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中原歷史文化名村 鄧州市白牛鎮谷社村

中原歷史文化名村 鄧州市白牛鎮谷社村

一、谷社村概況

(一)地理位置

谷社村位於河南省鄧州市白牛鎮東南部,距離鄧州市15公里,北與薛營村為鄰,東與張井村接壤,西與邵營村隔河相望,南面是郭莊。東經112.25度,北緯32.72度。處於古都南陽與古城襄陽之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二)歷史沿革

谷社寨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四百餘年,清末民初,置谷社裡,歸鄧東二區管轄,1949年後,成立鄧縣,設谷社村,歸鄧縣第三區管轄;1958年第三區改為白牛人民公社,谷社村改移為谷社大隊;1983年白牛公社更名為白牛鄉,谷社大隊更名為谷社村,歸白牛鄉管轄至今。

(三)環境條件

1、氣候

谷社村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半溼潤氣候。日照、氣溫、降水、風有著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春季乾旱,風多雨少,氣溫回升快;夏季炎熱,多雨氣溫高;秋季涼爽,為時短促,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寒冷,雨雪少。最低氣溫16.5度,最高氣溫41.3度,歷年來平均溫度16.5度,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110.92千卡/平方釐米。全年平均無霜期為229天,對農作物造成的霜害機遇很少,年平均降水量746.5毫米,最多年份為1207.2毫米,最少年份為411.7毫米。

2、水文

谷社村屬漢水流域,處於嚴陵河、趙河交匯處,地下水水質較好,沒有受到嚴重汙染。

3、地形地貌

谷社村地處平原,地勢呈北高南低,地面坡降在1/1000-1/1500之間,傾斜度不大。其土壤分黃沙土、黑土、砂漿黑土三個類型。海拔在150米左右,地耐力每平方釐米在1.3-1.81公斤之間,是農業、工業、建築業和村鎮建設的良好用地。

(四)規模

谷社村現有居民592戶2040人,轄1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50畝。

(五)交通及通訊

谷社村處於嚴、趙兩河交匯處,歷史上曾建有水上碼頭。現村子西邊和南邊在嚴陵河上建有大橋兩座,村東在趙河上也建有大橋一座,與S231、S244兩條省道及桑白縣級公路相聯,交通十分便利。10分鐘可達南鄧高速公路和在建的鄭萬高鐵站。谷社村通訊方便,建有移動、聯通基站2個,實現有線電視、電話村村通。

(六)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谷社村為傳統農業村,全村人均耕地1.5畝,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和菸草等作物為主,2016年人均純收入10089元。

二、歷史文化資源

中原歷史文化名村 鄧州市白牛鎮谷社村

(一)歷史名人

1、革命烈士王庚先

王庚先(1867~1934.2),字協三,河南省鄧縣谷社寨人。

1903年中秀才。1905年公費赴日本留學。初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班,後考入高等警監學校。時值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積極響應,成為會員。1906年畢業回國後,投身於地方教育事業,任鄧州師範學堂堂長兼教育會會長。開辦初級學堂百餘所,擬從教育入手,啟迪民智,宣傳革命。武昌起義後,為響應辛亥革命奔走開封、杞縣等地,聯絡同盟會員,密與河南志士張鍾端聯絡舉義,眾推張鍾端為總司令,自為副司令。不幸事洩,突遭軍警包圍。被捕21人,他等人逾垣得脫。脫險後即赴武昌,面見都督黎元洪,被委為北伐軍左軍先鋒糧臺幫辦。

民國成立後,被選為臨時省議會議員。先後出任新野、嵩山知事。“二次革命”中,率先投入反對袁世凱的鬥爭,加入河南共和激進黨(後改“黨”為“會”,眾推為會長)。以“提倡民楷、撲滅惡政、力圖共和之名實相符”為宗旨。因此,遭袁世凱所仇視,被袁氏以重金懸賞緝拿。遂出走陝西,往來於清澗、綏德等地達3年之久。袁世凱死後,回汴力求實業救國。先後開辦愛國毛紡織廠,省立第四工廠。

1925年被河南省政府委為宜陽縣長。1928年,又應河南省建設廳長張鈁之邀再度到開封興辦工廠,並於1929年在汴創設國貨市場,以抵制洋貨。1933年,為緬懷張鍾端等河南辛亥11位烈士,即呈請河南省政府在開封南關修建烈士公墓。省府核准,被委全權主持。同年冬,赴京漢各地募捐。便道返鄧,因見內鄉團插足鄧縣,導致團閥混戰,民不聊生,即號召鄧人治鄧,誓志驅逐內鄉實力出境。1934年2月9日被內鄉實力派殘殺於新野樊譚寺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鄧縣人民政府追認其為烈士。

1981年,中共鄧縣委員會、鄧縣人民政府和政協為他修建陵園,整修墳墓,樹碑以為紀念。

2、赤衛隊長陳勉齋

中原歷史文化名村 鄧州市白牛鎮谷社村

陳勉齋,男,生於1869年,鄧縣谷社寨人,1889年畢業於鄧州師範傳習班,應鄧州州考,錄為童生學位,1890年從事教育,先後曾在白牛、硯寺、谷社、汲灘等十餘處私塾學堂任教,1906年在硯寺任教時,在鄧州教育會會長、鄧州第一高等學堂堂長王庚先的支持下,創辦了硯寺初級學堂,1907年同王庚先等人在谷社一帶發動了“抗牛捐”活動,王庚先被捕後,他發動了周圍數十里內的知名人士及群眾,與州官溫紹良展開了鬥爭,出現了“踏衙門”事件,驅走了溫紹良,救出了王庚先。

(二)歷史大事記

1、“踏衙門”事件:1907年鄧州谷社寨人王庚先遊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是年回鄧,知州溫紹良創牛捐,魚肉人民。王庚先發動抗捐,溫紹良將庚先入獄,激起庚先家鄉谷社寨人民的義憤,聚眾百人,手執叉耙掃帚,包圍州衙,驅走了知州溫紹良,世稱“踏衙門”事件。之後,溫紹良暗將庚先解往南陽獄中,百姓聞訊,考慮對策,陳勉齋等數十人赴宛請願,知府懾於民眾壓力,將庚先釋放。

2、谷社暴動。1929年春,中共汲灘特支,為幫助谷社一帶農民度荒,組織了二百多農民集體到大土豪、谷社裡里長李子美的地裡採碗秧吃,李子美束手無策,以後還發動群眾向李子美強行借糧。

1980年春,中共谷社區委成立,單德炳任書記,下設谷社、單橋、郭莊、劉營、小侯營五個支部。8月26、27日,中共前委在谷社召開會議,傳達夏布根制訂的鄧縣農民暴動計劃,並具體分工負責。9月2日晚谷社農民起義,劉營片負責人劉亞閣率領赤衛隊員一百多人,舉行暴動,搗毀單橋局子,獲長槍4支。9月3日,鄧縣東民團頭子雷雲亭帶上一大部分團丁,在谷社一帶鎮壓暴動的人們,槍斃了赤衛隊長、中共黨員丁大路、付文顯,逮捕關押黨的基本群眾150餘人,查抄單德炳、劉亞閣、侯子光、陳炳信等30多家。

3、槍殺日本兵

1945年2月12日晨,一隊日本兵從谷社路過,騷擾後,過嚴陵河西去,此時,尚有一名日本兵在村內搜尋財物,正在手持棍棒的農民的圍擊之中。隨後,他向河邊逃跑時,又被陳守仁(延安抗大學員,中共黨員陳守愚之弟,被抓在鎮平民團裡當兵,11日回家探親)遇見,創立即拿出“十子連”手槍,打死了那個日兵。

(三)歷史文化

中原歷史文化名村 鄧州市白牛鎮谷社村

1、明清古寨牆

谷社寨西、南兩面緊依嚴陵河,寨中居民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勢,在寨子北面和東南開挖寨河,引嚴陵河水而過,形成寨子四面環水的水寨地勢,並於明末清初動員群眾在寨子四周修建了一丈五尺多高的土寨牆,與四周的河道和寨河一起形成了天然屏障,保護寨內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現古寨牆原形仍在。2010年後,村委會爭取市文物保護資金和村集體收益,共計籌集資金100餘萬元,整修了古寨牆,修建了“谷社寨”牌坊,使這一中原古寨重新煥發了生機,吸引了眾多遊客及文人墨客。

2、王庚先烈士陵園

1981年10月鄧縣人民政府為表彰同盟會會員王庚先烈士的功績,在嚴陵河西岸,王庚先所興辦的硯寺學堂門前修墓立碑,正面題有“同盟會會員王庚先烈士之墓”,以紀念這位為人民利益而獻身的英烈,鄧州人感其義,悲其志,又惜其功之未成。又逢清時雨,谷社寨人再次募捐,將陵園修建一新,並派人管理陵園,讓烈士的英靈安息於故里鄉梓。

3、明清古民居

中原歷史文化名村 鄧州市白牛鎮谷社村

谷社寨內現存有清末民初的白牛老房36座,其中有王家大院、孫家大院、陳家大院等,多為典型的清式“小式四合院“,其建築座北向南,房基高闊,雕樑畫棟,精工細雕,青磚灰瓦,飛簷翹角樑柱大多使用龍頭魚尾格式。正面牆壁青磚到頂,以白灰勾縫。宅院門開於院落東南位,院大而門小。門為雙扇,窗為檻窗,屋門木作十分精良,上部格心欞子為細木套榫組合。屋頂有屋脊獸,前簷有勾簷滴水,山牆為手要磨製的青磚砌築而成,屋簷下留有分佈規格的鴿子巢,意為築巢引鳳吉祥宅院,常年有燕子,鴿子等鳥類棲息,現存的清末大院充分反映著當時的時代文化背景,代表了當時的建築工藝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