模出动参加战争,不仅如此,兵源的构成还存在很大问题,都是用一些市井之徒来补充兵源,这些市井之徒毫无战斗力可言,到了黄巢起义的时候,数万神策军守潼关,不多时就被起义军攻破了。起义被镇压之后,唐昭宗回到长安,此时的神策军也卷入了宦官与朝臣之间的内斗之中。朱全忠杀死了宦官,并将原来的神策军并入左右羽林、龙武、神武等军营中,神策军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神策军的兴衰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这支军队在国家危难之时,力挽狂澜,并在此后的多次战争中保卫了唐朝,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因优厚的待遇和沦为皇权与宦官争斗的工具,最终走向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一支军队要保持战斗力,就必须时刻将拱卫人民和国家安全的理念放在心上,发挥优良传统,听指挥,否则成为内斗的工具的话,结局只能是灭亡。

李玮《唐代神策军的兴衰一一以宦官势力消长为中心》


略懂历史


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主要应对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由于此时唐朝国力较强,在与土蕃的边境做战中时常取胜,开元天宝年间,吐蕃再次入侵边境,唐玄宗命哥舒翰领神策军交战,吐蕃战败退却。神策军威名远播,哥舒翰趁机上疏请求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加上浇河、洮阳两郡共计神策八军。洮阳太守成如缪充任首任神策将军。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正式成军开始,至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式废除,一共经历了149年历史。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不敌溃败奔逃,唐代宗逃到陕州,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打败吐蕃收复京师,并屯兵苑中正式成为天子禁军。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认为朝堂群臣不可靠,任命宦官为左、右厢都知兵马使,后又改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至此,庞大的神策军的指挥权竟然落在太监的手里,成为太监干政其至于操控皇帝的生死及废立大权的有力武器。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发生在唐文宗李昂时期的“甘露之变",这场由文宗皇帝与宦官集团因权力纷争而展开的颠峰对决,却由宦官和宦官主导的神策军对文武百官的血腥屠杀而黯然收场。从此神策军从维护皇权的禁卫军变成维护宦官利益的私人卫队。尤其在唐穆宗以后,由于神策军主要平定内乱,充当宦官打色角色,极少外出参加边境征战,士卒已非往年骁勇善战的边防战士,而是多以富豪工商子弟充任,奸淫、劫掠事件时有发生,军纪和战斗力每况愈下。至使唐末藩镇割剧势力打着诛除宦官的旗号屡犯京师,而神策军往往一触即溃,既难以承担保卫京师的职责,也起不到监督威摄各藩镇驻军的作用。



.唐穆宗以后,神策军因兵源成分复杂,又缺乏有力的名将统领训练,并且在兴盛之时拥有许多超常规待遇,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形成一家独大,恃宠而骄的作风,日久便日趋腐化。最主要的是神策军的腐化坠落对唐朝政权产生重要影响。其一,助纣为虐。唐朝中后期由于内部党争严重,朝纲混乱,外部藩镇割据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皇帝深感无奈,只得将希望寄托于宦官集团,而宦官集团正好借神策军之力挟持威摄皇权。其二,惑乱朝纲。其实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太监不许读书认字,以防太监干政。所以大数太监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缺少独立行政的才干,但是为了在朝堂上有立足之地,必然要不择手段地打击持不同政见者,自然而然地就形成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卖官鬻爵的利益共同体,极大地危害了政权的良性发展,使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从而引发局势大动荡。前面说的甘露之变就是宦官仇士良出动神策军,屠杀朝臣达上千人,并杀二王、一妃、四个宰相,朝臣几乎被其杀光,而皇帝却束手无策。

宦官专权后,其最大的一项收入就是卖官鬻爵,包括地方藩镇节度使的任命也尽在其掌握之中,这些人花钱从宦官手里买来官位后,则“膏血疲民以偿之"。意思是再去剥削人民把自己的卖官的花费补回来。这样不但激化了社会矛盾,也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所以唐王朝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藩镇做乱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神策军也带着自已丑恶的嘴脸消失在历史风云中。


乔江宝


历史上,东汉和明朝是宦官专权的重灾区。其实,唐朝中后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相较东汉和明朝,唐朝的宦官除了抓权,还控制着皇帝。自唐穆宗后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宦官哪来这样的底气呢?一窥神策军的发展,便能知晓答案。

神策军的成立,与吐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吐蕃在七世纪强势崛起,对唐朝的西北边境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名将哥舒翰率军攻陷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石堡城,以此为契机,占据了黄河九曲,取得对吐蕃的战略优势。

图1 河西走廊示意图

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上书获批,成立西北边防军,以此为战略支点,持续碾压吐蕃。神策军在洮水南岸的磨环川成立,首任神策军使由洮阳太守成如缪担任。神策军最初编制只有两千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团的兵力。

次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势凌厉。朝廷抽调边军,驰援赴难,神策军也是其中之一。公元759年,神策军将卫伯玉率领千余人,参加了相州之战。尽管唐军占据了人数优势,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结果一败涂地。

卫伯玉败逃陕州(今河南省三门陕西),不久前神策军原驻地已落入吐蕃之手。无家可归的卫伯玉只得暂驻陕州,站在了抵挡史思明叛军的第一线。此时,深受唐肃宗李亨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也在陕州督军。神策军第一次与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公元760年)二月,叛将史朝义率军夜袭陕州,卫伯玉主动出击,在永安大破叛军。肃宗大喜,褒奖神策军,命其镇守陕州,卫伯玉受命入朝,鱼朝恩乘虚掌控神策军,原先的边防军变成了藩镇军。在鱼朝恩的运作下,神策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陕州节度使所属的军队,统统被其纳入神策军,军队规模扩大到万余人。

图2 吐蕃的地理位置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边,直驱长安。代宗李豫出逃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充当禁军,保护代宗的人身安全。随后,代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长安。两年后,吐蕃再次侵扰关中,神策军驻军苑中,并分设左右两军,从此确立了中央禁军的地位。

神策军分立之后,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四人、统军两人,屯驻京畿和关内要地。为统一指挥,设立护军中尉,节制神策将吏,同时以左右神策行营的名义,统率京畿和所在地的驻军, 由此可以看出,神策军具有拱卫京畿和野战的双重职责。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鱼朝恩获罪身死,神策军恢复了由兵马使统率的先例。然而建中年间爆发的“泾原兵变”改变了神策军的命运。建中四年(783年),原凤翔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追不舍,轮番围攻奉天一月余。关键时刻,神策军及时救驾。叛军人多势众,神策军顽强作战,敢打敢拼,迫使叛军无功而返。随后,神策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

图3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

经历这一变故,改变德宗的观念。在出逃过程中,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文臣武将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地环伺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只有神策军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堪称当时军事力量的台柱子。

德宗认为宦官是最值得依赖的对象,神策军是最能打的军队,两者结合,强强联手,必定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

凡事就怕万万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的出现,使得神策军彻底沦为宦官打手。宪宗即位之初,提拔心腹宦官仇士良为内给事,权势日益。经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仇士良虽呼风唤雨,却无法坐稳“宦官一哥”的位子。

文宗李昂即位后,对王守澄为首的宦官势力,十分不满,有意提拔李训、郑注等人,密谋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五年(公元835年),文宗设计剥夺了王守澄的兵权,将其免职、赐死,另立王守澄的对头仇士良填补权力真空,出任左神策中尉,掌握神策军的权柄。

图4 王守澄(?-835年),唐朝末年宦官

文宗除掉王守澄后,并不甘心,意图剪除仇士良斩草除根,夺回军权。公元835年(太和九年)十一月,文宗在紫宸殿展开朝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说左金吾卫后院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此为祥瑞,请文宗观赏。

文宗带着百官移驾左金吾卫后院附近的含元殿。仇士良、鱼弘志等一行宦官刚进后院,仇士良发现韩约神色有异,又见院中暗藏数百持械甲士,急忙转身出逃,金吾卫士卒急忙关门。仇士良大声斥责,夺门而出。仇士良等人急返含元殿,劫持了文宗。

仇士良脱险后,命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各率五百神策军,从紫宸殿杀出,封锁宫门后,大肆诛杀了六百多各级官吏以及金吾卫士卒,同时,在各衙门搜捕“贼党”,就连卖酒肉的小贩也遭到毒手,死者愈千。

左、右神策军受命出动千余骑,出城追捕逃亡的官员,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等四位宰相先后遇难,“士良因纵兵捕,无轻重悉毙两军,公卿半空。”一时间长安刀光剑影,尸体枕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图5 柳公权《神策军碑》

至此,神策军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宦官手中,军中将吏也由宦官亲信充任。唐朝中后期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也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兵权。因此宦官以神策军作为政治工具,用军权逼宫皇权,从而满足其个人私欲。如此一来,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等行为横行,政治愈加黑暗,导致藩镇与中央的离心离德,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加重了百姓的剥削,社会矛盾尖锐。

天复三年(903年),入主关中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击败了竞争对手岐王李茂贞,逼迫唐僖宗李儇杀死宦官韩全诲等20余人,根除了唐朝中后期形成的黑暗势力。失去了宦官这棵大树的护佑,神策军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左右神策军并入左右羽林、龙武、神武等六军,结束了149年的建军历史。四年之后,唐朝也走到了尽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新唐书》


历史大学堂


如果说唐朝后期宦官势力如此之大,竟然可以弑杀拥立皇帝,那神策军可谓是“功不可没”。我们来说说他的经历。


(图为神策军碑)

神策军建立是因为吐蕃的强势崛起,唐庭接受名将哥舒翰的建议在西北一共建立的包含神策军的八只军队,构建了防御体系。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神策军千里赴难。后来辗转与进犯长安的吐蕃军大战,代替了已经溃败的禁军成为天子禁军。

而这只军队正式为太监掌控,不得不说另一场“泾源之乱”。德宗皇帝出逃长安,身边只有太监相随护卫,事定后,德宗认为文武臣僚不可信赖,兴元元年,命宦官分领神策军,为左、右厢都知兵马使。贞元二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贞元十二年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从此指挥权正式落入宦官之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禁军的神策军。享受着高于其他的军饷和特权,也在京师之地养尊处优。也越来越失去了战斗力。后来被黄巢起义军击溃,成立的新军不久也被控制朝廷的后梁太祖朱温拆散六军,神策军从此烟消云散。

不得不说神策军对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一百多年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有它在手大小藩镇多了份忌惮,虽然他同时也是宦官的帮凶。


圆圆头不圆


这个问题很简单。

开始:安史之乱(肃宗)后宦官开始掌管禁军(包括神策军)

经过:宪宗时期设立枢密院,制度上承认宦官掌握禁军;后期有什么甘露之变,牛李之争之后宦官完全掌握禁军

结果:大概903年左右朱温把这些宦官全灭了。


romanticjq


神策军由地方军队变为禁军是因为安史之乱和其它几次战乱造成的。当时禁军溃散,没想却利用上了勤王保驾,后来被宦官鱼朝恩掌控变成事实上的禁军。长期被宦官掌控的神策军成了威胁控制皇帝的工具,有时废立皇帝都由宦官说了算,就因为人家掌握了神策军。后来黄巢造反打得神策军溃不成军,再后来朱温夺权把宦官掌控的神策军又是解散又是诛杀,神策军就成为了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