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都超不過300年曆史,而日本和歐洲卻可以一兩千年不換朝代?

蔣華浪


中國歷史上的確是改朝換代非常的頻繁,如果從秦朝開始算,一直到清朝,每個王朝平均存在的年數僅僅是92年。當然題目中說每個朝代都不超過三百年,這種說法明顯是錯誤的,周朝有八百年的歷史,商朝五百年,漢朝加上東漢和西漢,也有超過三百年。

日本一直不改朝換代,甚至於現在日本皇室依然在,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沒錯,不過天皇一度只是象徵性的,並沒有實權,在日本天皇曾多次被架空,只能作為名字上的國家統治者,日本的實權曾被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拿走過,他們完全有實力直接滅掉天皇,建立新的王朝,可是對他們來說這樣做毫無利益可言,他們才不這樣做,沒必要改朝換代。

題目中說的歐洲,代表帝國應該就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延續千年,可是這中間帝國內部依然有十幾個王朝更替,統治者也都不是一個家族的。歐洲之所以這樣,根本原因還是宗教的存在,在他們那宗教權利是最大的,內部勢力無法推翻宗教,所以才沒有改朝換代的事,但是最高統治者一直在變動。

中國和他們的情況不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一個王朝腐朽到了極點,底層的百姓就坐不住了,被逼到一定的程度便會造反。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弊端,等這個弊端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會被人推翻。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人們的骨子裡就有一種想法,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所以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是歷史的必然,而日本和歐洲,沒有中國這種環境。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有必要先搞清楚兩個概念,帝國與王朝(朝代)。

帝國一般是指領土遼闊,統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傳統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朝代一般是指由同一個家族(皇室或王室)通過不同方式和形式,以君主制國家實施世襲統治的歷史時期。

從上面這兩個概念來看呢,朝代是從屬於帝國時期的。而現實中基本上也確實如此。那麼根據這兩個概念我們可以採取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把中國與西方的古代史放到同一個劃分標準裡面一考量。

到底誰的朝代長?

中國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國一統天下建立秦帝國,此時我們可以認為華夏文明進入了帝國時期,直到公元1912年清帝退位,帝國時期結束。為方便比較,我們暫且簡單粗暴的把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這兩千一百年時間時間稱為華夏帝國時期,這之中又包括秦、漢、晉、隋、唐、宋等王朝。然後再用華夏帝國來對應西方帝國,比如羅馬帝國,同樣的,無論東西羅馬都是由許多的王朝組成,已經有前面的答友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海子不作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閱羅馬皇表。

至於300年的概念,客觀的講,對於一個帝國王朝來講300年且是不短了。以羅馬帝國為例,東西兩帝國的王朝中鮮有超過一百年的,超過二百年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二三十年、四五十年的王朝卻比比皆是。這些可以在羅馬皇帝表中輕易發現。


所以這個問題或許換一個問法: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大一統帝國王朝往往能夠比歐洲王朝堅持更久的時間。

農業立國

首先是由於兩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中國的長城(基本與400毫米等降水線重合)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直到大海這片區域是傳統的農業區。正是因為擁有這一片區域,使中原大一統王朝在絕大數時期內基本能夠保證糧食自給,所以很少會因為糧食缺乏而導致大規模動亂——分配不均除外。歐洲地區的緯度比中華帝國的核心統治區要高,氣候偏冷,降雨季分佈與農業生產的需求並不十分契合,所以古代歐洲地區的糧食產量絕大多數時間內並不能自給。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帝國的經濟形態往往表現為農業、商業與遊牧業並重,這樣帶來的問題便是糧食對外依存度太大——北非、埃及和小亞細亞便是歐洲帝國的糧倉。因為糧食不能自給,對外依存度太大,這樣便無形中增加了因為糧食危機導致大動盪的概率。

體制穩定

同樣是帝國體制,東方的中國比之歐洲卻要純粹得多。以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由此帶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自耕農群體;而科舉制與儒家意識形態的結合又為這個中產階級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和通暢的上升渠道。如此的制度設計,只要經濟基礎穩定並且搞定了外敵,幾乎沒有崩潰的可能。而脫胎於羅馬共和國的羅馬帝國本身帝國血統便不是很純正,直到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也沒把共和制的遺存消化乾淨。東羅馬相對西羅馬則更像一個帝國一些,在中央集權的程度上比東羅馬更強(所以才能坐亨比西羅馬更久遠的國祚?)。

所謂300年魔咒

中華帝國的社會架構雖然看似很穩固,但這一架構本身卻有著致命的缺陷,即土地私有的小農經濟形態。雖然龐大自耕農(也即小農)是帝國社會中的中產階級,也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但小農先天缺乏抵禦危機的能力,在農業技術水平不發達的古代,旱澇天災或生老病死等無妄之災很容易就能讓小農處於破產境地。小農破產的結果便是土地兼併,而失去了土地的小農便淪為無產者,這一變化對帝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首先動搖了帝國的財政基礎——大土地所有者有許多合法非法的方式來規避農稅;第二點,在工商業水平相對低下的古代中國(無法容納太多失地農民),失地農民又很容易成為帝國不穩定的禍端——無論嘯聚山林甚或是揭竿而起都有可能;最後,帝國在遭受財源萎縮與不穩定因素加劇的危機時便需要開源以增加財政收入來就對危機,那麼要麼加大壓榨自耕農,要麼向大土地所有者甚至權貴開刀,但這兩條路無疑都是飲鴆止渴,並且會引起極大反彈 。最後一點,如果同時再有外敵入侵——比如北方遊牧民族,危機便會加劇,以至於最終崩盤。那麼最終結果便是改朝換代,然後開始下一個循環。

至於300年,可能是個“魔咒”,但更可能是個巧合。


史話海說


純屬個人見解,不正確請指正

歐洲的情況比較複雜,總體來說就是歐洲早期是以城邦為主,所謂國王終究還是為貴族以及後來的資本家服務的,所以很多時候國王是誰其實無所謂

日本一直都有虛君的傳統,自然皇位穩定

中國情況與歐洲,日本不同,君權天授,天人感應,也導致從理論上皇權是可以更迭的,另外中國以農業為主,土地是命根子,每個大一統朝代的滅亡都有一個共同因素就是圈地,土地就那麼多,立國初期土地資源重新分配,與民休息,國泰民安,只要沒有內亂, 都會出現盛世,但是隨著階級的固化,圈地盛行,普通百姓的土地越來越少,最後必然引發矛盾,農民起義,而這個圈地到激化矛盾的時間點差不多就是二百到三百年的樣子,兩漢不能放在一起看,東漢也是一次重新洗牌

當然歷史車輪的推進是很複雜的,這只是其中一個脈絡,還有很多影響因素,不能簡單地說原因就是什麼


mo768


如果是封建制度,那沒辦法,國家機器幾百年就會亂,就要換一波。

日本一兩千年不換朝代?你聽誰說的?

你是看著天皇“萬世一系”吧,呵呵,天皇在古代日本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個花架子。

1192年-1867年,日本是幕府時期啊。

有鎌倉幕府 室町幕府 江戶幕府3個幕府,這一個幕府時期不就和一個朝代一樣麼。

而且基本也是300年,比如江戶幕府,那就是260年後崩盤的。

古今中外都一樣,只要是封建王朝,誰也別想江山永固。


國史拾遺


歐洲的國家看似傳承有序,事實上也有王朝更迭,比如英國就有諾曼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直至現在的溫莎王朝,王朝更迭中間流血犧牲也不少,比較著名的比如玫瑰戰爭。西班牙、奧地利這些國家還曾爆發王位繼承戰爭,所以歐洲的王朝也沒有所謂“萬世一系”的。

日本的天皇能延續這麼久,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沒有實權,天皇的實權很早就旁落到公家、武家直至現在的議會手裡,既然僅作為一個吉祥物,也就沒人想去篡奪他的位子。明治維新後“大政奉還”給天皇,然後就軍國主義道路一直走到二戰戰敗,日本付出極大努力才讓裕仁沒有成為甲級戰犯,讓東條英機背鍋了,所以“和平憲法”頒行後天皇又回到虛君地位,還是老老實實當吉祥物才能繼續“萬世一系”。


黃增輝


因為亡國邏輯不同。

先說說日本,天王基本上就是個擺設,比周朝末期的周天子地位都不如,動不動他也影響不到政治格局。就像封建社會的中國誰都供著孔子,但歷朝的儒家思想都會按統治者需要被修改利用選擇性解釋。

至於歐洲,按歐洲人的亡國邏輯,其實我們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即使被滅過國,最終也復國了。例如漢人宋朝被蒙古人滅國,後被漢人復國建立明朝。

用中國人的邏輯,皇帝換姓了就是亡國。用歐洲的邏輯,只要是同一個民族建的國都是同一個國。

所以,按歐洲人的邏輯,本朝是漢族復國而來的,我國有幾千年歷史呢。


崑崙奴王富貴


因為中國古代的朝代都是私人的,皇帝一家的。

並且還是世襲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都沒有老百姓什麼事。

旁人看著心裡能舒服嗎?

這個朝代在發展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他兵強馬壯的時候還能過得去。一旦衰落必然會有人反抗,直至推翻她,改朝換代。

開始又一個輪迴。

而外國沒有這個情況。

但你說的千百年不換也是不準確的。



老郭看世態


不要提些甚至有些可笑的問題。

第一,因為你是中國人,所以你的歷史課本會給你說的相對詳細些,你才知道中國有那麼多的朝代更迭。

第二,因為你不是歐美人或者日本人,所以中學課本有不會告訴你,如羅馬帝國或者阿拉伯帝國有多少個王朝,而統一用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標識。

第三,你沒有細想關於日本有沒有朝代更迭的事,而是直接想當然的認為日本王室因為沒有改變而沒有發生朝代更迭。它們的幕府時代是怎麼回事你想過麼?戰國時代你想過麼?

PS.歐洲中世紀有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如果你單看中學歷史地圖冊的話,你會發現存在了n久,疆域也不算小。然而它卻是一個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非帝國的存在,可以說它甚至無王朝可以更迭!


璀璨的雙子星


這個問題其實挺大的,很難說清楚,我談下個人看法,夏商周的時候奴隸社會的特性造成了基層難有實力反抗,因此能造反的只有同是貴族階層的統治者,但那時候貴族間雖然從屬但壓迫不強,實際上可以說各管一攤,加上地廣人稀,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也沒有造反的必要,所以能持續多年,周以後封建社會到來,隨著人口的極大增加,但土地外擴得不到跟進,首先基礎利益上衝突就加劇,其次觀念上士大夫集團增多,從屬管制關係越來越重,階級壓迫日深,爭權奪利成為常態,再後來皇權日盛,對權利的渴望深入人心,便是普通民眾也有盼望的,這些都是很好的造反養份,為了管住這種因子儒家文化才上臺的,所以說儒學首先是帝王之學,其次才是其他。這裡面有幾點也很重要,其一,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持續處在戰亂中而屹立不倒的國度,不管是對外對內,戰爭不斷必然激發矛盾,這就造成了很多改朝換代的契機,其二,儒學對人心的管控要求天命所歸,因此但凡改朝換代的前朝都沒有多少好結果,便是開國功臣也多不得善終,所以食物鏈的頂端便是夢想,其三,中國人太多,文明太發達,一山不容二虎也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罷,只有建國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能,所以誘因之下極易起事,也多有成功,最後一句話揭露國人的性子,成王敗寇,在中國就該有夢想去追逐成王敗寇。


扶弱秋


我來分析下原因,希望大家評判下。

從生物角度看,中國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國家,文化多元性民族眾多,很難有一個民族家族能夠長期統治中國。在中國沒有絕大強大的個人和團隊,不存在穩定的像動物界這樣的獅子老虎大象等強者,再說它們是隔得很開的。基本不會衝突。是生物就有生老病死,中國也的確,有老有少有聰明有笨的當君主,還有像武則天王莽等這樣中途逆襲的。中國封建社會就像一個大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百年。

從創業角度分析,創業容易守業難。開國皇帝一般都很厲害,制定的政策也很能緩和之前的尖銳矛盾,甚至很多時候,前幾位君主都是很優秀的,但是由於作為領頭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多少約束,全靠自己自律,。即使有約束,皇帝很多也是很聰明的,他通過設計制度機構等形式,很容易可以扭轉局面,中國封建皇帝擁有很強大的立法司法行政大權,太多方面和時候可以無拘無束,所有的封建官僚機構都是為他一個人服務的,聽他指揮。有一個就是慣性問題,就像習慣性流產,越是流產,後面越難不流產。公司企業存活的時間長了,它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很強大了,遇到風浪也容易有人來穩定和調整,越是小公司和存在時間短的公司,公司文化競爭力不強。

從文化和國人個性上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歐洲和日本的君主,很多時候只是象徵意義,能委曲求全,中國人講究虛實,有能忍的有不能忍的,很多時候要求實至名歸,中國也有那種反叛基因,誰都想當老大的心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康熙八九歲當皇帝搬倒鰲拜集中權力等;武則天由批奏章到正式登基,逐步由虛到實,這樣的例子和方式方法太多等。中國的分封制,總在封賞親族和文臣武將,也總有君臣惡鬥,中國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諸侯割據,戰亂導致統治不能繼續的,有很多時候都是成功上位。比如唐代隋,北宋代周,清朝可明等等。

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聰明人也很多的國家,一不小心就容易積聚強大力量,最後代替原來朝廷,比如周代商。皇帝家族傳承,繼承總是個大問題,很多時候出現主少且弱的情況,比如出現多次董卓時期的幼主。還有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了,漢宣帝劉病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上位的。軍事上有一個講究:勝利在己,不勝在敵。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強大或者勝利,但是敵人怎麼強大不是你能決定的。很多情況來說,失敗和成功都帶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有皇帝二十五年不上朝還能繼續,漢武帝那樣窮兵黷武也能不亂國,康熙微服私訪遊玩浪費大量財力物力還是明君等等。中國封建制度在不斷完善和進步,新的朝代一般解決了上一個朝代的突出問題。中國人有很強的忠君思想,常有強臣忠臣保駕護航,當然很多時候就是能臣造反,比如趙匡胤。《侏羅紀公園》有一句臺詞: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很多情況下就是很偶然的,但是生命力又是很頑強的,誰都不願意輕易死去。世界上總有國家是一個經常改變換代的,也有那麼幾個長期不怎麼變的。借用《遙遠的救世主》中肖雅文回答韓楚風的問題:你怎麼把丁元英安排到古城?肖雅文的回答是:我就知道你會這樣問,但是我安排到其它地方你也會問。有很多情況是艱難選擇也要有選擇,有些時候只是過往統計的結果,不是中國日本歐洲,也有美國俄羅斯非洲等說法,它只是一種結果,就比如我昨晚吃麵條,你會問為什麼,我就是吃餃子湯圓包子米飯,你還是會問,意義不是很大。中國有其特殊性,但也只是一個多文化長曆史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