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使人長壽”?

我不像壞小孩


這個問題很絕對,那麼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客觀。生命是運動不止的,這個運動是指身體內部代謝的不停止,但是並不是指外部的運動。嚴格來說,運動有利於健康,但是並不一定會保證長壽,因為長壽的因素很多,遺傳因素、生活習慣、自然環境都決定了一個人的長壽水平。比如蜜蜂因為勤勞而生命短暫,烏龜因為走路慢而長壽,這些都是基於基因所決定的。目前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最長壽的, 三國時期,幷州有一鮮卑族婦女裴氏,活了350歲時,很多高僧、道士和大夫都活到了百歲以上。那個鮮卑族婦女是否懂得醫書不知道,但是大夫和僧道都是懂得醫書的,中醫裡面講,動則陽生。適量的運動可以推動氣血循環,經絡通暢。西醫也是推崇運動健身的說法。

但是中醫的健身和西方的健身有比較大的差異。中醫的健身不僅強調外部身體運動,更多的是通過運動,鍛鍊臟腑,比如太極拳、八段錦、各種氣功,並不太注重體脂率這些事情,雖然上述運動可以事實上降低體脂率。但是西方的健身主要強調肌肉,不關注內在的臟腑,很多健身運動員因為追求過大的肌肉群,服用類固醇物質,過度鍛鍊,從而引發傷痛。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健康需要適度的運動,但是過度的運動會損傷健康。


茄子營養師


生命的長短與運動有一定的關係,現代科學認為,一定的運動可以使人更健康,從而使人的壽命更長,但過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過度消耗,導致壽命縮短。一些運動強度比較大,運動過量的運動員,普遍壽命都不長。據一家保險公司對六千名已故運動員資料分析,平均壽命只有50歲,其中大多數是運動過量所致。

科學研究證明,過量運動能夠導致機體的代謝加速,體內耗氧量急劇增加,產生大量的活性氧,使人更快衰老。另外大量激烈超量的運動會加劇身體器官的磨損和生理功能失調,導致身體健康受損和壽命的縮短。

據說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的手下有一個叫約翰·南斯·加納的副總統,嗜好菸酒和肥肉,不運動,是個大肥佬,保健醫生勸他要戒菸戒酒,減肥運動,科學生活,他根本不聽,結果保健醫生死了,他活了99歲。臺灣作家李敖的老孃,整天躺在沙發看電視,吃東西也是高糖高熱量的可樂咖啡糖包子,過了90歲。他老爸很講究生活品質和鍛鍊,才活了50歲。一些對現代長壽老人的調查表明,長壽老人們的生活各有各的方法和特點,並沒有一定的規矩。

時空通訊以上的說法,並不是否認運動的好處,也沒有鼓吹靜止使人長壽的意思,而是想說人的壽命是受多重因素影響。比如人的情緒和性格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就很大。那種偏重強調某一方面對長壽絕對影響的說法,肯定是不科學和片面的。我想適度的運動和相對科學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應該對健康有利,也能夠使人的壽命得到提升。


時空通訊


在動物界啊,決定個體壽命長短的首要因素是“投胎”成什麼物種,然後才是個體自身的修身養性或者幸運值。

簡單說,對於哺乳類動物而言,體型越大的動物壽命越長,體型越小的動物壽命就越短。而人類在哺乳類動物中的壽命算得上是相當高的了,只要自己不作死。至於是運動還是靜止,是抽菸還是不抽菸,是喝酒還是不喝酒,沒法跨物種進行比較,一個抽菸喝酒的人,也比不抽菸不喝酒的蜜蜂活得久。

圖示,標紅的是哺乳類動物。

  • 最長壽的家鼠4歲
  • 最長壽的狗29歲
  • 最長壽的貓38歲
  • 最長壽的北極熊42歲
  • 最長壽的馬62歲
  • 最長壽的亞洲象86歲
  • 最長壽的人122歲(一位法國婦女)


動物身體越大壽命越長,其實一點都不奇怪,畢竟要長出那麼大的身體也是很消耗時間的事情,不是嗎?


而人類的壽命其實反倒是個怪異的現象,因為許多體型比人類大的動物,沒有人長壽。原因大概是人類有一個明顯的幼態持續現象,人類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成年,人類的青春期和其它動物相比開始得太晚,至於為人父母就更晚了。


當然,現代人生活的條件也遠遠超過野生動物,我們所享有的安全的環境和食物以及救治系統,都是保障我們長壽的基本條件。而野生動物可就沒有人類這麼好運了。


不過,在脊椎動物中格陵蘭鯊魚,是目前是已知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對28個標本進行了放射性碳測定,結果顯示其中最老的已經活了大約392±120年(最少272年,最長512年)。作者還進一步得出結論,該物種在約150歲時才能達到性成熟。這大概是在北極那麼冷的地方,還要長到那麼大,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生長和發育都被極大的減速了。


最後,如果想長壽,就吃八分飽吧,限制飲食攝入,對果蠅、老鼠、猴子延長壽命都有效果。


裸猿的故事


一種觀點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堅持運動是健康長壽的基本保障;另一種觀點認為,千年神龜靠靜養,磨損不停的機器一定會首先壞掉。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激活生命。“活動”一詞把“活”和“動”組合在一起,即活者動也,動者活也,意思是說活著的人就必須動,動能活得更有生氣,更有活力,更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揭露肥胖和各種疾病的關係,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腫瘤的危險因素。在同樣的條件下,不用做研究大家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健康的人要比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疾病這樣的患者獲得長久。而胖不胖除了受到“吃不吃”這個飲食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動不動”的影響。所以減肥最科學的也只有兩種方法,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運動醫學博士唐納德·科斯梅爾的一項研究表明,奧運會獎牌獲得者的人均壽命比其所在國的人均壽命要長3年。該研究還發現,從事耐久性項目的運動員 (例如長跑),30年後健在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3%。俄羅斯的奧運獲獎運動員30年後的生存概率比其他俄羅斯人高出18%,是所有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還多。當然,我們強調的是合理而又科學的運動,結合運動必須根據年齡、體質和健康狀況來確定。

參考文獻:

[1]卓然.運動與長壽究竟是什麼關係[J].食品與健康,2013(10):25.

[2]姜海峰.飲食、運動、心態與長壽[J].現代養生,2013(07):30-32.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醫學慕課


以現代醫學理論解釋,人的生命與運動密切相關。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身體素質,延長人的壽命。這是基於普遍的人體規律而言,但從一些長壽人群的調查,人體的個體差異,對人的壽命影響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運動無疑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但過分的運動,甚者是超極限的運動,對人的身體則是有害無利。從對從事運動職業的運動員的調查 ,他們的壽命普遍低於正常的人群。這說明只有適當的運動,才有利於健康。而運動更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和身體狀況進行。

有人說,從動物界的壽命分析,善於運動的爬行動物,其壽命一般都不會太長。而相反,一些懶散行動遲緩的動物的壽命卻較長。比如,行動最遲緩的烏龜,在動物界就是長壽的明星。即使是在大型動物中,比較笨拙的大象,其壽命也比較長。

人的壽命固然與運動有關,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應該是個體的體質差異。尤其是個人的遺傳基因,以及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等。

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老先生,不僅是我國的科學泰斗,也是長壽明星。記得有記者採訪茅老的長壽秘訣時,他說,秘訣就是吸菸喝酒不鍛鍊。儘管是一句幽默,但也說明了一些道理。

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應該相信科學,尊重科學。在生活中適當的運動鍛鍊,一定有利於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的高質量的生活,一定強於在病塌上的呻吟。


無奈且向上


其實這個也是需要權衡的。

先來看蜜蜂和烏龜的話題吧,對比壽命長短首先要建立在同一種生物上來對比,蜜蜂和烏龜科綱屬門各種都不相同,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它們本來的身體構造,內臟器官都是不同的,沒有辦法用來對比。比如蜉蝣這種生物也不見得比蜜蜂更勤勞,它們僅僅只能或一天。

再來看人到底是運動長壽還是精緻長壽?的確,我們的器官,我們身體的各部分組織基本上都是有“內定壽命”的,曾經還有人說過,心臟跳動多少下其實也就是那個數字,不會多去哪,也不會少去哪,身上的器官組織就像是機器的零件一樣,用得過度就會磨損更快,早早報修,用得少的話,保留時間就更長,這絕對是不容置疑的。比如有些人認為走路很有鍛鍊價值,於是整體幾萬步幾萬步地走,到頭來可能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鍛鍊效果,反而膝蓋劇烈磨損,造成各種關節疾病。比如說胃部,如果你每天晚上都還要加一頓宵夜,胃腸天天加班,到頭來也會損害較重。所以,這麼說,反而安靜一點還容易長壽?

話也並非如此,俗話說刀不磨要生鏽,身體也有這個原理。雖然器官組織有自己的壽命,但人體是一個“反脆弱”組織,你如果適當折騰它,它就會變得更強,奮起抵抗,鍛鍊就是一種對身體的折騰,如果我們適當鍛鍊,身體就會變得更強壯,各個器官組織努力和惡勢力作對,就會變得更堅強,這樣反而不容易患疾病,如果完全不去折騰身體,安靜地待著,身體可能就會安於現狀,反而可能受到更多疾病的侵害。運動和安靜兩者的優點和缺點都是此消彼長,但為什麼建議多運動,至少運動過後身體有了抵抗疾病入侵的資本,但安靜雖然能夠保全臟器的運轉次數,但萬一突然生鏽來個重病,再靈光的機器也運轉不起來了。

國外的學說中還有“端粒酶”一說,端粒酶是細胞染色體在複製的時候套用在染色體端的保護物質,可以防止染色體磨損,繁殖細胞發生變異,增加壽命,端粒酶長的細胞,分裂更新次數會更多,也就代表了人能夠更新自己更多次,不宜衰老,更加長壽。而有氧運動就可以增加端粒酶的長度。


只有營養師知道


若說“生命在於運動”,那麼為什麼勤勞的小蜜蜂,生命非常短暫。而懶惰的烏龜,鱉等動物卻長命百歲?應該說物種不同不具備可比性,不過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意思,還是值得人深思的。

作為人類運動肯定有益於健康,不過任何運動都要講究量,過猶不及,你看像運動員這類過度運動的人,基本都是一身傷病,普遍壽命都不長。按照中醫的說法,運動過量會大傷元氣並損耗內臟器官,不僅會導致壓力有增無減,還會削弱身體應對壓力的能力,讓疾病有機可乘。長期處於久坐狀態的人剛開始做運動的時候,如果做得過量,又太過狂熱,就會帶來各種副作用,甚至會引發心臟病等更嚴重的後果。為了避免運動過量帶來過度疲勞,人們在運動時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比如一週運動2-3次,運動一次,休息兩三天,根據個人年齡和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運動或者勞動。對於體質較弱者以及有一些疾病的人就不適合多運動,比如:肝病、腎病、惡性腫瘤患者,都需要靜養,不能勞累。還有一些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肺功能差,如果多運動,只能是加重病情。

現代科學認為,一定的運動可以使人更健康,從而使人的壽命更長,但過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過度消耗,導致壽命縮短。另外人的壽命長短與運動的關係並不是直接正相關,壽命的影響因素包含多個方面。內部因素比如遺傳基因,還有性情脾氣,心智狀態,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外部因素涉及較多,包括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生存環境等。家族中具有長壽基因的人相比較而言活的更長,性情溫和,遇事泰然以及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的人應該會更長壽。

所以任何時候不能過度放大運動,也不必過度鼓吹靜止。


胡洋


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說生命在於運動吧,很多運動員,運動量都很大,後期都罹患了各種疾病,甚至有些人很年輕的時候就猝死了。說生命在於靜止吧,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愛運動的人都身患各種代謝類疾病,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等。那麼,生命到底是在於運動,還是在於靜止呢?

張大夫認為,生命在於適度運動和適度休息。美國心臟協會關於運動的建議是,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者每週75分鐘高強度運動。比如說,你每天快走30分鐘,每週保持5天,就基本上達到了運動的目標。如果是跑步,那天25分鐘,每週3次就可以了。這份建議中並不推薦過度運動。

休息也是人體長壽所必須的過程。如果一味休息,那可能各種代謝類疾病都找上門來,比如說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等。但是,不休息也是損傷壽命的,比如說那些熬夜的人群中猝死機率就很大。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度的把握,適度運動和休息,才可以延年益壽。


張之瀛大夫


標題中的比喻就有問題,用勤勞蜜蜂生命短暫、懶惰的烏龜長命百歲,表面看似挺有道理但是經不住深究。自然界中食物鏈物種不同、習性不同,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特徵也都不同做比較沒有意義,不能完全用人的生存特性去與動物相比,沒有可比性。

可以換個角度,從經常鍛鍊的人與經常不鍛鍊的人之間做比對,個人覺得意義更大些。


老祖宗總說過“一陰一陽之謂道”!

如果將陰代表靜(不動),陽代表動(運動)那麼生活中過分運動而沒有休息,身體過渡訓練、透支肯定也不行。雖然身體是一個可以根據外部壓力不斷進化的有機體,也要講究分寸,把握好度。

靜同樣如此,如果不能保證日常需要運動消耗的熱量同時攝入又不控制,身體會堆積過多的熱量最終轉化成脂肪存儲在身體裡,脂肪堆積過多容易引起身體各項身體指數異常,心血管機能下降,那麼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將大大提高。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最新在著名的《循環》雜誌(Circulation. 2016;134:0000.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461)上發表了其專家團隊在做了大量的文 獻綜述以後對“有氧能力”所作出的科學聲明(Importance of Assessing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ase for Fitness as a Clinical Vital Sig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低水平的心肺功能(CRF 有氧能力)與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全因死亡率和 各種癌症的死亡率有關。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證據表明,CRF(有氧能力)不僅比現有 諸如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和 2 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更好的潛在預測死亡率,而且,在傳統 危險因素中增加 CRF(有氧能力)明顯改進了不良結果風險的重新分類。並且“有氧能力”被美國醫學界列為“臨床生命體徵”。

所以,過多的強調“靜”而缺乏運動造成心肺機能弱、有氧能力差也會帶來疾病的風險。

因此,運動需要動靜結合、動靜平衡才是最佳答案。


家軒教你學健身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舉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1.太靜了

如果一個人因為腦中風或者脊柱外傷造成了癱瘓,那麼長時間臥床,絕對是足夠靜了。但是這樣的患者絕大多數活不久,即使是他們除了運動機能以外的其他社體機能都完好,還是會因為長時間缺乏運動造成免疫系統和心肺功能的損耗。最終可能因為一場簡單的感冒就丟了性命。

2.太動了

我們熟知的很多運動員都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的鍛鍊造成一身的傷病,甚至有在高強度鍛鍊時突發猝死的情況。而且通過統計全美運動員猝死概率和平均壽命的研究發現運動員並沒有因為強健的體魄而活得更久,反而猝死率高於一般人,且平均壽命也更短:

美國一家保險公司曾調查了5000名已故運動員的壽命和健康狀況,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短。匈牙利的科學家通過半個世紀跟蹤調查世界著名的長跑運動員的壽命長短髮現,這些長跑運動員比一般的人平均壽命要短5~10年,所以過量的和過於激烈的運動不但不會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反而會有害於人體的健康


當然了,這兩個例子都是太極端的。但是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淺顯的道理——靜與動都是過猶不及的。

太靜則不能鍛鍊心肺功能。

人老了以後身體機能下降,如果不做適當的運動保持心肺功能,那麼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是非常有限的。一個很常見的例子,老年人肺部感染不少見,但是心肺功能好的因為能夠有力地咳出痰液,所以肺部感染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糾正,配合藥物治療就能快速康復。但一些虛弱的老人則因為咳嗽無力,很多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無法咳出,就會造成感染的難易糾正,甚至最後被感染徹底拖垮。

太動則造成臟器負擔過重。

老年人強行做身體無法承受的鍛鍊,必然使心肺不堪其重,這樣反而會損傷心肺功能,造成心肺和其他重要臟器的損傷。久而久之,這樣勉強的鍛鍊會把損傷逐漸累積起來,直至發生器官早衰。


所以總結起來,保持適當的鍛鍊強度,保持心肺為代表的重要臟器功能,這是人長壽健康的保障。

如何知道自己的臟器功能好不好呢?每年定期的體檢,通過多種檢查手段就能知道啦。而且還能對很多種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