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預期備案數不足50家 P2P“機構退出”大勢眾生相

潮起潮落,是風口還是浪尖,時間終會給出答案。


預期備案數不足50家 P2P“機構退出”大勢眾生相


2018年P2P行業十分不平靜。網貸之家《2018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開篇這樣寫道:“P2P網貸行業在2018年經歷了備案延期到平臺加速出清的過程,截至2018年底,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1021家,相比2017年底減少了1219家。”

2019年伊始,監管部門一紙文件(簡稱“175號文”)曝光,攪動著從業者本就複雜的思緒。監管總體工作要求是: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外,其餘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

對於正常運營機構,監管部門要求,堅決清理違法違規業務,不留風險隱患;且積極引導部分機構轉型為網絡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等。

顯然,機構退出是行業大趨勢,監管部門意圖在於加快網貸行業風險出清,此時談論備案或牌照,未免為時尚早。

那麼,對於P2P平臺而言,如何應對“175號文”規定?是退出、堅守還是轉型?

地方監管行政核查進行中


預期備案數不足50家 P2P“機構退出”大勢眾生相


早在2018年8月,P2P行業啟動了合規檢查,包括機構自查、行業協會自律檢查、地方監管行政核查。總體來說,地方監管行政核查正在進行中。

“去年11月底,監管過來現場檢查,我們基本交了所有材料,還沒有消息,據說還會有第二輪檢查。”上海一家P2P平臺高管趙義(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其實,“175號文”印發於2018年12月19日,要求各地在摸清轄內P2P網貸機構底數的基礎上,按照風險狀況進行分類處置。

“去年12月底,監管約談上海4家頭部P2P平臺,包括拍拍貸、你我貸、麻袋理財、厚本金融,之後沒有約談其他平臺。當時覺得奇怪,現在想想,並非無跡可尋。”趙義透露,監管主要強調合規問題,並嚴格執行“雙降”要求(注:存量規模和投資人數)。

在趙義看來,這是監管在落實“175號文”,其中緣由,耐人尋味。

不過,在另一位知情人士看來,這僅是常規約談,並無特別之處。

1月13日,北京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霍學文表示,P2P網貸行業自律檢查即將結束,行政核查階段將隨後展開,預計在3月底前完成行政核查。

1月22日,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鄭楊表示,正在推進三項工作:一是依法開展合規檢查,二是依法規範退出行為,三是依法保護投資者權益。

“175號文”也牽動著律師等從業者的神經。1月21日,“175號文”在網上傳開,服務幾家中小型P2P平臺的一家律所律師馬上轉發給了記者,並約見面探討。

“文件出來第二天,不少P2P平臺都在詢問了,主要是幫忙解讀監管的意圖,如何退出,如何轉型等問題。”該律師還稱,據他了解,有的平臺準備備案,有的平臺準備轉型方案,包括區塊鏈、網絡小貸、助貸導流、海外市場等方向。

有進有退:預期備案不足50家


預期備案數不足50家 P2P“機構退出”大勢眾生相


嘉銀金科旗下嘉銀新金融研究院解讀,對於行業現階段而言,問題平臺、殭屍平臺毫無疑問要被清退。而對於在營規模小的平臺,平臺新增業務無法開展,同時整改又造成合規成本上升,壓縮其生存空間,退出也許是最佳選擇。最後肯定會有一批真正具備實力的頭部平臺脫穎而出。

雖然如此,1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詢問多家P2P平臺如何應對“175號文”,多家平臺並無退出計劃。

“我們今年還是爭取備案,沒有討論轉型。”上海一家P2P平臺人士表示。另一家P2P平臺人士也稱:“待收20億,規模靠前,希望爭取備案。文件沒有特別具體的影響,內部暫時還沒有討論轉型。”

“這個文件殺傷力挺大,預計50家以內能夠備案。有些平臺還沒到那一步,等監管主動勸退。”趙義坦言,“我們領導堅持備案,保證正常運營,不發生風險。據其瞭解,待收10億以上的平臺不多,50多家,再堅持下,可能有機會。”

趙義這樣解釋P2P平臺的好處:“價值遠在10億以上,比互聯網小貸牌照好,跟消費金融牌照差不多,因為沒有槓桿要求。”

當然,也有一些P2P平臺早已退出,或萌生退意,並非“175號文”之功。

“我們基本退了,沒有關注這個文件了。”上海一家小型P2P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2018年上半年,由於合規成本過高,以及監管不確定性因素,便開始退出P2P業務。

1月9日,在南通紅嶺控股總部,紅嶺控股董事長周世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紅嶺創投正逐漸退出P2P業務,重心轉向財富管理、投資併購、電子商務,以自有上市公司深南股份為核心,開展投資併購業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