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普遍的结局是平庸

在2月份Daily Journal公司年会的问答中,一个20岁的年轻人问95岁的芒格:

“我今年20岁。像您讲的莫扎特的小故事里的那个年轻人一样,我想向您请教一下,我这样的年轻人,怎么才能过上您这样成功的一生?”

就像向莫扎特请教的年轻人一样,这个年轻人也得到了让人绝望的回答,但是相形之下,芒格还是更苦婆心多一点:

“我自己的子女,我都改变不了。你完全是个陌生人,我又怎么能帮上你呢?下一代太难改变,普遍的结局都是平庸。有些人能成功,这是少数。人的功绩就这么分的,得到成功的总是少数。追求成功的人很多,得到成功的人很少。纪律、德行、诤友、机会,说出来都是些简单的东西。你真想从查理·芒格身上学到点什么,记住我这句话,‘老理儿,靠谱。’所有那些传统美德,让人一生受用。”

反复为这个老头儿的智慧叫好,又为事实的真相所不安。

“普遍的结局都是平庸”,如果摸着自己的良心问,我们应该都会相信,这的确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这完全符合正态分布——在这个世界最常见的一种概率分布。

就拿成功这事儿来讲,特别成功或特别悲惨的人生应该都在正态分布的两边,是相对小概率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相对平庸的一生,说不上多么成功,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转轴起承;应该也说不上多么惨败,最终多数人都会拥有或拥有过自己的小确幸,在临终前回首一生,悲欣交集。

概率,可以解释这个世界的诸多现象,却从来不提供解决方案。如果,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是芸芸众生中最最普通的那一员,该如何自处呢?

幸乎不幸乎?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心灵痛苦估计会小得多,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似乎并不鼓励人们追寻自我、寻求自我价值、成为不一样的人、创造不一样的人生。融入世俗,与众齐肩,明哲保身,才是更贴近我们有意无意选择的价值观。

最近有“流浪大师”之称的沈巍,居然是在投资论坛上看到了非常火热的讨论,由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流量,什么叫互联网时代的新闻。通过他那篇不算长的自述,感觉他所经受的教育和经历,加上天生性格气质的影响,让他拥有比较西式的一根筋,或者说中国比较罕见的一根筋,这会让他执着于做自认为对、同时对单位有好处、对他人无坏处的事情——在单位多年如一日地捡垃圾,却因此丢失了工作,继而与家庭决裂,流落街头。

多么诡谲啊,在一个彻底而全面拥抱庸俗化的时代,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不被世俗接纳而失去了常规的人生发展渠道,多年后又因此成了“网红”,获得了一些人眼中的“成功”。

如果将坚持自我界定为一种成功的话,他的的确确获得了一种奇异的成功,尽管无论如何不会符合他从前有过的所有设想,大概也不符合我们多数人对自己所预设的关于成功的设想。当我们利用流量表达对他的欣赏时,又有多少人愿意承受他所承担的机会成本,来获取他所得到的成功?他本人很清楚他失去的是什么,他朴实地说,正常情况他这个年纪,应该有孩子。当他坦然接受现状的时候,不是他选择了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

沈巍去见父亲最后一面时,按照世俗约定梳洗打扮一翻,看上去和父亲获得了和解。

与父辈获得和解,似乎是追寻自我的人生路途中的重大课题,这一点,在更加鼓励追寻自我的西方文化中,更常见一些。最近看到的案例是致敬皇后乐队的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很多年后,Freddie以自己的方式而非父亲要求的方式,抵达了父亲所要求的善言、善行、善思,因此而获得了年迈父亲的认同与和解式的拥抱。

这是两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似乎也很有文化代表性,中式追寻自我更多地呈现出被动,而西式追寻自我从头到尾都是非常主动的,过程都非常艰难曲折,有迷茫有丢失有暗黑过。相同点是,他们都获得了小概率的成功。

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所有那些走在同样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但从头到尾都不曾靠近过成功的人呢?

就是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像我们这样注定过完平庸一生的、在正态分布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人,要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及我们自己的人生?给我启发的仍然不算是普通人。

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的两个主角二张,本月中在深圳举行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中二张给人的感觉跟纪录片完全一致,张宜苏的温和心境与张鹏程不太一样的,应该说与我们所有人都不太一样。他实话说,纪录片一定程度扭曲了一些事实,比如他并不是不想收学生家长的钱,而是有的家长不太主动给钱。但是,对于世俗眼中拮据的物质环境,他的的确确是更加坦然的。他的坦然来自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接受,这甚至让他对所有人都怀有一种同情和理解,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帮助。

因为安排这些音乐会而成为他们助理的姑娘说,张宜苏见到学生总是第一句问,“你今天还开心吗?”他是发自内心地关心着他人。他有只曲子叫“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很了不起。同样的话由别人讲出来未免有点媚俗,偏他讲出来可有说服力了。

人间事,总是充满悖谬。当我们汲汲于关注自己时,反而离自我实现更远,反之亦然。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予取予求时,关系会变得干涸,反之亦然。很奇怪,又很容易理解,当你存意付出时,却得到更多。与其要死要活地琢磨如何接受平庸不平庸的,不如就把这个当作前提,做好每一个平庸一天的每一件平庸之事。

嘿,平庸的你和我,今天可还开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