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普遍的結局是平庸

在2月份Daily Journal公司年會的問答中,一個20歲的年輕人問95歲的芒格:

“我今年20歲。像您講的莫扎特的小故事裡的那個年輕人一樣,我想向您請教一下,我這樣的年輕人,怎麼才能過上您這樣成功的一生?”

就像向莫扎特請教的年輕人一樣,這個年輕人也得到了讓人絕望的回答,但是相形之下,芒格還是更苦婆心多一點:

“我自己的子女,我都改變不了。你完全是個陌生人,我又怎麼能幫上你呢?下一代太難改變,普遍的結局都是平庸。有些人能成功,這是少數。人的功績就這麼分的,得到成功的總是少數。追求成功的人很多,得到成功的人很少。紀律、德行、諍友、機會,說出來都是些簡單的東西。你真想從查理·芒格身上學到點什麼,記住我這句話,‘老理兒,靠譜。’所有那些傳統美德,讓人一生受用。”

反覆為這個老頭兒的智慧叫好,又為事實的真相所不安。

“普遍的結局都是平庸”,如果摸著自己的良心問,我們應該都會相信,這的確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模樣。

這完全符合正態分佈——在這個世界最常見的一種概率分佈。

就拿成功這事兒來講,特別成功或特別悲慘的人生應該都在正態分佈的兩邊,是相對小概率的。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相對平庸的一生,說不上多麼成功,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轉軸起承;應該也說不上多麼慘敗,最終多數人都會擁有或擁有過自己的小確幸,在臨終前回首一生,悲欣交集。

概率,可以解釋這個世界的諸多現象,卻從來不提供解決方案。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自己是芸芸眾生中最最普通的那一員,該如何自處呢?

幸乎不幸乎?中國人在這方面的心靈痛苦估計會小得多,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教育似乎並不鼓勵人們追尋自我、尋求自我價值、成為不一樣的人、創造不一樣的人生。融入世俗,與眾齊肩,明哲保身,才是更貼近我們有意無意選擇的價值觀。

最近有“流浪大師”之稱的沈巍,居然是在投資論壇上看到了非常火熱的討論,由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叫流量,什麼叫互聯網時代的新聞。通過他那篇不算長的自述,感覺他所經受的教育和經歷,加上天生性格氣質的影響,讓他擁有比較西式的一根筋,或者說中國比較罕見的一根筋,這會讓他執著於做自認為對、同時對單位有好處、對他人無壞處的事情——在單位多年如一日地撿垃圾,卻因此丟失了工作,繼而與家庭決裂,流落街頭。

多麼詭譎啊,在一個徹底而全面擁抱庸俗化的時代,一個人因為自己的不被世俗接納而失去了常規的人生髮展渠道,多年後又因此成了“網紅”,獲得了一些人眼中的“成功”。

如果將堅持自我界定為一種成功的話,他的的確確獲得了一種奇異的成功,儘管無論如何不會符合他從前有過的所有設想,大概也不符合我們多數人對自己所預設的關於成功的設想。當我們利用流量表達對他的欣賞時,又有多少人願意承受他所承擔的機會成本,來獲取他所得到的成功?他本人很清楚他失去的是什麼,他樸實地說,正常情況他這個年紀,應該有孩子。當他坦然接受現狀的時候,不是他選擇瞭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

沈巍去見父親最後一面時,按照世俗約定梳洗打扮一翻,看上去和父親獲得了和解。

與父輩獲得和解,似乎是追尋自我的人生路途中的重大課題,這一點,在更加鼓勵追尋自我的西方文化中,更常見一些。最近看到的案例是致敬皇后樂隊的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很多年後,Freddie以自己的方式而非父親要求的方式,抵達了父親所要求的善言、善行、善思,因此而獲得了年邁父親的認同與和解式的擁抱。

這是兩個非常鮮明的對比,似乎也很有文化代表性,中式追尋自我更多地呈現出被動,而西式追尋自我從頭到尾都是非常主動的,過程都非常艱難曲折,有迷茫有丟失有暗黑過。相同點是,他們都獲得了小概率的成功。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所有那些走在同樣的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但從頭到尾都不曾靠近過成功的人呢?

就是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像我們這樣註定過完平庸一生的、在正態分佈中佔絕大多數比例的人,要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及我們自己的人生?給我啟發的仍然不算是普通人。

紀錄片《自行車與舊電鋼》的兩個主角二張,本月中在深圳舉行了一場音樂會。音樂會中二張給人的感覺跟紀錄片完全一致,張宜蘇的溫和心境與張鵬程不太一樣的,應該說與我們所有人都不太一樣。他實話說,紀錄片一定程度扭曲了一些事實,比如他並不是不想收學生家長的錢,而是有的家長不太主動給錢。但是,對於世俗眼中拮据的物質環境,他的的確確是更加坦然的。他的坦然來自於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接受,這甚至讓他對所有人都懷有一種同情和理解,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幫助。

因為安排這些音樂會而成為他們助理的姑娘說,張宜蘇見到學生總是第一句問,“你今天還開心嗎?”他是發自內心地關心著他人。他有隻曲子叫“平凡生活的英雄夢想”,每一個活著的人,都很了不起。同樣的話由別人講出來未免有點媚俗,偏他講出來可有說服力了。

人間事,總是充滿悖謬。當我們汲汲於關注自己時,反而離自我實現更遠,反之亦然。當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予取予求時,關係會變得乾涸,反之亦然。很奇怪,又很容易理解,當你存意付出時,卻得到更多。與其要死要活地琢磨如何接受平庸不平庸的,不如就把這個當作前提,做好每一個平庸一天的每一件平庸之事。

嘿,平庸的你和我,今天可還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