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平邑九間棚: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九間棚村位於平邑縣天寶山風景區內,有著久遠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該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聞名全國。

平邑九間棚: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九間棚的村民傳說,在清朝的時候,一對劉姓夫婦到了這裡,住在這山洞裡,後來子孫眾多,就在山洞裡砌石為牆,分為九間,於是就把這裡叫做九間棚。這裡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山上土地少,水源也只有一眼泉水,全村180多人就靠著這眼泉水生活,在乾旱季節,老百姓為搶水,鬧過不少矛盾。再加上四面懸崖,山高澗陡,下山非常困難,上山下山運送東西就靠著一塊門板。

平邑九間棚: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80年代初,因為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山下村子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九間棚卻依然處在貧困線下,山下的女孩甚至都不願意嫁過來。

新書記劉嘉坤上任之後,和黨支部的其他成員幾次商議,最終他們決定,九間棚要想富起來,就必須架電、修路、引水。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架電,有了電,就可以揚水上山,徹底解決村裡的吃水難問題。而當時要想架電,需要從山下把1800斤重的電線杆抬到山上,還要籌集1.2萬的資金。面對困難,劉嘉坤二話不說,拿出了準備修房用的300塊錢,在他的帶動下,很快就籌集了1.26萬元。

在平地需要24個人抬動的電線杆,九間棚人硬是用12個人就抬到山上,短短20天,電線就從山下拉到了山上。

有了電,九間棚人下一步的目標就是修路。可是從縣城請來的技術人員告訴村民,測量之後,整個盤山公路全長3500米,要搬動土石2萬方,全村40多個勞動力,別的不幹,光修路就得三年。

3500米的路段,以記義務工的形式,一次承包到戶,黨員、幹部一米不少,上至70多歲的老漢,下到10幾歲的孩子,加上外村來增援的親戚,一下子鋪了滿山。

雖然條件簡陋,可九間棚人就靠著一雙手,只用了5個月時間,就修成了這條長3500米,寬6米的盤山公路。整個工程用掉炸藥1萬公斤,壓斷扁擔200多條,磨禿鋼釺1000多根。

修完路,九間棚人又一鼓作氣,用了4個月的時間,修了一個二級揚程,鋪設管道3300米,配套10個蓄水池的引水工程。

然而架電,修路,引水,這三大工程雖然改變了九間棚的面貌,可也徹底把村民的家底給掏空了,為了帶領村民致富,劉嘉坤利用九間棚山場廣闊的特點,選擇了果樹種植,九間棚村在2100畝的荒山上種上了19萬棵果樹,村裡還辦起了罐頭廠,石料廠等等。到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800元,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平邑九間棚: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進入90年代,九間棚人沒有沉浸在過去的榮譽中,而是走下大山,成立了九間棚集團,在山下發展以金銀花種植、加工為核心的產業鏈條,而在山上則繼續以果樹種植髮展生態旅遊。

平邑九間棚: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平邑九間棚: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從一個不到300人的小山村,九間棚人靠著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成為全國各地學習的典型。

平邑九間棚: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九間棚不僅是一個地名,她更是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一種沂蒙山人不屈的精神。只要你來到這裡,就可以體會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